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20 08:26:48
(荐)《红楼梦》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感受:

  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及至中秋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前日不邀,是不生分,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由此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待人接物,显微见着。

  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感受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劝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与父亲洒泪拜别时,其父如海所言感人。

  雨村入荣国府,投的'是宗侄名帖,做法不错!得到贾政优待,入情入理,并得到贾政力举终于谋了职位,出而复入,书里写得轻巧,其实中间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黛玉常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虽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但是黛玉母亲又如何体会到自家与别家不同呢?这倒奇了。可见,黛玉的性格其实受其母影响。记得现代育儿学里说到,一个人的性格,在五、六岁以前就基本定型的。

  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聪明。

  对贾府姑娘的描写:迎春“观之可亲”——性情温顺,探春“见之忘俗”——气宇不凡。

  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什么叫“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称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红楼梦》读后感2

  子鹃在床头哭得厉害,而此刻的你,已然奄奄一息。墙的那边,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贾宝玉,面对的是戴着红盖头的宝钗姐姐。黛玉啊,你若知道自己今日是这样的结局,当初,你还会进贾府吗?

  那年你16岁,母亲突然因病去世,从小体弱多病的你,则能经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你也重重的病了一场。于是父亲林如海把你送进贾府。你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

  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贾宝玉见了你,忙说:“这位妹妹好像在哪见过。”而你,对贾宝玉也是一见如故,顿生爱慕之心。贾宝玉问你有没有玉,你说:“玉是稀罕的东西,哪能人人都有?”于是贾宝玉抓起项上的玉,就往地上砸去,说:“妹妹没有的东西,可见不是什么好的东西,我也不要有。”病榻上的你,可还依稀记得,当晚你为了自己引起宝玉掷玉的事,还掉了许多眼泪。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多愁善感的你,总觉得落花躺在地上不干净,须得埋进土里才行。于是每当落花之期,你都会小心翼翼地将花瓣收集起来,在埋进土里,还不免伤感的哭一场。如今,花犹在,但它的主人却再也不能用它来葬花了。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寄居贾府,虽说衣食无忧,但总免不了悲伤。贾府里的很多人都各怀鬼胎,尔苏我炸,勾心斗角,身处这样的环境,你该用多大的勇气去消除那些忧愁啊。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由谁怜?”你不停的咳嗽着,还吐了很多血。在贾宝玉掀开盖头的那一刻,你疲惫的闭上了眼。

  黛玉啊,我无法接受你离开的事实,我只是的.拿着你的香帕——那上的血,该有多少你在贾府流的眼泪啊?来生,你还会进贾府吗?

  但你进或不进贾府,注定你必须舍弃某些东西。然而这世的你在成长中学会舍弃,从而导致你最后全都失去了。人的成长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世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的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见”,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舍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的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跟接近成功的目标。

  在成长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i,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红楼梦》读后感3

  杜鹃在床头痛哭,你现在要死了。在墙的另一边,锣鼓响亮,灯光五彩缤纷。不太忙!贾宝玉正对着头戴红帽的宝钗姐姐。黛玉,如果你知道你是今天的结束,在开始的时候,你还会去贾家吗?

  你16岁的时候,你妈妈因病突然去世了。你这个瘦弱多病的人,能承受这么大的打击。你也病得很重。所以我父亲林如海把你送到贾家。你的命运改变了。

  就连王熙凤也吹嘘自己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人。贾宝玉看到你,连忙说:“这个姐姐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而你,对贾宝玉来说也是一样的老,爱的心。贾宝玉问你有没有玉。你说:“玉是稀有的。怎么每个人都有呢?”于是贾宝玉抓起头上的玉石扔在地上,说:“我姐姐没有的,不是好事。“我也不想要。”你躺在病床上还依稀记得,那天晚上你流了很多眼泪,是为了让宝玉扔玉。

