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01 16:07:02
  • 相关推荐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强调: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有很多倡导积极乐观心态的思想,培养优势和美德的理念。“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儒家的`“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提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以及儒家提出的关于智力国家的一些思想方法都是积极心理学四喜那个的体现。《中庸》有这样的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道家思想也强调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体现了诚实、仁慈、勤奋、正直、善良等多种积极的人格品质。中国的孝文化也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中”感恩“这一美德。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具备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的一更更加重要的使命应是让普通人生活得更有 意义和更幸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而忽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会使得心理学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由此,心理学的关注焦点应当从”心理疾病“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提倡积极心理来帮助人类真正拥有幸福。他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幸福2.0理论,提出幸福由5个元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指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人生,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立项也有不谋而合之处,积极心理学找到了天下大同的心理基础----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积极品质,也发现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幸福。

  今天的教师们遇到了比以前更多的挑战,积极心理学给了我们新的视野和方法,当我们聚焦于消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当我们聚焦级级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2

  以前我读书总是耐不下性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可是,自从我带了毕业班的政治后,面对一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总觉的手足无措。简单的处理方法对有些学生是不起作用的,同时我也感到有些挫败感,继而对教育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但我没有坐以待毙,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给课堂教学的100条建议》等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生各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相联系的,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可以说,在读过这些书目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形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批评功能也应从注重甄别转向激励。

  面对学生犯错,我们是否当即斥责,甚至“雷霆大作”?其实,学生很可能不是有意犯错的,所以我们无需大动干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不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考虑批评的言辞、场合,只要有错,便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样,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们的心灵创伤。“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作为评价的协调者、指挥者、促进者,应给每个学生以闪光的机会,使学生在坦诚、关爱、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乐于接受批评,乐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获得快乐、自信、成功,并茁壮成长。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足、错误时,不应说“你真笨!你不行!此类的话。我们应用教师特有的爱保护学生们的自尊,保护学生们的自信,也保护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未来。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4

  本书是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论成果,后半部分则是心理个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作为老师和母亲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书中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她的童年,因为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不停的.,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顾她的童年,她有一个优秀的姐姐,从童年到现在,她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她,当这些童年时未受到过关爱的孩子,她们在儿童时代都受到过恶劣的对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恨恶的性格。

  二,怀有过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判他们,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却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三,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个体的人格,包括儿童和成人是一个统一的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作出难以避免的反应,他不想上学,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坏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地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特征,逐渐陷入不可救药的地步。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5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6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7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8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总是希望有人或者有一本书能教我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虽然相隔5岁,但他两真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好的时候,一个温柔一个听话;吵起来的时候,一个霸道另一个更霸道,总是以其中一个人哭来结束争吵。

  大概是吵的.次数多了,我也“麻木”了:让他们自己吵去,不再为他两吵架而抓狂。这样反而清静了许多,不需要充当裁判。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无论处理的多么公平,总有人觉得不公平,即便孩子们觉得公平,大人们还经常为其中一个打抱不平(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对小宝)。

  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宝本身比较爱哭,再加上经常无缘无故挨小宝打,又迫于“姐姐”这个身份不好还手,总是被打哭,然后跑来找我诉说委屈。有时候我也懒得讲道理,直接回一句:你打回去。(此处有风险,请勿模仿)

  母亲大人发话了,肯定是“打回去了”,但一般下手都不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感觉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宝下手有所保留呢?仅仅是怕我说,还是面对手足之情不忍心?

  后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追求卓越与自卑的关系: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大宝的自卑在于,父母把部分关注转移到了弟弟妹妹身上,ta不会理解这是因为小宝需要更多的照顾。在大宝眼中,小宝带走了一部分父母的关注,这会让大宝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在行为上,他又会采取一些方式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对于满意姐而言,哭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当我把处理事情的主动权还给她时,她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也不会因为父母的“处理不当”引发反抗情绪,反而化解了矛盾,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9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 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0

  在《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教师刚入行的时候意气风发,以三尺讲台为事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希望功成身退时桃李满天下。但是,入行不久他们就发现这个职业不容易,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很快被消磨了,职业倦怠感也就与日俱增。”我想我就是走过这样路的人。面对几个简单的算式,讲解多遍算理情况下始终还是有记不住的孩子,耐心一点点的被瓦解,连带着自己也开始急躁起来。但是,在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过后使用各种方法,却也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时间长了,家长累、孩子厌恶,我也感到没有职业幸福感。

  在读完《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后,我感悟到:成功的关键不是消除各项弱点,而是充分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的建设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献、专注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让自己的职业人生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肖川有过这样一句话:“流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你以研究的.姿态对待工作和学习时,春天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对比自己的每一个阶段内的表现,真的感觉一个教师积极投入的工作状态对教学效果、教育生活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工作虽然是写写教室里的故事、课堂里的发现、读书感悟,但愿在本该采摘果实的季节再开出几多芬芳的花来,充满远方的诗意。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02-13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01-27

灵性心理学的主要架构02-26

《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02-01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01-28

《爱的教育》初中读后感01-27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01-24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篇)01-31

《爱的教育》读后感13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