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融让梨》有感

时间:2023-04-21 10:15:29
读《孔融让梨》有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孔融让梨》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孔融让梨》有感1

  我读了《孔融让梨》以后,我觉得孔融是一个听话、懂事和好学的孩子。

  小小的孔融知道在一筐大梨中选择一个最小的,而把其它的“大个子”全部让给别人,从中使我学到了孔融的优良的品质和心胸,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有与别人共同分享的意识,与别人共同分享快乐,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都不能只先想到自己,要先想到别人,要主动去理会他人的感受,我会像孔融一样在选择东西的时候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自己选择他人最不愿选择的.东西。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貌礼节。我要向孔融学习,从小多背一些诗赋,多看一些书,多学一些知识,多懂一些道理,长大为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我还学到从小就要学会待人礼节,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平时大人或别人在与我说话的时候要虚心倾听,不卑不亢,要懂得尊重别人。家有客人到来时,要主动招呼客人,为客人倒茶、洗水果。在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人让座。遇到熟悉的人要主动打招呼,表示问候……

  总而言之,今后我要永远牢记《孔融让梨》的精神,我一定要做一个听话、懂事和好学的好孩子。

读《孔融让梨》有感2

  今天,我想大家介绍一个中国美德的故事,叫《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触很多,孔融知道比他大的应该拿大梨,而比他小的要学会谦让。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事。

  一天,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了两个烤山芋。一个大,一个小;妈妈让我们自己挑,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挑了个大的。弟弟见了也要与我抢,我也不甘示弱和他抢了起来。于是吵闹声越来越大,我还把弟弟的手给抓破了。妈妈见后,没有批评我。而是不声不响的把那个大的给了弟弟。我见后很是不开心,于是伤心地跑走了。 心想:妈妈怎么那么坏,明明知道大的弟弟吃不完还把它给弟弟,我吃不就正好吃完了吗?直到我读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才知道我当初的行为是不对的。和孔融比起来,我根本不算是一个好姐姐。从那以后,我什么事情都会谦让着弟弟,妈妈买了什么,我会让弟弟先挑,所以就再也没有发生什么争吵事件了。孔融的这种美德是谦让,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没一一介绍。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德,也不缺少具有美德的人,只是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信任别人的心灵。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有许多许多,现在就要靠我们来发扬光大。什么是中华美德传统呢?它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的道德遗产。“忠、孝、诚、信、礼、义、耻、廉”这八个字是中华美德的浓缩精华,我们要格守这八个字,做一个有美德的少年。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炎黄子孙,应当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民族文化,胸中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心。今天,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我们为创造中国辉煌未来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融的这种美德是谦让,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没一一介绍。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德,也不缺少具有美德的人,只是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信任别人的心灵。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有许多许多,现在就要靠我们来发扬光大。什么是中华美德传统呢?它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的道德遗产。“忠、孝、诚、信、礼、义、耻、廉”这八个字是中华美德的浓缩精华,我们要格守这八个字,做一个有美德的少年。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炎黄子孙,应当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民族文化,胸中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心。今天,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我们为创造中国辉煌未来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孔融让梨》有感3

  孔融13岁那年,跟随父亲到京城访友。当时河南县李膺架子很大,从不接待那些名气小的宾客。孔融一心想看看李膺是什么样的,便一个人来到李家,对看门人说:“请通告李大人,我是李大人的通家子弟,有事要求见!”看门人听说是“通家子弟,”立即向李膺禀报。李膺看孔融是个小孩子,自己又不认识他,就问:“你的'祖父与我是老相识吗?”孔融从容地回答说:“是的,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老子(姓李)是好朋友,那么我和您也应该算是世交了吧!”人们听到这样的回答,都很敬佩孔融。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经典故事之后,我想:我以后不能和哥哥斗嘴,不能和弟弟吵架了。要像孔融一样,当一个尊敬兄长的好孩子。

读《孔融让梨》有感4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从中知道了我们中国许多具有优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妈妈买回来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灵灵的梨,洗的干干净净后让孔融分给他的'哥哥和姐妹们,而孔融却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呢?”孔融笑了笑说:“夫子说过,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大的就留给他们吃吧!”妈妈听了之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关心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当做心肝宝贝,十分的宠爱,所以孩子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其实我也犯过这样的错。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开,“咕噜,咕噜”地把果汁全喝完了。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打开冰箱看见果汁没有了就问我,我说:“全喝完了!”爸爸妈妈没说什么,但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从孔融身上学到了关心别人的优秀品质,我也认识到自己以前犯了好多的错误,我一定要改正这些错误,我真的很希望所用像我一样犯过这种错误的同学,都能像我一样,知错就改,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读《孔融让梨》有感5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孔融让梨》讲了,一天孔融的爸爸买来了一些梨子,孔融的妈妈就把梨子拿去洗了洗,然后放到篮子里端出来放在桌子上,孔融的哥哥姐姐们一拥而上,纷纷都抢大的梨子,而孔融却先让哥哥姐姐拿,然后才到篮子里面跳了一个最小的,父亲见了就问:“你不拿大的.,偏偏拿了一个又小又廋的梨子呢?”孔融说:“我最小,所以应该拿小的,哥哥姐姐们比我大,理所应当拿大的了。而且他们是我的长辈,我应该要让着他们才是呀。”孔融的哥哥姐姐们听了孔融的回答,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在生活中,我也曾经像孔融的哥哥姐姐一样。就拿上个星期三来说吧,我的大伯来我家,他买了好多的橙子,叫我们吃,我就先拿了一个大大的,再拿了一个小的,大的我自己先拿着,小的给了妹妹,我说:“我比你大应该拿大的,你比我小应该拿小的。然后我就拿着橙子喜滋滋的走进厨房切橙子了。

