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07-15 15:47:37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品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傅雷家书》记述了父亲傅雷和母亲朱梅馥以一封封饱含真情的家书给远在欧洲求学的傅聪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在这一封封的家书中,体现了父母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照和对儿子前途的指引。

  傅聪是钢琴家,在信中必然少不了有关艺术的问题。傅雷在心中不仅指引傅聪找到合适的老师和合适的学习方向,还对一些艺术问题如是不是演奏时要哼唱,上身是不是不要大幅度晃动等,和他进行探讨,通过探讨告诫傅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注重培养心理健康,对傅聪上台紧张的问题进行了三番五次的告诫,希望它能够改正。在这些有关音乐的家书中,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对儿子进步的希望和欣喜,也包含了父亲对一个身处他乡的`儿子的牵挂和怀念。

  傅雷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甚至写错字也要纠正。傅雷在其中循循善诱,不仅把他的经验传授给傅聪,还告诉他为什么,这样更有利于让傅聪懂得生活到道理,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今后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我认为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现在都是注重某一个点的问题,单点突破,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傅雷在一封封家书里诉说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督促服从改正,让傅聪形成正确的习惯,在国外可以照顾好自己。这些教育,哪一点不是傅雷父爱的体现?正是有了傅雷这位大无私的爱,才让傅聪成长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的。

  我真为傅雷对孩子的如此关爱而感动。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无不关怀。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判,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在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和几次重大安排上,可以读出,傅雷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以国际关系为重的,甚至自已可以做出一些牺牲;傅雷这种爱国之情也让人动容。

  傅雷家书中处处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一样使用,我们要向书中学习,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还要学会感恩,主动帮助父母,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

傅雷家书读后感2

  每个人都会得到父给予我们的教育。当我读者着这本书,感到这是另一种的交谈方式。

  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种交谈方式,看着那一封封家书,就好像一次次珍遗的淡心,拉进了我们与父母的距离。傅雷不愧是一个好的父亲,能以非凡的平衡心态还有自身的耐心用此生的爱的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在想,是怎样的心态让傅雷可以用心动影响傅聪。看完书我好像寻找到了答案,是伟大的爱,是父母对子女无私付出不索取回报的爱。所以这本不光是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也是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知道了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个世界上脚踏实地地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也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我们,这样一来也可以减小我们之间的代沟。我们可以互相了解,我也相信付雷在信中所写的每一个字,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成为经典一直传承下去。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子女的那种情感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他对自己的子女从不苛刻,但是对父傅聪的音乐事业非常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也都离不开父亲傅雷的教导,其实我认为我们的父亲也是平凡伟大的,在背后为我们默默的付出,我们的父母也曾经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愁白了头发,费尽了心血,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希望我们可以珍惜这份伟大的爱。

  当然,一个家庭也离不开母亲,书中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也为子女付出了许多,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与恋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很重视,这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么的伟大。

  我们的母亲也对我们很重要,在生病时是母亲忘着照顾我们担起了我们的生活起居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那么可以体现出两者结合是多么的重要。用心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许多,让我知道了父母的爱,比天高更比海深,读了这本书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一本满溢着父爱的书。书中傅雷不仅表达了对出国在外的儿子的思念,更在行为素养、思想感情等方面严格要求傅聪。都说只要认真读一本书,就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那么当你认真读《傅雷家书》时,就一定会体会到书中的父子情深。

  当傅聪几个星期不回信时,傅雷会非常焦虑,甚至写信的次数会更加频繁,他会毫不耐烦地追问他为什么这么久不回信,是因为事务繁忙,心情积郁,不能自拔吗?他每次都肯定傅聪的事务繁忙,并表示理解,但他仍是希望傅聪能尽快回信,免得让他着急。看的出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对他远走高飞的盼望和期待。

