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15 12:59:42
  • 相关推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触颇多:从书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的力量;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作为一名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自己制定每日的读书时间,同时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通过学习我们会更加充实,更加更自信。

  二、学会感受思索过程中的快乐。

  一辈子面对三尺讲台的教学生涯,说枯燥也不为过。但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却能品味其中的乐趣,当然主要是精神上的享受。“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要保护想说话的冲动,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也觉得是在“折磨”我们,一再地让我们读、写、说,但经过一年,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三、在宽容中期待孩子的成长。

  花开有它自己的花期,人的成才也自己的期限,个体有差异——有早有晚。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在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因为它意味着造福于自己。而且宽容也能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所以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因此我要努力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新颖的角度,独特的内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我将会继续读下去,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反思去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我读书非常不喜欢读理论性特别强的书,看到书名就不想读,假期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不得已只得静下心来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进行了全面阅读。读完之后,感觉收获颇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学会做减法。现代社会中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因为教师除了教育任务之外,还须承担额外的许多社会责任。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把减法做的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其次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

  当然,做减法首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物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当今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质基础,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关专家指出,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师,应当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和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因而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折服。他用他真挚的爱心、诚恳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使我们不仅有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提升。读其书,就是与这位哲人促膝交谈;读其书,就是与这位伟人平等对话;读其书,真乃是受益匪浅哪!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

  从教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班主任工作也做了十多年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仁至义尽”的,我自己感觉对学生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可是我逐渐发现,学生对我是“敬而远之”,这种“发现”是从我的要好的同事身上发现的。我这名也是一名小学教师,每次与她走在一起遇到学生的时候,学生都会与她谈笑风生、亲密有加。而对我,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拘谨与不安。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对学生可以说是严厉有加、极尽爱心的,为何学生看到我那么不自在呢?真是白教他们一回了!我不禁愤愤然。我同事笑着对我说:“你的‘极尽爱心’是做到了,可是完全让‘严厉有加’给掩盖住了。你对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学生需小心地仰视你,而我,学生只要放心地平视就行了。你呀,对学生好,也要讲究点方法嘛”,看着她那洋洋得意的样子,我不由地“怒火中烧”,可转念一想:她说的`还真有一些道理。回想自己以前,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许”,不许犯错误、不许违规、不许做有损于学校的事、不许这、不许那······一旦发现学生有犯禁者,便会大发雷霆,怒吼声“响彻云霄”,最后,不让这个学生“连哭带嚎”地出去绝不罢休。学生改了则罢,如果屡劝不改,就会悲观地认为这个学生无药可救了,甚至把自己气得大有“挫败感”的感觉。

  对于教育工作,刚开始我本身的热忱是非常充沛和饱满的,我总是要求自己做的更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多方面的原因,我承认我逐渐在懈怠。究其根源就是方法不得当而失去了信心,信心越少,方法就越不得当,恶性循环就导致了缺少教育上的智慧,导致了学生与自己之间的距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孩子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他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当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确,学生们毕竟还是孩子,我怎能要求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犯一点点错误呢?怎能用要求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呢?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过于重理智的教师,儿童不仅不喜欢,而且在他面前绝不会吐露自己的心思,教师要学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显然,一名教师即使你有再多的爱心和热情,但如果你在学生面前用声色俱厉来体现,注定是失败的。不论这个学生犯了多大的错误,都应当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妨把沟通或对其处理延迟一下,想想最恰当最有效的办法,也许会事半功倍,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都易激动、讲情义,只要能和他们知心交谈,细腻地去观察、去体会、去认识他们的所思所想,你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也才会愿意与你做朋友。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自从“洗耳恭听”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一番话之后,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教师的水平和教育的艺术。今后我还会继续学习他的言行,探求他的思想精髓,努力求取真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这几天,我又重新拾起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前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以至于被我束之高阁,这几天终于可以抽出一些时间碎片来读一读。

  书中列举了许多个教学实例,一个个的小故事,给我心灵很大的震撼,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迷茫的路途,给我的教育生活指引了方向。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爱心是教育的核心,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每每当我站在讲台,环顾着每一位学生的时候,我都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我感恩遇到的每一位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也由衷的敬佩着他们的高尚品德,小学时代的班主任用他的方式保护了我的自尊心,中学时代的老师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也许他们早就忘记了,但是,对于我来说,一字一句、一个眼神、一声肯定、甚至一次批评,都让我深深牢记。我感恩他们的关爱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我感恩他们的严厉,让我不会迷失和放弃。我的学生生涯是幸福的,而现在的我也走进校园,成为一名教师。