  读完《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才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一定要向孔融学习,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读《孔融让梨》有感6

  昨天在书中读到《孔融让梨》这篇短文文中说到孔融在很小的时候野面去了客己带来了一筐梨,哥哥们望到了皆围从前拿,他却站在一旁不动,哥哥们都挑最大的拿,他走过来却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瞅睹了答他替什么?孔融说: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是弟兄应该吃小的”。父疏听了他的话夸他是个赖孩子。

  我读了这篇欠文使尔理解了尊重弟长是每集体从小就应当晓得的情理从当初开端就应当恶佳的向他教习。

读《孔融让梨》有感7

  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孔融四岁那年里的一天,妈妈买回了一袋梨,接着以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孔融从袋子里精挑细选选出两个最大的梨给了爸爸妈妈,哥哥和弟弟也得到了较大的梨,而孔融吃了一个最小的梨。爸爸问孔融为什么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道“你们是父母,是赐予我生命的人,理应吃最大的梨,而哥哥和弟弟吃大梨呢,是因为哥哥也是长辈,弟弟还小要照顾,所以他们也应当吃大梨,那我就吃小梨了”孔融这一番话得到了父母的赞许。一个四岁的孩子都懂得尊让别人,那为何我们做不到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家长的溺爱,才导致自己的子女的蛮不讲理,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得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孔融和我们恰恰相反,孔融是一个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如今社会上出又争又抢的现象。大家都认为如果不去争,那就是别人的了,如果不去争站在原地会被别人当做懦夫嘲笑的。记得有一次爸爸买回来一袋苹果,里面有一个大大的苹果,我见了立马伸手去拿,这时弟弟也发现了也伸手来抢,结果被弟弟先抢到了,我非常不甘心,马上去抢弟弟手中的苹果,弟弟很警觉,察觉到了我要抢苹果立马闪了,我随后就追,在我的一番努力下大苹果还是落到了我的`手中,就在这一刻我的脑子里呈现出孔融让梨的情景,我感到很羞愧,于是我把大苹果还给了弟弟,还跟弟弟道了歉。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谦让、包容,退一步海阔天空,才能创造出和谐的世界,只有懂得文明礼让,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所以,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携手创造一个更美好、和谐的世界吧!

读《孔融让梨》有感8

  我总觉得弟子规这本书非常好,但没想到的是里面的故事更好。尤其是《孔融让梨》这篇文章。

  孔融,东汉时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很懂事。有一次,孔融的父亲买了许多梨,特意挑了一个大的给孔融吃,孔融摇摇头,却挑了一个最小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那个大的`就给哥哥吃吧!”父亲连连点头称赞孔融,这让我们也赞叹不已。就因为这点,我才喜欢《孔融让梨》的,孔融的优良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有感就是向孔融学习,学习他那懂事、让梨、好学习的精神。

读《孔融让梨》有感9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读《孔融让梨》有感10

  生日那天,妈妈送我一本故事书读后感,有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这个故事主要说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四岁的时候,爸爸让他分梨。孔融把最大的梨分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梨分给了自己。后来爸爸问孔融:为什么把大的梨都给哥哥、弟弟,自己却拿了一个小的梨。孔融的'回答让我很感动。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当爸爸问孔融:“弟弟应该吃小的呀!”孔融说:“我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从以上的话中,我感受到了,孔融是个心地善良、很谦让的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应该懂得谦让别人。我以后一定要谦让妹妹,学会关爱(他)她人。

