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

更新时间:2023-02-22 14:25:53
  • 相关推荐
读皮囊有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皮囊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皮囊有感1

  文是我小学时期最好的朋友,我们都热爱唱歌,我们无话不谈,我们互相分享。中间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渐渐发现他变了,变得把以前的爱好抛弃了,转而去喜欢他当时不该喜欢的东西。做那些事时,出现了从未出现的神情。我不知道影响他最深的是什么东西,只知道这让我开始不了解他内心有什么种子,我开始厌恶跟他说话。

  后来文又回来了,跟以前一模一样,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请,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们回不到从前,是在初中。那时我们不在一个班。不同班,突然就经常见不到面,我们开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们各自认识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渐渐改变,他也渐渐改变。最后或许他也不喜欢这样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学校已经见不到对方的.身影。

  其实我们都没有变得更好,却也没有往同一个坏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颓废,他自动退学,在家里跟父母斗争了半个月,喝醉酒摔伤脸,最后决定出去打工。这期间我们没有见到一面,没有通一次电话。我特别害怕相对无言,不知该跟他聊什么。大学后他偶尔会拜访住在我隔壁的亲戚,我故意紧闭房门,避免迎头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结婚了。婚礼刻成光碟,我趁家里没人,偷偷地打开来看,我害怕母亲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话,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实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个家人。婚礼上他又长高了,也长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东西,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他了!

读皮囊有感2

  一、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二、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三、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四、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五、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读皮囊有感3

  《皮囊》,作者蔡崇达,文体散文,读来却有种小说的味道。以一个渔业小镇,作者的故乡为背景,写了十多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除了温情,还或多或少流露出时光的残酷和人世间的庸俗。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复杂的内心。想要紧紧握住,却发现无能无力;想努力奋斗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发现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想要劝说误入歧途的朋友,却发现无从劝说。一切的一切都不曾受他的掌控,好像周边有一张无形的巨网把他紧紧网住,让他无所适从。面对生活的种种,他除了释然,别无他法。

  他所描写的阿太,对生活看得透彻,也活得轻盈。阿太认为生命本来是轻盈的,却是被这肉体和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所以每个人都负重前行着。千百年来有多少的孤魂野鬼,为了一个皮囊而争得头破血流,他们不知道自己已拥有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那便是灵魂。

  父亲的瘫痪,使他对生活绝望,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爱,又让他感到了温暖,而周边的一切又让他意识到世界的无情。这个世界,有重症病房里被疾病夺去生命的幽默的伯伯;有因触碰到古制被父老乡亲唾弃的女子;有因家庭变故变得现实的孩子;有胸怀远大理想却被现实残酷打击,而最终选择自杀的青年;有以体验生活为借口,向我们诠释生命的精彩,却无情地被生活击倒的少年。

  时光易逝,或许只有写作才能留住时光走过的痕迹。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有时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时迫于生活压力做着自己讨厌的事。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艰辛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淡然处之,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行。但愿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活出精彩。

读皮囊有感4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读皮囊有感5

  阅读一本好书就像与高尚的人谈话,喜欢蔡先生简单而富含哲理的话语,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对生活的思考,也让我审视周围的一切。

  书中描述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其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当属这一段:“我疯狂工作,不让自己有空余时间,除了真实的生存压力,还在于,我根本不敢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因为时间一空下来,我就要回答怎么去填充时间,怎么去面对生活,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这段作者的自我反思发人深省,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每日都计划着把时间填补得满满的,不敢让自己闲下来,害怕一空出来该怎么去填充时间,我从来不去想也不敢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大多数时候只知道自己非这样做不可!在忙忙碌碌的同时也在失去些东西,而那些东西错过了就不再拥有,如果说时间是一辆前行的列车,那我们就是车内的乘客,上车下车,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

  一个人除了努力工作,更应该学会享受生活,x一首小曲,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场旅行……让心沉淀,让梦更甜!

