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25 12:44:26
  • 相关推荐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

  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丑。可是,费多尔真的是小丑吗?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物以小丑的形象出现时,很容易的就想当然的以为这个人物的本质就是小丑。但是,当我们在说“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小丑”之时,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是“小丑”是一种本质吗?小丑的形象在西方的各种文学作品、画像、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时而给人带来欢乐,时而又是某种恐怖的象征,因为在小丑的面具背后,他的真实情感便被悄然的隐去了。人们往往对那些自己无法掌控的东西而产生恐惧。所以,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

  回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他在一开始就这么写到“这位‘地主’(县里的人都这样称呼他,虽然他一辈子几乎都没在自己的田庄里住过)脾气非常古怪,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又会经常遇到这种人,他的典型特点就是品德低下、行为败坏,并且冥顽不灵。但是生活中却偏偏这种人非常的精通理财,尽管除此之外,他一无所长。”以上内容算是对典型人物的普遍性描述,而对于费多尔,还有一段个性化的描述“他一开始也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主,天天死皮赖脸地到处混饭吃,到别人家里充当食客,但就是这种人临死的时候竟已有了高达十万卢布的巨款。但是回首他的一生,他的一辈子都过得非常地冥顽不灵,这在我们县里也是出了名的。我要重申一遍:他并不愚蠢,像他这类冥顽不灵的人都相当的聪明和狡猾——可他就是顽固,我们可以把这看成一种独特的国粹。”

  我们可以这么看到这段文字,首先,扣除翻译上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词“冥顽不灵”,这个词在中文中,最早出于韩愈的《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不这样做的话,就是这鳄鱼愚钝无知、顽固不化,刺史大人虽然下了命令,它也不听不晓得。)显然,在翻译的时候,译者是参考了这个词的意思。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本意还不是像译者那样,而是更接近一种“顽固”,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顽固呢?

  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费多尔·巴夫洛维奇这一辈子都喜欢装腔作势,虽然有时候根本没有做这个的必要,甚至会损害他自己的利益,他也会突发奇想地在人们眼前扮演某种稀奇古怪的角色。”这段话几乎成了这本书里费多尔出场的最好总结。而这里提到的“装腔作势”和“稀奇古怪”正是对“冥顽不灵”的一种注解。

  片段一:“最后,他又重新回到了我们这个小县城,这不过是阿辽沙来这之前两三年的事。原来认识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的那些老熟人发现他现在老了很多,但是按他的年龄他本还不该这么老。至于他的'言行举止,非但没有比以前变得高尚些,反而更加赖皮无耻了。比如说,这个原本担任小丑角色的人现在居然成了一种非常无耻的需要——让别人也装扮成小丑。”

  按:这段话基本上可以算是对费多尔行为的一个注解,小丑,或者让别人也扮演小丑,这是在众人看为“无耻”的行为。

  片段二:“您说的太对了,是的,我确实不是国王。但是我要告诉您,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这个我自己也清楚,这是真的!不好意思,您看,我向来是说话不看场合,而且还说不到点子上!我敬爱的圣者!”他突然一下子变得激昂慷慨起来。“您看吧,现在站在您面前的,正是一个的的确确的小丑!我总是这样介绍我自己。唉,这是我的老习惯了!并且,我有的时候喜欢不合时宜地张嘴乱说一通,有时甚至是故意的,就是想惹大家发笑,使大家开心一下。就应该讨人喜欢,这难道不对吗?”

  按:这段话则是费多尔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解释。要看一个人的行为,看他如何自我解释,这种解释往往是这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我催眠,而这种催眠的方式,正是使得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过程。

  片段三:“您知道吗,您刚刚这一句话恰恰击中了要害,确实是触到了我的痛处。我以前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就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总是感觉谁都没有自己卑鄙,大家都把我看成小丑一样,所以我就想:‘既然如此,那我就真的扮演成为一个小丑的角色,反正我根本不在乎你们说三道四,你们怎么说我都无所谓,因为你们一个个的全都比我更卑鄙!’这样,我就成了名闻远近的小丑。我因为自惭形秽而成了小丑,神圣的长老,完全是出于自惭形秽,我之所以这样胡闹也是因为我生性比较敏感多疑。如果说,我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确实把我当做一个非常可爱、非常明智的人,您相信吗,那我一定会想方设法成为一个的确非常善良的人!敬爱的神甫!”说到这里,他突然一下子跪到了地上,“我究竟怎么才能得到永生!”

  事实上,直到现在这个时候,大家仍然很难断定:他究竟还是在开玩笑,搞闹剧呢,还是真的深受感动了?