  “埋花的人是个傻瓜。他埋花的时候认识谁?”多愁善感的你总觉得落花地上不干净。你得把它们埋在土里。所以每次落花的时候,你都会小心地收集花瓣,然后把它们埋在土里。你忍不住哭了。现在,这朵花仍然存在,但它的主人不能再用它来埋花了。

  “花落水红。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住在贾家,虽然不愁衣食,但总有悲伤。贾府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鬼魂。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应该用什么样的勇气来消除这些烦恼。

  “花开花落,花开满天。谁怜惜红纱的芬芳?”你不停地咳嗽和吐血。就在贾宝玉打开封面的那一刻,你闭上眼睛累了。

  黛玉,我不能接受你离开的事实。我刚拿了你的`手帕——上面的血,你应该在贾家流多少眼泪?下辈子,你会去贾家吗?

  但不管你进不进家福,你注定要放弃一些东西。然而,当你在这个世界上长大,你会学会放弃,这最终会导致你的损失。人的成长充满各种诱惑,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选择中放弃。

  “鱼,我想要什么,熊掌,我想要什么。你不能两者都有。你不能放弃鱼而去抓熊掌。”鱼和熊掌都可以得到,这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性往往是世界上最小的。一般来说,你需要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选择。即使我们只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他们都不愿意放弃,盲目追求鱼和熊掌的“两个看得见”,最后一无所获,那就是悲剧。

  放弃需要勇气和智慧。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下去,总想把劣势变成优势,你很可能一事无成。放弃短期,就是强化长期,使自己接近成功的目标。

  在成长的征程中有曲折的我,也有机会峰回路转。面对挑战和机遇,你需要仔细思考。当你应该放弃的时候,你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一片森林。

《红楼梦》读后感4

  移开视线,合起书,轻叹。望向窗外,回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这个让人读罢后略感心酸却又无可奈何的故事……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坛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知识面涉及极广。饱度诗书的曹雪芹,在家族没落后,用他的心灵所著的一本书,亦是他的真实照影。

  哪怕早就知道这个贵族家庭最后会走向没落,可是心中还是为他惋惜,书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仿佛真实存在,任谁也不舍它就此结束。 曹雪芹塑造的这个诗意的红楼梦,的确如梦一般,富丽堂皇,梦最后要清醒,而这个大观园最后也走向了没落。

  人们常说,在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心境读红楼,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每次必定都是一种享受。

  为黛玉感伤而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只有她才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会为花瓣凋零而落泪,若非用心,怎会如此惟妙惟肖。我仿佛看到她孤独的身影,在河头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这个世界还会有人像她一样,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每一丝情绪?在我看来,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者,在这个华而不实的园子里,没有人懂她的心。谁都以为她柔弱,可是骨子里她是倔强的,比谁都倔强,不为浮夸而丢失本性。哪怕最后在她死去的时候她也是孤独的,她最爱的宝玉哥哥却和别的女人在洞房花烛。替黛玉不值,替黛玉惋惜。黛玉是诗意的,是可以描绘却没有谁可以模仿的。

  为宝钗的守旧而感伤。她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为人和善,从上至下广受爱戴。她也爱宝玉,只是她从来都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已。但是她确实个十足的古典女子,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从不表露自己的不满,把自己当成了傀儡娃娃,隐藏着所有的情绪。她是有智有才,却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最后就算身怀六甲,还是没能留住宝玉的心。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悲剧,然而在那样的社会时代,无法反抗,只能选择顺其自然,荣宁二府的衰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梦如幻的故事,给人遐想,诗意的红楼,让人叹惋,却给人巨大的精神的力量。

《红楼梦》读后感5

  手捧一本《红楼梦》,不自觉地嘴里就念出了这些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间味!”可偏偏是这些荒唐言,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苦辣。