读皮囊有感6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好书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引用书后作者所引用的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初读这本作品,带着我自己一些稚嫩想法,本以为会像浏览新闻简讯那样点水一过,却用了漫长的时间细细将它品完。读完后不忍再去翻看第二遍,即便我没有很多生活的经历,也在很多笔尖处与作者产生精神的共鸣,情感的共振。我想如果不在读后将想法记录下来实属可惜。这无疑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仔细想想它到底哪里好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自身文化的贫瘠让我无法盛赞其极,只能从小处细细品尝,梳理作品涓涓细流般流入心间的感悟,受益良多。

  读书给我们与作者延时沟通的机会,虽然无法也无资格与作者盘膝共谈,却也是直面的一种形式。这部作品的性质是作者多年来的随笔,由些许生活的小故事拼成,记录了作者半生的遇人、遇事,以及大量当时的想法与日后的感悟。每个小故事都是小说的形式,展现了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父母亲人的往事、小镇居民的生活百态、新思想与旧思想的碰撞、小男孩孩童时期羞涩的内心、成长的烦恼、亲人离世的挣扎痛苦、好友的生到死、回家的意义等等,包罗万象。可以说作者的所闻所见也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所闻所见,而作者的感悟却非常深邃,常人不能如法炮制。我想我从作品的语言与感悟两方面来浅谈吧。

  花架上的繁花

  读小说就像走过一片繁花似锦的花架,故事大半就像枯树搭成的花架。花架的用处只是支撑住一团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而故事的文字描写就是花架上的花,如果读小说只看故事忽略了文字就像只看到花架忽略了架子上的繁花。

  作者是一个操弄文字的高手,作品的语言朴实平淡,像讲故事一样用最简单的话说给读者听。却时不时地在任何地方击穿读者的心,像一把有力的语言之剑。你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是文眼,却能够在此驻足停留许久,慢慢回味,顿时意味深长。作者说到阿太,会写道阿太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文后作者又对自己说: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两句话瞬间点亮了阿太的形象,不禁让我脑补阿太不服老,坚强,却又对后辈谆谆教诲的画面。讲到母亲执意要花很多年的时间来修葺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房子时,作者说道:每次从工作的北京回到家,踏入小巷,远远看到这奇怪的房子,总会让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的房子,用以支持他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文中母亲卖力地为房子画线,请工人,而作者却看到生命的轮回,母亲一生执念的房子与母亲本人就像落红散落在田里化作春泥,呵护新生的花蕾。作者说到自己:高中时父亲的病倒,让我必须保证自己积累到足够的资本,以便迅速找到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还得符合我的人生期待。这很难,就像火箭发射后,在高空必须完成一次次定点推送一样。我仿佛从这里读出了他的二十年,用这样的一段话总结了他的奋斗期被心中的“魔鬼”催促着前进,一步都不能停歇,背后的情绪是累与无奈。讲到大学的荒诞舍友厚朴在学校里勇敢地宣传自己音乐的梦想,将宿舍变成一个所谓“同道中人”的聚会之地,却没有实际的积累与脚踏实地,作者描写到:他走红后,我们的宿舍简直成了个性人士在这所大学的必游景点,这么多人来来回回,都带着打开的内心,总会有和厚朴对接上,并最终睡到一起的人。一句并最终睡到一起的人,让我突然明白了作者对厚朴所谓梦想的褒贬,短短几个字就撕开了前文对厚朴又虚又实的情感背后作者本人的所感所想。我明白了原来厚朴因为自己的“梦想”走红以后,找到的女朋友只是睡到一起的人,原来他只是打着梦想的幌子来满足青春的躁动不安,而他自己梦想的分量,也许只对他自己很重要,别人看来一文不值罢了。厚朴故事的文末作者内心对厚朴说:厚朴,或许能真实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文眼了,在前文的铺垫下,这句平实的话看起来是那么有道理,直指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内心。

  以上的举例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甚至多到“令人发指”,有时候想快速扫过一个故事却又怕错过一句作者的“醒世恒言”,全书在走走停停中慢慢淌过。忘记了时间,抬头看表却不为付出的时间后悔,让人“着魔”。我想对于这本书,最好的办法就是慵懒安静地阅读,没有功利驱赶阅读速度,没有歇斯底里的过度解读,轻声走过花架采掷繁华中的一朵细嗅,没有非要对繁花进行分类的必要,闻过芬芳后放回原处,再等下一个有缘人前来。

