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9-01 16:47:26
《红楼梦》读后感18篇(荐)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为背景,宝黛爱情为主线诠释了,家族悲剧,爱情悲剧,以及诠释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或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便是最好的解释吧。那个时代的许多人或许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经受着无穷的折磨。没有仁义,没有亲情,只有封建统治下的富人的腐朽与奢靡,和穷人的贫困与伤痛。

  读完红楼,心中便涌起一股酸涩。或许是感慨家族兴衰,或许是离殇佳人已逝,或许是心疼那份简单的执着。在复杂的社会存在属于他的一份简单心事,抑是在简单的相许中领会了人性的多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嫌。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奠定了她一生的执念。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愿意是,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何必用他对她的爱,赌上她的一生。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却不知真谛更多的是变却故人心,故人心易变啊!这份改变或许本不是内心深处的想法。痴傻得他,怎么会知大婚当日,她喊出那句,宝玉,你好时有多心痛。是你好狠心,还是你好好保重,或许无法取证,但我知道,当爱他入骨时,便是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她生命的离去换的了他一生的钟情,古殿青灯下的那个凄凉的背影,寂寞夜晚的一阵阵梵文。是她负了他,还是他错了她。现实就是这样,如果不轻易许诺,如果不轻言放弃。生活是否还如此凉薄。

  我想或许曹公是真的偏爱黛玉的,否则怎会将自己的满腹才情都倾注到一个弱不禁风的身躯上去。她既自卑又自尊,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生性孤傲,更不喜繁文缛节,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有自己的主见。她不会像薛宝钗那样一昧地迎合贾母等人的喜好,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禄;也不会像王熙凤那样千方百计地取悦贾母。他坚持做自己,就像贾府里边一株秀丽的白莲。

  虽然对于林黛玉的美曹公并没有过多地笔墨。但几句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便体会到了异常的清秀非凡。并且黛玉身上天生一股风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黛玉初来贾府的场景。也是宝玉从此被深深打动的一刻。或许一见钟情就是如此吧,能够见到彼此就满心欢喜。

  或许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吧,别人眼中的小性子,的敏感,的刻薄,都来自那颗自卑的心吧。初到贾府,尚处于孩提时代却仍要谨记,母亲生前嘱咐。倘若,生活在自己家中,十来岁的少女不应该是无忧无虑,顽皮戏耍的年纪吗。所以她学会了看眼色,尽量让自己的.举止合乎情理,却让自己变得异常敏感。会在深夜里暗自思量,到底是父母双亡,到底是无依无靠。用自己脆弱的身躯来支撑起,贾府这个富家豪门里的风雨。

  我是理解黛玉的小性的,但我见得更多的是他的坦诚。待人宽厚,不做作,能将别人对自己的好尽可能地放大。她给自己的侍女鹦哥起名字,她希望她能一直在她身边,陪她好好的度过一生吧。可是,当我看到他的名字叫紫鹃的时候,我心里好难受啊!杜鹃啼血猿哀鸣,杜建及紫鹃,会随着主人死亡吐血而终止他的生命。我多想,那个黛玉永远是初见时娇柔的黛玉,而不是后来,在宝玉大婚之日病死床榻的伤心人。我更气,大婚之日,掀开红盖头发现不是他的林妹妹的宝玉不是去寻找,而凝视所谓的肤若凝脂。相对于薛宝钗的事故,有城府,能多方面的取悦别人。我更爱他的坦诚。香菱学诗时,反观宝钗的态度,我真的很厌恶那句得陇望蜀。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何必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别人的行为举止。而一句“既然要作诗,那就拜我为师傅”玩笑中透出一份诚恳与单纯。这份简单,有谁不爱啊!