  傅聪在结婚前每次给父亲写信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一句: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造诣,在同学老师等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和认识,对自己现在做的事的梗概,但似乎都没有说对父亲的爱,对他们目前境遇的疑问。或许这也情有可原,毕竟爱是难以说出口的,特别是在亲人面前,而在傅聪婚后,傅雷也关注起了傅聪的家事,给傅聪的妻子弥拉也写起信来,得知弥拉是一个素养极高的女子,并且也常教导傅聪处理家事。

  回到开头,傅雷说他虐待了傅聪,这也没错,傅雷从小受到母亲的严格训诫,他也爱到了母亲的'影响,对傅聪甚是严格。傅聪边练琴边看书,傅雷便拿烟灰缸将傅聪鼻子砸出了血,顿时血流如注。但是在傅聪出国那天便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看得出父亲望子成龙的心切和期盼,和傅雷对儿子深厚的爱,不然他不会在意他虐待了儿子。

  在全书结尾,中国爆发了__,这时傅雷和妻子已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因为傅聪不愿意回来看他们,这让傅雷的精神支柱倒塌。虽然我不知傅聪是如何想的,但傅雷对儿子的爱,对骨肉的爱非常深沉,以至于导致他自杀的客观原因。

  傅雷是个严谨的翻译家,他不仅留下大量的翻译文本,也留下中国万千人的感动的书信,而我坚信,他给世界带来的不止于这些,还有爱和大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4

  要谈教育,施蛰存曾评价过傅雷的教育是成功的,楼适夷也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这紧固式的教育,又或者说是中国教育,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教育吗?

  据我了解,傅雷的教育方式是偏激的,能感受到他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他铸好傅聪未来的模型,让傅聪内心自由的水永远流不出这深不见底的模型。大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一次次要求孩子后,以“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借口一次又一次的安抚自己的'心,一次又一次的成就了囚笼。只要时代在发展,囚笼就一直存在。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定下许多规矩,要求孩子执行,自己却很难做到。而傅雷却会反省自己的错误,成为孩子的楷模,这点我不得不承认做的很好。再对比一下我爸,他总是要求我做事要有一个规划,但是我的规划都藏在小脑瓜里,并不想写出来,为了避免他喂我喝“鸡汤”,我便沉默了,谁想到,他又喂我喝做人要大度的“鸡汤”。久而久之,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让我不满的事情也不断地堆积,“你自己也没有做到”之类的话,到了嘴边,又选择沉默了。所以我喝了很多“不能天天摆个臭脸”“我没有欠你钱”类似的鸡汤。

  好像沉默的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傅雷家书》后段,傅聪回信的次数越来越少。电影《狗十三》中的主人公,不再反驳父母。电视剧《小欢喜》中患上抑郁症的“学霸”等等。家长与孩子的话题只局限于学习上,这又正好是孩子的雷点。每次与孩子讲话都会不欢而散。家长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究竟在哪里。这无疑在囚笼上加固更多的链条。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沉默,但人才也是越来越多,所以中国式的教育是好教育吗?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谈到教育时说:“教育不仅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地生活态度,使其以积极地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所以“为了孩子好”“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你什么也做不成”等等类的话,才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使“为了孩子好”和“为了孩子好”达到平衡,双方达成协议,这囚笼便不解自破。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很多时候,一本书都有其最佳的阅读年龄。虽然很多年轻人的评论普遍都很负面,可对于我这样一个走完半辈子的人来说,《傅雷家书》所带来的百感交集,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的。

  这原本就是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书信是最普遍的交流信息的方式。作为父母,既然不能常常见着孩子,那深切的牵挂和思念,恨不得在纸上全数倾吐,所写内容自然也不会有任何避讳,家长里短,叨叨扰扰,想说啥就写啥,如同孩子就在眼前一般。对子女而言,也是见字如面。

  可傅雷毕竟不是一般人。他学识渊博,艺术涵养高深,他熟通西方文化,但更追崇东方文化的精髓,他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教。他品性率直,个性刚毅,同时又拥有艺术家的敏感气质。他身上体现中国文人的`清高自傲,却又平易近人。一个严谨,认真,聪慧,高贵,正直,敏感,以精神追求为重的学者与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的完美结合。在其人生后半段,与儿子书信往来的十多年里,写下了三百余封信,单就提笔涂墨,平均每封达数几千字(后期因眼疾不得不打字),并逐一编号登记,字里行间承载着一个深沉如山的爱。