  拓印在骨髓的生活

  说实话这部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害怕让自己浅薄的经历误解了书中情感原本的价值。全书的基调是悲伤的,却悲伤的有道理有价值;全书的情感是现实的,没有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的大开大合,却以小搏大,像一根细小的针一点点松动读者坚实的心脏,最后发现自己的情怀与坚持也不过如此。我想无论怎样经历的人,都会有感同身受的部分,生活拓印在我们每个人的骨髓里,印记百年永存。我带着自己的印记,去享受作者的故事,无论斟赏或是扫略,都会在阅读的那一刻订下额外的印记,受用终身。这部作品能感受到作者的血与泪、愿与违,甚至能看到背后时代的创伤。不禁叹止作者平日的生活体会,想来他一定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

  我没有资格评价作品情感的好坏,但凭好恶。如果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剥一颗坚果,费尽心思去除硬壳,便发现白色的香甜果肉。那么这本书剥开的是有粘性的透明薄膜,你甚至可以透过薄膜看到内容,完全剥开后是黑色的苦药,却有良药苦口的韵味。因为剥开的是有粘性的薄膜,内在与外在之间被可以轻易撕开的细丝粘结,你可以轻松完全剥离,却又无法迅速从中抽离。第一次剥开它,尝到苦药,又难以下咽第二次,舍书而去,多年之后发现药劲灌满周身,大有脾益。这本书就给我这般感觉,不舒服的情感,太过现实的体验,却真实有用。

  这就是生活,有肆意长笑,有苦中作乐,有沉湎忘怀,有释然放怀,有做作,有流离,有怒嗔,有痴狂。这一切,都拓印在我们的骨髓中,生活也许没有核心,却值得慢慢品味,待养分在骨髓中吸收殆尽,留下怅然与释然便可。

  想与有心之人共勉此中情怀,希望不会味同嚼蜡。

读皮囊有感7

  改变,从阅读开始。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阅读正好能让我们接近梦想,实现理想。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好的实验是教育。我们正好是这美好实验的参与者。请让那一本本经典的书籍,一次次静心的阅读,一篇篇真挚的随笔,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让我们教育的世界充满诗意与色彩吧。

  《皮囊》这本书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时候恰好被它一副精致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铜金的硬制书皮、泛黄的书页、书内的排版看起来让人感到舒适。《皮囊》一书很年轻,蔡崇达著,韩寒监制,20xx年出版,以作者为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看世事。

  皮之为质,囊之为形,藏污纳垢,谓之臭皮囊也。语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经》,以佛家观之,身体皮囊为易腐朽之物,只有灵魂为不朽。

  这句解释前半句唯物主义,后半句唯心主义,理解起来却不矛盾。但究其本质,放在当今社会考量,是否得当,有待思忖。但无论如何,“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

  《残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从一开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复健,到知道无法治愈后绝望地号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整天喊着要“抓紧死”,会控制不住惹事,大骂邻居……死后,他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确切地说,在“父亲”得知再也无法痊愈,内心残余的希望的火苗被扑灭时,他的挣扎、愤怒、斗争化为一只猛兽冲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变得不是那么惹人喜欢了。

  人,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有时候相似得可怕。读这篇时,我一直将已故的爷爷代入,年轻时的爷爷颇有学识,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个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嘴边挂着政治的老农民,他这一辈子勤勤恳恳但性格刚烈,我们一直很敬畏他。后来,当他被发现身体不舒服时,已经是食道癌晚期,我们合伙骗他食道上长了个囊肿,所以他刚开始是积极配合治疗的。术后,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没想到一辈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跟我诉苦,说伤口有多深、有多疼……我头一次看到他主动袒露脆弱的模样,那种感觉不可言喻。

  回家静养的爷爷最喜欢的就是骑着他的小自行车去街上买以前从来不会碰的点心,奶奶开玩笑说他变馋了,他却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仿佛要把没吃过的东西尝遍,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随性。半年后,如我们预想的那样,病情急剧恶化,他不能进食,反复呕吐,脾气越来越暴躁,时不时打骂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们哭诉,爸爸气不过和他发生争吵,也被他拿着棍棒四处追赶......我们孙子辈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亲节,我第一次给爷爷买了礼物,也是最后一次。只记得那条裤子围在他身上又宽又长……我不禁怔住了——这是一副骨头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动掀起衣服,靠我很近,无奈地说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层皮了。”我哪敢直视他的眼睛,不禁后退两步,佯装自然的神情,张了张嘴,想宽慰他,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爷爷走的那天,我不在家。听奶奶说,那几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他想给这个世界和最亲的人留下一副会笑的、温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这是著名作家李敬泽在序中所写,概括了作者在本书中记叙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处。