  我想我最爱的便是她吟诗作对的才气了吧。她喜欢诗中的浪漫,可以忘却现实的烦恼,徜徉在诗中美妙的境地。或许卑微的人总想踮起脚尖,他们可能期待够到伟大的东西。虽然自己无法做主现实,但提笔的时刻可能就忘却了一切伤痛,虽然生活把她逼到生命的死角。所以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她更爱是人身上的洒脱,那种藐视一切的魄力,同时又将世间万物广纳于胸。所以书是她的第二个世界,是她可以忘却烦恼与忧伤天堂。对于书她不仅能做到熟读成诵,对于那份文字的钟爱他更有自己的见解。曹公肯定像宝玉一样爱惨了这个女子吧,似乎历代才女的特质都有黛玉的身影,将美好融进林黛玉的生命,来满足一切的向往。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更表现出他对宝玉的那份真挚的感情。“堪怜咏絮才”则是与谢道韫比肩。但林黛玉又也区别于历代的才女,即曹公赋予她的悲剧命运和叛逆。我想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便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如此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及,立即就产生属于自己的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除此之外,那种不向现实低头的精神,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于万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所以葬花词,更多的是她所面临的境遇吧!红颜自古多薄命,她此生红尘,无欲无欢;她归路茫茫,守荷自清香;她情痴漫漫,血染桃花红。红颜易逝,刹那芳华。最后才发现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树辞镜花。她慨叹人生以花自诩。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自己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是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对贾府冷漠无情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至死不陷于污浊。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数句,更是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曹公是大有深意的:杜鹃啼血便象征着人的死亡。一首《葬花吟》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她是黛玉遭受的苦楚,是她对于这个不公世界的挑战,更是一个女子在深宅大院里独自遭受的人间风霜。我想《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或许,无诗,也就无黛玉吧。

  但是这样的她,是不太会被那个封建没落时代接纳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社会,她的才情学识不会被时代承认,她的爱情也不会轻而易举的成功,封建社会大家族里一切为先的是亘古不变的利益,而在哪里生活的她,虽然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着追求高品质爱情,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一个个似枷锁般钉在她的爱情上。她的特立独行,她的身上体现出前的前卫,进步是被认为绝对的叛逆,是被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着追求才更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在梦中看见一僧一道携宝玉下凡时在太虚仙境的大牌坊上看到的一幅对联。而这首对联,写的玄妙异常,其中的“假”,“真”,“无”,“有”四字更是很难真正体会。何为假?而何又谓真?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假。而何为无,又何为有?手上拿着的说不定是无,而心中想的则可能是有。在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中,就存在着巧妙的玄机。

  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真的只如曹雪芹所说,满纸只是荒唐言,又何从谈起辛酸泪。而作者不痴,所以这部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的这本书中的“味”。“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有读懂了这句话,从表面的假语中看出事实的真相,才能读懂真正红楼梦。

  这句话,到底该如何解释。我认为,读了后面的故事,这句话自然就解出来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你把假的当成了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东西当作有的,而有的东西也成为了没有的。而这幅对联反过来读,意思也是一样。作者用这句话来提醒读者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于在乱象中迷惑了真意。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好多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只有守住本心,才能解意,万不可无中生有,以假乱真。

  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在第一回中就出现了,甄士隐接济了贾雨村,使他一举中第。而当我们分析他们两个的名字之时,就发现了其中的玄机。一个是“真事隐”,一个是“假语存”。而这正照应了这幅对联,而接下来两人的命运,也同样顺应了这句话。在第二回中,甄士隐解了“好了歌”,随着跛脚道人遁入了空门;而贾雨村,则在甄士隐最后的所居之所当上了县老爷。甄士隐遁入了空门,“真”变成了“假”的,而贾雨村却当上了县老爷,“假”的却又变成了真实存在于这个世上的。而纵观全局,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存在,无疑是作者为了告诉读者真事已经隐去,而存在在表面上的只是假语。假亦真,而真亦假,红楼梦就在真假虚实中拉开了序幕。

