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12 12:12:06
  • 相关推荐
《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反思1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接班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是从本文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出发,从整体上弄清楚“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如议议: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出现分歧,适时让他们辩一辩,学生还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四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课堂出现的渑池之会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学生所知道故事的讲述及对资料袋的学习,激发他们今后去读读原著。

  本课的教学,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全体,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存在对文章没吃透,课堂不发言很被动学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2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忽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3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学反思4

  今天早晨只有一节语文课,《将相和》上完课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主要有两个板块:第一、速读课文,巩固旧方法,学习新方法;第二、细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

  一、速读课文,巩固旧方法,学习新方法

  在这个环节开始,我们一起复习了昨天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一起板书: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紧接着,我又明确了今天的学习要训练的主要方法(板书):连词成句地读。并简单说了说什么是“连词成句地读”。然后,打开计时器,让学生拥上这两种方法,快去默读课文,读完后记下时间,并保持安静不打扰其他同学。

  孩子们读得很认真,一个个的脑袋不停地左右摆动,教室里很安静,我感觉得到他们确实在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速度。

  孩子们用时不一,三四分钟左右的居多,有一两分钟的,也有个别用时即将达到了十分钟。我先让用时一两分钟的孩子站起来,出示一些问题检测他们的速度质量。我问了两个平时学习比较弱得孩子,他们基本上都能正确回答。可见,孩子们的速度也是有质量的。

  在这个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导课用时太长,一些要求重复了多遍,课堂语言不精炼,导致后面得学习时间不足,有些紧张。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注意精炼自己的语言,有意识地避免重复、啰嗦、多余的的语言,对学生的要求和指令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二、细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

  课文中有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那么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三个故事当中,在“将”(廉颇)和“相”(蔺相如)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由“不和”到“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默读结束小组四人合作完成作业单。

  《将相和》课中作业单完成作业单后,请一两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由于时间不足,即将下课,小组的汇报变成了直接展示他们完成的作业单,大家一起根据展示的作业单进行补充、梳理、总结。

  在共同学习中我们明确:因为再“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中,因为蔺相如的能说会道,为赵王化解了微机,所以两次升官,官职高于廉颇,身为将领的廉颇不服气,导致他们不和。最后他们都顾及国家利益,廉颇“负荆请罪”,因此和好。

  这个环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再小组合作开始前,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完成表格时可以写关键词,提高效率。

  2.三个故事全部完成,量有点儿大,应该将这三个问题分派给不同的大组,学有余力的可以完成其他的。

  3.汇报应以学生为主,老师更多的是补充,不能老师代替学生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走真正的成长。

  补充:因为本单元是训练阅读速度的教学策略单元,所以教参上说不建议预习。因此,这篇我要求学生不要预习。但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中下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很不熟悉,仅仅时课堂上的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的。对于这样的学生,还得下功夫啊!

《将相和》教学反思5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学生精读课文合课后的“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6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引人入胜。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一、通过人物间的对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节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那么如何引导更好地学生学习《将相和》呢?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功夫。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重要人物蔺相如,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简单地评价文中的人物,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重要的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我让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到同一小组交流学习,以读为本,并进行汇报,从各个小组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读懂了蔺相如的品质:胆识过人,洞察人心,宽宏大量。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1、新课伊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带着大家提出的问题开始自主学习。

  2、有相同体会的学生到一个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第一小组: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第二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才取得斗争的胜利。

  第三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感觉到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蔺相如的美好品质。

  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解决第二小题时,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了汇报,没有深入地学习研究。所以最后我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第三课时,让学生在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地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会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能力,能更灵活地驾驭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将相和》教学反思7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抒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一再为赵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廉颇不满,后来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颇,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反思8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记叙了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事。写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热爱国家,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特点。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够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在这一课中,我有很多的不足。其一,整个课下来,因为时间紧,课文内容多,所以在一直抓着学生往下走教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思考,导致把学生叫起来,说不清楚,或是答不上来。比如说在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个环节,找出体现的句子有:""从这句话切入,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要回来?学生没有积极配合,答不上来。是因为思考的时间不充足。其二,教师的语言渲染不够。我在教学时,语气太生硬,没有走进学生,没有平等交流,只是在一味的教,学生在一味的听,学。我没有很好的`带动他们的兴趣。这节课是一篇历史故事的改选,应该达到在以讲故事的形式教给学生内容,教给学生知识。在课堂上,本应该一个融合的课堂,因为语言的不巧妙,导致了两个个体的出现——及教师、学生。其三,预习没有抓实。课前给学生发下去了预习纸,但是在课上的表现来看,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把每一个预习项目来认真完成。当时课前,应该与学生交流一下预习情况,看一下学生的预习反馈,这点没有做到,导致课堂上出现一些不该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不需要细讲,但是学生还是不明白。其三,在最后一环节,写话环节,没有做到教学机智,因为当时时间不太够了,学生本来就没有写完,而我仓促的让学生站起来说,反而效果就不好了,甚至没有起到当时预设的目的。应该用巧妙的语言,让其下课交流,直接说结束语。这或许也能让整节课跟顺畅一些。其三,自信心不够。过程中,提问的问题,学生没有配合的,自己首先泄气了,就觉得讲完就结束吧,并没有积极的对待失误,应该认为每个环节都是开始的起点,把下个环节尽力讲好。归结为自己的心态不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本领及素养。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9