  如果你读《皮囊》,应该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限度的时候,那些好的坏的也会冲出来,但是没关系,相信皮囊最终都会体面地跟世界和解。

读皮囊有感8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还有些什么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这些终究会因为韶华逝去而不复存在。

   ̄ ̄ ̄不是金钱,不是名誉。这些只会为你的皮囊增加负担,来去匆匆。

  你有没有感受过生命的律动?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没有听到过风的歌声?依稀在你耳畔萦绕的。

  你有没有闻到太陽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间嬉戏的。

  你有没有看到过透明的颜色?在你瞳孔中映射的。

  你有没有品尝过水雾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开的。

  你有没有追求过什么?日日夜夜在你脑海中幻想。

  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东西。他们,会点亮人生。

  【贰】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亲病逝,母亲坚持要把即将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积蓄重建,只为建一个家。等待死亡的人们,终会化成最初的模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宏大的梦想,但是因为人心的恶俗,有的人不能与世俗抗争而饮憾终生;有的人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沦为普通人;有的人不顾一切的绽放着自以为无极限的青春,然而终会被自己心中那个横冲直撞的“破坏者”吞噬……

  《皮囊》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作者身边所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关于皮囊、关于家、关于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朴素却真情,一点一点的浸入我们的心房。故事总是以悲剧结尾,让人流下心酸的眼泪,可回想起来却是十分温暖,像是得到了什么力量在往后激励着你;也正是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皮囊。

  在其中,会有一盏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你的皮囊。

  每个人。

  【叁】

  你感受过自己的皮囊吗?

  大多数人大约都会回答:当然了。

  那么,请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皮囊吗?

   ̄ ̄ ̄没有人会肯定的说,是。

  皮囊是什么呢? ——他既保护人们可以不受伤害,又包庇了人们的丑恶。

  但是,能不能点亮皮囊中的明灯,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是的,她说到做到,她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她总是用尽全力的做事,切菜时把手指切断了,她也一声不吭,反倒是“我们”被吓的手足无措,慌乱不堪。阿太曾今把自己不会游泳的儿子一次次的扔进河里,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门关走一遭,但是,正是这样看似无情的处事方法,却是真正的掌握了如何对待皮囊。阿太在临终的时候终于说出了对待皮囊的看法:“没有皮囊的限制,灵魂才能来去自如。”

  灵魂,就是点亮皮囊的那盏明灯。

  【肆】

  家,是什么?

  有人说,家,是在你伤心难过时,给予你温暖的`地方;有人说,家,是梦中的天堂;也有人说,家,是永远回不去、永远到不了的净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点着一盏灯,无止境的等待一个风雪夜归人。它在你心中,永远都是最初的模样,无关年龄,超越时间;无关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温暖皮囊的那盏明灯。

  【俉】

  你相信有神灵吗?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现在,我相信了。

  父亲走了,母亲要为父亲找“巫”——可以把父亲生前想要说的话转述出来。母亲固执的想要听一听父亲的声音,问一问他在那儿过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认为这是骗人的,但母亲倔强的像一头牛一般,被骗了也心甘情愿。

  她去找了“巫”。

  “巫”说,父亲会回来看我们的。

  而“父亲回来”那几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过年一样,母亲也快乐了许多。

  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我开始相信神明,我开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盏明灯。

  【陆】

  而人啊,无论经历多少变迁,历经多少磨难,只要带着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头上的信仰,无愧于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这是《皮囊》告诉我们的。

  是的。

  仅此而已。

读皮囊有感9

  《皮囊》这本书虽然已经有了很多大V推荐,但是一般针对网络畅销书都一些抵制,可能会认为都是一种“快餐”文化产生出的作品,可阅读性不高。然而由于出差上海,就想着在旅途中阅读一本文学类且又方便携带,因此在书店阅读时,就选中了它。