读《孔融让梨》有感11

  我的小姨在虎年生了个小宝宝,是个女生。两年过去,已经长成一个可爱的小孩了,叫涵涵。今年,她在南京上小小班。十一长假,她和小姨回到了扬中。今天有些事,于是就去了她家。 刚进涵涵家门口,涵涵就从房间里跑出来,一边嘴里还喊着“露露姐姐”,一边一路小跑到我跟前。她的手上拿着一本小人书,是《孔融让梨》。她含糊不清地说:“姐姐…讲、讲给涵、涵涵听…”妈妈和小姨笑着让到房间里,我拉着她肉嘟嘟的.小手,坐在沙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起来:“孔、融、四、岁、时,邻、居、送、来、一、筐、梨……” 故事讲了一半,涵涵就喊“妈妈”,小步跑进卧室,只听见房间一阵笑声。我窝在沙发上,继续轻声读者这个还未讲完的故事。 孔融四岁时就懂得尊重兄长,知道一筐梨,大的梨留给兄长,小的梨留给自己。在我刚开始的初中生活中,学校中午就餐,饭盒、汤、汤碗这些在家里哼着小曲走个十分钟都可以轻易得到的东西,在学校餐厅却都要挤来挤去,像强盗一样抢,有什么谦让可言?不能就因为我们只是同在一个学校,不是家人朋友就不互相谦让啊! 这时,小姨蒸了一碗蛋,让涵涵吃。涵涵小手拿着把大勺子,一大口一大口地磨着。我看着她因为蛋太烫而面部“狰狞”的表情,觉得好笑,就坐在她旁边,看着她吃剩下小小的一块。“涵涵,给姐姐吃一口,好不好?”小姨笑着对她说。涵涵犹豫了好久,然后竟开口就说:“不行,我也、也要吃。” 我叹息了。虽然涵涵才三岁,但也不可以这样只顾自己啊。古代的孩子都知道谦让,现代的孩子呢?因为被惯坏了,而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礼让。 唉,我说,这简简单单的“让”,去哪了呢?

读《孔融让梨》有感12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禁对故事的主人公肃然起敬。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天,孔融家来了许多客人,其中,有一个客人带了四只梨,给了孔融,孔融把最大的给了他的弟弟,把两只一样大的给了他的.哥哥和姐姐,把最小的却留给了自己。多么懂事的小孔融啊!读到这里我不禁羞愧无比。

  在寒假里,我拿着篮球去我家门前的广场上去打篮球,一开始,我先一个人在那儿打,打了一会儿,人就越来越多,球也随着人的数量而增长。有一个和我差不多的男孩,他每一次抢到了球就会传给我或传给比他小的伙伴。而我呢!不心领神会,不知足,当自己抢不到球的时候,我就会到小朋友手里去抢,小朋友手里没球了,并不去就抢,我到他们手里抢球,他们反而不记恨我,而且还不时的传球给我,他们有着孔融的精神,想到这儿,真是羞愧难当。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给我了一个启示:只有懂得了关心他人,才能让别人投来赞赏的目光。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真是让人受益匪浅,愿大家都能在着故事中获得启示。

读《孔融让梨》有感13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一文,很受感动。

  东汉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兄长,把小的留给自己,有一种谦让的品德,很受人的.爱戴。

  读了这篇经典,使我懂得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首先要学会孝顺长辈,尊敬师长,敬爱兄长,团结他人,其次才是学习知识。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宽容礼让,做一个品学兼顾,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孔融让梨》有感14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故事,是我深有感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一天孔融的妈妈买了一些梨,当梨端上桌的时候她给小孔融一个最大的梨,孔融却把梨给了哥哥们,自己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孔融当时才四岁,就懂得了应该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而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不尊老爱幼。比如在汽车上,有一个小孩和一位老人站在我面前。那个小孩有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我,希望我给他们让个座,但是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坐在哪里无动于衷。现在回忆起来我太自私了,我应该在他们上车的一刹那就站起来给他们让座,我后悔莫及。 不但公车上的人很自私,就连食堂里的人也这样。下课铃一打,同学么就争先恐后的来到食堂。刚来到食堂同学们就蜂拥而上,挤得挤,推的推,大家都想第一个吃上饭,食堂立刻变成了一个闹市。其实只要我们互相谦让,也不会有人受伤。 我一定要发扬孔融的精神,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人。

读《孔融让梨》有感15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妈妈给我讲过很多传统美德故事,尤其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很受启发。

  孔融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他四岁的时候,一次分梨子的时候,他把大的都给了哥哥们,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并说自己 是弟弟就应该吃最小的,正是因为他从小就有这种谦虚礼让的精神,使他以后在工作的时候时刻保持这样的精神,才能深得百姓喜爱。

  我们每一个人也要学习他这种谦让的精神,无论是和家人还是朋友,或是同学,都应该学会宽容待人,有矛盾的时候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保持一颗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和生活。

  同学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教给我们很多 做人的道理,有心的同学们不妨去读读这些传统美德故事,相信你会比我收获更多!

  读《孔融让梨》有感250字

  “融四岁,能让梨。弟子长,宜先知。”一天,邻居送了一筐梨子给孔融家。那时孔融才是一个年仅四岁的小男孩,可是却已经懂得尊敬兄长、谦让。

  孔融挑了其中一个最小的梨,把大梨让给了哥哥们。大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挑大的,只挑小的,他说:“哥哥们比我大,应该拿大的梨子吃,而我比哥哥们小,所以应该拿小的梨吃。”长辈们听了之后,个个都夸孔融是一个懂得尊敬兄长的好孩子。

【读《孔融让梨》有感】相关文章:

读《孔融让梨》有感01-09

孔融让梨读书心得02-26

《孔融让梨》读后感03-06

《孔融让梨》读后感02-12

孔融让梨读后感04-12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04-05

孔融让梨读后感04-10

孔融让梨作文01-28

孔融让梨读书心得14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