  我要将我得到的爱心,不断地传递给我的孩子们。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么一个事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要具备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爱,只有心中有了这份责任,心中关爱着孩子,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我不禁思考,我怎样才能将知识源源不断的传送给孩子?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我的努力的方向。

  书中是这样写的: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书,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成长的好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知识。这样,在孩子们面前,我们才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之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来源。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阅读同样能够带给孩子们许多益处,读书能教给孩子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我也将带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共同成长。(卢美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很多人推荐的教师读本,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要玲老师的倡议下和带领下,和几个朋友共读了此书,每读完一章都不禁赞叹这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认真读的好书。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似乎生命都焕发了光彩。

  “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位教师的来信中发现,原来不仅仅是我们在抱怨着在校工作的繁忙,没有一分钟的空闲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列举出教师在校的工作内容和所需时间确实也是如此,但他认为教师的时间问题主要在于教育工作的作风和性质本身。他举了一节观摩课上极其成功的教师回答其原因的例子,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他把每天坚持读书称为“不断流的潺潺小溪”会充实着我们的“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成为潺潺不断的小溪。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并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作为青年楷模的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实际上,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苏霍姆林斯基以让7岁孩子提水为例,说明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好成绩的标准,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所以会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当前在哪方面有才能,今后他的智力怎样发展,是教育才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在教学中每年可能都遇到几个比较令人头疼“困难”学生。“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我想,给这些孩子们准备一些能让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或许多年后会有像“费佳”一样的惊喜。

  “阅读”可以说算是这本书的中的主题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学习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和广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正因为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这本被誉为“学校生活百科全书”的《给教师的建议》。

  我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不管是谁都是需要不断读书的。只有不间断地读书,通过与书籍结为朋友,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才能让我们真正胜任教师这份职业,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通过不断读书或许还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让我敬佩的是,时隔三十余年,他当年所阐述的很多教育理论,在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实践的光辉。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真爱。他在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当中都结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生动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们指点了迷津,使我们感到贴心和温暖,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做为新老师的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而且这8个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位教育家真是太妙,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科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抱怨都消失了。书中那个历史教师说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原来读书不仅提高自己修养,还是一种教育秘密武器。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

  时间从哪里来?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给老师的建议是根据中国的事实,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老师编写的100条建议。听说教育老师以前提过,但是没有引起注意,这个寒假里想学更多,也发现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书的一些教育的想法,但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但青年教师,我有一些见解。

  我最有发展感触的是“阅读”,笔者通过对于学生阅读的重视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教室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之间只有24小时》中提到“能不能使我们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有这样一些自己空闲的时间呢?”这个社会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读书”,“每天进行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企业优秀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的提高,正是因为由于没有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完善补充以及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进步到优秀教师不断积累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扩大其范围,为了不因为缺乏知识而沉闷的课堂教学中。全面丰富的阅读来补充纯粹的理论知识,教师对教学的教师有直接的影响来解释。这些优秀的老师从来不说自己没有空闲时间,因为他们抱怨花在阅读的时间。

  除了我们老师需要用阅读书籍的方式可以升华提高自己工作以外,学生也需要通过阅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帮助培养学生信息进行分析思考,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敏性,延展思维的发散性。在学习某个国家课程时,阅读对于这一类的书籍,从中所得来的知识能够为课程所服务,启发相关问题思考,构建一个知识的体系。用阅读来扩充学生管理相关知识面,是一种具有更为灵活的学习生活方式,一种比死记硬背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学习活动方式。如果缺少了阅读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干巴巴地吸收着老师上课的知识,能够听懂固然是好的,但若是一下子接收不了,那么他们这一块的学习系统漏洞可能会因为随着社会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在《给教师提出建议》中《“两套教学内容大纲”,发展要求学生数学思维》这一文中已经提到,“阅读应当与学习更加紧密地联系结合起来。”文中用了笔者物理课教学的情况:提前给学生用户提供新学知识经济相关的课外阅读,等到正式的课堂上时,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提出问题。

  因此,阅读有助于学生对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概括有更具体的理解。

  阅读对学生来说就像一张网。阅读的范围越广、越深,网络的密度就越大,收集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我是中国语言文学,以及教育部门的新教师的毕业生,但现在我们有阅读它足够的金额是多少?在大学里我和我的伙伴做了一个小的古典文学研究,无数的数据显示,今天的科技产品,当今大学生普遍阅读量不够,阅读纸书是下降的量,在阅读古代文献和甚至更少,这导致了古代文学的历史,当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更是缺乏与死记硬背自己的东西,以配对的文学时代,在机器的形式。

