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1-04 19:23:43
  • 相关推荐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对于热气球上升的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借助多媒体来展现热气球升空的过程,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失为好的方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进行热空气上升原理的探究,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先发问,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教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和相互的启发提高。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当学生的观察兴趣发生变化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及时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进行观察。避免有的小组因追求面面俱到而造成的观察不深入;防止了观察目的不明确,活动没有实效。要让学生确实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

  特别是在仿制热气球的过程中,注意塑料袋和蜡烛的距离,当塑料袋鼓起来后再放手,要注意防火,以免发生意外。

  改进之处:课前要让学生充分搜集有关热气球的知识,再者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以应对课堂发生的各种情况。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水众所周知,水对人们既有害又利,生命离不开水。学生对水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的各种姿态在大自然中的展示。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科学实验室,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同学们通过欣赏教学图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水,想象出: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尚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闪闪的露珠,悬挂在枝条上晶莹雾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对水充满了好奇。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呢?本节课我把握好三个步骤,一个难点(造雨.造霜.造雾),一个重点(水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水的化身。它们是由空气中的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后呈现出的形态变化。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当学生好奇地提出: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是时。我例举了人们晾晒衣服.河水蒸发等事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水的蒸发现象。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我把握这一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认识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动物的繁殖活动属于小学科学“生命世界”领域的范畴,是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分三个部分: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总结我们了解到的动物产生新生命的方式。

  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本课的前一课“动物的卵”,学生已经建构的一个科学概念是: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存在着丰富的信息刺激,他们在生活世界中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对生命现象有一些零散的看法,有些看法还是错误的。很多学生知道某种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如: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狗是直接生小狗的,但不知道狗繁殖的整个过程。基于这点认识,对课的各个环节做了重新架构。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说说熟悉的动物名称,再找一找其中的卵生动物。

  2.剩下来的猫、狗等小动物会产卵吗?它们靠什么繁殖后代呢?

  二、认识胎生动物的繁殖过程。

  1.观看“小狗的诞生”视频。

  2.交流汇报:小狗是怎样诞生的?

  穿插提问:

  ①雌狗和雄狗在干什么?交尾后就能怀孕吗?

  ②孕育过程需要多久,才能生下小狗?雌狗在孕育小狗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3.小结,理解胎生这种繁殖方式的特征。

  三、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

  1.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做记录

  师:其实不管是卵生,还是胎生,动物们在繁殖前、繁殖过程中、繁殖之后,都会表现出一些与繁殖有关的行为。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并对其中你最感兴趣的镜头做些记录。

  2.汇报交流:

  ①你们从中获得了哪些有关繁殖的新的信息?

  ②在了解动物的各种繁殖活动后,你有产生什么问题吗?对繁殖活动有哪些新的认识?

  3.整理信息、建构概念

  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两种主要的方式。讨论与思考:

  ①有没有既有些像胎生又有些像卵生的动物?(在韦恩图的交叉部分打上问号)

  ②假如动物没有繁殖会怎样?

  四、课堂拓展

  课外收集“动物繁殖的趣闻”(文字资料、图片、视频),交流。

  本课概念的建构就是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提供一段“小狗是怎样诞生的”视频资料,感受新生命诞生的不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课的开始,教师请学生举例说说熟悉的动物名称,先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卵生动物,找出卵生动物后,很自然地抛出一个问题:“剩下来的动物又是如何繁殖后代的?”。这样既是对前一课概念的检测,又能很好地衔接到本课。

  了解了动物的两种主要的繁殖方式后,告诉学生,不管是卵生的还是胎生的动物,在繁殖前、繁殖中、繁殖后都会做出许多与繁殖有关的行为。让学生通过看视频资料、通过讨论,获取和整理动物的不同的繁殖活动的信息。知道动物们总会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来繁殖后代,感受到动物新生命诞生的不易,进一步理解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最后用维恩图对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行梳理,动物们除了两种主要的繁殖方式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两种之间的繁殖方式——卵胎生,像热带鱼和一些毒蛇,看起来是直接生小鱼或小蛇,其实它是先产卵,卵在身体里孵化,变成小鱼或小蛇然后再生出来。卵胎生是卵生的一种进化。

  “有没有既有些像胎生又有些像卵生的动物?有没有既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的动物?”这环节不仅对课作了一个很好地梳理,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起到了概念提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怀着对生命神秘的好奇,课余必去搜集一些关于动物繁殖这方面的资料啊,图片啊,还有动物繁殖的趣闻等等,这样的话,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培养了他们搜集材料的能力。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第一次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感到压力很大。为能上好这节课,我的教案改了又改,背了又背。时间终于到来,我还以为自己准备充分,可以上好这堂课。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这堂课上得不比平时的好,反而觉得自己很紧张,教态不自然,有时差点忘记接下来该上什么内容。结果真的是适得其反!

