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4-03 11:00:23
  • 相关推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赞叹"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赞赏","赞美","称赞""赞扬",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赞叹",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

  在为"一丝不苟"找近义词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一丝不苟。此外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学生没放开,老师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问题多而乱,使学生回答得也杂而散。如果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会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2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感悟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内涵,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我以参与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文本深入对话,在简单朴实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我就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质疑,激发兴趣。

  有一位名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听力游戏引入,然后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题上,激起了他们的好奇,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这节课中,我以读代讲的.特色就在于:指导学生有层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读,课题中出现的“游”字,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就从“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个字,一步步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向文章的深处,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三、动静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受参与教学中的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启发,我想,一节课如果恰当运用动与静的结合,学生就会学得不累,才能提高课堂的效果。居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堂中我就设计有了小动,如小组开火车读,有全班的大动,如:表演当时人们听到小女孩惊奇地叫喊后的场景,有静心细想的,如闭上眼睛听朗读,想象青年画鱼的情景。做到在动中学,在静中想,动静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上几点我自认为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能在简简单单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3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海尔集团总经理张瑞敏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是我的座右铭。我虽很难做到,却在努力靠近它。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曾先后设计了3条线:第一次试教:抓课题“鱼游到了纸上”为主线;第二次试教:抓青年的特别为主线;第三次试教:抓课文的 7处带“游”字的句子为主线,最后我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学习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线,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着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有这种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气,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缚,有太多的担心,感叹于自己的卑微,感叹于自己的渺小,然而,卑微不能成为我鼓足不前得理由,渺小不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将在卑微与渺小中努力做到不卑微、不渺。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4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课时,我已经引领学生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感受了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这次展示的第二课时,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6、围绕单元训练要求,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文章写法

  在突破重难点后,我将文章重点句段通过配乐引读的方式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作者如何积累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作为即将升入高年级的孩子,初步学习文章的.写法是很必要的。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本堂课我自己上得相当,但学生好像入课不深,发言面不够广。

  2、我总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渲染情境,引领学生品味词句,但忽视了这是借班上课,没有往日的默契。当学生读得不够味时,我只是用自己的范读去引导,还不到位,我没有停下脚步来一点点教。我觉得自己关注教案多了,关注学生少了。

  3、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设计了回扣“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顺势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在推敲教案时,我曾想需不需要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又觉得不要那么生硬,学生明白了就行。但评委老师的意见是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难点强化。

  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5

  在经过紧张的一番磨课、评课后,现在坐在电脑前的我还无法放松下来。其实磨课已不是第一次了,从一次次的磨课中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从最初迷茫地面对课堂到逐步找到了点上课的门道;从被批得体无完肤到渐渐听到了肯定的话音。

  也许是我对自己过于自信,这次无论从教案还是上课准备中我都相信自己能把这堂课上出彩。但是在上后感觉没有自己起初预料的那种成功感,留下的是对自己的一点点失望。在上今天这堂课前,我还借班上了一下,而由于怕压力太大,只叫了胡老师来听。在上这堂预演课的时候我觉得很轻松,感觉上得比较好,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朗读能力还是发言时的口头表达能力都让我很惊讶。经过这堂课的热身后我对今天的课可以说是信心满满的。但是在上完今天的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上前应该听听更多的人的意见,不断改进,害怕压力就是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

  今天的磨课与以往不同的是多了十几个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也许由于外在的压力比较大,整堂课下来学生和我都没能放开胆子。原本我班学生平时上课很活跃,但是今天课堂上的表现不如平常。我觉得这也是我自己应该反思的地方,平时对于锻炼学生胆量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话虽如此,但是学生一堂课中的表现跟老师自身问题设计及提出问题方面的表达是息息相关的。针对这堂课上后的效果及其他老师评课的结果,我做出了如下反思:

  第一、这堂课中抓住了“游”字作为线索,并从“游”字展开内容,体现主题。(本来教案的设计是这样,但是由于准备的时候没有多加揣摩,再加上课堂发挥不佳,致使后半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偏离教学主题,致使显得有点散乱。)

  第二、上课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在经过预设后能够比较完整的表现出来,比之前也娴熟的多了。但是个别评价语还不够精彩,我想这跟平时我积累的不够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第三、在这堂课中很多环节出现学生冷场,这是由于我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鼓动性、启发性。很多问题由于预先设计时还不够多加揣摩,致使造成问题不清晰,学生无从回答。

  第三、这堂课中朗读还不够多,还不能做到从读中让学生感悟,做到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主题。(比如文中“青年静静地观鱼”这一场景,我在上课时抓住了“静静”一词,让学生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助理解,但是在教学环节中仅仅是做到了“换词感悟”,在学生感悟后未能带领学生回到原句,细细品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我懂,只是在语文教学中我还不能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味,这在我平时教学中做的也还是不够的。

  “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教训,尽管是“摸爬带滚”地在前进,但是我相信自己走路的脚步会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6