  而书信的内容,除去生活琐事外,首要还是重在道德教育,以"先做人"为第一原则,从琐事,细节,古语,经典等等谈开,无一不体现其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诲。此外,在信中还有如此之多的关于东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的精彩论述,以及对中国古籍作品的推荐与评论,较为难见且珍贵。父子俩最终性情相近,通过精神交流与共鸣,共同在艺术的世界遨游,也是令人羡艳。

  可叹的是,这段至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抹上一道如此浓烈的悲剧色彩,不由扼腕,几度泪目。一身清白留人间,最好地诠释了傅雷作为中国文人的节气与自尊。

傅雷家书读后感6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子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子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子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子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子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子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傅雷家书读后感7

  每个父母都无比牵挂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身处何方,他们的身上都会牵系着父母的心。书的作者傅雷用笔将这父母心书写在纸上,让爱化为家书,一封封寄向远方的儿子傅聪。

  傅雷于1945年1月18日晚写了寄给留洋的儿子傅聪的第一封信。整封信由月台上的离别勾起了对儿子童年的回忆。从儿子倔强出走到父亲的忏悔,无不体现出父亲的懊悔。我想:即便是如此深沉的父爱,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也会一股脑儿的全部涌出来。误解了儿子,可能是因为碍于面子,不便说出自己的后悔;也可能因为内心的固执,所以故意掩饰,装出一副严厉的样子可是,当儿子走了,在火车上笑吟吟地向父亲挥手的儿子去了相隔万里的异国他乡,父亲也就不再掩饰,或是再也摆不出以往严厉的面孔,将后悔随着离别伤感的泪水一起涌出。

  此后的几十封信中,角角落落无不体现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父亲买儿子每一场演出的唱片,父亲知道儿子这几天会有哪些安排,将来你预备谈什么近代作家,望早安排早些来信。我也可以供给材料。,我认为回国一行连同演奏,至少要花两个月。而你还要等波兰的零星音乐会结束之后方能动身。这样前前后后要废掉三个多月此外,父亲从儿子的来信中了解儿子的心情,并在回信中给予帮助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至于惹你麻烦。父亲理解儿子,所以不絮叨那些琐碎的家常,小心翼翼地和儿子做朋友。

  书中没有附上傅聪的回信,但是从傅雷的信中可以看出,儿子是非常信任父亲的。从对艺术的批判到对困难的苦恼,傅聪一定都写到了回信中。只身异国他乡,傅聪将自己的'内心写在了回信中。生活中除了练习演出,便是等回信了。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生活这时在祖国的父母便成了儿子的精神慰藉。

  书信在父子的手中来回穿梭着,这一边父亲简述着家庭琐事,那一边儿子叙述着自身经历。书信长了,是父亲对儿子不忘的叮咛与自己对一些遭遇的叙述;书信短了,是父亲对儿子迟迟不来的信的期盼和对儿子的担忧。

  可无奈的是,这桃花潭水都深不及的父子情,草草一封书信怎能代替?傅雷的信似乎是带壳的果实,剥开了,便是一颗盼儿,忧儿的父亲的心。

  世界上最真诚,最令人感动的爱就在这一封封家书中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

  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读后感9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书信就是人们的一种沟通方式,书信往往可以把嘴上说不出的话表达出来。

  家书,也就是家信,指的是离乡在外的人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工具,它也维系着家庭幸福,亲情浓浓。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二人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在这十二年中,他们通信数百封,记述了傅聪出国成名、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傅雷夫妇都很细心,把儿子的信都妥善保管,并将主要内容分类摘录成册。

  整体来说,傅雷与傅聪通信的主题为:教育孩子,立身行事,以中华文明为主;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他写给儿子的信有四大作用:

  1、讨论艺术观点;

  2、激发出年轻人的思想;

  3、训练傅聪的文笔;

  4、做一面忠实的“镜子”。而信中的内容,除了记录一些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思想与品德。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过去的历史,很好地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仅是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更让我们学到了一些立身处世的`原则。

  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句话:“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它告诉了我,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永远是春天,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奋斗就能迎来坦途。

  待人谦虚,做事严谨,礼仪得体;遇到困难不放弃,获得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的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应该是《傅雷家书》中给我们的永恒的启示吧!

