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

更新时间:2021-01-31 12:09:16
  • 相关推荐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是:

  礼轻情意重

  【相关阅读】

  里送鹅毛,成语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内含深厚的情谊。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作分句、定语;常与礼轻人意重连用。

  千里送鹅毛的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也能够用作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西南回纥国(今云南境内)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样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今排湖,据光绪《沔阳州志》有记载)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样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留意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

  千里送鹅毛的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礼轻情意重;礼薄情意重;物轻人意重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下一句是什么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释义

  据《路史》记载,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遣缅伯高送天鹅给唐朝,过沔阳湖,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用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宋·黄庭坚《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再带上些微土物,千里送鹅毛,笑纳可也。”老舍《女店员》第三幕第五场:“送给经理的孩子的,千里送鹅毛,这是我亲手作的呀!”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的故事:

  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就应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留意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山,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这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的现实解读

  “来而不往非礼也”。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注重礼尚往来,在平凡的来往中彼此获得了心理慰藉,营造着和谐的社会关系。“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大家注重的是一种纯洁的礼节,至于礼物和礼品并不重要,只要有走动和来往,就是一种亲切和尊重。

  但是当前的社会现实却是,礼重反而人意轻不是礼物本身有问题,而是送礼的人思想出了问题。我们在不自觉的礼尚往来中把人情当成了一种商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在选取,在排除,在为了自己的利益盘算,礼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如果是领导,就不惜重金,如果是不重要的人,或者是敷衍塞责,或者干脆视同陌路,这就是所谓的“贫居住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种人情功利化思想严重侵蚀着我们的心灵,本来是依法依规的事情,去办事的人总要“意思意思”(送礼),而办事方也要“研究研究”,结果人情世故大行其道,大家一边对这种送礼之风深恶痛绝,一边又不遗余力的想尽各种办法去送礼,结果处在一种巨大的心理纠结和矛盾状态之中,更有甚者,有人因为收受“礼品”而滑向了腐败深渊,可见这种异化的人情之礼害人匪浅。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来源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来源于宋代沈作哲的《寓简》中引邢俊臣的《嘲置花石纲一一临江仙》词。词中有“巍峨万丈与天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之句。

  明代徐文长所撰写的《路史·云南俗传》中,曾谈到唐代云南土官缅伯进贡天鹅的趣事:缅伯携了天鹅去京进贡,路经沔阳,不幸天鹅在中途飞走,只掉下一根翎毛。缅伯拾起那根鹅毛进献朝廷,并口吟一诗,其中有“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之句。

  人们根据这段故事,创作了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证明礼品虽轻,却内含深厚的情意。也有“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之说。

  歇后语千里送鹅毛背景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

  却说“千里送鹅毛”这故事,原是说一个叫缅伯高的边远地区使臣,背了只天鹅去长安进贡。路上鹅毛弄脏了,他就在沔阳湖边打开笼子,让天鹅下湖洗洗羽毛,不料天鹅展翅飞去,缅伯高遂倒在湖边大哭一场,之后急中生智,捡了根羽毛去长安进贡,居然受到唐皇嘉奖,传为佳话。现代人多以“千里送鹅毛”来替自己的薄礼粉刷一番。

  如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此典故和事实大有出入:缅伯高既能想出这“千里送鹅毛”的绝句来,就不该笨到会让天鹅出笼子下湖去洗澡。试想那天鹅乃是贡品,一有闪失但是掉脑袋的事,会如此大意么?说来有些荒唐,但是事情的经过恐怕是这样的:

  话说大唐盛时,真个海清河晏,华夷归心。各地来长安进贡的使臣络绎不绝;或金珠彩缎,或奇石异玉,把个圣明的唐皇也弄得眼花缭乱。见识多了,便渐渐挑剔起来,贡品如不新不奇不异,就随便收下,也无半点赏赐褒奖。使臣便只得盘算来年如何采得些新奇物品以博得圣上开颜,好升官发财。

