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1-02-09 13:03:57
  • 相关推荐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0则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因此我们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决定利用作文课的时刻,让学生观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来加深对课文的明白。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的同时了解哪一部分是解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

  针对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教学:

  在快速阅读课文方面,先教给孩子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一行一行地快速读。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我采用了填空的方法:理解任务──()──()──()──跳下悬崖。并根据填空把课文分成五部分,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跳下悬崖”,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透过这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收获:

  1、老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2、设计的问题要有必须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含含糊糊。

  3、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学完课文后,反思如下:

  一、引导学生练习理清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潜质和逻辑思维潜质。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理解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部分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学生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也会对文章的结构和构思方法有一些感性的整体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此刻的孩子概括潜质低,给课文分段潜质低。因此,理清文章思路的练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训练,务必扎扎实实地进行。

  二、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首先从“文眼”入手。课题中使用了“壮士”一词,在深读之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学生透过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原因,并说出想法。二从重点语段入手。在山顶痛歼敌人和英勇跳崖这部分资料最能表现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抓住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三从关键字词入手。比如:班长马宝玉的“走!”体现了班长及战士们的坚决,为了战友和群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抓住这些字词反复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3):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生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最后关头,五壮士为什么不继续用石头砸?如果石头没了,还能够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这样还能够多杀几个敌人,为什么要选取跳崖呢?在学生看来,与敌人同归于尽才能称得上是壮士,而选取跳崖好象并不“壮”。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大家研究。正因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从来都没有学生提出过这个问题。也就是大家对英雄们的壮举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既然这天大家对英雄们的壮举产生了怀疑,何不让孩子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来说说跳崖好还是同归于尽好?

  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9月24日,驻扎在龙门庄、管头、界安等据点的日寇和伪军约三千五百多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九路同时攻打狼牙山。当时隐蔽在狼牙山的我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有四万多人,状况十分危急。一团团长邱蔚接报后,决定连夜将机关和群众转移出去,只留下七连的一个班在山上坚守,拖住敌人,为这次转移赢得时刻。七连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六班,六班只剩下五个人。战士们击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敌人再也没有退路了。五位战士此时才选取了跳崖。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同学说:“此时他们已经把敌人引上了绝路,敌人是上得来下不去,战士们已经没必要和他们搏斗了。”有同学说:“跳崖,还有一丝生的期望。万一跳在水里或被什么东西挂住呢。”有同学说:“我从课文书中知道,葛振林和宋学义真的被挂在树枝上,被群众救下后,历经千辛万苦,又回到了部队。”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是啊,五位战士,拖住了三千五百多人,打死打伤了不计其数的敌人。掩护了四万多人的转移。你能说他们的行为不雄壮吗?任务完成了,在毫无退路的状况下,他们毅然选取了跳崖,你能说他们的行为不雄壮吗?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4):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是一篇老课文,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这篇课文,五年前教五年级时也有这篇课文。老课文如何有新意,而且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不太了解的,该如何来进行教学呢?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境内,距保定西北约50千米,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东部门户。1941年9月,日军集中7万人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因主力调出掩护军区领导机关,那里只留第l军分区第l团第7连担任防御。9月25日晨,日军约2000人开始向狼牙山进攻,第1团团长给7连的任务是坚守到中午12点,然后撤出战斗,向主力靠拢。7连隐蔽在山腰,待敌人接近时突然开火。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小学课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着这一原则,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二是透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明白描述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透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透过感情朗读,能够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就指导学生抓住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们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壮士的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5):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福州市亭江中心小学:杨丽娟

  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此刻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简单地和学生在一齐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必须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能够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资料,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资料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资料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之后,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我发奋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联,构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资料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忙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能够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务必充满感情和有必须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透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十分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透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就应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刻,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明白,透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样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透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明白,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到达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明白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刻“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忙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刻、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6):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群众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应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重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4.课题可不能够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资料。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发奋读出感情。再透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明白课文资料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在学生明白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发奋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到达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明白描述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透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透过感情朗读,能够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7):

  《狼牙山五壮士》反思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刻“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比较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透过前文学习和比较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述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述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资料,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教学中透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明白,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到达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8):

  《狼牙山五壮士》课后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而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伟大的献身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两次讨论:

  1,选取绝路部分:

  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面临着怎样的选取请同学们读第3自然段思考,然后同桌互相讨论一下:选取往部队主力转移的方向意味着什么选取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又意味着什么讨论之后再深入研读他们是如何选取的从"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也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句中的"斩钉截铁,热血沸腾"这两个词以及刚才的讨论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使学生透过讨论明确班长在选取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战士们情绪高涨是正因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2,英勇跳崖部分:

  第二次讨论安排在英勇跳崖部分,关键问:五壮士在跳崖之前有哪些举动学生读书后找出"眺望连队主力和群众""望望向上爬的敌人""砸枪"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眺望和望望能够互换吗为什么砸枪这一细节描述说明什么

  经讨论学生明白了:眺望是向远处看,写出了群众和连队已在战士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表现了五壮士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望望是向下看了看,说明敌人上当了,被五壮士牵着鼻子走,表现了战士对敌人的蔑视仇恨。砸枪更表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什么也不给敌人留下。这一讨论,使学生明确五壮士选取跳崖是他们胜利完成任务没有牵挂又不愿让敌人俘虏的状况下做出的选取。这一选取又一次体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更多资料请访问放歌教学网

  透过以上两次讨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境,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评价,认识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9):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冼村小学凤翠芳

  《狼牙山五壮士》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群众的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应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重的精神财富。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满腔怒火,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明白课文资料,了解狼牙山五壮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

  法,提高表达潜质。围绕着目标,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受到思想的教育:于是,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资料;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使自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语句,发奋读出感情;再透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到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明白课文资料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资料略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3。在学生明白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自我与相互推荐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看图画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发奋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

  语言,到达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但孩子们都生活在舒适的和平年代,头脑里很难与那个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联系起来,很难体会到当时我们的中国人民为什么如此憎恨日本侵略者,很难体会到五壮士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激烈战争的场面,很难与五壮士及当时的人民产生种种的共鸣,于是,在课上完以后,我组织全体同学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在看的过程中,孩子们是那么认真而又投入,他们又是那么激动而又愤怒,仿佛在那一时刻,他们都纷纷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激烈的搏斗,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得落花流水。。。。。。学生从中受到了很多的思想教育,明白深刻了,纷纷踊跃地谈了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收获颇丰。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0):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对呀,我突然想到何不就以这一“壮”字来组织教学呢?

  一、找“壮”称

  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说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之后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适宜。

  二、观壮行

  指导学生继续读课文,使他们了解到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始,写五位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讲五位壮士一边“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边“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之后,抓住每个壮士的特点分别描述与叙述,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状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而文章的第六小节到末尾,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壮烈精神与英雄气概。开头两句描述了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的欣慰情状,“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然转移的欣慰和怀念,“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之后,写班长带领壮士纵身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应对生与死两条道路决择时的“壮举”。

  三、品壮语

  透过本文人物寥寥数语,能够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新中国死而无怨,这是五位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必须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这样的设计,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