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

更新时间:2023-03-01 13:19:39
  •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1

  课文通过三只小鸟对"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的争论,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会想象,学会欣赏。本课中,"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欣赏、去感受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情趣,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本课主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通过声像情境,即课文中优美的画面、饱含感染力的课文范读,将学生带入美妙的蒙蒙春雨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开始采用朗读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极动脑,并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解决疑难。学生在学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朗读感悟中,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春雨还是什么颜色的,播发多媒体课件(粉色的樱桃花、紫色的丁香花、白色的梨花还有各种颜色的野花图片)进行说话练习。学生一边交流,老师一边有选择地补充板书,赵俊伟说:“春雨是白色的,春雨洒在梨树上,梨花开了。”王新月说:“春雨是粉红色的,春雨洒在樱桃树上,樱桃花开了。”……最后,总结出“春雨是五颜六色的。”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2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3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为了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说唱、游戏、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下面我想谈谈我在这节英语课中的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上的这节课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用品”,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四个学习用品的单词和复习句型What’s this? It’s a…,并进行适度的拓展,使他们结合实际情况比较自如地应用已学知识。

  首先我们在歌声“How are you?”中开始了这堂课,轻快的音乐让孩子们马上进入了英语语言的氛围中。接下来是复习环节,我出示了常规的实物与图片:What’s this ? It’s a……的句子带动复习词汇。

  如:pencil, pencil box, bag, book. 课文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Guessing game, 让学生猜一猜我的包中有些什么学习用品,学生兴致很高。

  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游戏,是小学生永远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中让学生复习操练单词,有利于化难为易,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然后,由词汇的复习进入句子和对话的训练;由已学过的生活场景的对话表演引入到本课交际用语,学生们在自然生活的情境中自由地交流,合作学习,愉快地表演。最后把整课内容通过chant联系起来,通过自编儿歌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总之,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培养和激发,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

  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之后,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4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风》这一课的点滴反思。既有令人满意的成功之举,也有遗憾中的进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处:

  1、激活思维,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行,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凉爽的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孩子与知识间的桥梁。因此,在学完古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红花,掀起万丈巨浪,还可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折飞机,有的做风车,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编儿歌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拿飞机的同学说:风可以让纸飞机飞上开空。拿风车的学生说:风可以吹动风车,大风车可以帮助人们发电。;画画的学生拿着画说: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可以把球送上天。风可以让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风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风儿轻轻吹,小草点点头,花儿微微笑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二、总结: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更有效地领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呢?我想如果我能通过精彩形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与风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文本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一个激发点、发散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载体,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我想:在教学《风》这首诗后,如果我能设置一个相关的课后延伸作业,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描写风的古诗,或者搜集自己知道、喜欢的描写自然景物或气象变化的古诗,并把孩子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选一个合适的时间,举办一个赛诗会或交流会,从而把学生带进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实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古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

  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5

  教材分析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 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比较接近,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平。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 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加法时,掌握得比较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很多老师来听我们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

  师:我们鼓掌时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师:想一想,早上做操时我们班分了几队?看一看,我们班在教室里分了几个小组?我们班是由几个组合成的?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分与合。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的组成

  师:上回我们去了李奶奶家,她家有许多农作物和小动物。今天我们再去李奶奶家看一看。(课件)她家的向日葵成熟了,她准备摘下来放进两个框里。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你能帮帮她吗?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用4个圆片代替向日葵)学生动手操作,教室巡视,指名演示。(说明要有序摆放就不会乱或重叠。)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分是同样多?4可以分成1和3与4可以分成3和1有什么不同?

  带读4的分成与合成。(同时用手势表示分与合)

  2、教学5的组成

  师:我们帮李奶奶收好了向日葵。李奶奶又要收玉米棒了。(课件)

  问题:5个玉米棒放在两个盘子里,怎样放?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几种放法。(用5根小棒代替玉米棒)教室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5的组成。

  教师领读5的分与合。

  三、实践应用

  1、游戏:猜一猜。

  2、游戏:搭房子。

  3、知识运用。

  (1)小鸟回家。

  5只小鸟要飞回我们刚刚搭好的房子,每个房子能飞进同样多的小鸟吗?

  (2)游戏公平吗?

