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12 08:30:46
  • 相关推荐
《父与子》读后感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与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与子》读后感 篇1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走进海洋》,但我最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父与子》。这是一本很搞笑的漫画书,它是由德国的卜劳恩画的。讲的是一个调皮、可爱、喜欢搞恶作剧的儿子和一个长着大胡子、经常被人嘲笑的父亲,他们演出了一场场生动又好玩的“喜剧”,看后使我们哈哈大笑,回味无穷。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比如说:有一次,儿子向父亲要歌德的书,父亲想,他能看懂歌德的大作?那我得去看看。原来啊!儿子拿了三本歌德的书,用来采果子呢!旁边的父亲吓得连烟斗都掉下来了。你看,是不是很有趣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其实在我和我老爸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笑的事情。我的老爸很幽默,连我的好朋友天天也这么觉得。老爸每天接我放学,他在路上的时候,会突然大声地唱歌,搞得我莫名其妙。但正所谓父子同心,我也很喜欢唱歌,这可能是遗传吧!

  虽然这本书中的儿子和父亲两个人都有缺点,但他们父子两个感情深厚,心地善良,热心助人,我非常喜欢他们。就像我和老爸一样,虽然老爸有时候也很凶,很不讲道理,但他经常说是为了我好,对我严格要求,所以我们的关系也不赖。

  小朋友们,你们有兴趣的话,也一起来看一看这本书吧!相信你看了一定会哈哈大笑的!

  妈妈的话:

  《父与子》是一本幽默连环漫画,作者是德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自问世七十多年来,每一个阅读过《父与子》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最开怀的笑声。《父与子》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人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用一个个漫画故事告诉了我们父亲和儿子之间最最深刻的情感。这本书非常幽默,不但孩子喜欢看,我也爱不释手。一件件生活琐事,经常让我捧腹大笑,也经常让我感动不已。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分享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感谢学校安排的这一次“亲子共读,共阅经典”活动,让孩子在读书中获得快乐,在读书中不断成长。也让我们做家长在读书中>收获童心,收获智慧!

  《父与子》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父与子》。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屠格涅夫。他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并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而《父与子》创造的年代正是革命主 主义和贵族自由主义两大阵营围绕,1861年农奴制改革进行激烈斗争的时期。小说通过父辈与子辈的争论和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肯定了平民 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在思想中的矛盾。

  在小说中,其“子”的角色是巴扎罗夫,他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它具有坚强的性格和埋头工作的习惯。在政治上,他反对农奴制度,批评贵族自由主义,否 定贵族的生活准则;在哲学上,他是个唯物主义者,重视实践,提倡使用科学;但他也表现出某些庸俗唯物主义的观念,例如否定艺术的作用,等等。

  小说中阿尔卡季的伯父帕维尔是两代人中的“父”,是个保守派贵族。帕维尔认为,只有贵族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贵族制度是一个不可动有的“原则”。他特别崇拜英国式的贵族政治,颂扬贵族的“荣誉”,追求西欧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敌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和进步青年。

  我来给大家讲一下故事内容。在1859年暑假,刚刚毕业的彼得堡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应同学阿尔卡季的邀请去他贵族父亲的庄园做客,收到阿尔卡季的热情招 待。却与阿尔卡季保守的伯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二人之间展开了激烈论争。不久,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离开了庄园去了城里,庄园的年轻人都舍不得他们离开,可 是庄园里上了年纪的人都高兴了,两个年轻人的离开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呼吸畅快多了”。

  在城里的`一次舞会上,巴扎罗夫与阿尔卡季认识了漂亮的女地主奥金佐娃。巴扎罗夫与奥金佐娃产生了爱情,但是最终没有结果。回到庄园后,巴扎罗夫开始潜心做 研究。巴扎罗夫的勤勉工作得到了庄园女主人——阿尔卡季父亲的情人费涅奇卡的好感,两人有了频繁的接触。一天早晨,巴扎罗夫借实验室闻花的机会吻了费涅奇 卡,被躲在一旁的帕维尔发现,他恼羞成怒,提出要与巴扎罗夫决斗。原来帕维尔也一直暗恋着费涅奇卡。战斗的结果是帕维尔受伤。巴扎罗夫放弃了第二枪打死他 的机会,而且立刻为它包扎伤口。第二天,巴扎罗夫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开始为病人看病。在一次为邻村一个伤寒病死者解剖尸体时,他不慎把手指划破,感染了病 毒,不久便离世了。临死前,奥金佐娃赶来与他见最后一面。

  故事就到这了,我很喜欢这部小说,你们也一起看看啊!

