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10 19:39:56
  • 相关推荐
比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例教学反思1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采取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

  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习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比例教学反思2

  其实我们这部分的资料在五年级就已经学过了,只是没有告诉学生这样的两种量的变换规律就是成正比例。异常是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联系比例A式子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这很多像这样的变量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上我设计了情境:当单价必须时,总价与数量的变化关系。先让学生观察数量是怎样变化的,再看总价又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数量发生变化时,总价怎样变化;之后一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也就是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必须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随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让学生总结出: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必须。

比例教学反思3

  《反比例》教学反思 本课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是在教学《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的,通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判断。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时,引用语文知识的“反义词”引导,让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第三:注意首尾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圈的两个表,和是几的表和积是几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傅这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2、 再提问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有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比例教学反思4

  其实我们这部分的资料在五年级就已经学过了,只是没有告诉学生这样的两种量的变换规律就是成正比例。异常是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联系比例的式子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这很多像这样的变量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上我设计了情境:当单价必须时,总价与数量的变化关系。先让学生观察数量是怎样变化的,再看总价又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数量发生变化时,总价怎样变化;之后一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也就是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必须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随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让学生总结出:

  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必须。

比例教学反思5

  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数形结合,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今天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在完成目标导学时,较好地完成课本中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也比较热烈,效果较好。

  关于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现场情况看,本节课有四个环节蕴含着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思维的活动。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第一个环节是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不同的函数解析式的观察、分析,再加上反例的映衬(对比),学生发现了正比例函数解析表达式的基本结构:一个常量与自变量的积(y=kx)。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学生常常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解决问题,特别是新知识的探究过程。追其根源,主要是缺乏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如果能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函数学习的基本程序和策略,那么,在今后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的时候,或许无需教师提醒学生就知道如何探究了。

  理论上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对大面积的小学就已经对学习绝望的孩子我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跟的上,不要对数学绝望。

比例教学反思6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选择了让12位同学上台站一站,看“每行站几人,可以站几行?”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4的方法学习例5,接着对例4和例5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对例4和例5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比例教学反思7

  反比例函数作为一类重要的函数,也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本节课首先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表达形式,图象及性质,k的几何意义几个方面进行复习,在知识的复习梳理过程中,进行的较为顺利,本节课设计上是知识点的复习梳理之后,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变式题的习作交流,学生获得一定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的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解决问题。总体上来说,我完成了预设的目标,教学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难得的小插曲,使得学生对知识对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印象和理解,例如涉及到的反比例函数y=-k2-1/x中对于k2学生有些认为应是正数,有些认为是非负数,但是经过学生的讨论、争辩、判断,最终达成共识,当然这本身也是学生的易错之处,此处出了问题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说明学生对一个数的平方的理解与反比例函数系数的理解出现了混淆,此处便可得到澄清。

  还有最后一道题,本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自然不是唯一,而这道题的`解答也颇为精彩,学生在举出一个比例系数为负的反比例函数后,师生进行判断共评之后便可结束对此题的评价。在我“谁还能举出不同的函数?”的追问下,终于有学生中了我的“圈套”,举出了一个正比例函数,之后通过师生讨论、结合题中关键条件的判断下最终否定了正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而且善于思考,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等解决问题,教学任务也轻松完成。我觉得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不足之处是:

  1、未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

  2、最后一题未能再将其挖深,总结。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要让学生完全的动起来可能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才是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做好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交流中获得知识,从而能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比例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复习导入,一是找出哪一个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断另外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特征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使学生清楚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从学生回答问题看,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一定,需要学生自已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现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还是自已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局部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同学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考虑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和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想一想”,假如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同学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同学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同学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笼统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同学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同学的当前解题确有协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同学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同学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同学在解题时依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依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同学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同学的发展为基准,把同学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比例教学反思9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感受与反思: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比例教学反思10

  一、本节课的整体设计

  第一步:预习,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独立完成导学案,完成自己会的,找出并标记出不会的,完成预习。

  第二步:组内合学,通过组内对学、群学,展示学会的,学会不会的。教师设计引导,完成对反比例函数更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第三步:班级展示,通过学生对学习情况的展示,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点拨追问,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第四步:整理反思,通过课堂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修正学案内容,并形成自己的反思总结。

  第五步:达标测评,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反馈,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便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本节课突出了“四本”的基本要求

  1、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以文为本,课堂活动以课本为基础,围绕课本知识展开活动,突出了课本的设计意图。

  3、以实为本,课堂真实有效,学练结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4、以真为本,课堂不做假,真实的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思考过程,课堂以真为本更显实效和高效。

  三、本节课的不足

  1、教师放手不够,还是担心学生学不到位,没有充分的放手把学习还给学生。

  2、课堂的整个流程还需进一步细致打磨,让每一个环节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更高效的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还需各位专家老师指正,谢谢!

比例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的内容。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据此,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激起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

  首先我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能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学生通过对正、反比例的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

  最后学生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培养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比例教学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例教学反思13

  在设计本节课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主动、大胆地重组教材,在引入阶段,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3幅平面图“为什么同一个中国却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反映?”,初步渗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顺利引入课题。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了教室的`长和宽,再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8厘米: 8米=8:800=1:100

  6厘米: 6米=6:600=1:100

  (2) 4厘米: 8米=4:800=1:200

  3厘米: 6米=3:600=1:200

  (3) 2厘米: 8米=2:800=1:400

  1.5厘米:6米=15:6000=1:400

  让学生抓住1:100、1:200、1:400…….进一步归纳出比例尺的含义和特性。创设一种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时空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充足的时间内从事实实在在的测量、作图、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扎实有效,而且很容易被学生认可与接受,学生十分愿意在自己喜欢的课堂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训练学生多说的同时还应注意多让学生多动动笔计算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比例教学反思14

  《正比例》是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比例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分析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到学生学习的难度,这节课,我采用以教带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逐步展示教学资料并依此突破教学难点。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让同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当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使同学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比例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一点理解起来很抽象。经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必须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同学探求新知的欲望。最终,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2、多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比例概念有点抽象,应当多让学生表达自我思考的机会,在表达和交流中不断梳理自我的思路与理解,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如果教师不断地插话提醒,只能造成学生无法完整表达的习惯。学生回答不完整,也应当让他说完,教师需要用的是“还有吗?”的亲切询问,而不是扶着走。即使一个学生答得好,也要多叫几个学生来表达,教师需要多聆听孩子们的见解和方法,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情景。

  3、课堂练习要注意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针对性。由于本课是第1课时,在提高练习的'文字确定题中,没有表格的直观数据后,确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难度就增大很多了,异常是对学困生。应当适当地减少题目,难度大、不容易理解的题目能够留着下一节提高课中出现。在课堂结尾,能够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数量关系设计一道正比例的题目,这样不仅仅前后呼应,应用已学知识,又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当然,还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中没有清晰地、反复地强调正比例的概念,没有引导学生举出不成反比例的例子,个人的语言组织本事、课堂评价本事还不太好,课堂预设和生成本事还有待提升等。总之,教学路上,要多琢磨、多学习、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期望以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比例教学反思15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不仅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还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奠定基础,。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好了情境。在教学中,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例3,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含义。我考虑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做一做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3、做一做的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再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的能力。

【比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例教学反思11-28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11-26

比例教学教学反思11-29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6-02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1-02

比例尺教学反思10-24

正比例教学反思10-28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06-17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