  虽然带着不一样的心态或目的翻开它的世界。但是还是要说:这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读的好书,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笔写故事,传递一些自以为深刻的思考,是一些真实的故事表达。

  书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福建的一个沿海小镇,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除了这本书,再次就在三毛书中看到,如一个老朋友讲故事那种表达,真实自然)。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

  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

  翻开很多书评和读后感,都最大感触是第一篇写的是外婆的母亲阿太,九十多岁,却是看的最透的人。为了让作者的舅舅学游泳,将他扔进海里,差点溺死,邻居责备她,她反驳说:“肉体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她说的那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1、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然而整本书,感触最深就是“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虽然这句话在近最后的片段才出现。但是当你抱着“理解”的心态去看待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所做所为,不加以太多的评论,就是一项善举”。

  记得很清楚的一个片断,作者的父亲离世之后,母亲天天四处奔走,想要引父亲的魂回家去。他们那边有那些祭祀习俗,讲究人死以后也要跟家人在一起;而且那边也特别信奉神灵之类的。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失去至亲时,母亲在伤心之际,到处奔走,以当地的风俗习惯,问各种的神灵,渴望把他带回家。最后在家里安装一个神牌,坚信他还在这:只是他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而已。来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表达内心的不舍。因此学会理解:在你们看来是一种怪异行为,但是在他们内心却是一种信仰。

  正有了这种信仰,才指引我们去向。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

  2、父父子子

  书有一个片断记录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虽然全程没有太多情绪表达,却通过一些动作,把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与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不由自主躺在父亲睡过的床上,父亲的气味顿时弥漫地将我包裹。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现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几年前照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观察觉,那是父亲每天用手摸白了。”

  看完最后一页时,突然感觉有点不舍,并不是说此书写得多精彩,而是书中很多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正如作者在最后写道: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我因此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读皮囊有感10

  读皮囊是一气呵成的,一个词,爽快。读皮囊之前是不认识一个叫蔡崇达的人,不知道他的背景,直接开读。皮囊是散文,讲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奶奶、父母亲、童年的伙伴等。

  开篇写的老奶奶,作者称为“阿太”。阿太的一句话点题:“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说的就是我们这一副皮囊。然后写了母亲对建房子的执着,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一方土地变成高楼,并在门前立上父亲的名字,完成最后的一点念想。

  写了父亲的懦弱和残疾,对一个家庭的打击,以及作者自己如何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有一段写的特别朴实,说的是父亲半瘫以后回到家中,一家人都在演戏。好像明天一觉醒来父亲就好了,就会恢复了。最终在全家人发脾气、大闹、一家人抱在一起痛苦中结束了。

  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姨,当得知她是肺癌晚期的时候,全家人都是瞒着她的,她的媳妇整日偷偷抹眼泪。我们每天都在演戏,好像吃点药就好了,做点化疗就好了,明天一觉睡醒来就好了。我的母亲每天都去看望她,导致我们一大家人都被笼罩在这层癌症的阴影中。

  亲人的逝去犹如看着一朵花的凋零全过程,这种伤痛终其一生不能痊愈。但面对这种伤痛,有的人沉浸于回忆之中,有的人可以从悲伤中走出来,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不一样,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多少人是活在这皮囊下的,多少人又是抛下了这副沉重的皮囊活出了自己。比如书中的阿小、文展、厚朴的遭遇、心态和生活,最终都变成了作者对于自己的提问和思考,对自己的灵魂拷问。

  请问,皮囊到底重不重要?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请问,我们的灵魂如何安放?我们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予以回答。如何回答?从自身的遭遇去领会,从生活的点滴中、身边的人中去感悟。每个人会给的答案都不一样。

  而最终,生活和作者都给了我们答案:“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很认同。我记得我读《沉思录》,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睡陋床、盖粗毛皮”,颠覆了我对皇帝、宫廷的想象,我以为都是富丽堂皇,我以为都是觥筹交错的画面。读后感·导致我一直不敢睡太好的床,也不敢把自己的被子从40支纱往上加。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仿佛这副皮囊只有得到了最原始最粗虐的待遇,我们的灵魂才会得到洗礼,才会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真正渴望的东西。