  《父与子》读后感 篇3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这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里的一句话。

  一想到这句话,我就想起文章中的主人公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应对大自然的灾害,我们似一棵小草,在天灾降临时,也许就会被天灾夺去生命。可是这对父子,在大自然的灾害来临时临危不惧。父亲怀着不放弃一丝救孩子的期望,而儿子阿曼达也怀着相信父亲必须会来救他的心理来理解困难和考验。最终老天不负有心人,让这对父子又团聚了。

  老天可能会关上一扇门,但也必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不要以为一件事仅有一种解决方法!就像汶川大地震一样,全国人民心连心,各地群众自我送来了救命的.物品,在大家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从废墟中就出了许多生命。最终,如此之大的困难,我们也克服了。

  所以,我们要像那对父子一样,遇到困难勇于应对,不能半途而废。今年夏天,我就克服了重重困难,登上了黄山。黄山“飞来石”景观是我向往已久的,从早上出发,我和爸妈一路走,一路喘,马不停蹄地向飞来峰进发。可是来到山脚我傻眼了——那么陡,那么高啊!原本不恐高的我想打退堂鼓了。可是,我这一路气喘吁吁地爬了大半天,不就是为了一睹为快吗,不能白跑一趟啊!可我就是小腿肚打颤。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大声说:“悦悦,加油啊,你看我体力不如你都爬上来了,你也不能落后呀!”爸爸也在一边说:“我的女儿是最棒的,到此刻都没让我们扶一把,必须会完成自我的心愿。”听了爸妈的话,我鼓起勇气,扶着石壁细心翼翼地爬上了山顶。站在“飞来石”旁,望着脚下的万丈深渊,我的心胸一下子变得极其舒畅。眼前起伏的群山,连绵的云海尽在我的脚下,这是多么完美的享受啊!此时此刻,我忘记了害怕,尽然来到峭壁边扶着栏杆嚷着要妈妈给我拍照,留下这难忘的一瞬间。

  此刻,每当我看到当时留下来的照片,就会想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我将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像地震中的父子一样,永不言弃!

  《父与子》读后感 篇4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共读了第20期《岑晓》校报上的一篇文章——《父与子》。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说的是一对父子的故事,他们俩连名字都一样,都叫斯乔弗。

  13年前,一场天灾夺去了老斯乔弗一个4英亩大的农场和他贤惠的妻子的生命,只留下他们父子俩相依为命。老斯乔弗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他们常常宁愿挨饿也不到商店去赊购任何食物。他们在一起时,每天父亲都会对小斯乔弗说一句话:“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情,上帝保佑。”

  有一年春天,灾难再次降临到老斯乔弗头上。一场雪崩压垮了他们的'茅屋,当人们把他们父子从雪堆中挖出来时,老斯乔弗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面对这样的灾难,小斯乔弗却始终都没有哭。

