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10 17:04:10
  • 相关推荐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要清晰,整节课教学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从信息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个方法,条理有序,孩子们学的说的都很好,掌握得很扎实。主要是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第一个环节是阅读与理解环节,平时要多注意培养孩子们如何读题,如何理解题意。可以划一划重点条件,找一找条件之间谁与谁有关系,可以求出什么。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画一画示意图,分析一下题意。

  二、第二个环节是分析与解答环节,解决问题可以选择从信息入手,也可以选择从问题入手,每种方法都先写一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多培养孩子用语言叙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且尽量语言简洁较为准确,不要要只要求写出算式就完了。

  再解答的环节,可以先引导孩子从信息入手,找哪两个条件有关系,可以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板书使用了树形图清晰明了。孩子们都说的很条理清晰,平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很扎实。

  然后教学从问题入手,结合板书的树形图,从问题入手正好反过来想,板书利用的很巧妙,好的板书就是整节课知识点的缩影,所有孩子都能多看几眼,便于所有孩子理解和掌握。

  三、第三个环节是回顾与反思,让孩子多说一说回顾与反思什么,怎样回顾。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检查习惯,孩子们都知道再把题目的信息想一遍,看看自己的思路是不是正确,计算是不是正确。

  四、第四个环节练习环节。这节课内容不少,如果把两种方法都分析理解透彻的话,确实练习的时间就基本没有了,就练习了两题目,并且也让孩子写一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比较费时间,我觉得可以选择让孩子说一说,多练几个。

  总之,一节课内容很扎实,所有同学应该都学会了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当六年级数学讲到“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决问题时,老师觉得讲得已经够多了,可是很多孩子却进入了迷糊圈。尤其是解决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综合在一起,很多孩子陷入了学习的盲区,这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这两天我尽量放轻声音讲题,多让学生讲题,为的是让孩子们能更全神贯注,理清思路,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说起来孩子们现在效果还不错,有70个以上的孩子基本不出错,还有几个孩子对单位“1”的量的判断有点迷糊,真正完全不懂的还是那两个完全掉队的孩子。

  这点内容是六年级数学的重点,以后很多问题都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有关系,学会找单位“1”的量,还有分析数量关系尤为重要。所以今天我们一直在做对比联系,并且一直在强调解题的方法,数量的对应,孩子们对解题的方法基本熟练:

  一、读懂题意,找出单位“1”的量;

  二、分析数量关系,列数量关系式,即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对应的量。

  三、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列算式或方程;

  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要把单位“1”的量设为未知数,或者用除法求出单位“1”.

  四、解答检查,尤其要检查各个量和它对应的分率。

  例如:

  1、鸡有20只,鸭比鸡多1/4.鸭有多少只?

  把鸡的只数看做单位“1”

  数量关系:鸡的只数*(1+1/4)=鸭的只数

  鸡的只数是已知的,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20*(1+1/4)

  2、鸭有25只,鸭比鸡多1/4,鸡有多少只?

  和第1题的数量关系一样,但是鸡是未知的,所以要把鸡的'只数设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还要注意不能照着模式拖下来,要灵活运用,弄清楚题意,看明白条件和问题。

  尽管孩子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总得效果还是良好,今天的我在第四节的课上(因为明天要去听课,所以今天多上了数学课)有一点着急,因为王梦祥和薛林宇没有专心听,但是陶尧、、张乾、王虎兵和王文进步很大。后面的课上我们还要加强训练,但是我会把声音放得更轻一些,让孩子们更专心。我们有很多聪明的孩子显示了出来,王亚琼、葛振宇、薛宛修、苏慧欣、蔺力林、范桁端、韦一、马浩杰、王智程、刘玉婷、吕唯溪,还有粗心的陈晨和徐仕莹,聪明的孩子太多太多,进步的孩子也太多,所以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行!这些小老师马上会把后面的孩子带上来!因为四班的孩子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四班孩子的数学思维很突出。

  加油,我的孩子们!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每次上完公开课,我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如果让我再上一遍,我一定会这么上!从这节课中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再精雕细琢。可惜的是,我只能上一遍,要想上第二遍可能还要等上一年。所以,我要考虑全面,不能让这颗后悔药等到下一年。