  初读红楼梦,我处在云雾中,很多的人物,绕口的古文,丰厚的对话都是我眼花缭乱。只记得了些大约的故事情节,几个重要的人物。其时,你若要问我这些人物联系,我是不清楚的。我形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林黛玉动不动就掉眼泪,这样的人我是有些轻视的。一起,她又爱在言语上计较,动不动就不睬他人,我对她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再才调宝玉,说他对黛玉有情,他偏偏又周游在那些个姐姐妹妹中,说他对黛玉无意吧,他偏偏就招惹了。所以,关于宝玉,我也是有几分瞧不起的。关于开端时的王熙凤,我是有几分赏识的,她精明能干,心直口快,能说会道;但后来她对尤二姐的步步紧逼,以及为了一点产业而做伤天害理的`事,我对她又产生了一点讨厌。总归,开端我对《红楼梦》的形象不是很好。

  后来,跟着对《红楼梦》布景,作者等方面的了解,我开端了解那些人的行为了。黛玉尽管多愁善感,但这也是她所在的环境所定的。想想一个小女子离乡背井,来到外祖母家,尽管有血缘联系,但总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每个行为动作都万分慎重,生怕叫人耻笑了去。后来遇到所爱之人,惋惜天不遂人愿,到最后仍是含恨而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道出了黛玉终身的悲与苦。如此看来,她倒也的确不幸。就如她自己所说“一朝春尽先下手为强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于熙凤,人们说她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没错,她机关算尽,以权谋私,但她也是个率直凶横之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的女子。她不完美,不是个好人,或许《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实在的好人,他们是实在写在书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影子榜样。

  实在而又有性情的他们与她们在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中活着,那一群人的日子反映了一个年代的日子。他们为现在的咱们打开了一条通往那个年代的时光隧道。

  此时,我回想着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我觉得那才调一场梦,模糊而又实在,心里觉得它是凄美的,但又不知它凄在何处,美在何方。就如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本书的真理吧!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在一个孤寂的午后,咱们也来读《红楼梦》,为书中的人物痴狂,领会其间的味道吧!

《红楼梦》读后感6

  只读了这第一遍,不能领略太多,暂且初步了解人物情节,至于其中人情世故,还须多读几遍,亲自经历,方能理解。

  就我目前的阅历来说,不配评价这本书好与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只能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书中人物的喜恶。

  我最喜欢的几个人物:王熙凤,薛宝钗,袭人,平儿

  都说王熙凤心狠贪财,但我觉得她终究没做什么恶事,只逼死尤二姐算是一桩,但也是为了自保。贾府花钱如流水,人心散漫,幸得王熙凤持家有道,勉强维持了贾府的风光,平日里能说会道,给贾母带去不少欢乐,在孝敬老人方面,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她出于什么目的,始终她是做到了。她对待下人严苛,不怒自威,如若不然,下人奴才不服,阳奉阴违,贾府只怕更快衰败。人情练达,情商极高,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心计,实则人中楚乔。可惜的是不识字,才情上没有作为,但人格魅力足以弥补。只是为人要强,不知收敛,少了些对丈夫的温婉。遗憾的是她的结局不好,令人惋惜,可恨贾琏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凤姐和平儿这娇妻美妾,多少人羡慕不来,还去招惹破鞋,凤姐垂危,他丝毫没有怜悯疼爱之心,读起来有些心痛不甘。

  薛宝钗识大体,通才情,善解人意,她的性格我觉得是大多数人喜欢的,我也很喜欢宝钗。她的性格容貌才情近乎完美,我只觉得有一丝欠缺,我想应该是她没有热烈地爱过一个人的缘故吧。她为人随和,与人为善,周围的人对她评价都好,我开始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她,反而有些讨厌林黛玉那样任性。后来的感觉有些改变,倒不是我的想法变了,黛玉的任性依然很讨厌,但是黛玉变得柔和些了,加上她的才情出众,寄人篱下的身世可怜,如果不是父母双亡,她本来就是可以任性的'大小姐,想到这里反而对黛玉的感觉又好了些。而宝钗时时为他人着想,反而把自己的性格压抑住了,从没表现出对谁的爱,也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恨,她像清水一般,使人清澈却又感到平淡。

