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11 17:31:44
  • 相关推荐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不足之处:第一,朗读的评价显得有些单一,应该更加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多注意。第二,在“大显神威”这个词语被学生说出来时,没有及时的相机板书,如果板书了会更加直观。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文是围绕着矛、盾、坦克三者展开叙述的,因此在本堂课学习伊始,我在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简单复习后,就由四字词语“合二为一”引出“二”即为矛和盾,“一”则为坦克。其次,再通过浏览图片的方式概括出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的自卫。通过板书的方式将整体框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在初读后我把课文以填空形式归纳成简单句子: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将()的`()长处和()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的过程。这样的方式较为直接,也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概括能力,因此学生们能够很快说出正确答案。此后根据矛和盾的集合源于一场比赛而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找到关键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第一次磨课时,我是以教师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两个词的重视,请学生通过做出“左抵右挡”的动作感受对方来势凶猛、难以抵挡,进而通过朗读句子感受到矛刺得速度快、次数多。但仅仅凭借简单重复地朗读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到矛进攻的特点,甚至略显枯燥乏味,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为此在第三次磨课时我尝试着通过展示出另一句话“对方的矛向他刺来,发明家难以招架”,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感受哪个句子更好并说出原因,由我亲自演示手持“长矛”向发明家进攻的情景,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本能地拿起手中的书本作为“盾”进行防卫——左抵右挡。经过全班齐读句子,此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激发,课堂氛围也逐渐达到了高潮阶段。

  由于本篇课文在词句理解上难度并不高,因此我改变了第一次磨课时略显单调的授课方式,将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老师为引导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时,我设计了一个简易表格,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再用实物投影将各小组答案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学习方式新颖有趣,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挑战。但在第二次磨课实施过程中却同样出现了问题:学生往往将文中长句原封不动地抄到表格上,缺乏概括总结的意识,因此我在第三次磨课时先带领学生完成其中一个问题,再告知学生找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更要“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五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就自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的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在了解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总的来说,本篇课文难度不高,倘若始终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失去学生参与的高涨氛围,学生也不易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若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有趣并主动接受教育,除了加强朗读,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或许师与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3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同学们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4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5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把课文分为“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和从中引发道理”这三个部分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的理解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学生初读课文后基本可以理解大概内容,于是我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知道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发明家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相结合的意思来。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课文题目的理解。矛用来做什么?进攻。盾用来做什么?自卫。集合是什么意思?把两者的优点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这些意思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接着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认识自卫:盾太小,做铁屋子;认识进攻:不能变成只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认识合二为一:做好了铁屋子,开了小洞,装了枪炮,安上履带,成了坦克;认识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发明坦克的'故事明了于心,对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理解就容易了。在让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的环节中,学生说的事例类似、说得事明理清,我知道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本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补充、理解就能顺利地把握全文。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6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重质疑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本课时,我先从看图猜成语、看动画片《自相矛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故事中引出,什么是“矛”和“盾”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两种古代兵器的名称,简单了解这两种兵器的作用。由于“矛”和“盾”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了解了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之后,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提出疑问,如:为什么发明家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怎样才能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又会如何?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寻找答案。新课标强调探究性学习,注重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本环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重学法渗透、自主体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及词语后,设计了学习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环节进行学法渗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在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一起去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这就要从发明家和朋友的一场比赛中去找答案啦!翻开课文,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体会比赛气氛的句子。读完,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紧张的比赛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来理解。由于缺少体验,学生在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上有难度,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来当一当发明家,老师来当对手,学生用书本当做矛,老师用笔当做盾的环节,通过一场虚拟的激战体验,学生马上就能理解了这几个重担句子。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身的阅读感受。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较难的词语,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关键句子。并引导学生通过关联词语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

  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7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

  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

  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8

  今天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孩子们在阅读、思考、交流中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懂得了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理解了发明家是一个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人,如果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把优点集中起来,为我所用,他就是胜利者。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请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孩子在认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多孩子回答的点大多是在学习上: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等,但有一个孩子说带着橡皮的铅笔,是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虽然他的说法遭到有些同学的'“反对”,(说练习册上有),但我依然为他的勤学精神感到高兴,而且他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我鼓励大家,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或者生活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想到了解决的办法?Xxx说要发明一个又会跑又会飞得汽车,堵车时可以飞起来顺利通过。他的话让我想起了谢鑫的《我家的汽车会变形》,汽车迷老莫克拥有了一辆世界上最完美的汽车——一辆变形汽车,开始了神奇的“道路之旅”。好吧,也许这是不错的注意,那你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有没有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孩子的思维是那样的敏捷又富有创造性,孩子思考一会后说出这样的答案:笤帚、飞机、电话手表、矿井下工人戴的安全帽......我真的被震撼了,这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答案,我的小小发明家们就是这么棒!孩子们也兴奋起来,那不如趁机上一节手工课,让孩子的思考和动手结合起来,也为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做准备。于是我宣布了下午上手工课的决定,在我话音还没落下来时,全班已经沸腾了,他们高兴地跳起来,兴奋的议论着要做什么。我提出了制作要求:

  1、发现事物的优点,把二者优点结合在一起的物品。

  2、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你想怎样解决?大家自由组成小组,讨论、交流制作内容,自带工具。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会儿的创作热情是前所未有的饱满。下午我一进班,他们已迅速拿出工具摆在桌子上,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始制作了。接下来是专注、自由、团结合作的美妙的一小时。

  在这期间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又欣慰的东西。

  1、虽然孩子们兴奋的自由组成小组,但确实有几个孩子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没有主动要去哪一组,这时第一组组长向离她最近的一个男孩招手:“来我们这一组吧,快来。”这是她这一组唯一的一个男生。当然,那几个孩子很快的被邀请到不同的组了,没有剩下谁,我们是一个集体。此刻,我想到了雷夫老师的一句话:“孩子们在创作、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落实了我希望灌输给他们的仁慈和关怀精神。”

  2、孩子们开始制作的时候,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在纸上画样,有的拿着剪刀剪,有的拿胶布,有的拿彩笔涂色,孩子互相帮忙粘贴,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他们的计划性、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欣喜。

  3、他们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不合适的地方,会重新改正,这种尝试会让他的思维更活跃。有一个小组制作了一架飞机,我不知道为什么飞机上还有气球,但后来他们把气球摘掉了,在不停地尝试中,想法才会趋近完美。

  4、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让我再次产生这种想法的是最后一组。他们的姿势不同于别的组,他们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干脆坐在地上,他们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专注地折叠、剪裁着手中的纸张。此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吧。我曾设想在班里设一个玩的区域,这是实现了吗?

  5、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投入的,连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也在认真着手中的制作,这时你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可爱天使。当他们真正做成的时候,也许就像《风筝》中所说的,“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也许他们比我想象中收获的还要多,因为松开比握紧可以拥有更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导入

  本节课我先从成语《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然后展示矛和盾的实物,让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想象这两种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的进入课文。

  二、品读词语

  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抓住”如雨点般、左右抵挡、难于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三、质疑问难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有的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几十公里!”这种生动具体的描写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质疑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感悟语言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语文课要读得多,“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展开”。在指导第5自然段朗读时,我让学生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升华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说:“双层汽车。”有点说:“带橡皮擦的铅笔。”有的说:“带灯泡的钢笔。”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0

  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矛和盾是怎样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难点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的小故事引发的道理。围绕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他们生活中对矛和盾的认识,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矛和盾,深化对矛、盾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检测字词预习环节过程中,通过小老师领读、抢读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读课文的环节中,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解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关键词语,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读书声、掌声、笑声,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知坦克发明的过程,进而理解最后一句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了拓展环节,给学生拓展了几道生活中常见的趣味数学题,告诉孩子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例子,把两种事物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挥更大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创新思维。

  最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个跟本文相关的材料,即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感悟在生活中应处处留心,细心观察,取长补短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气氛还不错,学生也能通过朗读感悟故事中的道理。但课堂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1.导入时,让学生上黑板画一画矛和盾,虽然想法很好,但目的不明确,并且浪费了时间,不如让学生说一说矛和盾的作用,是一个无效的环节。

  2.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有些难度。2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把这个故事复述了一遍,概括不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引导,出示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比如:(谁)结合了(什么)和(什么)发明了(什么)。

  3.表演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表演之前,由于学生读得不充分,上台表演的同学没有抓住几个关键词来做动作,没有达到这个环节语气的效果。

  4.忽视了课文中一些有特点的词语,没有抓住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应该把这几个词语提出来,知道学生理解意思,并且加以运用。

  5.对教材不够熟悉,备课没有完全做到备学生,没有预设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有学生提到“履带”,没有给学生讲清楚,容易被学生带跑。

