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07 11:24:55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曲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

  《荒芜了的花园》是冀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启智于身边”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他们各持己见,却没有一人去行动,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开始从“所见”——杂草和荆棘生长和“所闻”——蟋蟀悲鸣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接着抓住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丽的池水、美丽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勾勒出过去花园的生机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园的荒芜寂静;最后,几个人细细地讨论、悉心地讨论、滔滔不绝地讨论和两次辩论,但谁也未付诸行动,结果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事无成。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出示: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请大家想一想,这篇寓言故事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吗?

  有的学生答:“之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因为A、B、C君他们心动而不行动,只是在那里干讨论,不干真活。

  有的学生答:“之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因为他们的决心够,行动不够!他们看到了这座荒芜了的花园,下定决心要把它整理好,于是开始讨论,从黎明讨论到傍晚还是没有行动。就像有时候我们告诉爸爸妈妈、老师好好学习,但是总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有的学生答:“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一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他们只会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从来不去考虑别人的想法,甚至不会把别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为他们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用我爸爸的口头禅来说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还有的学生答:“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做。”

  孩子们的回答令我感叹!孩子们有时真的值得我们刮目相看了。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2

  【教学案例】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阳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兴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课:月光曲(第一课时)。任务是初步理解课文。这课书由于我上过几遍,内容非常熟悉,上课时我尽量打破常规,一反常态,只打腹稿──了解课文内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预设。

  上课时,由简介贝多芬入手,继而自己首先初步尝试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又让学生续读了一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穷,但很爱音乐。

  接着我又让男生读及鞋迈、贝多芬,女生读盲姑娘的话进行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通过练读能初步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不同的心情,师叙述内容,初步理解贝多芬写月光曲的情景,灵感产生的原因,听见兄妹的表现、结果等内容,学生兴趣十足。

  为了读得更好,同学们再次待读──

  同学们又读了一遍,那么大家说说:全文带什么语调读?只有一处是激昂的`,是哪处?兄妹俩的谈话,怎样读?贝多芬走进茅屋,怎样读?盲姑娘对贝多芬说,怎样读?

  让我们按照这些方法,好好练习,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世界名曲?一节课一展同学们的朗读风采?

  【教学反思】

  本课时由于不加预设,打破常规,课上得扬扬洒洒,把学生兴趣初步调动起来,始终以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当地人物心情,把学生引入角色,朗读由男、女角色读入手,读出语气及心情,进而体会到贝多芬创作灵感引发的原因。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第二部分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前边的内容,盲姑娘爱好音乐,但音乐会的票价限制了穷人的喜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进屋弹琴,遇到了知音,受到感动,从当时的月光展开联想,弹奏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自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想象音乐旋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音乐的旋律中变化中推想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2、找句,认识中心句:

  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中心句。/强调集体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对成果进行评价,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最后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读读画画:

  课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把问题画出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说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贝多芬用乐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听得人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联想,感动《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开始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光靠老师的将是不行的,在课堂上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的读,尽情地说,尽情地问,大胆质疑,学生从中能体会、想象音乐旋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节奏:由慢逐渐到快,按键的力度,由轻逐渐到重,从音乐旋律的变化中推想,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但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太难,老师随时纠正,让学生组成两个的问题,还要指导学生能根据盲姑娘的神态和语言,来从中悟出些什么。

  对教师而言,教学本身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对话过程应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陈述理由,去留意生活,大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4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5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资料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透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透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中,在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就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述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绪,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就应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善提高,以到达理想效果。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6

  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里写出了云南淳朴的民风民俗,流露出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赞歌。文中作者将感情渗透在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辽远。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歌都凸显民风民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云南这个诗歌的家乡别样的风情。比如在写山野对歌情节里,我们看到:那个年轻妇女,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手哑口无言,并没拘泥赛歌过程,重在表现胜利姿态。她 “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负已定,然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种一点也毫不矫情,不张扬,朴朴实实的歌手也只有在这里才看的`到了。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三个场合展示出来的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由此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7

  1、要想上好一堂课除研究课本外必须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多和学生交流,看看现在的学生们关心什么,想要什么,反感什么,“有的”才能“放矢”。

  3、语文教学,贵在读。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老师们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读课文,也许一开始是强迫的,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而只要学生能爱上阅读,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了。