  袭人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丫头,在内照料宝玉起居,时常规劝,样貌虽不如晴雯出众,但却比她可爱温婉,可怜是奴婢身,如生在富贵家,我想她的才情心胸应该不逊于宝钗,且对宝玉有情,更加是可爱的了。虽说最后的结果并非初愿,也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了。

  平儿对主忠心,有凤姐的心计,又有凤姐不俱备的恻隐之心,为人处世大方得体,有张有驰,是凤姐的得力干将,我想如果给她凤姐的权力,亦可独当一面。

  书中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人物,我也非常喜欢,邢岫烟便是一位,不多说。

  至于那些比较讨厌的,不说了。

《红楼梦》读后感7

  奔着宝黛的爱情悲剧初读红楼,想着见识见识不同续写风格再读红楼,三读红楼本想做个公正的人,客观品评那些风流人物,却身不由己地跳过了数也数过来的主子们,被那些在主子和下人间“周旋”的丫头们吸引。

  自然得从宝二爷房里的丫头说起。想要痛快的人生,不如做个晴雯,且别管她长得有多俊儿,就看她的直性子,摔扇子是她,毫不掩饰地拿袭人未来的身份开玩笑的也是她,毫不留情地赶走偷镯子的坠儿的还是她。她有一说一、想什么就说什么,或许在那个耍心机与权谋的大观园里,她并不讨喜,但她确实活得自在。吃得了“带病夜补雀金裘”的苦,说得出“早知担这个虚名,我就真的动这个心也罢”的怨,没什么情绪憋在肚子里,人生自然痛快。或许有人觉得她就是被这刀子嘴、急性子害死的,但她的委屈既然懂她的人都知道,那又算什么真正的委屈呢?

  相比之下,袭人可就憋屈多了。王夫人的重视成了她的一种负担,天天劝宝玉读书,苦口婆心;想和她们一起闹吧,一是怕王夫人嗔怪,二是因为未来的身份不愿与宝玉太亲密,她稳得不得了,而谁又知道在她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多少翻腾不息的'苦水呢。这也是为何当她寄一切希望的宝玉一去不复返后她哭得如此死去活来的原因。但她注定不能解脱,念往日恩情,她不愿殉情贾府;想兄妹深情,她不愿自尽哥嫂家;念新配丈夫蒋玉涵的体贴,她不愿自尽蒋家。她就这样忍着,稳了一辈子,别人欣赏了一辈子,但也苦了一辈子。

  如果一定要在这几个丫头中选一个,那必定要选平儿。《红楼梦》的人物是很少能轻易界定好坏的,可唯独“俏平儿”成了众人眼中公认的好人。正如宝玉所评价的“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都能周全妥帖”,她既帮凤姐,又时不时帮帮贾琏,却谁也不依附,因为她明白,她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广结善缘,高调做好人。无论是“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还是“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是虾须镯事件,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心意,又不乏风度,于人于己都有了好处。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既然“关系”这个东西客观存在,那我们为什么不和它做个“君子之交”呢?虽淡如水,但能为我们的人生推波助力是硬道理。

  红楼里的丫头还有很多,但既然是“梦”,又以“情”为主线,那些丫头们自然都逃不出一个“痴”字。有对主子痴的紫鹃、袭人,对公子爷痴的小红,对诗痴的香菱,更有为操守痴的金钏、鸳鸯……有痴病不打紧,关键看你痴的是什么,如果是可望可及的,那便大胆的痴吧,你愿意做晴雯便做晴雯,做平儿便做平儿,谁的人生都终是百味的,只是尝尽酸甜苦辣的顺序和余味不同而已。但若痴的东西虚无缥缈,还是醒醒吧,梦破之后,就剩下一所空宅、一块顽石而已。

《红楼梦》读后感8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红楼梦》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人却又无可奈何,无法挽回这样的悲剧。正如那一僧一道告诫灵性已通凡心正炽的灵石:“凡间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你还去吗?”顽石曰:我要去。

