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06-18 09:12:02
  • 相关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特征及其展开图有了较深的了解基础上,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是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边长(长和宽)。上课的时候直接揭题并板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学生完成书第8页的第一题,通过这题,学生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边之间的关系,为计算各个面的面积作了准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这时,通过例4的学习后,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就归纳出长方体的表面的计算,可以用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表示出来。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做改正:如对长方体表面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在讲完这个概念后,应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长方体纸盒来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的公式后,应该回到一开始的图上,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部分求什么,以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些都是在以后备课和上课中要注意和更细致一些的地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表面积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中长宽,长高,宽高呈现后,能够清晰的知道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桔子、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研究过程:

  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

  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

  2、生交流:什么是表面积?

  怎样求表面积?

  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

  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

  生摸一摸,说一说。

  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三、探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师: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积,如何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呢?

  小组内两两合作,把你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思路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师在小组间巡视)

  2、生交流汇报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3、交流比较各种求法,继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汉字与字母公式表示)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 2(ab+ah+bh)

  4、课件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

  表面积方法的研究过程。

  5、生总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含字母)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6a2

  四、基本反馈练习

  1、计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积

  师: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长为10cm,宽为7cm,高为3cm,

  请你计算这个盒的表面积。

  生试做,并指生上台板演

  2、课件出示(三个立体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3、生在实物投影仪前讲解交流。

  五、解释应用(课件出示题目)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1、一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a、生交流思路

  b、列式。

  2、一正方体无盖木箱,棱长5分米,这一箱子的表面积是多少?

  a、生试做

  b、交流思路

  3、一间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门窗面积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顶面,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小组内交流思路

  b、全班交流解题策略

  c、生计算

  3、谈收获或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交流,你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反思: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

  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框架四:巩固练习

  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

  框架五:解释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

  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较多,在处理时由于教学艺术的欠缺,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从这节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问题。做为教师,课堂上当孩子们在热烈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控与把握,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时,要适时的把学生拉回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使孩子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数学思维都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它需要经验的积累,特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这需要历练与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对教材深钻,准确的把握,因为这正是教学艺术的来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或只停留在一种浅层的认识上,而应该在大量的练习中,让孩子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让孩子们能在知识的认识深度上有一个概括性的想法,能在一般现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让孩子们能自己总结出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并且这种公式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更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体会到问题的内在,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养成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不断地学习中自我找寻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是对于孩子们所学习的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我们固然要做到让孩子们去探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们能找到寻找问题的钥匙,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解决一些问题,更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让他们体会到,“至少”的意思,一方面是最少,另一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最少,就是每一个面贴的彩纸和这个长方体的这个面的面积相等。

  对于孩子们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也即孩子们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时,不知如何找数据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处,为了攻克这个难关,我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每一步的解题思路,让他们弄清,每一个算式求的是哪个面的面积,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于公式的总结不是我们最终要寻找的结果,只有我们在理解问题本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因素,也即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寻个来龙去脉,只有在一种这样的情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走上更宽广的学习之路,那种只是死记硬背的方式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我们自己和学生,只有让学生理解,教师只有在一种不怕耽误工夫的理念中,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得到什么。

  学习是孩子们的事,紧记这一句,我想,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们去学习,而不是我们包办代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

  尽管这样安排,但我认为,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不是“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不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更不是“为什么求长方体表面积”,而是“每一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哪一个”。因为,如果学生弄不清楚这一点,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弄懂了这一点,后面的求表面积的方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这里。在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面积之后,让学生自主标出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求每个面的面积怎么求?每个面的长和宽分是原来长方体的什么?”并记录在纸上。经过小组的合作,对于这一点学生理解得很充分。在学生汇报之后,再让学生小组共同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并要求,看谁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涨,不一会就研究出了各种解法:一个面一个面的加;用前(后)面面积乘二加上左(右)面面积乘二再加上上(下)面面积乘二;上(下)面面积加前(后)面面积加左(右)面面积的和乘二。还有的学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用上面面积乘四加上左面面积乘二。虽然还有的方法没想到,但是这些方法我觉得已经足矣。