  一(3)班的小朋友在上体育课,他们在进行拔河比赛,一起去看看。公平吗?怎样使比赛公平?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分与合》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都接触到,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2-5的分与合是教学5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新课程倡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数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因而课始,我以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学生的排队、教室里的分组,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我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引出帮李奶奶分装向日葵和玉米棒这一情景贯穿始终。出示情景图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接着让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建立4与5的分与合。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尽量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猜一猜、搭房子的活动,让表面上枯燥的`练习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数学。最后出示课本23页练习四的第3、4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原有的一些教学设计并未如期进行。主要在操作中,原设想是让学生同桌合作观察不同摆法,可是学生不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习,基本各自摆各自的,根本不看同桌的;或者只会模仿。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值得思考!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摆法,而不仅限于一种摆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和机会,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则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7

  《小小的船》是一首童年的歌谣,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想象奇特,易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驱谴他们的想象。

  在教学中,我播放《小星星》的歌,学生跟唱。出示挂图──晴朗的星空图。请学生仔细地看图,并谈谈自己看后的感觉,学生能通过自己地深切体会说出,课文写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学生也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出对日后能上天的喜悦的心情,从而就引入新课,出示课文。

  儿歌是快乐的,那么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快乐的。接着又自读课文,用三角尖标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用生字卡片出示

  弯、船、看、闪、蓝,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区别只、坐的音节,读准星字。最后通过摘星星的游戏来巩固字、词。在完成了生字的教学后,再通过读读、想想、说说来学习第1、2句,经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再进行评议。又让学生自读、想象画面和集体读,边读边想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从而理解两头尖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美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星空更美,随即用晴朗的夜空多美啊,月儿弯弯像小船,小船尖尖惹人爱。小作者看着看着,好象自己也来到了月亮上面,这时他会干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说。小组合作学习第3、4句。小组为单位朗读、交流。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想象一下晴朗夜空的美丽,再说一说。

  《课标》中说: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课文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融入情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朗读的快乐。课堂上就有了这样的话语:我们好好地读一读,让小星星知道我们是多么地喜欢它呀!我们和这些生字成为好朋友,再见面的时候,别忘了和它打招呼呀!

  其实月儿它也很喜欢我们,他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看着我们快乐的学习,看着我们快乐的游戏,看着我们快乐的生活。

  老师希望能够用这样的语言去撞击孩子的心灵,去激发他们潜在的、纯真的感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升发想象:弯弯的月儿像什么?月儿什么地方像小船?引导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想象亲历语文境内,让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浮想,让旋律在他们耳畔响起,让意境在他们的心中生成。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一句的朗读,首先,通过语言、音乐、动画渲染一种美的意境,引导学生和小星星对话,在对话中感受到蓝天的美、星星的可爱。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8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上课伊始,进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用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游戏等。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成功的方面

  1、通过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给信息到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3、关注了学习品格的形成。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安排了小组合作、全体交流等。

  失误的方面

  1、在《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的开课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不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2、教师的教的过程痕迹还是很明显。没有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

  3、练习题设计梯度性不明显。

  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如比一比活动:比一比看谁发现的信息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好、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活动。

  2、练习在设计上,还可以更有层次,让练习更多的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教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只有不断努力,积极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更好的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更快乐的获取知识。 失误点在《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的开课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9

  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1、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物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例如,在开课之初,教师就演示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会意字、形声字,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2、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比如《在家里》一课,我让学生通过家里的照片,展示、介绍自己家里的陈设,创设一种学生到别人家做客的场景,此时,我说:“这些陈设还会变魔术,看,它们变成了汉字娃娃,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只要你们能正确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做游戏。”这样一引导,使他们对相应的词语产生兴趣。学生情趣盎然,认真地读、记词语。再如《菜园里》一课,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蔬菜:看颜色、闻味道、摸软硬,再读词语,识汉字,充分调动他们的五官参与识字过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牢牢记住了汉字。

  3、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简笔画简洁、生动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在图画与文的巧妙联系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雨”这一个生字时,我就根据小学生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黑板上把这个字生动地画了出来:“雨”字上的一横就代表雷电,一竖跟横折钩就代表一间房子,里面的一竖就是闪电,直穿房子,把房子都打了一个孔,那么房子就漏水了,那里面的四点就是漏进来的雨水。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不可想象,我把他们的话转变成了生动的图画,收到了很好的认字效果。

  可是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我从每天早晨读书时间抽出5分钟乐称为“文化早餐”时间。早餐内容分别为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水果拼盘”、故事“多味酱”……学生兴趣十足。其中,识字“游戏点心”的宗旨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

  二、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由于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学前差不多都会认了,但有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要统一地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不能将认识较多字的学生作为我们识字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我们最有利的教学资源呢?我进行了尝试:

  1.培养合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刚入学的儿童大部分不会与他人合作,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通过我两个半月的培养,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习惯。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

  2.聘任“小老师”,实现多元评价。

  课堂上我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拓宽识字途径,扩展读的数量

  1、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无意识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不仅特别爱听故事、还爱讲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掌握一些词语,在讲故事时练习使用,把识字教学寓于有意无意之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喜欢读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因势利导,经常性地组织、引导学生看故事课外书,由于这种做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很乐意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随手把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字形又不怎么复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对一些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还适时适度地作一些比较。在学生看书的时候,教师不忘提醒学生注意看故事中有没有刚学过的生字,它在故事中组成了什么新词,看到后把它告诉同学或老师。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意的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在无意中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这些生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取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3、自做“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要先后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多次体现,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都成为儿童识字的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体会收集、整理、编排的创造过程。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以上几点仅是我个人粗陋的观点,希望同行能给我多提供点更宝贵的经验,让我在识字教学中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10