  《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课堂氛围浓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讲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1识破“骗局”。2以“骗”对“骗”。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

  其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概括性词语或依照板书说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故事结构进行的重新安排,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课堂上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评点、揣摩、质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并能用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故事,再通过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该课教学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将相和》教学反思10

  周二真是非常忙碌充实的一天。今天老师们按照学校领导的安排轮流到新校去干活,所以每个人都特别忙。

  今天我们学习了18课《将相和》,第一课让学生自己预习。我一安排学生就有好几个说“看不懂,读不懂。”我很奇怪,这是一篇故事怎么会看不懂呢?原来是这篇文章比较长,说了三个故事,学生可能一看就觉得很难,才会有难得感觉。我就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两遍,把文章内容读通顺。

  第二节我开始教学这课内容。首先给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从题目入手,理解将和相分别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之所以不和说明原来和,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和了呢?这就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整节课就这么很顺畅的进行了下来。

  我在本课中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征。比如在讲“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题画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学生找出来后,我就抓住描写蔺相如的那句话”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句话让学生反复地读,谈你对他的体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都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他的机智。从”他理直气壮的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学生谈体会,明白他的爱国之心,感觉到他的勇敢。

  我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新式的读,反复地读句子,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感情。课上的效果很好,在接下来的两个故事中,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谈体会,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节语文课,大胆地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他们就会带来无限的经常。这结果往往令我大吃一惊!

《将相和》教学反思11

  本课教学结束后,我打算做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我见“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都比较丰满,就让同学们把“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添上人物的具体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要求符合当时人物的历史背景及语言习惯,特别声明:不能写搞笑版。有些孩子很不乐意,因为“搞笑版”搞笑啊!

  为什么我要加上特别声明呢?近几年来,报刊、杂志、电视等可谓改编成风。连金庸这样还健在的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像罗贯中、吴承恩这样死去几百年的人,他们的作品反正得不到版权保护,那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搞笑版居多。林黛玉开了公司,猪八戒当上公关经理,宋江签名售书,自传卖得风声水起,这些荒诞的故事争相出台,网上流行的《大话三国》更堪称此中经典,很多台词不经意间就从年轻人口中溜出。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防不胜防。也许有人压根就没想去防,反而乐此不疲。曾经,看到班上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也心动,并用“过火焰山”“武松打虎”两个片断做过尝试。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看谁的创意最佳,新而不俗。结果学生受阅历所限,背离我的初衷不说,大家的目的都奔“搞笑”去了,柳州方言成了必杀技,且全是糟粕,惨不忍睹。我铩羽而归。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上述失败的尝试告诉我,对名篇进行改编在小学阶段不可取,而且我对这股改编风刮向学生感到忧虑。

  后来学生交上来的练笔还是按照我的意图进行的“正统创作”,写得很好,还出现了“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快快请起”等词,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可见,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老师抹上什么就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

《将相和》教学反思12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第二个就是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将相和》教学反思13

  《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我前后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第一课时重在阅读,兼以扫除字词障碍、介绍课文出处、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个小故事,并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会读、读中学,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阅读的力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二课时对人物进行逐步分析,通过三个小故事,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时,我选择以名著为媒介,介绍《史记》。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战国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年龄段,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成功地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

  通过请同学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齐读课文,说明"将"是谁?"相"是谁?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进行板书。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在多媒体PPT上进行呈现。最后,留下课后问题"你认为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将相和》教学反思14

  正值春暖花开的三月底,我校有幸邀请到省教研室张琳主任莅临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我讲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将相和》,在课后的教研中张琳主任对本课进行了专业的点评,指出了这节课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使我受益匪浅。张主任给我的感觉即平易近人,又严肃认真,说话和风细雨,娓娓道来,说起教学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令人茅塞顿开。现结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进行以下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二个就是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分别运用了浏览、轻声读、默读、指名读、结合背景再读、齐读、创设情境演一演等方式体会蔺相如、廉颇的话,来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在评课时,张主任给了我三条建议:

  一个建议:处理文本时,可以用剪裁的方式,加工整合教材,打破常规按顺序去处理教材的方式,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说:处理好的教材就像进教室就穿着旗袍,而不是裹着一块布。例如:处理文本时不要从头到尾,可以根据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做一个人物长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学生就会更加专注,如果有新的发现学生肯定会更加欣喜若狂。

  第二个建议:在处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第一个故事用读一读,演一演的'方式,后两个故事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用口语交际的方式,穿越时空还原当时的场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廉颇和蔺相如进行对话。张主任表示要提倡动态的学习,可发展的有深度的学习。

  第三个建议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1+x拓展学习的思考方向。张主任表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要有一股子闯劲儿,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把问题抛给学生,老师讲的少一些,学生学的时间多一些,设计的学习活动要环环相扣,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例如:秦王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把《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句子放到文本里一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将相和》教学反思15

  自己长期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观众”说明你为什么要这么演,使每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我校老师的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这类历史性的课文,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将相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学反思05-29

《将相和》教学反思05-30

《将相和》教学反思14篇07-26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07-27

《将相和》教学反思15篇02-12

将相和作文03-08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