  这种“乐极生悲,好事多磨”的变故情节,在《红楼梦》中数不胜数。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建筑、管理、道学、佛学、……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学术界公认的“百科全书”。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有的时候,想看《红楼梦》有多期待,就有多遗憾;《红楼梦》有多不完整,就有多完美,就能让人流连忘返。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

  他把他的悲剧体验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可是好事多磨,《红楼梦》终究没有完整版本,这个缺憾可能恰恰成了“天不从人意”。即使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部分稿件遗失,之后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因贫病无医而逝。留与后世的只有八十回,我们默认的完整版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不只是著作《红楼梦》好事多磨,就连《红楼梦》里的无数人物都是好事多磨,天不从人意。最后大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林黛玉整天为贾宝玉哭泣叹息,贾宝玉整天为林黛玉牵肠挂肚;林黛玉心里只有贾宝玉,贾宝玉他心里只有林黛玉。———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天不从人意的一条注脚,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

  香菱本来是一个乡绅甄家的大小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由于霍启看管的失误,导致香菱小小年纪被拐卖。霍启,就是“祸起”,暗示着香菱悲剧命运的开始。被拐卖的香菱,长大后被卖出当小妾,人贩子现将其卖给了冯渊,结果又将其偷卖给了呆霸王薛蟠。本想“好事多磨”,嫁到“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过上好日子。可是天不尽人意,被夏金桂虐待,最后因难产而死。

  袭人对人和顺友善,善于体恤他人,做事稳重认真,在大观园中人人佩服。本来是大家默认的贾宝玉姨娘身份,可是贾宝玉的出家,就注定袭人的愿望破灭。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众人的苦恼,往往缘于“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天不从人意”,人生如梦、如幻,让世人莫要执迷于人间的幻境。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的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是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三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三百多个人物,即是大富大贵的显官达贵,又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地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在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可以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带着阅历来读书,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动自己心底的那一帧那一幕。

  把自己的阅读与大家分享,可能让听者看到自己眼中的读者和文字,可以没有阅历但是也可以经历。这可能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读后感10

  即是浅酌,那便是刚刚接触的意思。因为一篇读书报告,我开始翻阅了图书馆的红楼梦以及与它相关的各类书籍,但是对我产生影响的并不是原着,而是各类红学家们对红楼的看法。这也是有原因的,我的文学基础并不好,有很多时候看原着并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用意,但是看各类评说却能让我在他们的理解上慢慢地“品”红楼——这便是我的“浅酌”。

  那我到底浅酌到了什么呢?

  众所周知,看《红楼梦》的人们在一开始看的时候,最先关注的无非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我也不例外。但是在众人研究贾府为何“弃黛玉,就宝钗”的经济政治背景时,我却被宝黛之间三世的“木石情缘”深深的震撼了。那是多么令人揪心的爱情啊,人世间的人们都能在他们短短的数十载的时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历经了三世的漫长岁月却依旧抱憾终身,这着实是令人揪心的。

  虽然《红楼梦》是因其里面人物角色的丰满而被世人所敬仰、所推崇,但宝黛之间唯美的爱情故事却是《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大卖点,人们往往是为了看宝黛的爱情而去接触红楼,继而再爱上了里面活灵活现的人物,即使是一个丫鬟也值得人们去研究她言语中的深意。那就更不用说是主角之一的薛宝钗了。看过红楼的人都知道,薛宝钗是冲着“金玉良缘”而住进贾府的,对于这么功利的做法,正处于浅酌状态的我是不喜薛宝钗的。从她的“热毒”便能看出这人的内心是存在黑暗面的,不然也不会需要用天地间最纯净的东西来治愈,而且还不能根治。

  薛宝钗的所作所为都是带着目的性的,这也许不仅仅是当时的人有,就连现在处在法治社会的人们也会有。至少现在会真的做到“无己”的人是几乎绝迹的,就连做慈善的大善人也不是单纯的`为有需要的人做事,毕竟知名度也是获取利益的一部分。然而就目前而言,目的性主义已经开始充斥整个社会了,那么是不是表示薛宝钗也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另一个新坐标呢?其实不然,功利主义虽盛行,但真善美还是我们所歌咏的坐标。我不敢说是每个人都崇尚真善美,都厌恶薛宝钗的“步步心机”,但至少我是的。我可谓是怀着对薛宝钗的不喜而看着她是如何扑蝶进而陷害黛玉的、怀着愤怒看着她和贾宝玉的新婚......