  4、教师必须充分熟知文章,能从各个角度分析文章,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5、了解诗歌借物象征的写法,:激励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重点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借物象征的写法。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8

  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的定的教学目标,着重抓住皮鞋匠联想的那几句描写“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通过这几句话的重点指导,辐射全篇文章,做到了有层次的读,这个点抓的比较实。

  如开课伊始,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联想,然后从书中找到与之兄妹俩联想的句子。接着,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紧接着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最后在孩子们水到渠成达到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及时背诵这部分内容,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过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9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理介绍或教学片断摘录:

  这堂课,我重点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方面,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会到这首传世佳作所表现的意境,我想文章里情感的体会应该通过朗读来领会,所以前半节课我重点放在了第9自然段的朗读感悟上;第二方面,追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实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外部的`环境──那清幽的月光,而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则是兄妹俩的感情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还有虽然穷困却支持妹妹去爱音乐的哥哥……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给了贝多芬太多太多的感动,于是,贝多芬用自己的曲子记录了这一场相遇。读懂了这两方面,自然也深入地了解了贝多芬。这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

  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在这节课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也不少:时间的把握应适当调整,朗读指导目的不够明确;温柔有余,而激情不足,致使自己班原本活跃的学生今天上课时出现“冷场”的次数较多,而且往往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抛出去,却应者寥寥──课后我问过学生,上课时为什么不敢发言,不敢读课文,基本上的学生都是说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听课,害怕自己讲错──我猜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锻炼;自己班电脑的破损更是火上浇油──原本放在另一台电脑上的课件无法使用,重新做的课件又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虽然对整个课堂没有大的影响,可是自己的心里却是有点底气不足了。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一直以此自勉。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0

  经过再三斟酌,我选择了《都市精灵》一文作为开课内容。这是一篇随笔,揭示了现代都市连鸟雀都不常见的现实,倡导“善待自然,优化自然环境”的理念。这个理念说起来简单,可真正让一个认知水平还尚浅的初中生,从内心去接受它,在日常生活中去贯彻它,可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毕竟语文课的学习还要考虑到人文性。怎样把课上出新意、上得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在我心头。

  我又一次翻开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情感体验”。读到这里,突然间我似乎捕捉到了一点灵感。对啊,我能否尝试从情感体验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体会作者的用意呢?我何不尝试以此作为构建本节课教学思路的依据呢?

  于是,我设置了“文章写了哪些城市的哪些动物?——作者对这些动物流露了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会动情,哪些画面生动、精彩?谈感受。作者满怀激情地描写对比鲜明的画面,想呼吁的是什么?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体会。”进而 “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怎样来体会感情和作者的观点呢?让学生精读、品味。具体的做法是:抓重点词句段,谈画面生动在哪,谈内心的感受。对观点的提炼,设想从议论抒情段落中捕捉信息、把握大意,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语文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堂课最为精彩的,我想是结尾。这篇文章主要是表达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其实也是对人类的一种呼吁、警示,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发现问题后我们要反思今后应怎么做。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为绿色奥运献计献策”的环节,展示图标,让大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引导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正是对文章主题是深化和延伸。注重文本阅读与体验,使文本阅读实在,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于听写读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拓展能回归文本。

  课上完了,可也留给我一些想法。为何构思一度“难产”?对《新课程标准》,我究竟读懂了多少?对新的理念,在每天的教学中我思考了多少,又运用了多少?新课程理念不是针对几堂公开课的要求,应该渗透在常规教学中啊! 我常常会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头脑简单”,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法是否恰当。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转变观念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自己疏于反思啊!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1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2.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3.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奏乐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我采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接着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应的《月光曲》的三个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后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不人道的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最后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2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课文吧。一拿到这样的课文,我就急于上网,想去看看对这篇课文的不同设计。一搜索,名师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别吸引我的是将军晶全国阅读课的教案和视频。于是,静下来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开始的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喜欢;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结尾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里有股莫名的冲动: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将军晶的教学设计,我正沉醉其中,又开始犹豫了:三个都这样上呢?放弃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风冷雨中冒出的花儿需要勇气,同样跳出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勇气。华灯初上,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学设计了。初次朗读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绪乱成一团,直接跳到这里,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读和理解吗?心中顿时没有了底气,而且这类课文也不是我上课的风格,所以越感心虚。但越读后面的月光曲画面,越觉得非上它不可。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是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但一切都可以在这一段层层品读进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确定了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开始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谈:哪些语言文字让你读出了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但课堂的变化总是无法预设的:

  一、读词理解,插曲遗憾

  在读词理解的时候,有个学生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水的。”当时,我的心里猛地一怔:幽静、恬静、清静,怎么可能是描写水的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吗?”这时,我多么想听到异类的声音:“老师,我不同意,他们都是描写静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学都同意,而且不少学生都一个劲儿的点头。如果是平时的上课,我一定会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中理解它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我犹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时间不够,但就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下去,以词解词,很难体会。因为我的顾虑,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让学生从字的意思上找区别。虽然后来学生都理解了,但这种以说来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表面的理解现象。

  二、画面理解,散乱不集中

  在品读月光曲画面美的时候,因为自己心中对三幅画面的句子,要抓住哪个重点词来进行品读,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点儿给学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学生在月光除洒画面品读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一个洒字,因为洒满了银光。”其实洒是一种大面积的播撒,银光是一种颜色。完全可以结合“霎时间”来体会时间短暂,但一瞬间海面由黑暗变成了银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间发生了变化。应该引导让学生结合“霎时间”来体会那种神奇的美丽,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句子中的情感。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3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聆听,跟随音乐轻轻摇摆、轻声哼唱等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通过欣赏课件和歌曲的学唱,感受歌曲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0X | X X || ”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起伏的旋律层层展开,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并渗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等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并鼓励每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环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美的音乐触动他们的心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通过小小音乐会,有班级的小乐队及为大家献上精彩的表演,还有用动作手势表现歌曲,用竖笛演奏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有特长的学生一展才华,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将本节课的内容继续升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较为成功的完成了全课的教学。这样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内涵,增进对音乐不同题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是我对《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后反思和总结,作为我今后的教学参考与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4

  《月光曲》一课是一篇难度较大,感情很难体会的一篇文章。课文里的曲子所包含的意思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盲姑娘和皮匠的联想而透露出《月光曲》的含义。要让学生感悟出《月光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重点是渗透一个美字。教学中力求做到讲究趣味性,在乐中求美,激发情感性,在情中求美,注意形象性,在赏中求美,启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

  反复推敲品味语言美,正确朗读表达声韵美。拓展深入,敢于创造美。使课堂教学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教学活动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式的美”真正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通过教学唤起他们的'美感,使学生能从语言文治文字中感悟自然美,社会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在教学这一篇课时,要注意创设情景氛围,激发情感,可让学生先听月光曲的片段,让学生谈感受。

  直奔课文重点,体会乐曲意境,让学生听音乐后勾画描写皮鞋匠听音乐联想的文字,反复朗读,反复体会,放多媒体月光下平静的海面,波光鳞鳞的海面,波涛澎湃的大海让学生体会这仅仅是景色的变化吗?

  兄妹俩为什么如此心潮澎湃?贝多芬此时为什么能创作出月光曲呢?让学生明白作曲根源与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心情分不开。在这里盲姑娘如此懂音乐,他们能产生共同的感觉是找到了知音。贝多芬触景生情创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5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但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但是哥哥的话让我明白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取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明白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但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那里能够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

  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透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她正是他的知音啊!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完美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情绪的变化,姑娘脑海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贝多芬感情的涌动和倾泻。当音乐停了,贝多芬情绪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体会着贝多芬的情绪与创作的激情,可贝多芬已悄然离去。贝多芬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给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无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和美的感受。

  当我真正走近了课文,才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月光曲》创作的根源。同时,我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贝多芬自己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他的这两句话更是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是呀,他为什么要为姑娘弹琴?一个音乐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怀着用音乐为穷人带来幸福感的心,才能驱使他为这个姑娘弹琴。当他遇到知音时,他如此的激动,他的内心世界怎样释放?只有音乐。

  此外,我还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透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课后,我在不断反思一些问题。

  1、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向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推荐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怎样到达预设的课堂效果

  透过读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透过读课文,能从子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透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透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透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透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主角。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务必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必须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反思02-26

《月光曲》教学反思05-20

《月光曲》教学反思06-27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秀]07-10

月光曲课堂教学反思03-08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02-12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29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

教学的反思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