  为了能不花教区的钱给父亲办一场体面的丧事,小斯乔弗坐在父亲的遗体旁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乡村商店的店主,决定把他的码头租给这个店主,费用就是只要够为他的父亲办一个体面的丧事就行,店主答应了。接着,为了今后自己可以不必靠救济生活,小斯乔弗用行动向店主证明自己有力气,让店主同意雇用他。当店主叫厨娘拿吃的给小斯乔弗吃时,早已饥肠辘辘的小斯乔弗坚决地摇了摇头,原来他不希望接受别人的施舍。好心的店主经过好一番劝说,总算将他留下来吃了这顿饭。店主被小斯乔弗的言行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小斯乔弗看了,说:“父亲从来不哭,我自个儿也从来不哭。我看见父亲过世,我想哭,但是我怕他可能不高兴,所以我没敢哭。”说完,小斯乔弗再也控制不住,扑进店主的怀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这对父子深深地打动了。老斯乔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了小斯乔弗一个处世的品德,教会了他怎样做人,那就是再三被重复的那句话:“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情。”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力更生,不能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小斯乔弗非常尊重他的父亲,父亲生前教给他的道理他一直都铭记在心里,他这种对长辈的尊重也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感觉到店主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因为他知道小斯乔弗不会做欠别人人情的事,于是就想办法让小斯乔弗在觉得不欠别人人情的时候,默默地帮助他。我认为生活中人们也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样,大家在一起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父与子》读后感 篇5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儿童读物就是漫画书。夸张的人物,有趣的对话,文字不长却意蕴无穷,有时候读得入迷就忘了吃饭。

  今年开学,我已经上初中了。漫画陪伴的日子虽然过去了,但如今回想起来也是既温暖,又充实。

  我最喜欢的漫画书是《父与子》漫画全集。说到这套漫画,来头可不小,它的作者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画中父与子的形象,其实就是由他和他的儿子改写的,其内容历经七十余年而不衰,好评如潮。

  这本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卜劳恩对3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可以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一代又一代人从中找到了快乐。其中有一篇漫画是我看过感觉最搞笑的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天,妈妈做好了饭菜,等待着爸爸和儿子过来,可等来的却只有爸爸,而儿子却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于是,妈妈让爸爸去看看儿子在干嘛,爸爸走进儿子的房间,看见儿子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图书,爸爸让儿子赶紧过去,要不然妈妈一会就生气了。无奈之下,儿子只能垂头丧气的朝着饭桌走去。爸爸很好奇,儿子究竟是看什么书看得这么津津有味,于是他便蹲下身去看看儿子看的是一本什么书?

  结果,在餐桌上,儿子来了,却看不到的`爸爸,于是妈妈又让儿子去找爸爸。可是没想到,儿子一进门就看到了爸爸也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他那本图书。儿子也想看,于是两人就一起看起了那本书。多么有魔力的书呀。而此时,餐桌边的妈妈正在等着爸爸跟儿子的到来。

  还有一次,爸爸和儿子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群小朋友在玩丢纽扣的游戏,儿子看到了,也想玩儿。爸爸就把身上的一个扣子剪了下来让儿子玩儿,第1粒扣子输了,第2粒扣子又输了,连续几次都输了,爸爸只好把身上的扣子都解了下来。最后父子俩只能让爸爸提着裤子回了家。

  这部漫画不仅仅是儿童读物,也是成人读物。漫画中父亲和儿子这种善良、乐观的本性一直影响着我,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美好的品质,遭遇任何困难都不绝望,获得意外财富也不忘本,一直过着许多人向往的快乐生活:平常而快乐,温馨又奇妙。

  这也许就是我喜欢它的真正原因吧。

  《父与子》读后感 篇6

  《父与子》这部漫画是我的童年回忆。最早看到这一系列是在一本已忘记名字的儿童读物上,漫画是黑白的,儿时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可短短的篇幅总是看不过瘾。如今已过去这么多年,终于将全集读完了。当我重新阅读这系列漫画的时候,竟然发现还依稀记得其中的部分内容。

  也直到今天,我才了解了作者卜劳恩的生平是那样坎坷。而他的作品却是那样的`欢乐与温暖,将他对自己孩子的爱全部倾注其中。

  漫画的主角是一个脑袋光溜溜、留着刷子一般胡子、腆着大肚子的父亲,和一个刺猬头、经常调皮捣蛋却可爱善良的儿子。这两人的形象非常经典,让人印象深刻。

  每一篇都由几幅简单幽默的漫画构成,讲述一个父子之间发生的短短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很温暖,有的很感人。而父亲与孩子的爱和感情,就在这些每天发生的小事之间一天天逐步加深。