  解决问题是王校长的拿手课,王校长给我们做了两次解决问题的示范课,我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相比王校长的课堂,我更显得捉襟见肘,拿不出台面。不过我能够学习王校长扎实的教风,让学生都能学会这节课的知识点是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又有一个问题扑面而来:是小组合作?是学生自己探究?是老师讲授?想来想去还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重点加以辅导。可是,在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发现,好多学生对于单位“1”还是很糊涂。不明白为什么前后的两句话单位“1”变了,变了该怎么办呢?了解到学生对这道题目的一知半解,我想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两句话的含义。于是,根据课本上小精灵的提示,能不能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加以理解?果不其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时就已经掌握了折纸的方法,那么这次也是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单位的`变化。从这点可以克服摆着我们面前的困难,由此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回答,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让学生的错误回答擦出课堂思维的火花。如果让学生对错误进行讨论或者重新思考,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牢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味教学生如何去做,怎么面对,怎么处理这一类题目。

  总之,今天的课堂改进之处还有很多,我会不断学习新教材,吸收新教法,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火花!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本节课在学习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通过先复习旧知识,创设帮助面包师傅解决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信息,找到所有信息中隐含的信息,找出问题和隐含的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情景图,并利用画图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题意和已知条件找出隐含条件,但是部分学生,不明白数量之间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解答。

  另外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两步计算写成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忘记加小括号,忘记带单位,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要多去引导,反复强调。

  不足之处:本节课我发现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有点困难,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出题中的主要信息,不会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难题的心理,主动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我的表扬性语言较少,学生的书写字体较潦草多,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一年级看,目前学生接触的解决问题从最初的图画式到文字题,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到抽象的文字发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一年级上册而言,学生涉及到的解决问题类型有看图列式,一图四式,图画式解决问题,排队问题,多角度观察问题,原来问题。

  根据学生的做题和理解情况,学生会出现一些迷思。这些迷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不理解题目的意思,答非所问;第二,学生分不清信息和问题,会把所求问题当做信息进行计算。第三,学生加减计算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数学迷思概念,从客观条件看,可能是练习不足、反馈不及时、抽象思维能力弱等方面导致的,从主观条件看,学生计算能力差、语言理解能力不健全、视听觉发展不完善造成的。

  在分析学生出现迷思的情况和原因后,针对这些迷思,我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首先,重视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多种方法读题,多次读题。课堂上,教师领读,学生齐读,指名读,学生领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学生在读完后进行题目句子、关键词的解释,请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题目解读。课下,教师指导家长带领孩子进行读题,家长读题不是代学生做题,家长读题最多读两遍,请孩子解释题目并且开始做题,做完后再进行检查、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少孩子能逐渐学会读题,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讲题解决问题的题目时,教师多出几道变式题目,或者由学生多出几道变式题,学生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己出题、自己改编题目,这不仅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注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在平时,在上课前进行口算抢答和练习,比如盲听计数,开小火车,对数游戏,听算练习,课下进行口算打卡,长期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会不断提升,这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因计算出现失误。

  最后,以学生为主体,将错就错,化错误于资源。对于学生易错点,进行同桌间充分讨论,为什么会出错,怎么避免出错。请孩子出题,孩子谈谈做题的方法,检查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考点、出题类型、易错点更加清楚。

  当然,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每天一节数学课,讲解每一道题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精讲题目,同类型题目选一道讲解,多出几道变式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作业负担,也提高教学效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按照我校每日一课教学活动的安排,今天是我讲课。我讲的是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第五节《解决问题》,也就是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这节课主要是两个知识点:一是两数相乘的简便运算,拆分其中一个因数,再利用乘法结合律或者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二是利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两个知识点都是从一个解决问题进入的,通过实例,学生列式解决。在两数相乘的计算中,学生先尝试看看怎样把一个因数拆分,再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计算。通过学生尝试进行发现总结拆数法的方法。在减法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发现除法运算性质了。

  反思整堂课,正如侯校长所说,我自己讲的话有些多。其实在课堂上我一直都在有意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一遇到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时,我就会帮着学生或代替学生跟着说,总怕因为学生说的慢就会耽误课堂时间,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今后的教学我会改正这一现象。

  正因为自己讲的时间过多,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一些。课堂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这样知识的理解掌握才会更透彻。

  我爱数学,更加喜欢和学生们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时,内心的舒畅、喜悦别有一番滋味。就如今天课堂上抛出的问题,当我们课下走到班级时,有些学生仍在思考,接着围上我向我求证。当问题解决时他们恍然大悟,我们再进行反思总结。这一过程,看着他们求知的眼神,带着他们一起发现总结,我是自豪的。自豪自己是一名老师!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本课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乘法的意义,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练习题的安排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整个过程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说出解题的想法,理清思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了对比练习,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使学生们明白为什么应该用加法,而不能用乘法。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