  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触。作者文笔清新流畅,叙事简洁、冷静、真实。好久没看过如此清新脱俗的文字了,感觉没过瘾就结束了,很感动很喜欢。

读皮囊有感11

  读《皮囊》这本书已经是两个月前的事了,阅读最奇妙的体验就是读完一本书后你可能已经忘记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有些感触还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皮囊》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而《皮囊》中,关于厚朴这个章节,我记忆尤为深刻。厚朴可以说属于一个想要打破陈规的空想主义者,他特立独行创办乐队,但是他却不会唱歌。他一次又一次做着标新立异的事,但他的内心没有跟上步伐,最后他辍学,生活过的一塌糊涂。

  为什么我对于他如此印象深刻,因为他使我陷入反省中,曾经是否也在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时候,做那些超乎于内心真实反应的事情呢?这个年代我们主张自由,但是你是否真的已经感到自由了,而不是做那些看起来很自由,而实际很虚空的假招式来为你还未达到的真正的自由来开路。但是不找到源头就很难做到内心与实际行动的完美结合,还可能会在这种假把式中迷失自我,最后无所适从。

  厚朴就是这样,他空有改变的`理想,但是却没有为改变做实质的事情。在自己构造的以为的特立独行中,逐渐变成更加虚空的架子,没有扎实的根基,风一吹,架子就摇摇晃晃,多几次,便荡然无存。

  所以,在有想法的时候,也要有行动,这样才可以相辅相成,你的心中所想才可能成为现实。

读皮囊有感12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读皮囊有感13

  皮囊这个词,大概是出于阿太那句话:“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80后作者在故乡泉州小镇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亲情、友情交织成的人生。如今已经小有头目的作家再回看彼时的故事,除了释然、理解、怀念,更多的是感慨、喟叹。

  让我泪目的故事片段却没有任何感受可以书写于此。

  作者的母亲对父亲的爱是那么深沉与执着,执着到可以抵过漫长岁月,执着到可以选择欠一辈子的债来为父亲建一座老房子。看到这一段,徘徊在我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个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时候才理解父母间的爱情的呢?

  我拥有一个同样的家庭背景,虽然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于当今年代来说是突兀的。也就是这样,我一直以一个第三视角的角度去看父母的婚姻——那种刻画在生活中的'感情,那种用粗鄙的话讲出的关切,那种浸泡在岁月中的平淡陪伴。我总认为,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我还年轻,我还相信爱情,所以才可以在那些“废墟”中寻找光明。成年后的每次夜聊,母亲在吐槽父亲之余,因为实在不想被母亲的负面情绪所撼动,我总会异常地客观冷静分析其中的问题,像是在分析别人家的故事,就仿佛我从来都不是这部连续剧的参与者。同样的熏陶,而我却成为了一个与作者完全相反的、薄情冷漠的人。

  我之所以想问作者那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当我想下笔去描写父母之间的故事的时候,更多的是灰色情调。我实在是没办法去把那样一个朴实无华的“爱情”写得如此感人、积极,也或许是因为在我的生长环境中,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就不存在了,所以会在我的潜意识里是抵触这样的生活的。也或许是因为我还年少,并不懂平平淡淡的生活本该如此。更或许,我该是一个更加积极阳光的人,一个可以从浅薄人生中寻找到深情世界的人。

  在书中,作者叹惋了许多年少时的伙伴,他们过着看似非同寻常的人生,却最终落得深渊。我看见书评中有一条差评,他说:作者就是在惋惜他人人生的同事对自己的境遇感到庆幸。而在我看来,作者所叙述的这些“另类人”,恰恰是想突破束缚的“时代先驱”,他们之所以难以“生存”有两点原因:第一,这些先进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生存的落脚点,它们既没有现实的“磨炼”使其变得理性而实际,也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给予它们繁衍生息;第二,旁人的不屑与不解会加剧这些“先驱者”思想的极端化,从而导致思维从理性走向了偏激。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要联系实际。综合以上,这些“先驱者”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抱负,而自己又对于这些观念耿耿于怀无法释然,最终便促使自己走向了极端的灭亡。