  初为人父母的时候,每个人大概都不懂得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家长。就像漫画中所述,有时我们会溺爱孩子,盲目地宠着他;有时候心情不好,又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见到别人欺负他,马上会去为他出头。家长和孩子都在生活的磨练和互相学习之中不断成长,家长最终学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有爱的好家长,孩子学会成为一个懂事理和善良的好孩子。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许多人也都不那么理性和成熟,就像漫画里的父亲。他们经常会去做一些不靠谱但有趣的事情。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会唤起我们的童心,唤起我们对更多新鲜事物的好奇。我认为这些小小的不理性和不成熟都是必要的,和孩子成为朋友去理解他,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训他。这样也会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温暖,成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有爱的家长。

  人们总说,父爱如山。父亲是整个家庭的依靠和基石,是孩子的榜样,像山一样牢靠和伟大。父爱也有细腻的时候,关心照顾起孩子不比母亲差。漫画里的父亲和孩子之间不仅仅是父子的关系,更是朋友和玩伴。如今我已成家,过两年也是要做父亲的。这部漫画也让我重新思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父与子》读后感 篇7

  这是一个感人心扉的故事。讲述了194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在生活中,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每天劳累的工作着,为我们铺好未来的路,不求回报,让我们在好的环境下成长。读完文章后,我想到我和爸爸虽然没有遇到过类似文中所说的危险,但是爸爸对我的爱却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他对我的爱表现在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关心。

  我原来钢笔字写得非常难看,爸爸发现我的字很差劲儿,心里非常着急。就跑到书店买了小学生字帖,让我天天练字,但是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认真练。爸爸知道后,为了督促我,每天坚持和我一起练字,可这离不开爸爸的帮助呀!你说,这难道不是爸爸对我的爱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爱的力量高于一切赞同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感人心扉的故事。讲述了194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在生活中,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每天劳累的工作着,为我们铺好未来的路,不求回报,让我们在好的环境下成长。读完文章后,我想到我和爸爸虽然没有遇到过类似文中所说的危险,但是爸爸对我的爱却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他对我的爱表现在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关心。我原来钢笔字写得非常难看,爸爸发现我的字很差劲儿,心里非常着急。就跑到书店买了小学生字帖,让我天天练字,但是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认真练。爸爸知道后,为了督促我,每天坚持和我一起练字,可这离不开爸爸的帮助呀!你说,这难道不是爸爸对我的爱吗?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爱的力量高于一切!用我的吧!

  《父与子》读后感 篇8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它教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哈佛家训》它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一千零一夜》它让我插上幻想的翅膀……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读完,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为父亲的坚守诺言,为儿子的舍己为人……

  那是一场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8.2级的地震,在不足4分钟的时间内,竟有30万人丧生,许多人失去了亲人,美国洛杉矶被铲为平地,惨不忍睹。可是有一位父亲,坚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他立即去寻找自己的宝贝儿子,他走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动手开始挖,别的学生家长都放弃了,还劝这位父亲离开,这位父亲一个人独自用双手挖掘3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他的宝贝儿子,还救出了另外的13个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战胜了恐惧,战胜了饥饿,战胜了黑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父子情,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文章中的父亲是多么地爱孩子,他努力回忆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的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筑物后面,位于右边的角落里,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瓦砾中挖掘,搜寻儿子的下落,他不顾危险,独自挖了38个小时。

  文章中的儿子多么依赖父亲,我是从文章的第11自然段看出来的,“我们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这儿。”在儿子的眼中,父亲是神,在黑暗里,父亲是火、是灯、是光,在饥饿时,父亲是精神食粮。

  由《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想到了在512大地震中的母子情。当消防人员把一个只有3 个月大的婴儿从废墟中救出来时,这个婴儿正在熟睡,他的妈妈已经死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手机上打了一封未发出的短信,并把它塞到了孩子的襁褓里,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看完这封信,当场的消防人员都感动得哭了,原来这位孩子的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下来的,正是因为这样伟大的母爱,才让孩子安然无恙地度过灾难。

  父母的爱是辽阔的天空,引领我们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遨游。父母的爱更多的时候可以保护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指导老师的评语:文章读后感感人至深,由此产生的联想也十分贴切合理,语言也极富情感,棒!