  而这幅对联第二次则出现在了第五回之中,当贾宝玉梦游仙境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这副对联。而这幅对联,也点出了贾宝玉不寻常的一生。而曹雪芹真实(甄)的命运和归宿,也正是贾宝玉的一生经历。在梦境中,宝玉不但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也看到了众人的命运。在万物凋零之时,“有”的变成了“无”的,“假”的也变成了“真”的。而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听到了《红楼梦》曲,而这也揭示了贾府中人一生的命运。听完之后,宝玉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紧接着就发生了贾宝玉与可卿发生的云雨之事,而最后贾宝玉甚至在梦中遇险时大叫:“可卿救我!”说明这个梦境十分真实。而太虚仙境中的可卿,并非指的是秦可卿,我想应该指的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而在第五回中对于可卿的描绘则是:“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而可卿乳名兼美,正是说明了可卿只是贾宝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并且产生爱慕之情的三名女性(秦可卿,宝钗,黛玉)叠加在一起而形成的,并非指的是秦可卿一人。而在太虚仙境中经历的这些事,其实是“假”的,但是每个人的命运,却又真实的发生了。正好照应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当你以为太虚仙境中只是假的东西,无的东西,却又发现它们变成了真的,有的东西。

  也正如《好了歌》中所唱一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其中,功名利禄,金银,娇妻,儿孙才是真的东西,而神仙只是存在于神话之中,是假的东西。人生在世时,人们总觉得真的东西比假的东西要好。但当人归西远去之时,真的东西变成了荒冢上的'草,妻子金银随风而去,儿孙也离开了你。而假的东西,却变成了好的东西。

  而这也照应了红楼梦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遁入空门,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的东西已经凋亡散尽,而只有遁入空门的才得以保全了性命。真的变成了无的,而假的又变成了有的。人不应如此执迷于有的东西之上,看破红尘中的一切,心境空明时,便有了东西。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佛教思想。正如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在心中,而只有这些假的东西,才能长存于心中,永驻于世间。“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头”,酒肉这些世俗真实之物,只是穿肠而过,变成了假的东西。而佛祖,这是一个虚的东西,却是在心中真正有的东西。佛教告诉人们获得幸福与超脱需要“四大皆空”,要求人们放下执念,放下理想,看破红尘,超然于世间。而一味追求“空”的人,却又会有“空执”。“空”,只是在人有的特别的经历经验之后,再回想自我,明醒己身的产物,它存在于刹那间。在那一刻之前,人是俗人,“有”的即为“真”的,“无”的即为“假”的;在那一刹那之后,才为真正的明悟,人才真正找到了“自我”,“有”变成了“假”的,而“无“变成了”真“的。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之中,江南金陵的甄家来京拜访贾家。这个甄家,在第二回中就出现在冷子兴的口中,甄家是个富而好礼之家,曾经接驾过皇帝四次。奇怪的是,甄家也有一个长得眉清目秀的少年,名叫甄宝玉,长得也酷似贾宝玉。而这也是作者的另一个意象,甄宝玉,贾宝玉,就变成了真假宝玉。而这两个宝玉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根据对联上所说“假亦真时真亦假”,我们则可以看出,其实两个宝玉亦真亦假,其实他们两个有着同样的本源—也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所以也就不存在真假宝玉之分了。而从接驾四次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康熙皇帝南巡不止四次,所以身为江宁织造的曹寅接待过皇帝四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甄府,贾府,一个身在江南金陵,而一个活在大都,这很可能是作者因为清朝时让人谈之色变的“文字狱”压迫,不得不避嫌才为之。

  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深入,贾府这个庞大的整体也看是走向了毁灭。而故事的情节也正如红楼梦曲中所说,贾宝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得不遁入空门。而在贾府覆灭之前,与贾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甄家却是被提前就被抄家,彻底的败落了下去。而根据对联所说,“假亦是真,真亦是假。”而贾府这个庞大的大厦,最终也受到了命运的惩罚,倒了下去,树倒猢狲散,府邸被抄,财产充公,有罪者(贾赦,贾珍)或被斩首或被发配,家眷也被贩卖成了奴隶。一代巨族,贾家,就这样倒了下去。而它的命运也终究没有逃脱红楼梦中所说的一样。在第五回中,当宝玉听见“红楼梦曲”时,应该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虚渺的东西,没有认真地去听,否则又怎可能悟不透。而红楼梦曲中的内容,最终也应证了太虚仙境前的那副对联,”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而就从贾府整体而言,一开始我们看到了表面上的荣华富贵,但也如对联所述那样,当你认为拥“有”荣华富贵是“真”的时候,却没发现其实那些全都是“假”的,是“无”的。而背后真的东西是虚无,是空。而这种空,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而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一种境界。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在红楼梦开始就出现在了读者们的眼帘之中,它贯穿了红楼梦整本书,它是贾府命运的主旨。在红楼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事都正如这对联所说一样。而这也是作者曹雪芹想告诉我们的东西,人不要一味的追求执念,追求物欲,这样终究你认为有的东西也会变成无的。我们人生追求的应是空,看破红尘,使自己心境空明,看淡世间的得失。而这些,我想也是作者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如此大风大浪之后得到的收获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难以自拔。