  在指导学生观察上肢运动时,目的要求不清楚,导致学生在记录时无从下手,学生对肌肉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时的作用理解不到位。这堂课的另一失败之处是学生在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堂下大部分学生都不知在干嘛,并没有听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这样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上完课后,同组的老师们立即提出了改进意见:寻找合适的资料、屈肘伸肘动画,加深学生对肌肉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时作用的理解;在学生观察手臂伸缩后,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粗略画出手臂的结构,加深印象;教师起引导知道作用,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所以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协同作用做了个明确的总结。

  当晚立即行动,修改了课件和教案,第二天上课,自我感觉不错,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

  但是,当我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却发现曾经以为不错的课在现在看来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强调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学目标中“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并体验与人分享研究结果的快乐。”针对这一目标,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最后稍微带过。

  但愿自己今后能以此为鉴,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准备充分。课前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摆放在实验台和教室的讲台上,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岩石展览馆,我还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海边、河边、山上、路边岩石的照片,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水槽、一块摸布、一个展示岩石的方盘、一张报纸(铺在实验桌上,把岩石摆在上面避免把实验桌弄脏)、一张白纸(用来做观察记录,记录观察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一个放大镜。这样教学具准备充分,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

  2.不仅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而且注意指导学生做到观察有序。在第一班上《认识岩石》时,由于我没有强调观察要有顺序,所以学生讨论提出观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颜色、花纹、形状、大小、有没有气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用鼻子闻一闻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后的气味儿、潮湿时干燥时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气味儿有什么不同,用耳朵听一听敲打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把岩石砸开或在地上摔开看看岩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和猜测可能观测到的现象后,便开始分组实验。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里观察,还有的用两块岩石敲打闻气味,总之怎样做的都有。造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不清说不全,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实验现象。第二个班上《认识岩石》时,在学生说完观察方法后补充了一问“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然后再按预定的顺序观察、汇报。这样在分组交流观察记录时比第一次上《认识岩石》时,不仅节省了观察时间而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得有条理且说得全面准确。

  3.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利用对比观察突出不同岩石的不同特征。我在巡视时发现学生用两块岩石相互碰撞,其中一块被砸成两瓣,这时我对学生说“正好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在学生汇报鱼化石特征时,我拿出一块鹅卵石让学生对比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鱼化石是一层一层的且很薄容易碎,鹅卵石卵圆形坚硬不分层质地细密有的颜色单一有的上面有花纹。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四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上课铃声响的情境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但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是以语言描述的方式,还是以视频的形式展开。在猜想假设环节,通过让学生玩“土电话”感受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但是很多学生只能够说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借助细线,没有细线,声音不能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里面。难点是教师如何将“细线”和“物质”很好地连接在一起,进而进行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实验。在实验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先把相应的实验材料准备好,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现有的东西去看看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现象。考虑到实验材料有限,对于实验:抽空罩钟里的空气的实验,是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看的,感觉这个对于学生有点难以理解,我在想这里该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呢?在得出结论环节对于水里面的声音可以传出来,外面的声音也可以传出去,学生理解的不是特别清楚。总之,这节课学生可以知道声音的产生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像各个方向传播。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是《冷和热》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且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在课的引入部分,首先让学生做实验,两个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等老师数到5时取出并且马上把他们同时放入温水中再等5秒钟,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心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形成温度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认识到仅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在学习温度计测定水温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在探究热水降温规律时我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亲自测量、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热水变凉的规律,还让他们想象这杯水继续放置后的温度变化,和如果给凉水加热会是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培养了学生的求知精神。

  四、本节教学中的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教学生温度计使用方法时采取了播放视频的方式,但从学生的实际操作来看,掌握并不理想。后面的教学中这块内容还需再强调一下。另外,实验课中学生对实验材料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加之动手能力差,实验速度慢,不能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对课堂的突发事件不能很好恰当地处理,在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提高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语言不够准确、流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提要: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盐到哪里去了,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盐到哪里去了》。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新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这样提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学生们汇报出预测结果,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操作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深入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看到铁粉有浮的现象就不知道怎么记录了,我及时告诉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盐到哪里去了,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学生们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充分准备了活动材料,设计了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分离沙子、水;分离铁粉、水;分离木屑、水的混合物。要求学生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为每个小组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筛子是这几个实验中需要普遍使用的工具,为了使工具比较统一,我让学生准备好小筛网,在分组实验时使用。