  一、 紧扣课题,激趣导入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 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第一个印象是什么? 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巧设导语,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在品句训练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从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通过朗读,读出青年的专注,读出青年的`投入,学生也体会到了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执着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师生之间有点拘谨,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7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两句话的意思,再考察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对“先”字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8

  一、抓问题共性,自主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这是小学阅读的心理规律。阅读教学应顺应这一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伊始,从题目入手引导复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对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引导读、悟:鱼怎么游到纸上?为什么能游到纸上?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价值。

  二、立足文本、品读感悟

  “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杜威语)”语文课还要上出十足的语文味,这语文味就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这节课上,我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了解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培养敏锐的.语感。如“静静地看”一词组,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静静地看?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你平时是怎样看鱼的?和你相比,青年的看显得更加认真、更加专注、更加入神。通过对比,感受到词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这样静静地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带着想象,抓住“静静”读。学生轻松地感受到青年的如痴如醉。又如,引导学生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时,我超越了单纯回忆生活经历的简单做法,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可以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样真正立足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理清关系,升华情感。

  在体会青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基础上,再出示“鱼游到了心里”,结合最后一段来理清两者的关系,此时有水到渠成之感。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或“只有……才”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然后再问课文学到这,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说什么?让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有个总结,有个提升。

  四、模拟训练,学以致用

  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的范例。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厚积薄发”,到习作时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课在学生感受到鱼栩栩如生后,引导学生想象:这么活灵活现的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有白发苍苍的小孩、有天真可爱的老人、有和蔼可亲的阿姨…听!他们议论着、赞叹着……,你听到了吗?他们在说什么?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的阿姨()地说:()。”这样的句式写话。渗透习作中抓住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写,同时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9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悬念叠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读这篇文章,会让你产生许多疑问。文题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文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这位青年是谁?他的金鱼为什么画得那么像?当别人惊叹他画得好时他为什么毫无反应?等等这些层见迭出的疑团,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写,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其次,本文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篇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言学习范例。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能合理运用部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2、品味“游”字,懂得一个好的文题更能吸引读者。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有什么疑问吗?

  是啊,鱼只能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自己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带着疑问自由读。

  反馈: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

  小结:同学们读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个“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题目用“鱼画到了纸上”,恐怕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强烈激起我们读书的欲望了。你们看这就是一个好文题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作文取这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

  2、第二遍读:带着任务仔细读。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反馈:字词检查

  第一组词:花港 厂徽 聋哑人

  指名读,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话。

  第二组词: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赏心悦目

  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几句话。

  书写指导:港 澈 壶 徽 (指导重点:写正确、端正)

  三、品读“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课文题目相照应。

  小结:给文章确定题目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说法进行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

  2、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指名读,引导读出这样惊奇的感觉。

  (2)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金鱼?

  小结:把一句话就读成了一幅幅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再能把脑海中那幅灵动的画面又浓缩成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四、研读外貌描写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神奇的青年?请你划出文中描写青年外貌的一句话。

  2、口头填空:他( )身材,长得( ),一对大眼睛( )。

  3、读了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小结:带给你这些感觉的无非就是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写语言非常简洁。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青年的形象已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看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三言两语,也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

  4、出示小女孩图片,抓住人物的特点,试着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她的外貌。

  五、研读动作描写

  就是这么一位秀气的青年,竟然把鱼给画活了。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画鱼?找出描写青年画画的自然段,读一读。

  1、出示描写青年画画的段落。

  2、青年在怎样地画画?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

  你平时会一丝不苟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写青年画画动作的两个词。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怎样画是工笔细描?怎样画又是挥笔速写呢?你能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不同在哪里吗?(速度,细致程度,内容)

  4、练习朗读,读出两种画法的不同感觉?

  小结:青年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挥笔速写,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才把金鱼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觉得是鱼游到了纸上。其实青年不仅画画是如此一丝不苟,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丝不苟地干什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真正秘诀是什么?我们下堂课再讨论

  【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习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习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习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0

  《鱼游到纸上》一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为了落实学习目标,我在课堂上首先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第三,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四,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第五,围绕单元训练要求进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作者如何积累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工笔细描”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品读第4和第7自然段。

  3、体会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感悟描写青年画鱼、看鱼的句子,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空白处,落实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创设情境:

  板书课题,读题。

  2、存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提出的疑问,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

  2、检查反馈,教师导学:

  ⑴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 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指导朗读。

  三、紧扣课题,体会“画技高超”

  1、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朗读,从一个“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读: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这段话里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⑶ 再次朗读句子,说说你读懂到了什么?

  3、引导写话。

  4、指名交流。

  5、小结过渡。

  四、品读“特别”,感受勤奋专注

  1、自由读读第3~4自然段,体会“特别”。

  2、品读: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从这句话里,你感觉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 其他人来到这美丽的玉泉是怎样看鱼的呢?