  6.课堂上学生读得不充分。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地上好每天的家常课。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回答到的问题答案、对课文的疑问都会提前做好预设。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会参考教学用书,以有目的有效为前提设计各个环节,力求每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减少拖沓、无效的环节。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充分朗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另外,作为年轻教师,如果沉浸在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只会停滞不前。多听有经验老教师的课、多看相关的教学书籍是捷径,取长补短,才能在教学上不断进步。我相信,用心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1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由课题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通过让学生闭眼想像,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

  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在课堂上我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通过预习填写表格,课堂上对表格进行补充的形式,对发明坦克的过程进一步地了解。另外,我及时发现学生表格中的矛没加双引号,经过引导,我让学生及时发现与书中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引号的用法。我觉得以下这几点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书写得再工整些、有条理些。

  2、教师在决学生问题过程中,过于着急,应充分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怕浪费时间。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2

  90学时的实践培训结束了,自己执教的三上的《矛和盾的集合》,又让自己收获良多。

  一、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节课的生字教学从导入课题,让孩子们认真地看我写“矛”,然后展示“矛”的汉字演变,让孩子们感知,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盾”的字理:(护身挡牌)(十,“又”的变形,表示持握)(目,眼睛,代头部),表示手持护牌,举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让孩子明白,一个汉字可以是一个故事。然后在生字教学环节,让孩子情景表演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激烈比赛的情景,让孩子在动手演示中,理解了“雨点般”和“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还有“集”的教学,也是字理,先问孩子们“隹”是指什么(“短尾巴的鸟”),加上“木”,孩子们得出原来“集就是指群鸟栖息在树木上。”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在实际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听过“集合”,孩子们举例“早上出操的时候,上体育课的时候,电视里军训的时候,战士们大战的时候”。最后引导孩子们到课文中去找找能解释集合意思的词或句子,孩子们嗅觉灵敏,找出了“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借助文中的句子了解课文里的意义。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知原来汉字这么得有意思,希望孩子对学习汉字兴趣浓浓。

  二、简洁安排教学环节。

  原先试教的时候,生字教学已经演示了词语,然后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又把比赛的场景再现,重复,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正式教学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先找出课文中描写“矛和盾”的词语,采用副板书的形式,将孩子找到的词语一一板书,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动作演示,然后出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让孩子感受有这些词语组成的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想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在孩子们得出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的结论是,又请两个孩子情景演示,所有词语的理解就在孩子们自己的亲眼见识和亲手演示中各个击破。顺势引导正式这场激烈的比赛,激发了发明家的灵感,集合了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鼓励孩子们用“矛、盾、集合、坦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原先计划这一个环节是在学习了课文内容之后,来一个整体概括。可是试教后,发现初读环节不能少了整体内容的感知,于是有提到了学习生字之后,这样环节的安排简洁有相扣。

  三、亲身走进发明家的内心。

  在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学习的重心就是“科学家是怎么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的?”再次自由读文本,让孩子在发明家“发现问题”的句子旁边打上“哭脸”在“解决问题”之后打上“笑脸”。课文在“装轮子,安履带”前,留了发明家发现问题的空白,于是我在这里鼓励孩子“你就是那位发明家,在这时,请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一路上,孩子们跟发明家“心心相连”。

  四、保证写字时间足够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写字环节,一是为孩子们好好写字,而是在写字的同时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环节,导师建议:反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的处理,不仅要把自己写对,还要把字写漂亮。受教!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3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4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

  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两幅图,矛和盾,问:“你们认识这两幅图上的东西吗?”学生们都很积极,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之后,我们总结出: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接着,我说:“矛和盾是两种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地学习气氛。学生们总结出: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不同用处的武器。矛用来攻击敌人,盾用来保护自己。两者完美结合,就是坦克。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最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课的课文。

  第三节,我趁热打铁继续学习本课来写生字,并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用上。我很认真地讲解了上次的作业情况:一是书写认真的;二是生字、词全写对的。联系本节课,我要求学生把“认真”与“正确”集于一身(即作业本上),像书中的'发明家一样,成为一名胜利者。学生们写得都很认真,可以说是鸦雀无声。因为他们都想做一名集两者优点于一体的胜利者。本次作业结束时,只有6名学生出错,学生们书写都很认真。最后,我向学生宣布:他们都成了胜利者。当时,我看到学生都很高兴。课下,我写下了几句话:一、课文是最好的教育资料;二、要善于发现每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任何一个“机会”;三、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0-07

《矛与盾》教学反思10-10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1-02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20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7-11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07-14

《乌鸦和狐狸》教学反思07-21

《鲜花和星星》教学反思07-24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