  这本书虽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普通的书信,但是它包含了许多大道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是永恒的经典。

  我不禁想起了严厉的父亲,他也老是训斥我,我经常敢怒不敢言。此时我细心体会,将心比心,方才领悟了父爱的伟大,父爱如山,严厉之中不乏慈爱;父爱如风,猛烈之中不乏和畅;父爱如水,永润我的心田。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曾说过:“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没错,父亲就像深沉而含蓄却又宽广的海,就像稳重厚实而威严的山,又好像舒缓平静而绵长的河,他的爱如母爱一样无私,不求回报,默默无闻又寓于无形之中,就像傅雷对傅聪的爱正是他的生命支点一样。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父之严厉,子女良教。许多父亲同傅雷一样严厉。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在发现儿子有排兵布阵的天赋后,十分高兴,决定培养儿子。他从来不放松要求,每天教儿子读名人故事,读兵法,以免戚继光受到不同方面的不良影响。在戚景通的影响教育下,戚继光养成了不慕虚荣,奋发向上的品质,后来创建了“戚家军”,南征北战,终于消灭了屡屡侵犯的倭寇。

  戚景通作为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对儿子的严厉,这跟傅雷教子无二,但结果是令人振奋的。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也有许多父亲与傅雷爱的不同,对孩子十分放松。

  达·芬奇的父亲彼得罗对孩子的爱好十分关心。他培养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达·芬奇上学后,对绘画十分感兴趣,甚至旷课画画,父亲知道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儿子画的很好,后来他把儿子带到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许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了一代大画家。

  在教育孩子上,我想,每一个父亲都有自己的方法,哪怕有的'会被孩子记恨,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选择,直到看见自己的孩子登上成功的巅峰。

  父爱,虽不如母爱那般温柔,但深沉而厚重,如果说,母爱是一泓清泉,那父爱则深沉如磐石,默默地给予孩子们以硬核。

  《傅雷家书》给我的触动远不止这些,然而,我的拙笔却只能写出它最浅薄的一层。在此,我要感谢《傅雷家书》,让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父亲,看见了那如山的背影,看见了我们生命的支点。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离家在外,有哪对父母不牵肠挂肚呢?《傅雷家书》这本书充分证明了这句话。这本书汇集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和夫人写给远在海外的儿子傅聪的186封书信,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对待儿子就像一个慈爱的朋友,他的教子之道是我最为欣赏的。爱子本是人之常情,但傅雷对儿子的爱却不是普通的脉脉温情,而是一直把人品和艺术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体现在对儿子生活细节的关注中。比如:傅雷交代儿子围巾和大衣要一同放在衣柜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上;演出结束出台谢幕时,面部表情要温和,不要太严肃……这些傅雷对儿子细节的教导,让我感动,他是一个多么细心的父亲啊!傅聪从事音乐专业,傅雷对于儿子的专业成长尤为关注,但他没有去强加要求,而是谈自己的体会心得,和儿子做平等亲切的交流探讨,这样的教育,傅聪怎能不优秀。

  我常想:傅聪能有这样一个父亲,是多么的幸运。傅雷像一个朋友,温和体贴,炽热真诚,耿直坦率,智慧睿智的朋友。而我的爸爸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和我有过这样的交流,他在我眼里只是一个负责生我养我的父亲,尤其是近些年,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因此我对父爱的印象是模糊的。通过读这些家书,让我也忆起父亲对我的那种爱,也许普天之下父爱都是统一的。小时候我喜欢跳舞,爸爸经常陪我一起跳舞,每次跳舞都很快乐,虽然满头大汗,但是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光真的让我很享受。爸爸很和蔼,也曾经把我捧在手心里,是一位妥妥的“女儿奴”,只是这些年随着我的长大和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外出谋生,为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何尝不是换一种方式在爱我。也许相比傅雷,我的爸爸并没有他那么的有文化,有很明确的教育理念,但他一直都在以他的方式爱着我,他的爱虽然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却一直在静静地包围着我!