  这几个人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舍友厚朴——一个一直吵着要“自由”,却不知什么是真的自由的人。作者曾劝他来北京,而最终却因为父亲的病逝被迫回到了老家,继而又留在了村里做老师。我不禁幻想厚朴来到北京后的样子,不知那些更加虚伪复杂的市井生活,能否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可以治愈他的病。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在湍流不息的大城市里,连“做世界”都很难,更何况去做“自己的世界”。

  但实际上,作者与厚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所促成下的人生境遇,只能说是命运使然,我甚至不觉得其中会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只是,太多人因为没有学会自我和解而最终走向了“灭亡”。

  我特别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名利与期望中的所谓的上层生活拖着我们不断向前奔跑,我们在以梦想命名的人生中慢慢丢失了自己的“肉体”,只剩得皮囊被生活无情地拉扯着、消磨着,总有那么一天,磨破得皮囊遮盖不住自己空虚的身体,那时我们才想起去放慢脚步,回顾来时的路去找寻丢失的“肉体”。

  也把这句话送给在大城市中打拼的你,不要在追寻体面的路上,丢掉自己最基本的体面。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读皮囊有感14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对于这一句话,我的记忆尤为深刻,就好像把这一句话当做了这本书的主旨,甚至会不知不觉中把那肉体改为“皮囊”。

  也是,现在的人大多数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却不注意自己的灵魂成了什么模样。皮囊终究有一天会坏掉,而灵魂却是永远存在的,与其把那迟早要丢弃的皮囊养得好好的美美的,还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灵魂,使那永存的灵魂得到不断地进化,越发高尚。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这便是阿太的生活观。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大概是这样的,就好比一个人刚出生,身体十分较小,欲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别提有多轻松了。慢慢的长大以后,上了学,欲望变多了,比如成绩想要名列前茅,与每一位同学处好关系,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为这些欲望的产生,我们就变得愈发累了。后来我们的欲望改成了读一个好高中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这些都是因我们欲望而产生,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乏味。父母们常说自己工作累,可是这些都只是肉体上的累,而我们却是心灵上的累,所以我认为我们才是最累的。等我们找到工作后,就会想要更高的薪水,这些欲望有成了让我们累的又一源头,所以我觉得,假如我们真的累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这些欲望,好好过自己的一生。

  阿太虽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观才是这本书给作者的最大启示,也是给我们读者的最大启示,所以我们应该记住它,然后放弃那些让我们累的欲望,好好过自己或平凡或伟大的一生。

读皮囊有感15

  有些书注定是能引起共鸣的,不是因为词藻华丽,字句精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来,然后泪腺受了刺激,脑中浮想联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书,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了涟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忧伤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一层揭伤疤式的诉说,让我似乎经历的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对自己今后的路有了新的认识。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犹如一个个伪装好的坑,不知何时就会踉跄跌入。有些坑可能很浅,走过去只会崴到脚,让人心中一惊,但只是影响了心情;有些坑可能很深,会把人摔的头破血流,甚至影响以后的行程。

  也许有人抱怨老天爷不公平,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出身,有人破衣烂衫需要光脚步行,有人开着豪华跑车潇洒旅行。但是老天爷也是公平的:总有汽车过不去的坎,总有需要人走的路,有些路只能用脚走过去,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摸爬滚打过去。

  六年的`检察工作中接触许多犯罪嫌疑人,于我来说,他们只是我生命的匆匆过客,但是我却见证了他们跌入巨大的深坑。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后悔、恐惧或是不在乎,作为站在坑外的人,除了依法办事、悉心开导,我别无他法:要爬出那个深坑,能依靠的唯有他们自己。

  只有那些待在坑中停滞不前的人,才会怨天尤人。对于从深坑中走出来的人,必然会感谢曾经的磕绊,让他们更加有力、更加坚韧,

  试问,哪有人不是带着受伤的皮囊上路的呢?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经历风霜雪雨,锻炼出一副钢铁之躯,这样才有机会带着渴望的心,欣赏到阳光下的海阔天空、流水云长!

【读皮囊有感】相关文章:

读皮囊有感12-30

读《皮囊》有感750字06-09

读皮囊有感15篇01-09

皮囊读书心得02-19

皮囊读后感07-17

《皮囊》读后感07-01

《皮囊》读后感14篇07-14

《皮囊》读后感(15篇)07-25

《皮囊》读后感15篇07-02

《皮囊》读后感10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