  诚然,《红楼梦》里远不止这三个人物,然而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他们三人。的确,《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情爱史,但最让我揪心的就是他们三儿的情感纠葛。在他们的爱背后,暗藏着封建婚姻观念的牢靠枷锁,但也十足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顽强抗争。他们爱情的结局象征着故事的结尾,凄凄惨惨戚戚,不禁让人心酸感叹。

  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却逃不出不足之症的牢笼。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跟从贾雨村学习就凸显其聪颖的一面。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迎春贵妃省亲时,唯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一旁的黛玉见此景况,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史湘云入社后请诸位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

  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养成了爱计较和忍气吞声的性格。怀疑周瑞家送来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对撞见宝玉来看宝钗吃了小醋等等。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聪颖灵秀,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他本应是贾家寄予厚望的继承人,然而他却充满着叛逆,虽去过学堂,念着四书五经,然而却一心厌恶官场,讨厌官场的腐朽堕落。但他反倒是对女子有着格外的亲近,从小就被女子包围着,甘愿做那万红中的一绿。他自称女人是水做的身子,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极度欣羡女子的清洁纯净,憎恶自己的家庭,甚至后悔自己是个男儿身。所以,他对身边的丫鬟总是呵护有加,平等对待,这即反应他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控诉。他总是想摆脱封建枷锁的桎梏,但又无奈自己封建等级的`身份。而最能体现宝玉向往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爱情,他对自己真正爱情的向往超越了时代背景的限制,不为封建家族利益而成婚,死心塌地地爱上了林黛玉,矢志不渝。他用真心向时代宣战,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他以失败告终。

  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

  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感受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中的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

  众人对薛宝钗的评价向来就褒贬不一。虽然表面上她还是个正面善良的形象,相貌出众,博学多识,善解人意,懂得权衡利弊,只是有时也颇有心机。但实则她是一个被封建思想紧紧裹住的女人,所以身上自带有那种让人嫌弃的质感,她为了一己之私而言语中暗射毒箭而害死袭人,这在众多人看来成为了无法原谅的错误。此外,之前她口口声声说不信那和尚的“金玉良缘”,却总在宝玉面前再三提起。金钏死后为了不让王太太过于伤心,竟说出了那丫鬟死不足惜之类的话。这云云一系列的事,都看出了宝钗实在就是被压在封建大山下的奴仆,她的生活游离在勾心斗角与阿谀奉承的边缘。作者对这个人物其实是又怜爱,又可惜的。结合人物背景,我们其实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怪在宝钗身上。毕竟,她在贾府仍是一个受得上上下下都喜欢的“封建淑女”,她与那心狠手辣,两面三刀的“凤辣子”是截然不同的。

  《红楼梦》这部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在于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红楼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一梦,千言万语化成一声叹息。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一起来看看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image.png

  林黛玉的娇美容姿是迷人的,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丰富细腻、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她在《葬花辞》中所扦发的是自己进入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感受,以落花自况,以血泪为墨,抒写花落人亡的哀愁。“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托着她对人情冷暖不定的愤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难道不是她对迫害自己的残酷现实的控诉吗?“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表达了她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执著迫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情志和坚定不移的精神。从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向读者探刻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矛盾的纯洁心灵,凸现的是一种人格独立的壮美和崇高。黛玉一生不幸,与宝玉的爱情被无情的统治者封杀,最后泪尽而逝,而宝玉也因此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上演了又一出爱情悲剧……