  《父与子》读后感 篇9

  这是一部创作于80年前的漫画,却至今仍然广受世界好评,对于很多小孩子来说,《父与子》可以说是他们童年的共同回忆。就说我自己,第一次看父与子漫画,是来自简笔画册的背面(是的毫无疑问是盗版的)但即便如此,这部漫画依旧给我很深的印象,精炼的四到八格的有趣故事,一对天天在一起玩耍的父子,再到没有语言隔阂的'无字叙述手法,当然了,你可能还是无法理解《父与子》这部漫画为什么会如此“长寿”,长着大胡子、挺着大肚子的光头父亲,留着刺猬头、叛逆又迷人的淘气包儿子,这一对父子为什么总能像好朋友一样快乐相处?为什么他们的故事火爆全球?为什么亿万父母从书中的亲子沟通方式中获得启示?其实,只要你翻看这本漫画,你就能找到答案。一张张小小的漫画,填满了父与子的欢声笑语,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充盈着父与子的天伦之乐。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作者画这部漫画,其实是为了他的孩子而画的,这部漫画所包含的,是他对他3岁的孩子深沉的爱,这位来自德国的埃·奥·卜劳恩先生,被人们称为德国国宝级漫画家,全球公认20世纪最伟大的漫画家之一。他自小就有着很高的美术天赋和基础,在他31岁时,为自己孩子创作的《父与子》漫画开始在《柏林画报》上刊载,卜劳恩对3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浸透在每一幅画中,温暖着每一位读者,连载期间收到数百万热情读者来信。十年后,他因被纳粹迫害而自杀身亡,他在给妻子的诀别信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这本漫画,成了他给自己孩子的唯一的礼物,那个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而幽默;那个留着刺猬头的淘气儿子,调皮又可爱。这本被誉为是德国幽默象征的漫画,不着一字,却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而父爱又不似母爱一般为人们所大力歌颂,以致越来越多的人们忘记了父亲的爱,看看《父与子》里这对有趣的父子吧,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搞恶作剧、一起犯傻、一起出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除了哈哈大笑之余,我们是否能够想起来自己家里的孩子还有老父亲?可能我没什么资格说“如何做个合格的父亲”这种严肃的话题,但是我想说的是,做个“好”父亲、“好”儿子其实很简单,你看看那对父子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父与子》的故事之所以能至今仍为世界大众所喜爱,自然是因为这本书在有趣搞笑之余,还让我们能够理解亲情和父爱,还有这份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去看看。

  《父与子》读后感 篇10

  今天,孩子让我读了,让我难以忘怀,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我一口气读了好多遍,读完文章,泪水早以模糊了我的双眼。多么伟大的父亲啊!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呢?是信念,是承诺,是爱!要是没有这位伟大的父亲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爱的动力,哪有那么多的生命获得新生呢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哭了一阵子想起了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不顾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着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最后他终于找出了他的儿子,父子俩又救出了14个同学,这是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

  没有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父爱,谁也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的.、希望渺茫而危机四伏的挖掘,儿子也许便因为人们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在地震当中哪个父母不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孩子;哪个父母不是为了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在危险的时候,哪一位父母不是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他,恨不得把儿女的伤放在自己的身上,哪怕是替孩子死他也愿意。有人说,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哪怕是为儿女赴汤蹈火,父母也在所不辞。

  父爱是多么伟大啊!我们都要向父子俩学习,学习父子俩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要长存。

  《父与子》读后感 篇11

  四月——书香之月,大街小巷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书香之气。在这个神圣的月份中,我有幸拜读了外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的著作《父与子》。

  《父与子》描写父辈与子辈的冲突。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批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表现得比较温和,希望能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但是却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狭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触。深深地被文中的激进分子巴扎罗夫的思想言论所钦佩,但又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我觉得,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你看,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尔卡狄家的仆人们和睦相处,可这并不妨碍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后迷信;他是行动的巨人,在抨击贵族泛泛空谈的同时,自己首先从小事做起;他注重自然科学研究,他的.行动有价值取舍标准:“凡是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我们就依据它行动。”