  ⑷ 你觉得青年真的是呆呆地、静静地,而且是不说一句话吗?再读。

  3、出示:

  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忘我”。

  五、小结设疑

  1、小结。

  2、设疑。

  3、书写生字。(机动)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2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题目入手,自主提问。针对问题,一步步探讨。为什么说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鱼怎么就能游到纸上?。感悟“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学生的发言面不够广。

  2、学生动口动脑多了些,但动笔几乎没有。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5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5篇

  3、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设计了回扣“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顺势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最后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感觉很好。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3

  1、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

  二、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格。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六、课时分配: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合作学习课文二、三、四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突破的方法和途径:

  (1)、紧扣“游”,渗透整篇文章。

  (2)、通过幻灯、质疑、小组讨论、朗读、精心设计练习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读、思、做、议、说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品味课题。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激发情趣。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板书:《鱼游到纸上了》。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老师归纳梳理,出示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2)、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各小组自读课文,体会理解课题中“游”的意思。

  (学生答)板书:画

  三、品读“勤奋画鱼”。

  出示学习提示:A、自由朗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B、讨论,并完成填空练习;

  C、体会理解所填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 默读课文,划出青年画鱼的句子。板书(画鱼)

  2 小组之间按提示要求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推荐代表读 填空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 小组议说——从所填词语中得到的体会。

  师:有不理解的词吗?(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两个词。)(用自己的话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能想象青年有多细致吗?画得怎么样?

  生:(鳞、鱼眼)

  4 出示图片

  师:哪张是工笔细描,哪张是速写?为什么?

  生:细描(细致)速写(形象生动)

  5 师:我们怎样用读来表达青年画鱼的感觉呢?,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读

  生:评价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齐读

  6 品读“鱼游到的纸上”

  师:从同学们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条鱼游到纸上。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姑娘怎么说的?

  生: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游”

  师:一个人鸟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鸟儿“飞”)

  一个人猫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猫儿“跳”)

  一个人花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花儿“绽放)”

  师:这使我想到平时同学们在写作文要学会用词恰当,词用准确了,也就将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哟……啦”

  生指名读 齐读

  7指导朗读有关“画鱼”的段落,小组比赛读,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8 观察课文插图,学生即兴表演围观者的赞叹、议论,肯定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创设情景)

  四、体会“青年爱鱼”。

  1师述:大家赞叹、议论、甚至惊叹,而他有什么反应呢?

  生:(“专注”“聋哑人”“与鱼融为一体”)

  2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与融为一体,画鱼很专注。

  4 生 :找句子 轻声朗读这两段话

  5 师:眼睛看的,笔下画的,心里想的全是鱼!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用书上的话说,这就是-----(忘我)

  6师:让我们悄悄地走进青年画鱼的境界中,谁能把老师也带到那种境界,读读这两句话:

  7 出示(围观……一体了我仍旧……忘记了自己。)

  还不够痴,谁再读

  8 你们能够将鱼画到指上吗?看见了为什么画不出来?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

  9各小组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他是如何观鱼的?并划出描写他“举止特别”句子。

  10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合作解疑。

  小组推荐代表读:表现他“举止特别”的句子。

  出示比较句子: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B、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不说一句话。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11生评议说:从“老是”、“呆呆”、“静静”、“从来”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2 创设情景理解观鱼忘我。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每个星期天”什么叫每个星期天?

  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13师:孩子们这位青年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就这样呆呆的,静静的看着池中的金鱼,他可能忘记了——,忘记了——还有可能忘记了————

  用书上的话说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一个观鱼如痴如醉的青年展现在我们眼前。

  14指导朗读“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的句子。

  通过练习、朗读、议一议、说一说这个重点句子的含义。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述:我们体会到这位青年的确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废寝忘食地观鱼,做到了“眼中有鱼 ”;一丝不苟地画鱼,才使鱼跃然于纸上。

  15处理课前学生疑问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16点燃学生对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的钦佩和感动。

  师述:这位聋哑青年身患残疾,学画不到一年多,就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你们有何感想?(生议说)

  生板书:勤奋专注 身残志坚等

  五、感悟“画鱼心得”。

  1各小组自读第四段,边读边想: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划出有关句子。“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3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反馈。

  “游”怎样理解?(生答)刻或印或记 ……板书(记)

  4师述:胸有成竹再画竹,心中有鱼才画鱼 。

  换课题为:鱼画到了纸上。

  换句子:把鱼画到了纸上。

  鱼被画到纸上。

  生议说:行不行?哪个更好?板书:(活)

  5师生共同合作,突破难点,理解“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生用箭头表示“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出示句子训练: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说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6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述:由此可见,不仅要做到眼到,而且要做到心到,才能做到笔到。换句话说,只有全神贯注,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在加之勤练笔,多积累,才能做到下笔有神。

  板书:细观察 勤练笔

  师述:这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平时作文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勤练笔) 画 勤奋专注

  (细观察) 记 身残志坚

  活

  鱼游到了心里

  教学反思: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精选训练点,在实践中发展语言: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设计填空、比较、关联句等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样专项的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些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层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的内涵。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创设情景,即兴表演,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解读知识点,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5

  本课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