  我自己应该有的时候也会想,我的'时间可以用在阅读上究竟有多少,是否具有足够支撑我未来的教育管理工作呢?答案显然是不足的。阅读量的不足,让我们的理论基础知识贫瘠的同时,无法通过形成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经济体系,下笔无神韵,出口缺深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我们现在人们越来越早慧的学生,庞大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发展背景才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效果最好的备课。

  阅读是一样生活和学习补充,可以提高我们的貌似很充盈,但没有主意。一旦听到一种说法,当你完成读一本厚厚的书,回到现实,当你花了很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一个系列的书时,有满意的不可言喻的意义上说,上升时间,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精彩。阅读可以减缓你厌倦了快速的生活,在书中,时间过得很慢,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渗透无聊的生活一点点。

  我们国家需要慢下来,打开一本书,不管是工具书还是中国文学书,用书籍来充实自己,也不必说没有工作时间,我们认为只要企业能够坐下来,发呆和玩手机的每分每秒都是一个可以通过利用发展起来的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荐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这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我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

  去感化学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那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说:“我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务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思考的学生的实际状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用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绪。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布满信心……

  书中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教育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所告诫教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愉快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

  我感觉我们在教学上还做的远远不够,作位教师一定把爱心放在第一,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布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假如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熟悉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另外我们要关爱每一位孩子非凡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非凡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本学期,我们的王校长给大家推荐了好几本著名的教育专著,推荐我们要抽空学习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就是其中的一本,端午节放假期间,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推荐”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爱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推荐。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刻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刻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读书。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刻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刻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刻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时刻太少、事情太多。而就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刻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推荐也对我帮忙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个性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个性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期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就应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他们个性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持续不了多长时刻,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推荐呢?在那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用心途径,这就是要构成、确立并且持续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但是有必须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明白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个性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持续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资料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好处。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正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一本好书,好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常读常新。我想,当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时,我还能够再读一读这本书,必须会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共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述说的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情,每个问题都能敲击我们的头脑,引起共鸣。然而,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发生时,总会让其擦肩而过,不留任何痕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总会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身边的教育琐事,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难而退,或者是无意用心去教书育人。

  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胸怀憧憬与梦想,满怀激情与期望,对于新鲜的工作,面对稚嫩的脸庞,曾一度构想过很多美丽的梦,什么扎根农村教好书?什么虚心求教,当一辈子孩子王?后来在与众多名师、名家的接触中,常怀“见贤思齐”之心,立志勤耕教苑,梦想成名成家。

  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银丝悄悄爬上鬓角时,庸碌的我还仍然站在原点。回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对照苏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迹,不禁感觉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经的理想;繁琐的应酬,耗费了自己大好年华;细小的绊脚石,阻断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没有潜下心来教好书,又没有静下心来育好人,更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一介教书匠。

  二、思考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他那么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绣花,一针一线都必须细致细心,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第52条建议《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作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述,我反复读了两遍,头脑中产生强烈碰撞。

  我们都知道: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厌学,可是多数老师用责怪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厌弃的心态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替学生考虑过呢?“如果我们要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他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我们语文老师这样作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加大阅读信息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环节时,适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建立教室图书广角,给学生推荐精品美文,举办读书演讲活动,开展诵读古诗文竞赛,编写手抄报,走进名人名著等诸如类似语文活动,都是为了储备学生阅读信息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也是我们作教师的分内职责。当然,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素材积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教幸福的学生,成就快乐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20xx年6月29日收到了教师成长学院寄的《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假期里我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这本书,感触颇多。吴正宪老师从16岁走上三尺讲台,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了40余年,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付出、奉献与收获中,用心体验着教师职业带的幸福和快乐,在数学堂上绽放独特的色彩。吴老师用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吴老师说:"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是啊,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真心地爱事业、爱身边的每个孩子,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永远充满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都阳光灿烂。

  读吴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的堂是和谐的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轻松和谐的氛围,是充满激情的对话,是心灵和心灵的沟通。吴老师重视创造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些都是从读懂学生开始的,而要做到读懂学生,就必须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老师,才能被学生喜欢,做学生的朋友。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我们能为数学学习做点什么……而吴老师的`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教书育人"是数学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而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使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是在读懂儿童的基础上。这个"读懂",不是作者的意图,而是孩子的感悟。设计一节不在于出奇,更多的是孩子的理解。作为一线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思维的过程,学会和全班孩子共享,把重要的时间放在重要的岗位上。