  对于薛宝钗,我是多有不喜,但是我也不会否认她的立场。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薛宝钗的做法虽然不能被那些为宝黛爱情悲剧伤心不已的人们接受,但红学家们还是可以较好的告诉读者们她所作所为的深意,至于能不能全盘接受便是个人问题了,毕竟我们离主角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

  红楼路漫漫,浅酌还在进行中......

《红楼梦》读后感11

  如花一般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人儿在曹雪芹的笔下诞生,大观园当初的盛景是难以磨灭的,是要拥有多大的勇气才敢把这些妙人写到这样悲惨的结局,我想,曹雪芹自己也是不忍的,到底是为了黛玉的凄惨的死,还是之前的晴雯为了宝玉而死,还是探春,迎春的离世,亦或是凤姐的病死?我不知道,这些人的一生都布满了光彩,却至多也就这样悲剧。

  黛玉寄人篱下,万事都得谨慎,似乎是没有人知道她的心境是多么凄苦,尽管地位仍然和大家一样,但人人心知肚明,她不是,她只是占了贾母疼爱的光罢了。她是多么的爱花啊,看到宝玉将花瓣儿倒入水中时及时制止,她知道花离开了土木会脏,会飘零无依,不忍。便葬花,随土化了,不也干净。大家结诗社,唤她潇湘妃子,她说她就是爱那几竿竹子,她的才情是不可磨灭的,一字一句的悲直入人心,宝玉懂她的心,可是最终还是逃不了命运的掌控。对啊,都说黛玉是为了还宝玉前世的浇花之情才来还情的,黛玉为了宝玉多次哭泣也是为了还所赠的水吧,如今还了情,也该离开了。这么说来,他们仍是因花结缘了。

  宝玉是疼晴雯的'吧,宝玉曾撕扇为博晴雯一笑,连最亲的袭人也不曾受宝玉这般疼爱吧。晴雯是生的美,可这最大的优点却也害了她,因了这,她离了宝玉,离了大观园,甚至离了红尘。在晴雯眼中,宝玉便是她的世界,雪夜,她为他连夜修补孔雀毛的风衣,甚至还高烧不退,可是尽管这样,是不后悔的,为了宝玉啊。弥留之际,唤上宝玉,死又有何可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尽管多么不舍,多么留念,还是离开了,也许,这世界不适合她,终究是这红尘负了她。

  凤姐,一直都是贾府的运转核心,她尽自己所能去维护这一切,包括自己所拥有的,包括自己想要拥有的,人人都道她四凤嚣张,但她可不是美丽的?她也有坐在花轿里期盼的时候,她会想,她的丈夫到底是什么一种人,事实上,她的丈夫最为花心,那么不专一,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她是这么大的一个家的顶梁柱,她不可以任性,可她是个女人,是个小女人啊,她会为了自己的丈夫伤心,她也会嫉妒,吃醋。表面上,她一直都是在笑的,幕起幕落,幕前幕后,她都在笑,放肆无忌的笑,笑颜如花的背后藏了多少的泪,夜深人静的时候的哭泣谁又知晓?面临死亡的时候,她也许还会想,终于,终于可以休息了吧,真的好累。

  花开的繁盛。花落的凄惨彷徨,漫天的飞花染红了世界,才有了这红尘岁月,不可避免的经历,很少有人看透这猩红的世界,挣扎着离开,贾王史薛四族的日渐没落以及大观园的静寂映射了这个世界的起起落落,而这花开花谢又证实了红楼悲情的发展,原来早就注定了啊。

《红楼梦》读后感12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个朝代,腐朽的王朝在堕落,这里没有亲情,没有仁义,却有着凄凉无情但又纯美如水的爱情。