  在分离铁粉与水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积极进行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亲身经历了多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每个分离活动时,每个学生都是那么认真仔细地去做,通过学生去做实验,不仅知道分离木屑与水的活动,纱布是最好的分离工具;分离铁粉与水的活动,磁铁是最好的分离工具;只有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进行科学探究的效果就会提高,合作精神也会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把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本课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从前概念不断地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在这节课中由于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并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两个脚手架的搭建,顺利的帮助学生建构了“闭合回路”的概念。

  首先,在什么都不讲的情况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自己修正原有概念的错误,效果更好。由于之前做过前测,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点亮小电珠。虽然在尝试点亮小电珠的过程中多花些时间,但他们经历了自我修正的过程,对电路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次,通过认识电池、导线、小电珠的作用理解闭合回路概念。学生已经知道怎么连接,但对于为什么要连接小电珠的侧面和底部是不清楚的,因此学生常常纠结于此,这也是学生最常出现的错误的连接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电池、导线、小电珠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观察小电珠的解剖图来认识小电珠的结构。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元件的作用,学生茅塞顿开:只有连接在底部连接点和侧面金属螺旋上,电池的电流才能形成一条通路,小电珠才能亮啊!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电路就形成了科学的认识,以后不管是连接串联并联电路、连接小电动机、连接电磁铁都一通百通了。

  在点亮小电珠的活动中,电流在整个回路中的流动是不可见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课上,学生通过把连接的示意图画下来,在分析的时候还出示了小电珠和电池的结构图,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学生会比较容易就理解了电流的流动过程。学生明白了点亮小电珠的原理后,我设计了让学生提出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的问题,希望学生能够把一个完整的回路完善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学生绘制连接图,既能检验了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课让学生用手连接导线线头他们还有顾虑,可以拓展合适的创新教具帮助完成教学。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有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设计了“china与中国”的谈话内容(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使他们更放松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绎脚本,而是师生互动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决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需求,让探究不留痕迹,返璞归真。本课有关猜测的环节,我做了精心安排,把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剔除出来,不再重复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使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具亲和力。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框架式,在确定了诸多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 ,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之中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教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细节

  成功在于细节。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方案更加完善了,而学生建议实际上都是琐碎的细节。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一处提到细节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对此的重视,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情,只有细节问题掌握好了,才能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本课在执教中,力求完善每一处细节问题的同时通过学生提建议,教师“典型暗示”等方法有成功的避免了细节问题的琐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木材》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发现木头的特点,并在探究中萌发珍惜木材、节约木头的思想感情。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上网浏览、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在探究前,我注意提醒学生要首先选择题目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把在研究中的点滴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经过学生的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为小组间的表达与交流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又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加强指导的力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并用学生喜爱的小标志来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激发儿童对光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并通过制造彩虹活动让儿童动手动脑,进一步认识太阳光,了解彩虹形成的简单知识,发展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科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宗旨设计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猜--想想--探究--验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制造出彩虹,还能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在活动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制造彩虹的方法、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收集的图片效果不好,影响了学生的判断;二、在探究彩虹形成原因时,有些强加给孩子的感觉,这个环节如果能在孩子们做完实验后再总结,效果会更好;三、学生制造完彩虹后应该在汇报中演示一下,这样其他孩子也能知道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是继前面固体在水中研究基础上,对溶解现象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按照教科书设计第一部分是做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第二部分是醋、酒精、食用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第一部分胶水和洗发水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提醒学生按照表格提示分三步观察,不能急于搅拌而错过一开始放下去时的现象,从侧面观察能更好地观察到现象。在自己实验时胶水和洗发液都是下沉的,胶水花的时间较久,也不是很清楚,而洗发液是有颜色的,观察起来较容易。

  第二部分,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实验,其他问题都没有,除了酒精观察时,一开始酒精滴下去时是先在上面一层扩散,振荡完全后就能均匀分布,对于一开始滴入的现象,学生往往与上浮混在一起,另外,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到酒精实验,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选择了有色酒精,使学生更容易观察。整节课学生清晰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平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习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习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习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平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平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中国),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中国),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平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平面为参考面,与自转平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平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年级麻雀教学反思11-20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12-28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1-10

教学的反思12-1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01

四年级上册语文麻雀教学反思11-21

四年级《白鹅》教学反思 14篇11-0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04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