  读着傅雷笔下的纯纯人生语,感叹于两辈人之间那悠悠亲子情。我想,我已经长大了,也更应该懂得理解父母,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纸与笔,造就家书,温润而深情的字眼。也许此刻我们不再写什么家书了,但它始终是一种记忆,一种礼貌的传承。提到家书二字,我便不由得想到了古人们的家书。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家书,寄托着沉甸甸的爱国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还有没有这一日呢?陆游不明白,陆游的儿子也不明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依然是陆游的家书。一封封短小精悍的家书,承载着陆游一生所学,寄托着诗人无尽期盼。一行行话语,是否也曾被厌烦,又被当做无价之宝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苏轼的家书。可是,这是寄给弟弟的。兄弟二人,你吟我唱、你唱我和。很是欢快地度过了一些日子。似乎有些年少无知,无知人情世故,但又是学富五车,更不用说苏轼的百年第一了。抚今追昔,过去的梦,早已不在。

  如此之多的家书,令人动容。初读《傅雷家书》,觉得便是些学术性的,大白话般的假大空式的文章。再品,才逐渐发现,字里行间都是对儿子深深地挂念。当时的雏燕早已远走高飞,只剩下老燕默默注视,期望用翅膀扇出一阵顺风,托你走向成功。那些提议,都是家人们一生的经验。我总是被里面一些微不足道的字句感动。“不用怕麻烦人家。运到团里时,外面包的笺,千万不要自我拆,很容易刺坏手。”真的.是细致入微,想到了每个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总觉得父爱如山,应当是不善于表达的。可是傅雷却像妈妈一般,絮絮叨叨,说长道短。可是这样的表达是没有错的!父亲和孩子本该这样交流,而不是缄默不语。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的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

  一滴滴的关心,倾注在了墨水之上,那架载着沉甸甸关心的飞机呀,可千万不要坠落。那只飞远的雏燕呀,可千万不要迷了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在年味飘香的寒假里,同学们有的忘记了学习的紧张,早已放松了心境,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有的仍然坚持不懈,没有丝毫的怠慢。当我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也励志要做一个持之以恒,应对困难不屈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书》中令我深受感悟的还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也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充满哲理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的艺术品,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父亲做一些新鲜的养料,同时也能够间接传布给青年;第三,借通训练你的,不可是文笔,而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资态方面。”傅雷经过给儿子不断地写家书并寄给儿子,是想让傅聪明白,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我们都要做一个有尊严,敢于拼搏,无私奉献,人格卓越的优秀的`艺术家。从中可看出傅雷的教子有方,对孩子严肃而又真诚。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极想让自我的儿女早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早日成功,早日能获得名气,而不断地给儿女增加负担,正是这一点点的负担,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看似一些又一些微小的任务,却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失去了生存的期望。而傅雷不是用打骂、不断地给孩子增加负担来培养孩子的,他经过自我不断给孩子写家书来告诫孩子,让孩子在信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让孩子也成为家长们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是家长中的榜样,家长们也应虚心学习傅雷的教育方法,而处于青少年的我们也应当做一个人格卓越,德艺俱备,应对困难不屈的人,同时我们也不能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傅雷的严格教育,以及对儿子的无限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封封家书就好像一次次交心的谈话,将相隔万里的一对父子紧密相连。傅雷用自己的文字点亮了儿子心灵的灯,也点亮了千千万万孩子心灵的灯。