  黛玉是水,这已无可非议。即是从姑苏水乡走来的女子,是为白甘露之恩的降珠仙子下凡投胎,她自然带着股清甜的水气。“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有着喜怒无常的性格,爱哭的脾气,与那作诗作词的才情,无一不带着水的特征——柔美,空灵,变化无常。然而黛玉有她坚守的一面:对宝玉的爱情,用情之深深至泣血。我觉得,这种爱情视富贵官爵为泥土,建立在互相欣赏,心有灵犀的基础上,干净飘渺。但,它始终是空虚的,如肥皂泡一般,会随时破灭。“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钗则不然,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且不论她在“宝黛恋”中的角色,看她为人处事:和气中带着坚强,待人接物亲厚、一视同仁,在被言语冒犯后一笑置之,是一个委婉内敛的人。她从小受到正统教育的熏陶,深受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毒害,为人行事遵守三从四德,纲纪伦常。宝钗如山,稳重,守分,才知。她的柳絮词更托出她的沉稳,贾母不也如此夸她!“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他们的爱情是大家认定的金玉良缘。

  只可惜宝玉是个情种,他只看到山水各自的好,看到钗黛各自的美,最终选了一瓢水。也许曹雪芹想歌颂的就是如此干净纯美的爱情。为了真爱的人可以抛弃一切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罪名。但这并不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把握如水的爱情是很难的,纵然它灵动纯洁美丽,也只是从人们的手中一点一点滑落罢了。曹雪芹曾惨痛地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华,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在这所有繁华掩盖下的因男尊女卑引起的重重悲剧: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执,远嫁的探春,跳井而死的金钏……想到那些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女子,最终都逃不了的凄苦命运,真觉得造化弄人。有貌怎样?有才怎样?有家世又怎样?那些曾经拥有的一切竟然无法换取一个简单幸福的生活,这才是她们最大的悲哀。这样的红楼,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社会的无情的鞭挞。但,任是无情也动人!

《红楼梦》读后感13

  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题记

  《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线,以“木石前盟”为因,“绛珠还泪”为由,展开叙述。以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体现当时社会的腐败等等。具玄幻色彩,集饮食文化、建筑美学等等于一书,极具鉴赏价值,可谓是历史巨作。

  其中很多角色都是耳熟能详了罢。且说林黛玉乃居“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之一,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故决定倾泪以还之。也就有了“神瑛灌溉”、“绛珠还泪”之说以及后来的红尘之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位比西施还美的“病里佳人”模样。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喜哭,其中也寓意着故事的结局终是个悲剧。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美人,与李清照有几分神似,却又略胜几分。在写菊花诗中,她所作的《咏菊》以“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新”而一举夺魁,她的诗极具有她自身的'个性。“满纸素怨”“难解愁心”便是她自身性情和命运的寄托。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俯身葬花,泣吟一曲《葬花吟》,此诗以血泪凝成,字字发于林黛玉的内心,是怜花,也是她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叹;是写花,也是在写自己,情抒发得尽致淋漓,全诗如泣如诉。

  她是一位情感清晰的女子,毫不遮掩,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喜怒全表现在脸上。皆觉得她尖酸刻薄,清高孤傲,全府上下唯贾宝玉一人知她。

  贾府上下除贾宝玉外都觉得她不若薛宝钗端庄大方,善解人意,讨得人欢喜。可谁又知薛宝钗喜怒皆藏于心,不表于色,更令人难猜真实呢?