  都说一年级的孩子难教,其实也不是这样,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心理特点,课堂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每次在上拼音之前,就认真备好课,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和同年级的.老师进行交流,自己观看多媒体课,同时听同年级老师的课。孩子们注意力差,在教学当中,我千方百计的穿插儿歌、动作、有趣的表情、笑话等等。在教yi wu yu 三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采用了儿歌的形式,并加上形象的动作。

  如在教yi这个整体认读时,我编的儿歌是妈妈(y)抱大i 在歌唱yi,并做抱的动作。孩子们都挺感兴趣,很快就记住了。爸爸(w)抱小u在洗澡wu ,并做洗澡的动作,孩子们边做洗澡的动作边读,还不时地笑着,不知不觉的记住了。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感到无比的轻松、快乐!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1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12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感到肩负的责任重大.孩子们就像一张张白纸,就看我们怎么去引导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把知识融会贯通.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我们通常讲“以读代讲”,这个读显得特别重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读一次就应有一次的收获,每一次都应有一个目标,每一次都应有一定的提高,但落实起来真的很难.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对于一年级的朗读训练来说,老师的范读特别重要.在第九单元的课文中朗读显得特别重要。教完了这个单元我认为在朗读中应做到:

  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音准字熟,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①一目双行,借助拼音,感知语言,尝试朗读;②读中圈画,自学生字,教师指导,读准字音;③初步练读,多碰多练,熟能上口(自由读、同桌互读,相互指点;交流朗读,教师点拨,学生评价)。对于不要求掌握读音的'字。可提示跳读(读拼音)。

  2.连读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眼到口到,流利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要求。①营造氛围,让学生放声朗读,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琅琅上口;②读中反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同桌请教,解决问题;③质疑再读.教师对于学生已努力仍读不好的地方实施点拨或范读,学生体会,掌握方法;④朗读交流。互听互评,互读互促,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认识“自然段”,并能说出课文的大体内容。读中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自信心强;不指读,不唱读。能正确停顿,达到流利的朗读水平。

  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低年级阅读教材,或韵文,或诗歌,或童话,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情朗读,并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良好习惯。①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自由确定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也包括相应的自然段);②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③研读展示、群体品评,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联系生活思考,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在读中学习朗读方法;④多形式感情朗读,或比赛读,或分角色读,或边演边读,或配乐读,或师生共读等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引导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熟读成诵,把“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教学中,或引导学生看板书读诵,或借助图画(多媒体)读诵,或通过表演读诵,或由老师穿插揭示读诵,或假设情境读诵,还可积思广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诵等。这样,学生能在教师不提“背”中,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背诵课文,并获得背诵的方法与窍门。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13

  教学了“可爱的企鹅”一课后,反思整节课,成功与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

  2、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景和直观图,让学生在认识打括号和问号含义的基础上体会题里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重点。

  3、能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机的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方式,使学生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感受生活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创设的情景不够住动,没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没能很好的体现课标的理念。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14

  《小猪问路》是一篇常识性的小童话。篇幅中等,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有趣。依据本单元听说读写的目标,制订了适合本班的教学目标,即:生字识记要求、词语积累、新笔画的认知、朗读要求及说话训练,均在课堂上一一达成。可见,依据教材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合理、贴切、有效。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在学习生字“猪”时,学习了新的部首“反犬旁”,并复习了带有反犬旁的熟字,如:猫、狐狸、狗……学生对熟字的回忆比较清晰,回答范围较广。认识了新笔画“弯钩”,学生描红两遍后,就出示了课题、齐读。从学生朗读课题的情况看,他们已经开始喜欢这个故事了。整个复习导入环节,紧凑有效,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主人公,了解故事的兴趣。

  接着,利用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动画,整体感知全文。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收看与倾听习惯,还很自然的将孩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在学习生字的板块中,教师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按照自学要求,逐一完成。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纷纷交流自己独特的识字心得,真正起到了合作互助的'目的。

  在朗读环节中,教师通过指名读、合作读、男女生赛读、引读等形式,很好的做到了不加字不漏字的朗读。再通过抓住关键词,进行指导朗读。课文中的知识点是关于本文中提到的乌龟与大象的基本知识,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为“小猪应该这样问路”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生字教学在时间把握上,还不够紧凑。如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有详有略,那就更好了。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15

  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现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谈谈几点感想。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演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教师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表达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体文体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后,通过简单的模仿说话,了解并掌握另一种文体——介绍体;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文体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就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

【一年级教学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反思02-16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02-10

草原教学反思优秀02-22

小学英语优秀教学反思10-21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10-30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优秀02-25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优秀02-05

一年级教学反思10-10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