  这就是巴扎罗夫,一个英雄般的人物,最终却在爱情挫折的面前止步了。作家屠格涅夫让他的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挫折后一味地消沉,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死亡。昔日那位在贵族庄园所向披靡的勇士竟无力使自己最终摆脱消极悲观的情绪,而英雄垂暮。

  让我在无比惋惜之中深深折服于作家构思的真实、真情和真性。任何人都逃不开感情带来的酸甜苦辣。英雄不也是人吗?他更有着炙热的儿女情长。书中让我看到了“人无完人”这一面,再刚强的人,也总会有弱点——而巴扎罗夫的弱点,就是情感。

  书的结局中,巴扎罗夫死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他所做的一切,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英雄”。巴扎罗夫身上尽管有瑕疵,但他仍以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俄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俄国“新人”形象,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

  我觉得他们俩都是英雄,都是缔造、捕捉新时代降临的奋勇开拓者。一股源源不断的正能源已在我心中沸腾起来!

  《父与子》读后感 篇12

  初次听到是枝裕和这个名字是通过我的一位导演朋友口中,她跟我说她的作品风格都是模仿是枝裕和的,跟我说这个人多么多么牛,于是我就带着无比高的期望读了他的《下一站,天国》,果然对我的冲击力很大。这本书是是枝裕和小说处女座,而这本《如父如子》则是我读到他的第二本书。这位作家兼导演简直就是一个全才,一部经典小说作品如果想要拍好,我想只能是它的原作者去拍。

  是枝裕和是拍摄纪录片出身,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接触的都是生活化的东西,从生活出发不断达到一种艺术的状态。看过小说并同时看过同名电影的人会发现,两者其实差别很大,因为文字和画面如果想要各自达到一种极佳状态,就必须在叙事方式上做改动。如果想做到这种自然地转换,就必须在两者的造诣都达到专业的状态。

  很多人喜欢写人性,不过他们写的大都直白,当带入到故事当中去的时候也是一段一段的。但是是枝裕和将这种人性深层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一段完整又感人的故事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能够感染人。生活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打击,良多的经历虽然很富有戏剧性,但是这种面临巨大转变时的心情是十分真实的,一通电话彻底改变了原本美好的生活。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世界上只有回忆这一样东西是完美的`,因为就算它再怎么不堪回首,但是它永远都无法改变。在无聊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不会停止运转,而是去回忆以前的事。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美好的回忆,感情这东西时日积月累的,就像信任一样,除非面临背叛,否则会一直信任下去。良多的背景其实和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一样,对于父子关系的问题,很少得到重视,这也导致了很多家庭内部的矛盾。

  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中,没有固定的答案,所谓成长就是经历完整的人生和接受生活带来的不定性,这个故事是能够给我们帮助的,它是能让读者跳出误区的提示,是枝裕和对于情感方面研究得很透彻。父亲和儿子的角色都不好当,我想所有人在面临自己角色问题的时候都会犹豫,在这寻找答案的人生旅程中,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就像是我们努力过的人生。

  《父与子》读后感 篇13

  一次和父母逛书店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了《父与子全集》这本书,随手翻看了一下,里面的内容就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这是一本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思的连环漫画作品,作品阐述了一对善良、正直、宽容的父子之间的故事,书中通过一些父子之间搞笑事情让我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理解感受到了父母对我浓浓的爱。

  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是“哄儿子睡觉”,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每天睡前都要和父亲玩耍一会,还让爸爸讲睡前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我爸爸也是几乎每天睡前都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我们的老家就在海边,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家里有一所祖上传下来的箔(也就是用竹子一条条排插围在浅海中用来捕鱼的一种方式),他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时常跟随祖父一起下海去抓鱼。当每天海水退潮的时候鱼儿就会顺着海水游回大海,就会进入围网再也出不来了,就可以用网兜去捞鱼了,有些不小心夹在竹竿中间的还要潜进海里用手去抓出来。为了让我有亲身体会,爸爸带我和上海回过来的表弟一家回到我们老家进行一次探箔体验。等到海水退潮时已经是凌晨一点了,但是我却没有一丝的困意,我满怀的'兴奋的来到海边,四周漆黑一片,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摸索着走下满是棱角的石头堆砌成的海堤,好不容易走下了海堤我轻轻松了口气。