  贾宝玉是林黛玉的知己,亦是她的心慕之人。他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叛逆的形象,但实则是一个敢于反抗当时社会,反对科举,不喜约束的一个形象。他可以说是曹雪芹理想的化身。

  曹雪芹出身豪门,少时的他不喜仕途经济,后因一些原因家道中落而一蹶不振。因深感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故有了这集文学艺术、儿女情长于一书的《红楼梦》。

  故事的开始,就蕴意着结果的悲剧。皆言金玉良缘好,谁知木石前盟情长?“木石前盟”终是不敌“金玉良缘”?实则不敌世态人心。

《红楼梦》读后感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经典名句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他们都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堂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但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而黛玉的性格和气质,却隐含着叛逆性。

  针对这两大女主角,我认可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欣赏黛玉的才气,欣赏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淡泊名利的品性。但我更喜欢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我格外欣赏她的才情,与黛玉的诗的风流别致相比,我更喜欢宝钗的诗的含蓄浑厚,欣赏她“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远大理想,欣赏宝钗滴翠亭戏蝶后所表现的聪明细致,欣赏她对黛玉刻薄她却不放在心上的宽宏大量,欣赏她对母亲的孝顺尊敬,欣赏她对下人的体贴关心。

  读完全书,我才了解《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作品,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纨,出嫁不久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迎春,远嫁的是探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被赶出大观园的是晴雯,撞墙而死的是司棋……真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贾家最后家破人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及社会道德观念的落后。

  虽然是悲剧,但是她们曾经拥有的,在大观园里吟诗作画,开宴会,品茶的自由快乐,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珍贵的友谊……这些回忆,是她们心中最美的画面,是悲剧也不能改变的美丽的记忆。她们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种无愧于生命和时代的声音,创造出了缺憾中的美丽。我们的生活也同样,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即使没有获得成功,但曾经为之努力,不断奋斗的.记忆和经历的过程是美丽的,给人生以启迪,让你积累经验。像俄国诗人普希金说的:“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我爱《红楼梦》,爱它文字的精彩细腻,爱其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爱它反映的社会现实,爱它对女子的赞颂,爱它悲剧给人带来的惊心动魄,更爱它所创造的缺憾中的美丽!

《红楼梦》读后感1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近年来“红学热”风头渐盛,对于《红楼》评说,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红楼梦》,心中亦是感慨良多。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展开,表面上看去是讲荣宁二府一大家子的莺莺燕燕,吟诗作对、筵席应酬,觥筹交错的奢靡日常,深入挖掘便可见此乃一个家族的衰败史。一切的一切,皆是在封建制度这个背景板下逐渐被荼毒侵蚀掉的。其中亦有风流,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爱情为中心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贯穿始终,这既是二人的悲剧,也是家族的悲剧,亦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我于红楼概况,止言于此。

  争什么,乐什么,哭什么,痛什么,挣扎什么,又放不下什么。眼观尽世间沧桑,心味人世凄凉。《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命运不是如此?这其中我最欣赏黛玉。一为其美,二为其才。甫一出场,便是如众星捧月般的存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不张扬,不明艳,虽娇弱,却自有三分韵味。然,再貌美也抵不过寄人篱下的可怜身份。这让她骨子里的愁更进一步有了安放之处。便如那一首《葬花吟》,作者哽咽,听者动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说不尽的愁绪,抹不干的泪痕。“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她寄人篱下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字字泣血,句句剜心,人们在惊叹其才的同时,想到其身世,也不由得平添几分伤感。也难怪宝玉听后“一时痴了,悲不自胜”。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对王熙凤的看法大都是两面三刀,心狠手辣的角色。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为人泼辣这的确不假,但她的干脆利落、处事干练,即便是男儿也不遑多让。秦可卿去世后的一干事情都是王熙凤一手操办,丝毫没有女儿家的扭扭捏捏。再如后来贾琏后来纳了尤二姐,她却没有直接上门,软刀子杀人,最后逼得尤二姐吞金自尽。虽然她不是什么大善之人,却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倘若不是有她这个“女强人”撑着,荣宁二府恐怕是衰败的要更早。说实话,我更欣赏她身上的男儿气概,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势头,最后落得个病死的下场,既让人出了一口气,又不无可悲。想那恍若神妃仙子的人儿,却病的只剩一具枯骨,这大概,便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席慕蓉曾写道:“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看《红楼梦》的故事,感同身受,喜他人之喜,悲他人之悲。“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可叹,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