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20 14:15:14
  • 相关推荐
《千年一叹》读后感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年一叹》读后感1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中国历代战争只是政权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2

  本书可以配合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一起看,虽然16年前的画面质量不太好,但是内容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年轻时候的许戈辉和陈鲁豫。比如印巴国界上的'降旗仪式实在好奇葩,作者的功夫好,但对于这类场面的描述还是不如影像的直接。电视更多是对目的地细节的解说和展示,而本书是作者对这一路文明之旅的文化思考和解读。跟着余老师的文笔足不出户地畅游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世界。

  思索文明的诞生和覆灭,对比反思中华文明的发展,收获颇丰。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尼泊尔是绿色。视频中看到他们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一刻,也是很激动的,眼里也是噙着泪水。正如余老师所说,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看着本书和节目,仿佛也离开国门走了一圈回来一样,同时心里也会生出一种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去亲身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亲眼欣赏世界的奇观异景。

《千年一叹》读后感3

  随着作者笔下的老柏树,我了解到孔子的身世以及对他对社会的贡献。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感叹:孔子真是一位传奇的人物!

  岁月沧桑,诸事难料。孔子在推行思想的失败下,开始办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使得他的思想传承下来。我们难道不该敬佩他的'坚持不懈和勇敢的精神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放眼望去,有多少为人向孔子这样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不计回报?又有多少像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至今?想到这里,我就更为敬佩孔子了,他三千年前推行的政治思想直到今天还一直在沿用,这不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吗?

  有人说,孔子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很聪明,而我却不相信。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再大的差别又能有多少呢?我认为他是靠勤奋学习而成功的。然而,这篇文章再次证明了我的猜想,孔子在自身的努力下积累知识和经验,成为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们这些90后,00后难道不应该向他学习吗?

  在作者的描绘下,我仿佛看到了那棵饱经沧桑的古柏,感受到孔老先生的思想嫩芽萌动出土的生命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4

  "引颈看去,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铸成的大门,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题记

  曾经的我喜欢,向往西方文化,曾经的'我心里想过为什么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在这个地球上我偏偏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现在终于懊悔,终于惭愧,好像深深地说上一句:对不起,祖国!

  读了《千年一叹》,我的心随着作者穿越了西奈沙漠,格朗高地和伊朗山脉,我的泪随着作者洒落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印度河畔.曾经与古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如今这些灿烂文明源起的地方已荒凉到让人落泪的地步,文明的遗迹沦为废墟,留下的只有那穿越千年的叹息,与那穿越千年的泪滴.

  这些文明有的被穷兵黩武的罗马文明侵占过,有的被尚武的迈锡尼文明侵占过,而就在其他文明被一次又一次的侵占,一次又一次的毁坏时,我们中国的文明却始终保持着中华文明的真谛与精髓.在其他文明像沙漠中的细流一样看不见明天时,我们的祖国却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尊严,一份荣耀.

《千年一叹》读后感5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6

  《千年一叹》也的确是叹,从消失的迈锡尼到神秘的金字塔,从混战的中东到卸负的尼泊尔……昔日盛极一时的文明滥觞如今却残影斑驳。

  还记得作者曾经在文中多次描绘贫穷、污浊甚至战乱的情景。孩童没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群众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会的管制,而他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却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当苦难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最唏嘘的哀叹不是文明古国的湮灭,也不是往日辉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该提笔写字的年纪却赤着脚在街上伸手乞讨,眼神依旧充满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乐而是生存。

  这着实是一场伤痕之旅,伤痕之处有故事,有典故。盗窃、毒品、挟持、绑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难有所指望。战争的一方为“精神盔甲”所武装,表面上强悍好勇,实际上狭隘气短,长此以往必然无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无暇思考个体价值尊严。

  身份的基点在于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个人。不必强求人人在文化纷杂的氛围中保持坚贞的信仰,可总要在心里留有一片净土,好让先贤的文化可以落叶归根。

【《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文章:

千年一叹读后感09-29

《千年一叹》读后感02-17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01-30

千年梦圆在今朝读后感06-17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01-19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06-09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01-21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12-15

初一的读后感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