  却不知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海里需要靠岸上的灯光来辨认方向,所以我们紧紧跟着渔民的身后,怕一不小心就迷失方向,走着走着就到了淤泥区,脚踩进烂泥没入小腿部而寸步难行,这时的我一点心情都没有了。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仔仔,要坚持哦,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加油!”。爸爸一边说一边拉着我的手照着电筒紧跟着队伍朝着围箔的方向走去。大约走了半小时,我们来到了围箔的地方。看见高高的竹竿插进海地里,旁边绑着大网,大网埋进了海沙。

  我们一直走进网里,海水已经慢慢退去,只有脚面的水,箔主将大灯挂起来,看见好多的鱼在里面游来游去。我们用网兜捞鱼,忙活了两个小时,鱼获有两担约一百斤,我们准备满载而归。由于刚才太兴奋捞鱼,现在感觉浑身疲惫,想马上就有一张床倒下就睡。爸爸走了过来抱抱我说:“所有的所获都会来之不易,今晚你亲身体验到了,希望你好好记住今晚的经历。为了对你的奖励,爸爸来背你上岸吧。”此时此刻,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那是我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开心的眼泪。往后,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爱我的爸妈,更加要勤奋学习。爸爸,请你放心,我一定会成为你的骄傲!

  《父与子》读后感 篇14

  看到题目时,我不由得想起了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一幕幕感人之深而又悲痛无比的画面……我便怀着这样的心情缓缓地读着《《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读完后,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刺了一下,泪流满面。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儿子,不顾自己的生命用手去挖掘,最后救出了儿子的事。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处地方让我深受感动,影象深刻。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句话时,我被这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虽然当时有许多人都上来劝阻,但文中的父亲知道他常跟儿子说,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不听劝告,还是依然用手挖掘。这时候,也不禁令我想起了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幕:

  有一个父亲从12号下午就开始挖,用手,一个人挖,什么话都不说,默默地挖,很快双手就流血了。他没注意,只是不停地挖。后来武警来了,看他那么惨,双手指甲掉光了,让这个父亲别挖,他们帮他挖。他不说话,一个人继续挖。于是武警和他各挖各的。

  挖了三天三夜,不吃东西,偶尔喝点水。从不说话,不哭也不叫。

  第三天夜里挖出来了,他忽然笑了,很温柔地笑,但是他儿子已经变形了。

  他叫武警一起,抬开预制板。把儿子挖出来,轻轻放在地上,找来水和纱布,给儿子擦身子和梳头。很轻,很温暖,他始终微笑,武警看到都想哭,又不敢劝他。

  擦完,他就把儿子抱起来,坐着,两个人,父子。坐了一夜,也不和别人说话,偶尔亲亲儿子。

  天亮了,运尸体的车来了。他拿了一个尸体袋,把儿子装进去,别人要帮忙,他都拒绝了。

  然后,抱起装儿子的袋子,把儿子抬上车。这时候,他突然大叫一声,那种穿云裂石的'声音,在场的武警都以为他疯了。上去拉他,他很快平静了,说:“我没事。“

  他把儿子放好后,跳下车,抓了一朵野花,放在装儿子的袋子上,说“儿啊,爸爸再送你一程”。

  然后,关门,目送车子离开,一个人转身走了。

  武警说,他两手食指的第一节骨头都没有了。

  多么坚强的父亲,多么伟大的父爱,想到这时,我眼泪止不住了,冲到正在看电视的爸爸的怀里,呜咽的说:“爸爸,

  我爱你!”。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听爸爸的话,好好学习,做个乖巧懂事的好儿子。我要每天都能看见爸爸的笑,我要我们一家人能永远快乐的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