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时间:2023-05-09 19:07:12
  • 相关推荐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函数公式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1

  三角函数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接下来的初中数学公式大全之半角公式,请大家记忆了。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继续带来的是初中数学公式大全之半角公式,相信大家都做好笔记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丰富的数学营养大餐等着大家来吸收呢。

  初中数学正方形定理公式

  关于正方形定理公式的内容精讲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正方形定理公式

  正方形的特征:

  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希望上面对正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哦。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

  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老师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上面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

  下面是对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以上对数学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

  下面是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上面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初中数学三角形定理公式

  对于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学习,我们做下面的内容讲解学习哦。

  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以上对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2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2)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sin kz

  cos(2k)=cos kz

  tan(2k)=tan kz

  cot(2k)=cot kz

  公式二: 设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三: 任意角与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3

  诱导公式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a)=-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A=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

  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α的对边/斜边

  cosα=∠α的邻边/斜边

  tan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cot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和差化积公式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口诀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象限的口诀是,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奇偶指的是二分之kπ。k若是奇数。那三角函数就变了。

  奇变偶不变:二分之kπ。π你可以理解成180°。举个例子,COS290°等于二分之三(三就是k)π+20°。k是奇数。所以COS就要变成SIN,290°在第4象限。也就是正的。所以COS290°等于sin20°。

  三角函数的导数公式

  (sinx)'=cosx

  (cosx)'=-sinx

  (tanx)'=sec^2x

  (cotx)'=-csc^2x

  (secx)'=tanxsecx

  (cscx)'=-cotxcscx

  三角函数余弦公式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cosC=(a^2+b^2-c^2)/(2·a·b)

  cosB=(a^2+c^2-b^2)/(2·a·c)

  cosA=(c^2+b^2-a^2)/(2·b·c)

  特殊的三角函数值汇总

  A0°30°45°60°90°120°135°150°180°270°A弧度0π/6π/4π/3π/22π/33π/45π/6π3π/2sinA01/2√2/2√3/21√3/2√2/21/20-1cosA1√3/2√2/21/20-1/2-√2/2-√3/2-10tanA0√3/31√3None-√3-1-√3/30NonecotANone√31√3/30-√3/3-1-√3None0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4

  积的关系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对称性

  180度-α的终边和α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

  -α的终边和α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

  180度+α的终边和α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90度-α的终边和α的终边关于y=x对称。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5

  1、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

  cosα=[1-tan^(α/2)]/1+tan^(α/2)]

  tanα=2tan(α/2)/[1-tan^(α/2)]

  2、其它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6

  三角形与三角函数

  1、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2R 。(其中R为外接圆的`半径)

  2、第一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等于其他两边以及对应角余弦的交叉乘积的和,即a=c cosB + b cosC

  3、第二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之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2倍,即a^2=b^2+c^2—2bc·cosA

  4、正切定理(napier比拟):三角形中任意两边差和的比值等于对应角半角差和的正切比值,即(a—b)/(a+b)=tan[(A—B)/2]/tan[(A+B)/2]=tan[(A—B)/2]/cot(C/2)

  5、三角形中的恒等式: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中,如三角形ABC,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

  已知(A+B)=(π—C)

  所以tan(A+B)=tan(π—C)

  则(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类似地,我们同样也可以求证:当α+β+γ=nπ(n∈Z)时,总有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7

  倍角公式

  二倍角公式

  正弦形式:sin2α=2sinαcosα

  正切形式:tan2α=2tanα/(1-tan^2(α))

  余弦形式: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tana·tan(π/3+a)·tan(π/3-a)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半角公式

  正弦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余弦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正切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积化和差

  sina*cosb=[sin(a+b)+sin(a-b)]/2

  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和差化积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诱导公式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拓展阅读:三角函数常用知识点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2、在Rt△ABC中,∠C为直角,则∠A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可换成∠B)

  3、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4、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5、正弦、余弦的增减性:当0°≤α≤90°时,sin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s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6、正切、余切的增减性:当0°<α<90°时,tan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t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8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二所表示的是,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对于x轴负半轴为起点轴而言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ec(π+α)=-secα

  csc(π+α)=-cscα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180°+α)=-sinα

  cos(180°+α)=-cosα

  tan(180°+α)=tanα

  cot(180°+α)=cotα

  sec(180°+α)=-secα

  csc(180°+α)=-cscα

  看过上面的公式,我们就知道了其实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轻松地转化。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9

  万能公式

  (1)(sin)^2+(cos)^2=1

  (2)1+(tan)^2=(sec)^2

  (3)1+(cot)^2=(csc)^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2,第二个除(cos)^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C

  tan(A+B)=tan(-C)

  (tanA+tanB)/(1-tanAtanB)=(tan-tanC)/(1+tan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为什么万能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kZ)

  tanA=2t/(1-t^2) (A+,kZ)

  cosA=(1-t^2)/(1+t^2) (A+,且A+(/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这篇初一数学公式总结:三角函数万能公式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小编提醒大家:单纯的记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们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角函数公式总结】相关文章: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反思04-22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总结11-29

初中数学公式总结11-18

高二物理公式总结02-12

初中物理公式定理总结03-15

物理公式高二总结03-17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03-15

高一物理必修公式总结01-17

初一数学公式总结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