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沫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31 08:10:42
  • 相关推荐
沙与沫读后感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沙与沫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沙与沫读后感1

  “我们所有的词语,不过是思想筵席上散落下的碎食屑。”纪伯伦曾这么说过。这部《沙与沫》就是他创作的,虽然我并不能读懂每一句,但却依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得一些深奥与纪伯伦的沉思哲理。

  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娇子“。这部《沙与沫》是纪伯伦用英语写的。有人说:”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以自然景物“沙”与“沫”为象征,暗喻人在浩瀚世界如尘沙般微小,诸般事物如同泡沫般虚幻。是呀!我们在这个宇宙中是多么微小,金钱、地位以及一切事物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如“泡沫”一样虚幻,即使美丽诱人,但终究一碰就碎,不能永久保存。

  “沿着海岸,我漫步了很久很久,在那细沙和泡沫之间,涨起的潮汐抺洗了我的足迹,海风也将泡沫拂掠而去,但是,浩瀚沧海与伟岸长堤将会永恒……”

  我读了几百句,可就偏爱这句:粒沙即为广漠,广漠即为粒沙。也许诗人将我们比作粒沙,我们本是世界中的微小一份,可若没有这“微小一份”何有世界呢?兴许诗人也想告诉我们,我们或许是广漠中的.粒沙,属于这个世界,或许世界不过是我们心中的粒沙,而我们则是广漠……谁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但也许可以领悟一些。这仅仅是其中的粒沙,可这每粒沙中都蕴含着一样的哲理。

  这本诗集就是如此奇妙,令人不禁赞叹,却又舍不得放下。所以,去看看这本《沙与沫》吧!我讲得不过是沧海一栗而已,快随我一起探究去吧!

沙与沫读后感2

  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年轻人讲些为人处事的哲理,在平静中流露出悲凉。

  ——题记

  印象中,冰心似乎甚爱这些富有哲理的散文诗,引人深思,引发联想,读起来,总有些困难,需要反复推敲,但若懂了,便觉得含义无穷。

  看过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与这很像,有淡淡的悲凉,参透了人生。

  “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需要的东西给我,儿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也给了我。”这句给我的影响是极深的,将自己不需要的给别人,轻而易举,但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将自己重要的东西,赠与别人。当然,如果真正做到,那么那个人对你来说,一定也很重要。

  “奇怪的是,当我们为错误辩护的时候,我们用的气力比我们捍卫正确时还大。”经常这样,是吧,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捍卫正确时,往往却没有勇气。历史上已经由许多事例,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写成了却迟迟不敢发表,害怕宗教的惩罚,这是一种怯懦,一种不敢勇于捍卫正确的怯懦,有了这种怯懦,才会让错误横行于世。暂不说捍卫正确,不刻意隐瞒歪曲自己的.错误又有谁能做到呢?谁能直面面对自己的错误,不逃避,不掩埋,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短短几句话,蕴含的哲理却远远超过了它的字数。

沙与沫读后感3

  有些人,他们躲进现实,以为不会被现实的双眼看穿,可是,他们错了。

  有些人,他们欺骗现实,以为就会这样逃过一劫,却不料,欺骗的是自己。

  有些人,他们被现实苦苦受制着,不曾想过其他想法,在虚拟世界乞求怜悯。

  那些即便是现实也无法扳倒的事,有些人便痛不欲生。以为是极大的悲剧,极大的悲惨,却没想到,赢不过现实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现实所无法完成的事。现实给我们品尝的无不是悲哀、失落、灰心丧气?看似刺痛我们的事,抬手便退去,只是没人尝试。我们想沙子般,一直被刷洗,每天一个模样,反而没被洗出真面目。忍受风吹日晒的人不是坚强的人,是不敢推倒一切的人。

  我更爱沫,虽转瞬即逝,却能终日游离,不受拘束,在自己的`世界、更大的广阔天地发出挑战。它们是海浪最微茫的产物,却能滋润着触及到的所有事物。这是否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我只知道,人是有知觉的,被现实的产物所刺痛是无碍的,但不能被现实麻痹。

  我再次看纪伯伦的《沙与沫》时,我由此联想到了这些小小产物,联想到了他所述的饱经沧桑的哲理。

【沙与沫读后感】相关文章:

沙与沫读后感03-17

《沙乡年鉴》读后感07-05

沙乡年鉴读后感03-27

《沙乡年鉴》读后感5篇03-02

游沙雕广场作文800字06-18

《雷霆沙赞》观后感06-29

读后感03-24

经典读后感03-30

《背影》读后感02-01

《边城》读后感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