  长老抬起头,望着他,微笑着对他说:“您应该早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您是十分聪明的,不要探究,不要信口雌黄,不要沉迷女色,特别是不要贪图财产,尽可能地关闭您开的那些酒馆,如果一时还不能全部关闭它们,那也至少得关闭两三家。然而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千万别撒谎。”

  这段文字主要让人联想起四福音书中的一个故事,大致是说一个犹太的少年官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回答“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又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最后这个少年官员变颜变色就忧忧愁愁的跑走了。几乎可以看到一种完全的对比,而在这个对比之中,使得费多尔的形象更加丰满。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

  关于人性和道德的箴言,最好的哲学书。

  这是一本关于人性和道德的箴言,最好的哲学书。他对于人性共通的幽暗和微妙之处刻画地如此的细致入微,对于生命宇宙的永恒问题的探讨也是相当深奥晦涩,对于道德的呼吁更是荡气回肠。我不确定自己读过一次后理解透彻的部分有多少,忽略的或者会错意的又有多少,所以不敢随意解读,只记录下一些用于反躬自省的思想碎片:

  1、我们每个人都有罪,都要忏悔和自我救赎。

  2、关于信仰。书中不止一次强调信仰不是源于证据而是意愿。例如:“信与不信哪能强加于人呢?何况在信仰问题上任何证据都于事无补,特别是物证。多马之所以会信,并非因为看到了死而复生的基督,而是因为他原先就愿意相信。”希伯来书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可证实的事,只能作确认看,不是信。

  3、书中有大量冗长跳跃的对白,有人质疑这些段落的存在价值,认为删除这些部分非但不影响故事展开,反而可以使节奏更明快。但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并不是完整的剧情线,而是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每一次人性的挣扎,他的精华恰恰就在那些无用的地方,在于书中人物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冷笑……你生活中刻意或者不经意间忽视的每一个心理活动和动机都是它想要挖掘和强调的。每个人都是伪君子,伪的自己都信了,谁不曾为自己的阴暗角落开脱?

  4、我最爱的是书中人物的心理侧写,那么赤裸那么微妙,当心理状态完全呈现出来时反而不受强烈而直接的因果关系约束,潜意识像梦魇一样虚幻朦胧错位颠倒荒诞,每个人都能从中认领到自己的道德和罪恶,真让人不寒而栗,不禁感叹陀老又敢写又会写。

  5、关于人性。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表达的核心都直指人性,使得人们对于人性的话题全然不陌生。但是我认为在对人性的理解足够深刻的同时,又能对人性充满谦恭和悲悯的创作者其实屈指可数。很多人通过无限放大人性深不见底的幽暗来创造噱头或者制造出廉价的共情,这种对于人性的粗糙刻画已经趋于脸谱化甚至妖魔化,却忽视了人心中褶皱和易碎的部分。那些一闪而过的善或者恶通常都不易察觉也难以预测,然而恰恰是这些变幻莫测构成了人性中最幽深也最璀璨的部分。而这些也是陀翁的作品中表达最多的部分。

  6、在《错案》一章中,公诉人的整段演说都逻辑清晰,并且有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尽管在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看来大错特错。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事情的发展是一成不变的、可预测的吗?假如重新来一遍,伊万有没有可能在父亲的头伸出窗外时挥棒下去?或许事情会按照公诉人论述的方向重新演绎,或许在多维的世界里有那样一个事实存在着。毕竟在人性的褶皱中善与恶往往是一念之差。倘若如此,这场文学审判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对于伊万是否杀人这个既定事实的审判,而是对每一个人心底的罪恶的审判。

  7、《尾声》是伊柳沙的葬礼。经书友提醒:十二位小朋友可能寓意着受耶稣差遣的十二使徒。他们象征着信仰、善良、正义、美好和纯洁。我很赞同这种说法,尾声的确透露出了有别于前文的温暖和美好,孩子们的一尘不染是陀翁对人类的祝福,他寄希望于下一代、下下一代,希望罪恶不在他们身上生长。

  “关于你们的教育问题人们经常向你们谈起,而某一段从童年时代保留下来的美好而神圣的回忆或许正是最好的教育。如果能带着很多这样的'回忆走向生活,这个人便可终生得救。即便只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留在我们心中,有朝一日它也会有助于我们得救。”

  “我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大家都应该宽容和勇敢,像伊柳沙那样;我们大家都应该勇敢、慷慨和聪明,像郭立亚那样(他长大后还会聪明得多);我们大家也应该谦逊、聪明和可爱,像卡尔塔硕夫那样。其实,我为什么只说他们俩?!诸位,从今以后你们对我来说都是可亲可爱的,我要把你们人人都包容在我的心中,我请求你们也把我包容在你们心中!那么,把我们在这种美好、善良的感情中连结起来的那个人,我们从此将永远记住、准备终生回忆的那个人是谁?当然是伊柳沙,那个善良的男孩,可爱的男孩,我们心目中永远珍贵的男孩!我们决不会忘记他,我们将在心中对他保留美好的怀念和永恒的记忆,从现在一直到永远!”

  这让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无论你有信仰与否,都要守望纯真守望善良守望道德。“我们首先将是善良的,这一点最要紧,然后是正直的,然后——我们将彼此永不相忘。”

  8、陀翁是多么的可爱可敬,他最后竟像一位慈父一样,略带说教略显严肃的,努力教化和警示着后人。多么荣幸,也许你不曾拥有一位可爱可亲可敬的父亲,但是你还有这些思想上的巨人,他们是精神上的慈父,终会化作浩瀚宇宙中的点点星光,照亮你成长的路。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3

  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

  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

  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

  再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

  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

  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

  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教徒,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

  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句子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