  读完《红楼梦》,我为故事中的种种悲剧而痛心,因为这些悲剧,不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若说没奇缘,这一辈子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么样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泪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面带笑容的悲剧。《红楼梦》不但描画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子由草木开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并且还胆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权贵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它们的种种做假、诈骗、贪得无厌、腐朽和罪恶。它不仅指出这一亲族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同时也暗中示意了这一亲族隶属的阶级和社会形态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热烈地爱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决心反判那一个接近死亡的封建权贵阶级的贰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决的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会形态制度。一边儿是木石前盟,一边儿又是珍宝姻缘。一边儿是封建社会形态下务必寻求的功名光环,一边儿是心驰心里向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出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稀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所有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临封建礼教下的种种压迫使受害和冷漠,甚至于以性命的支付为代价,质本洁的寻求始末不弃。我们兴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刻,看见了导致悲剧的一个关紧因素:林黛玉的纯洁高尚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初的世俗格格不入,没有办法与社会形态“合成一体”,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表现出来,也是她悲剧的着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经过,是她的个性表现出来的焦点存在的地方。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坦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鲜明可爱鲜妍能几时,一旦飘泊难寻找。花开易见遭遇灾难寻,阶前愁煞葬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掉泪,洒上面的天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着看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没有办法清楚她的思维头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自个儿身后的情形,没有办法消除心中挂念,又流泪不止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稀玉挨打后,工于心数、精于处世经验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子,并且还用训教的话口儿箴规稀玉改弦更张。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稀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僻高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球都哭成了桃儿普通,她的哭不是缺乏力气,她以哭这种独有特别的情意体验认识来诚恳公开支援稀玉,默默抗争封建礼教,因为这个只有它们二人的心才贴得近来,爱得最深。

  “文雅似娇花照水,举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笔者经过贾稀玉的眼球为我们描画了一个伶俐多才、美艳体弱的病态美貌女子。这样一个纤弱的女子,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禁受了无数折磨在这以后,性命止境来临之际,封建社会形态的狰狞脸面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遗忘黛玉临死前的那一个场景,病逝危险之际,紫鹃四下里请求帮助,却没人肯帮。为防止倒霉,贾母把稀玉的亲事也转到其他地方去处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恨怨悲哀婉转,“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无怪黛玉的葬花吟诵。啥子地方有一个整洁的、理想的地方,到底啥子地方有我自个儿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如今所处的事实社会形态都是污浊承受不了的,我要找一个自个儿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让步对自由的寻求。我们为之挂心,为之气愤,一对寻求自由的小伙子男性和女性在封建的枷锁之下劳燕分飞。“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么在稀玉的婚庆鼓锣声中离去了人间。携带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私人拒绝世界,世界拒绝人的天底下取得了解和关系密切,在伶俜无依的天底下,稀玉是她心里永恒的暖和;在爱情无傍的天底下,稀玉是她心里永恒的伤痛。固然最终她变成了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魂灵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纯洁高尚孤僻高傲的、落落寡合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数所赐,也以资写成了她的命数。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的,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情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作文

  《红楼梦》读后感 篇15

  如果没有《红楼梦》·

  如果没有《红楼梦》

  如果没有《红楼梦》?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只不过“四大名著”也许变成了《三国》《水浒》《西游》和“第一奇书”;

  如果没有《红楼梦》,《花谢花飞花满天》可能会取一个俗气点的名字,猫腻大神在写《庆余年》时会为命名多费一番心思,金庸先生笔下的王语嫣或许不会被称为“神仙姐姐”;

  如果没有《红楼梦》,在感慨世人庸俗时,说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如果没有《红楼梦》,在讽刺权力更迭时,说不了“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如果没有《红楼梦》,痛骂小人得志时,说不了“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感慨红颜薄命时,说不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夸赞女孩清秀时,说不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祝福新人幸福时,说不了“金玉良缘” ;

  如果没有《红楼梦》,何谈京韵里的“孟夏园林草木长”,何谈“冷雨凄风不可听”;

  如果没有《红楼梦》,《枉凝眉》里“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的悠扬曲调也不复存在了;

  如果没有《红楼梦》,何来“假作真时真亦假”“世事洞明皆学问”“眼前无路想回头”的人生箴言;

  如果没有《红楼梦》,哪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妙语佳句?