  但是,本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差生无从下手,启而慢发,甚至有的启而不发,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路较凌乱,表达不十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大大的提高。有的.同学没有专心的听,还不能很好的抓住别人说的优缺点。这让我意识到了还应该在“引”上下功夫。

  另外,有老师听课,学生放不开不能大胆发言,今后还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引导得过多,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智慧,进行讨论,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思考、解释、反思,使知识内化、深化。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题。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楚哪个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让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2、强化分率与数量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知识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变比较中,比较多得到结论还需站在更高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同桌间讲,讲给每一个人听,并且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如何找单位“1”,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分数除法应用即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例题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具体内容为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平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习环节: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分数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计算、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沟通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重点梳理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在此类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总数与份数、总数与每份数颠倒位置的情况。因此,加强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谁是总数,谁是份数,谁是每份数。此外,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辨别。如:榨1/4千克油需要4/5千克大豆,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1千克大豆可以榨多少千克油?

  在例4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找出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然后再找出单位“1”,看一看是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仍然无法正确辨别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导致列式出错。

  2.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列出数量关系式。

  改进之处:

  1.对于数量关系式可以统一归纳为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加强理解对应量和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理解。

  2.联系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加强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数除法应用题就是以它为基础,而且很多复合性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拓展延伸的,使学生掌握这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积极的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认识。练习的设计趣味性和层次性原则,安排了巩固应用的练习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分数乘法应用题涉及了单位“1”的判断,而单位“1的正确判断与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法息息相关。学生刚接触到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很容易把单位“1”搞混淆,出错也是经常事。在突破这个难点的问题上,我采用的方法是统一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教会学生找单位“1”,利用画线段图和列数量关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节课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量是多少,有难度,学生接受较困难。

  在解决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这种结构问题时,我没有走以前的老路——让学生死记模式,我选择的方法是通过判断句子“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中多(少)了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句子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其实它是一个省略句,省略的正是多(少)了“某个数”的几分之几,这里所指的“某个数”其实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一个数”,如果在一个短句中出现两个“一个数”就会显得重复啰嗦。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找到题中的单位“1”,从而这种结构和第一种结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再通过画线段图及列数量关系的方法,分析对应量及所求量的关系,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对这一教材,我思考的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出问题的思维要求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要求要高得多。

  在呈现的情境中,你能知道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从数学角度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数学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现实情境中得以萌发和滋长,这就是新教材编者的意图。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师,一,对学生的看图能力要着点进行培养和训练,特别是看图的'顺序、看图的角度上加以辅导。第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看图时,根据顺向思维,发现一些基本的数学现实,即看懂图的意思,学生就能够提出数学问题。再次就是逆向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说出相应的变式,这种能力要在今后的训练中同样要加以指导和训练。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23页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主要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切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是由书中提供的情景图入手让学生展开学习的。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与交流,使我感觉到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学生们对已知条件及问题给出的题能比较快而准确解答,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学生们独立审题、分析题的能力没有形成,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多下功夫,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4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 “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对学生基础估计太高,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复习时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错,但到了比例应用题里,我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一部分学生不会确定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完整。这点我备课时没作为重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比如:在教学例6时,学生有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反比例应用题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很紧密,以后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沟通与整数解决问题的联系,降低学习的难度。在例6的教学中,我把例题转化成整数问题,如学校篮球比赛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上半场的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算法如下:

  第一种解法:

  解:设下半场得x分,则上半场得2x分。

  X+2x=42

  3x=42

  X=142x=14×2=28

  第二种解法:

  42÷(1+2)=14(分)14×2=28(分)

  说明:在第一种解法中,要注意解设1倍量为x;在第二种解法中,总数÷倍数和=1倍量。

  接着教师再把此题转化成分数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解法如下:

  第一种解法:

  解:设上半场得x分,则上半场得1/2x分。

  X+1/2x=42

  3/2x=42

  X=281/2x=28×1/2=14

  第二种解法:

  42÷(1+1/2)=28(分)28×1/2=14(分)

  说明:在第一种解法中,要注意解设单位1的`量为x;在第二种解法中,总数÷倍数和=单位1的量。

  最后对比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加强对比,沟通彼此之间的联系。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算术法解决问题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找不准单位1的量。

  2.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总是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而且在解设问题时却

  漏掉单位名称的现象。

  改进措施:

  加强找单位1的量的训练,特别是在解设问题时注意解题的步骤,防止学生不关注细节,不能正确解题的现象。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1-09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21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15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11-20

《圆柱·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4-20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篇02-22

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1-21

三位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