  一日,离沔阳湖不远的官道上走来了一位身背竹篓的精瘦老者,约五十余岁,留一络山羊胡子,眼小而狡黠,满脸怨恨。不用回头他就明白背篓里的扁毛畜牲正以高傲得意的'眼神打量自己。他不由得自怨自艾:好不容易用了些水磨的工夫才把张寡妇的心给弄活了,不料让大人叫了去谋划贡品之事。也该着自己嘴臭,说圣上什么贡品没见过,非得送上一样与众不同的,圣上才会看重大人。又说,常言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来那天鹅必是稀罕珍贵之物,大人何不将后院池子里那只黑冠大白天鹅献给圣上,保不定会龙颜大悦,让大人官升一级。大人听后连连称赞,便立马要自己亲自背上这畜生上长安去。咳,他奶奶的!如今找了这个木梢背,况且长安又山高路远,背了这二十来斤的畜牲日夜兼程,真是苦不堪言!这畜牲更是一副幸灾乐祸的眼神,还不时地扯一扯长脖子上的大红缎花,以示身价不同。“看我不把你这挨千刀的贱脖子在湘妃竹上绕一圈,再打个结”,缅伯高恶恨恨地骂道。

  如此一路灰头土脸,到了沔阳湖边时,缅伯高的脚上已打起了水泡,麻搭耳鞋也磨穿了一双。想想离长安路途尚遥,缅伯高不由得气馁之极,便解下竹篓,一屁股在湖边坐下。越想越气,便重重踢了一脚竹篓,天鹅昂起脖子,大叫几声以示抗议。缅伯高悻悻然,掏出干粮吃了起来。那鹅也伸长了脖子,摘吃篓边的嫩草。缅伯高一边吃,一边咕溜溜地转动着小眼。他忽然停止咀嚼,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貌,脸上渐渐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那鹅注意到了这反常现象,便以警惕的眼神观察缅伯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它心里有些不安。

  缅伯高站起身来,将竹篓藏进芦苇深处,然后四面眺望了一下,见到湖西不远处有面杏黄旗高高挑起,上书一个大大的“酒”字,便向那里走去。那天鹅在苇丛里等了好一会才见缅伯高哼着小曲一步三摇地走了回来。缅伯高将一壶高粱酒和一小瓦罐酱油放在地上,不无得意地用阴险的目光打量了一下天鹅,那鹅不由得起了一身鹅皮疙瘩。奶奶的!事情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缅伯高采了些嫩苇心,又在水边挖了些淤泥,将天鹅从篓里提出来,用一细股麻绳将天鹅的翅膀和掌牢牢捆住,拔了一根羽毛放进怀里。然后他便开始用嫩苇叶将天鹅细细包裹起来,完了再抹上一层淤泥,之后便再是苇叶加淤泥,将天鹅变成了一个大泥球,仅把嘴露在外面,又在屎眼留一小洞。干完这些,缅伯高搬来三块大石,排成品字行,又捡来一大捆干芦苇杆子,将大泥球卡在石头中间,用火石引了火,开始烤那泥球。天鹅至此方知陷入绝境,便张嘴大叫,还没来得及出声,便被缅伯高不失时机地灌了一勺掺了酒的酱油。又咸又辣,便哑了鹅嗓。那鹅只觉得腹底渐渐炎热,喝下去的酱油和酒迅即行散四肢百骸。