  傅雷以身作则,立身行事,在一封封的家书背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大到事业与人生,小到吃穿冷暖,事无巨细,对儿子无不关怀至微。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它将内心所想传递,浓浓的爱子心切在这诸多封信中最为强烈的表达。对于儿子的爱与希望,不舍与思念,都浓缩在这真切而又朴实的文字里面。面对儿子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异国漂泊打拼时,他是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

  由于在儿子幼年的时候,傅雷对他的教育过于的严苛,所以导致他们二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密。面对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他们紧张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书信的伊始就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悔恨,并且他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很多不适的地方,也不断感叹希望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最终可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在这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的信件里,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他们夫妻二人对傅聪生活的真诚关心,对他事业进步的欣慰,并且也在不断告诫他如何做人,如何爱国。傅雷对他的子女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位。是傅雷的教育使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富有勇气与信心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他将来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本家书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来展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与亲情,它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因为这样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书中的许多情节烘托出来的感情仍让人久久不能忘却。它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他在不断的给他的孩子指引前进的方向,与儿子的交谈中悟出的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是对儿子的深深关切,也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眷恋。

  父母的叨唠是对我们最深切的爱的诠释,我们要理解他们的爱,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进步让他们感到欣慰,像傅雷一样立身行事,让浓浓的亲情不再渐行渐远。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数十年过眼烟云之后,当我们翻开这本《傅雷家书》,指尖触摸到散发着墨香的铅字,品读那一句句关切的叮咛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傅雷挑灯夜书、伏案写作的背影,仍能感受到傅雷写下一封封信笺的思念和儿子傅聪阅读这一段段文字的感动。

  这一百多封家书,不仅仅是信札,亦是傅雷深沉如山的拳拳父爱。儿子小有成就,他欢喜自豪;儿子遭受挫折,他满怀忧虑;儿子骄傲自满,他谆谆教诲……

  于儿子傅聪而言,傅雷首先是一位父亲,然后是一位朋友,最后才是一名学者。作为父亲,傅雷教育儿子为人处世的守则;作为朋友,他关心儿子的日常起居、感情生活;作为学者,他与儿子探讨音乐上的专业问题。毫无疑问,傅雷是一位严格的父亲,知心的朋友,渊博的学者。

  这令我想起我的父亲。如果说我家像一个戏台,母亲总是唱红脸,父亲却总是唱白脸。曾几何时,我厌烦甚至怨恨过他,因为他是如此的“不近人情”。

  还记得去年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是我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重要的大考。我懵懵懂懂地进了考场,懵懵懂懂地考了年级第八,明知道没有付出努力只是运气原因,却依然居功自傲,向父亲报喜。我原料想,父亲会高兴地夸奖我,不料,父亲却面无表情,只是冷静地嘱咐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然而我沉浸在众人的鲜花与掌声中,全然将这句良言警句丢在脑后,变得更加松懈。

  第二次大考——期末考试,在父亲的.意料之中,我跌到了年级二十五名。对我来说,仿佛天塌地陷。鲜花与掌声远去,我独自品尝苦果。这时我才想起父亲的警醒,后悔不已。父亲并未安慰我,而是严肃地与我分析失利的原因。在父亲的引导中,我从一味的失望悲伤中醒过来,着手于查漏补缺、加倍努力,最终在第三次、第四次考试中重回巅峰。

  当我伫立于山巅,众生仰望,父亲是那个沉默的人;当我跌落入深谷,众生践踏,父亲是那个拉我一把的人。

  在教育方面,父亲与傅雷一样,严格而理性,用严厉掩饰自己的温情,用理性遮掩住期盼,直到孩子踏上成功之巅。

  父爱拳拳似海深。我庆幸在成长路上阅读了《傅雷家书》,是它让我理解了父爱,理解了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好句02-13

傅雷家书的好句01-04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1-15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20

傅雷家书好句(15篇)12-23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2-23

傅雷家书好句15篇02-17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05

傅雷家书优选好句11-10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