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0 07:06:07
(优)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现的初二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同类项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一步的运算的强化训练教学。

  教学的设计比较合理,题目适当,时间恰当,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照顾更多的中差生。对于例题的教学,我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进行整式的加减时,要先观察,再下手,归纳出一找、二移、三并的步骤,我觉的课堂的有效性效果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习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利用了宝贵的课堂40分钟。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如下遗憾:板书方面做得不好,没能充分利用好黑板,自己的板书也很乱,没有美观性。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另外,还需加强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数问题的发现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能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解决,那效果更佳。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课堂进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板书时间;另外对于上多媒体课要提高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做到灵活处理,不慌不乱手脚,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还有,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启发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1、在复习旧知时,本节课采取的方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数学”。

  2、利用实际问题情境有效地切入学生的数学思维,冲淡了数学的抽象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在新课程教学中我尝试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再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从“学会”到“会学”,最终升华为“乐学”。

  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较弱,在学生自主探索时,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画图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步步示范,反复操练,及时指正,才可以让学生轻松而牢固地掌握画图技能。

  2、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易分神,在给学生提供思维时空时,教师要扮演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否则,易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把握不好课堂节奏,达不到预期目标。

  3、对于学生思维上出现的障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语言,第一次使用几何符号表示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抽象出三种图形,让学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三种图形的学习中学生还感受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一、设计理念

  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暴露和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将面向全体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实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直线、线段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直线、射线、线段。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

  三、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射线、直线,进而总结射线、直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2、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教材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四、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整堂课因为内容设计较多,怕教学时间不够,加快了整个教学节奏,有些地方就显得有些匆忙,不够从容。最后总结全课后就正好下课了,机动的拓展题目可以不出现,拖延的那几分钟时间出现思维拓展题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够集中,没达到预期效果。

  2.课件要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这是使用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讲授几何课,更要再使用课件的同时动手画出图形,让学生看到作图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把握重点内容。

  3.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时的几何语言纠正的不及时。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习,根据实践,经过练习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一、几个教学内容的处理

  1、章前图的处理——应围绕章前言,作为课堂教育内容的好素材,不可随意放弃;同时自然引入本章话题。例如,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是著名的珠穆朗玛峰顶峰雄姿和盛产葡萄的吐鲁番盆地。在学生欣赏照片,感受我国地大物博,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受到人文熏陶,关注西部风土人情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关注到两地的气温和海拔高度这两个因素上来。因为气温有零上、零下;海拔有高于海平面的高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了准确的刻画这些量,就要引进新的数。这就是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2、节前图、节前言的处理——节前图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数学素养的形成,同时也为本节教学提供了实际背景,是课堂教学中情境导入的最佳素材,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没有必要再另找情境导入题材。例如,第四章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节前图、节前言,用唱儿歌的'形式引入,“一只青蛙二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让学生在愉快的吟唱中接受用字母表示数,并体验用字母表示数所带来的简捷明了。又如第三节《求代数式的值》节前图、节前言,从计算时差开始,利用学生对我国申奥成功的自豪感,引出求代数式的值,过渡自然生动,渗透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出课本内在的教育价值。

  3、作业题的处理——我们知道学习是终生要做的事,那就应成为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故要尊重《课标》的建议,明确作业题的要求,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是“重视A组题,关注B组题,用好C组题”。同时把完成作业题的时间放到课外,但不减课堂容量,而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合作、交流、评价等活动的时间,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必须达到的目标

  1、突出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这是指的是波利亚的解决问题模式,更广泛地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中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或者说当有问题需要解决时,学生会用这种方式去解决。

  2、适度体现建构主义和活动(观察、实验、猜测、尝试、推理、交流、反思等)教学的思想。

  (1)构建“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和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改变“注入式”。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课堂学习方式。

  三、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概念教学——概念的形成与巩固两个方面。

  2、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获得成功,增进自信;相互评价:学会欣赏、学会鼓励。

  3、兴趣的激发——阅读材料导学、双语尝试、计算机辅学等。

  4、教材中的教育素材——体现现代气息,如水资源、保护动物、人口、环境、纳米技术等。

  5、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仅仅只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另外,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环节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等因素,确保有效。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旧课程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力争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以下是我对这节反思

  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加深,通过证明推理题、计算推理题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课堂上在与学生的对话和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3、注重由学生从临摹书写到自主书写,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节课还需改进的是:

  1、课堂的应变能力还需提高。对例三的研究时间过长,使后一阶段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紧,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充分思考,虽然学生踊跃举手,但毕竟其他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在今后备课中,继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2、板书还要精心设计。

  3、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差异,如果在分析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同伴互助,那么课堂的实效性将更充分体现。

  反思是为了促进发展,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教研的水平。今后每一节普通的课,都是我不断反省、审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基本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载体。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这周我在编写教案的时候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本节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讨论。

  完善实验计划直至最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督促的作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是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为实际参与者。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实验的一般方法与技能,还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在教师宏观调控下。

  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转变了满堂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常见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这样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最终要走向社会,要成为会做事的人,把数学用于生活更是我们数学教师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基本功的含义更为广泛了,它不仅包括了我们过去所要求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了,而是要广闻博识,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终级目标。

  所以说,在我们的七年级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叫是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我们的学习形式产生兴趣,并能够很好的与老师达成和谐共进的默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走出高效、自主的新路子!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课堂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