  缅伯高先用文火烧烤,大泥球开始“嗤嗤”冒出热气,天鹅艰难地张嘴喘息,屎眼里不断地排出污物。缅伯高不时地给天鹅喂上一勺酒和酱油。如此过了一会儿,天鹅慢慢地只有了出气没有了进气,污物也已排尽,缅伯高便用泥封上了屎眼和嘴,改用大火。渐渐烤至泥球外面焦硬开裂,便停了火,将滚烫的泥球拨至炭火中煨,待炭火冷却,用一大石将泥球砸开,泥球应声碎成两半。乖乖,一只肥胖肥胖,酱红色的叫化鹅滚了出来,身上的毛皆已脱落,和苇叶淤泥结成硬块,酱香酒香肉香混成一片,真个惊天地动鬼神,连佛也要踏波而来。缅伯高咽了几口吐沫,迫不及待地斟了一碗酒,撕下一只鹅腿就饕餮大嚼起来。这鹅骨烂肉不烂皮,肉呈酱红色,略有咸味,伴着酒的醇香及苇叶的清香。“好鹅呀好鹅!”缅伯高满嘴鹅肉,含混不清地赞道。他一边抹了把从嘴角流下的油汁,一边暗暗得意:想不到皇帝老儿的贡品竟成了我口中的叫化鹅。

  缅伯高酒醉鹅饱,又琢磨了一会儿和张寡妇的好事儿,随后站起身来,将油腻的手在胸前擦了擦,一脚将竹篓踢入沔阳湖,又将剩余的叫化鹅包好,这才轻装向长安进发。

  多日后,缅伯高最之后到了长安,随着各地前来进贡的使臣去见唐皇。看着那些肩挑礼担不胜重负的各地朝贡者们,缅伯高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情。一会儿宣名上殿,缅伯高整了整衣襟,上殿去拜了唐皇,然后便一脸戚容地开腔唱道:

  “将贡献唐朝,山高路又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

  唱到这儿,他不禁打了个饱嗝,飘出些鹅肉香来,便赶紧定定心,之后唱道:

  “……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唱完,他恭恭谨谨地从怀中取出一根洁白的鹅毛献给皇上。

  只听得两边响起一片赞誉之声,旁边闪出几位大臣上奏道:“陛下,那黑冠白天鹅因路途遥远,洁体遭污,缅伯高一片诚心将其放入沔阳湖清洗,不想那鹅展翅飞走。想缅伯高乃一化外之民,竟也懂得大唐礼仪,特将此落下的鹅毛千里迢迢携来献于陛下,以示礼轻意重,可见陛下好比鸟生鱼汤,真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也。”

  唐皇被人戴了这几顶高帽子,不由得也轻飘飘起来,遂龙颜大悦,降旨道:“缅伯高千里献鹅毛,其心可嘉。特赐黄金百两,锦缎两匹,御马一骑。……”底下各地使臣看看各自的礼担,均面有愧色,自叹不如。

  缅伯高谢了唐皇后领了礼品出城。骑在高高的御立刻,他一边剔着牙缝里的鹅肉一边暗笑道:“只要胆大些,皇帝老儿也好蒙得很。”说着,又打了一嗝,便晃着脑袋轻声哼唱起来:

  “将贡献唐朝,山高路又遥。

  左思右想想,还是鹅毛好。

  架起苇杆火,来把贡品烤。

  酒肉香四溢,佛也伸手要。

  完了拍拍肚,轻装来上道。

  礼轻意更薄,千里戏天朝。”

  这便是“千里送鹅毛”的真实来由。

  【活学活用】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妙语点拨】缅伯高是一个对君主绝对忠诚并怀有高度职责心和使命感的人。他坚忍不拔,克艰度险,最终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读完这个故事,我们禁不住佩服缅伯高的机智与才华,更赞赏开明、重视情义的唐太宗。在古代社会,身为皇帝,能够意识到情意无价,不以奇珍异宝为衡量臣民忠诚与否的唯一标准,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相关文章:

歇后语造句05-05

关于孔子的歇后语21句05-07

诗意的生活,诗意的工作02-24

我的草原,我的马02-21

感谢领导的帮助的短信11-24

眼中的真实,镜头下的虚幻02-15

圆润的离开的意思与感悟02-10

《秋天的怀念》的读书笔记02-07

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