  实践表明,我这样是正确的,我班学生对表面积这一块理解掌握比较好,即使是后三分之一学生也大部分掌握了它的求法。所以,深深的觉得,每一节数学课,抓住难点,抓住重点,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闫慧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说明: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如例3。

  三、鱼缸的制作问题: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四、(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个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五、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课后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创设情境以“疑”激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的开始我以问题:

  店员阿姨做一个生日礼物包装盒需要多少包装纸?引入课题,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实物,并讨论。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

  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

  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

  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

  对于今天金校长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

  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

  1、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2、教师自身数学语言应进一步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对于长方体中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以及棱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那样就会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4、对于数学知识之间的总体把握还有待于提升,教师应多钻研教研,全面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道: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宽×高×2;

  上、下面=长×宽×2。

  最后总结归纳: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方法(一):S=长×高×2+宽×高×2+长×宽×2

  方法(二):S=(长×高+宽×高+长×宽)×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S=棱长×棱长×6

  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

  1、 完整的(六个面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类型的题目,直接套用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2、 无底或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如粉刷教室、鱼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积)

  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解答。

  公式:S=长×高×2+宽×高×2+长×宽

  3、 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四周的表面积

  它指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周围四个面(即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积。

  公式:S=长×高×2+宽×高×2

  总体说来,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得很不错。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也能做到运用自如。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今后,我需要在这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计算的准确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计算的开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通过演示课件,加强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总结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

  本节课我创设让学生“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一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纸板”就必须知道长方体纸盒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及时我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求这个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并把方法与结果记录下来,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练习题,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归纳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没有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学生在探讨算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在学生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的,学生深刻地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火柴盒,让学生分别求一求火柴盒的内盒和外盒的表面积,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一起分析题意后,学生列式计算。

  生1: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积,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简单些:(5×3.5+3×3.5)×2+5×3

  三种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举手了,他说:“我还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讲完了吗?怎么还有?但我还是叫起了他,想让他说说。

  他说:我从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式子:(5+3)×3.5×2+5×3

  咦?这不是把生3的式子运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吗?这个式子每一步会有具体的含义吗?

  我一抛出这个问题,该生起初一楞,当时只顾着寻求不同的列式却没考虑意思,现在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

  但其余同学被他的思路启发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一位学生解释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将玻璃缸展开,会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长方体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体的高,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3)×3.5×2,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该学生解释,我配合着画图,在图形的帮助下,众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释!我庆幸没为自己的卤莽而抹杀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也为自己课前预设的不够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用这种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学完例5后的练一练的第1题: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来做,且比较简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得用心去细细研读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题,力求做到预设全方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的平面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展形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就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为捐款箱包装外表,让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积极实践操作,以动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打算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以长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各个面积之各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是如此,但在教学中因为担心把学生一放开就收不拢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就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法,由教师统一指引下进行学习,使“以动激思”变成了“以师为主”。

  三、以练带学,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结合实际、本本真真”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与技能。开课时我用长方体的实际的学具引入新课,讲明长方体有六个面,老师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请你利用小组中的学具帮助老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学具为依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为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后,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由浅入深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的练习:(1)无盖的玻璃鱼缸(2)四个面的沉箱。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求表面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不足之处

  1、部分学困生还是没有完全照顾到。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

  在课堂上我能够抓住学生实践的过程适时把展开的平面图做出点拨效果会更好。

  2、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而且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它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知道结论,而相对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经历过程。一次经历、一次反思、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还可以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通过引导学生能找出其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表面积概念——当直觉无法判断时需要计算表面积——学生尝试求表面积——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条件和规律——学生独立解决正方体表面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设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回忆联想,使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做到“凡学生能想的,应该认学生自己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整堂课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2、注重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求长方体表面积必须具备长方体每个面是由哪两条棱相乘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投影片(立体图),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有规律地衬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与棱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克服了学生空间想象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立体图,将纸盒展开再还原整合,动手触摸长方体的面与棱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独立探索长方体表面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学方法、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自己要摒弃唯上、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5-1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5-16

长方体正方体教学反思06-13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05-21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5-27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06-12

《骆驼和羊》教学反思05-31

《将相和》教学反思05-30

将相和教学反思05-29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