  一、复习导入

  提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进行了相应练习。发现同学们这部分掌握的非常好,及时鼓励表扬的学生。那么我们这一节课一起看一下加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也适应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1)(-8)+(-9)(-9)+(-8)

  (2)4+(-7)(-7)+4

  (3)6+(-2)(-2)+6

  (4)[2+(-3)]+(-8)2+[(-3)+(-8)]

  (5)10+[(-10)+(-5)][10+(-10)]+(-5)

  二、组内探究合作交流

  1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2紧跟跟踪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找4号同学去黑板练习,并进行讲解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1.12+(-8)+11+(-2)+(-12)

  2.6.35+(-0.6)+3.25+(-5.4)

  3.1+(-2)+3+(-4)+…+20xx+(-20xx)

  三、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当堂检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找同学核对答案。

  【达标检测】试一试你能行!

  1.(-28)+29=29+(-28)利用的是加法的________________.

  2.(-3)+7+(-4)+3=[(-3)+3]+7+(-4)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若a,b互为相反数,且c的.绝对值是1,则c-a-b的值为( ).

  4.计算:

  (1)(-7)+(-6.5)+(-3)+6.5;

  (2)(-0.8)+1.2+(-0.7)+(-2.1)+0.8+3.5;

  (3)(-18.65)+(-6.15)+18.15+6.15.

  五、课堂评价:学科班长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及个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互助交流,师生不断地总结规律和方法,解题技巧,总体来说课堂效果很好。学生都能掌握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核心提示:有幸参加南岗区第29届百花奖并执教《7的乘法口诀》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历练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编...

  有幸参加南岗区第29届百花奖并执教《7的乘法口诀》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历练了自己的教学技能。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编制7的乘法口诀并非难事,学生基本上知道了如何归纳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较短的教学时间,较大的思维空间,充裕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轻松的'学习氛围,高涨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拼摆的七巧板。去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造成认知冲突,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计算得数太过麻烦,还会影响准确率,这就造成了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为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我放手让学生结合统计表和乘法算式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秘密,去积极尝试自编口诀,有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学生基本知道如何去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只不过是速度快慢的问题,方法优劣的问题。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句口诀师怎么编的。为后续的记忆口诀做铺垫。

  3、让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介绍每一句口诀是怎么得来和怎样记忆口诀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学生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是根据乘法的意义一个一个相加得来的,还有的同学是运用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再加上1个7而得出下一句口诀的得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用2个7加3个7得出5个7的得数,也有的说可以用7个7减去1个7得到6个7的得数。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怎样提高编制的速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为了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他们也会应用别的同学的经验,使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快。

  4、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的素材,并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不足的是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夯实基础,在编制口诀和记忆口诀环节用时过长,以至于在巩固练习阶段时间不足,练习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课堂上的及时调控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平行线的画法入手,引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在此基础上提出:两条直线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内错角相等时,是否两直线也平行?同旁内角之间又分别有怎样的关系时两直线平行呢?由此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所学内容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参与者、合作者、引导启迪者的角色。

  教学时要多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他们表达各自的发现,及对发现的合理解释,并在交流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第二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第三步,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为学习有关概念进行铺垫。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一、成功之处

  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住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为此我在“练一练”的环节里设置了A与B两组练习,A组练习的题目已经帮学生设定了未知数,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B组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教学容量偏大,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应该淡化概念,如果删去这道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作业及时批改,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及时的做好信息反馈。做好月考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要求学生做好纠错记录,准备专门的纠错本,便于学生把易错的题型准确的纠正,并不易忘记。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同时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当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答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从而主动与老师配合及时矫正作业及考试中的'问题。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可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避免学生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尽人意。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加强反馈与矫正,对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反馈与矫正。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延续与深化。很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均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而得以简化,如: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成员去建设工地参加实践活动,男同学戴白色安全帽,女同学戴红色安全帽,在每个男同学看来,红白安全帽一样多,而在女同学看来,白色安全帽是红色安全帽的2倍,问男女同学各是多少名?——这个问题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有两种解法:(1)可设男同学x名,则女同学(x—1)名,根据“男同学人数=2(女同学人数—1)”这个等量关系可列方程:x=2×[(x—1)—1];(2)设女同学y名,则男同学2(y—1)名,根据“男同学人数—1=女同学人数”这个等量关系可列方程:2(y—1)—1=y。如此解决问题比较“绕”,数学的`特点是“趋简”、“趋明了”,于是促生了“寻找另外的简捷的办法”的欲望。

  由于本题有两个等量关系:男同学人数=2(女同学人数—1)、男同学人数—1=女同学人数;两个未知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如果设男生x人,女生y人,可以得到两个方程:(1)x—1=y,(2)x=2(y—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须寻找满足两个方程的x、y值,于是就延伸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一旦提及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学生自然会隐隐约约地想到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于是引导学生观察、联系、联想,可以“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课程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学生们经过思考争辩,最终达成如下意见即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1)列一元一次方程时,需要将其中的一个量用含有另一个量的式子表示出来,也就是说,寻找相等关系容易,列方程要相对困难一些。(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只要找出相等关系(2个)设未知数(2个),就可以较容易地列出方程组,所以列方程(组)相对简单,而解方程组要难一些,顺着这种感觉,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如何便捷地解方程组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25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25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19

(热)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08

(精华)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08

(必备)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09

(实用)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09

[荐]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07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品)07-07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