  回想自己的堂,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知识越越难、越越深。殊不知特堂上还有一些"听天书"的学生,或许眼睛直直的盯着老师,脑子却是一片空白;或许思想开小差,早已游离堂。堂上,我们要学会交流。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与交流,鼓励他们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学习的理解。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使"板着脸"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又营养";使"一堂言"的数学变得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吴老师的这本书向我展示了小学数学的魅力,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种通识的学习,数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为科学态度打下重要的基础。作为一线教师,我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学会挖掘学生身上的的闪光点,用心对待每一位孩子,从读懂孩子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向吴老师学习,满怀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梦想,在教育路上幸福地行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年级的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朗读出来,而他不知为什么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个字母跟另一个字母分辨开来;同学们只要把一首关于美丽的冬天的短诗用心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记不住。他的老师专门为他一个人把那首短诗一连读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记忆,竭力回想那些词句,但是还是徒劳无功。这位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然后认为,既然巴甫里克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孩子,那就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

  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

  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

  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这个故事,给我引发几点思考:

  1、我班楼翔这孩子与低年级时的巴甫里克的学习状况非常相似,巴甫里克的智力开发在植物园里,那么,楼翔会在何时何地“思维觉醒”呢?

  2、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对巴甫里克所作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对楼翔作过类似的判定。

  3、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为了让甫里克巴达到标准的救命分上来,硬逼着他在书本面前苦读了四年;而我是否也剥夺过楼翔所有的活动?或者也有过这样想法:你只能先读好书,才能去活动。

  4、植物老师能发现巴甫里克的亮点,认为巴甫里克的聪明“表现在手指尖上”。而我能静静观察楼翔的主动,仔细发现楼翔的亮点吗?

  5、植物学老师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做法,而我呢,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标准下的今天,是否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

  6、最后提一点思考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班的许一诺,他的很多方面都是落后于别人,但他很爱看书,思维真的是很清晰的。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做题答卷,正确率都很高,就是动作慢。可是,像楼翔这孩子,新学的字、词一忘再忘,如何引导他课外阅读呢?不过,这次暑假里我给他布置了一些阅读任务,希望他能读20篇,其中5篇内容能大致讲给我们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很多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需要及时更新,学习新知以加强自身教学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名师工作室为我们精心选择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此书对我而言就是一场及时雨,让许多平时教学中困惑的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答,让自己增加一些实际的操作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导航。

  短短三周,对101条建议还来不及细细品读和消化吸收。粗略翻阅全书,挑选了部分急需学习的方面认真拜读,受益匪浅。其中第四章第83条:如何理解和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给了我最为深刻的印象。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绪回到了几年前的一节公开课。因为有教研室领导和外校教师观摩,所以我提前准备,反复打磨,整节课下来感觉还算得心应手,在满心欢喜的听了前面几位老师教科书式的夸赞后,以为会完美谢幕。这时,最后一位点评老师在肯定之后说了一句:如果再把这节课的情感教育融入进去就完美了。当时我心里一震,是呀,这不就是我课前反复修改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的地方吗?

  相信在许多教师的印象里,英语教学与思想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它只是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只需要讲清楚重、难点,学生只需会模仿,掌握,运用语言知识,会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考试应答,获取优异的成绩就可以了。层次要求更高点,会用所学习的知识与他人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就是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最高要求。

  但是,在这个物质迅速膨胀,信息日益多元的经济社会,中学生由于其身心发育规律的影响,往往会受到外界的不良思想风气的侵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通过英语学科的特点,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英语学科不仅和其他学科一样可以进行思想教育,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通过东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碰撞,给学生所展现的是一个世界性的视角,因此可以说它的影响比其他学科更深远更广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充分的思想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增进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所以在那之后,我尝试着使用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生活用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校学习中,学生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抓住机会利用生活细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可以是学生记住学习内容,也会使学生深受教育。比如:当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时候,我会说“Come on!/Keep moving!(永不止步—广告词);当学生有畏难情绪的时候,我会说“Just have a try!”或者“Nothing is impossible!”这些日常用语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我还会使用视频影像、图片、幻灯片这些直观和简洁的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时候,我也会播放一些英美音乐。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英美文化的风格;另一方面,这些英语歌曲语言精练,蕴涵了许多有意义的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英语教材的思想性,强化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引导他们爱国爱乡,珍惜亲情,关爱他人,长大后奉献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其实,在英语课堂中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教师肯做一个“育人”的有心人,就能发掘到更多更好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好办法,思想教育这一环节就不再是轻描淡写,无足轻重。

  101条建议,使我的心情不再浮躁,思路不再狭窄,我也会用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仔细读完里面的每一条,并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逐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作为老师,我不但要了解我们现实中的教育,更需要了解书本中的教育。只有这样,我的课堂才会更加智慧,教学才会更加和谐。(韩杨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11-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6-1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2-0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30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1-0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2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