  如果没有这部中国文化集大成之作的《红楼梦》,好像,真的不太行。

  那么今天就来聊聊我眼中的《红楼梦》。抛开学术界所说的光怪陆离的影射索隐与扑朔迷离的作者身世不谈,在《红楼梦》这场文学盛宴上,我所看到的是由“曹主厨”精心准备的两道主菜:命运与人生。

  开篇第一章中,顽石思凡、神瑛历劫这两个神话分别铺垫了男女主人公金玉良缘、绛珠还泪的命运。之后的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借荣府管家周瑞之婿冷子兴的闲谈、丧母后进京投奔而来的女主林黛玉的观察、摇身一变成了随侍门子的葫芦僧的告诫、太虚幻境司主警幻仙子的曲词,从熟视、初视、仰视、俯视四个角度,拉开了以宁荣二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长篇史诗的序幕。

  仿佛冥冥中“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已成定数,曹雪芹先生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过程中将前八十回部分打磨得精彩连连、环环相扣的同时,将人物命运在前五回中浓缩呈现,并在后文的各个细节之处以言语和诗词等形式不断地对人物结局进行点染,以致今天的我们即使并未看到作者完整的创作原稿,也能预判丢失的后半部分故事的大体走向和人物结局。

  当然,也正因如此,《红楼梦》被打上了“宿命论”的标签。不过,曹雪芹先生所架构的“命运”真的是“宿命”吗?

  前八十回的内容里,从身世到结局交代得最清楚的人物中,曹公着墨最多的便是晴雯,我们不妨沿着她的命运轨迹去探寻一下答案。

  十岁进贾府后,她举目无亲,唯有一个嗜酒如命、整日里烂醉如泥的哥哥和举止轻浮的嫂子。随贾母生活一年后便被分派去侍候宝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展示着她的真性情;连夜病补雀金裘,展现着她的心灵手巧与好强的性格;病中怒不可遏地用簪子扎偷镯子的丫鬟坠儿的手,虽说残忍,可在这份“恨铁不成钢”的愤怒背后,是她的自尊与清高;讽刺宝玉给麝月篦头,在清高之外透着一份尖酸;“目无尊卑”却还对巴结宝玉的小丫头冷嘲热讽,可见她并非完全反抗礼教,而是由自尊与聪明而生的狂傲。幼时的悲惨命运与先后两个好性子的主人塑造了她的独立与自尊,与之并生的好强与狂傲也促成了她悲惨结局。抛开其他因素,单从晴雯个人问题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她的清高与自尊并无过错,而在待人处事过程中的尖酸刻薄、不留情面、恃才傲物,使她远离了身边同一阶层的人,致使自己在被冤枉的时候,周围人除了默不作声便是落井下石。临死前喊了一夜的娘,也许正是她孤苦无助的境遇深处、从小缺少教导与疼爱的真实体现。

  包括金钏,也并不是被任何一个人直接逼死的,而是由于自身的行为与性格直接导致了投井的结局。金钏承受不了与宝玉有私情之后的.风言风语,接受不了被撵出去的现实以及原为王夫人房里大丫头的自己被“配了小厮”的未来,加上自己“情烈”的性格,故此“含耻辱”而死。

  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我们要承认《红楼梦》的故事背景下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封建观念也对“命运”的走向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曹公用笔下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表明着我们捉摸不透的所谓“命运”并不是设计好的剧本,而是对每件事情的开端与结果之间相互搭配后反应给我们的感受——自己一次次选择:由衷做而事竟成者,谦称果;由衷做而终受挫者,怨称报;违心做而终受挫者,怨称命;违心做而事竟成者,谦称运。书中所呈现的“判词”大多以悲悯的语气去感慨命运,与其说是黄泉生死“录鬼簿”,倒不如说是红楼女儿“祭魂诔”;与其批判它给每个人物佩戴了“宿命论断”的枷锁,倒不如庆幸它给每个读者预留了“伏笔千里”的劝诫。

  至于人生,既有含玉而生的掌上明珠,也有育婴堂前的被弃女婴;(贾宝玉、秦可卿)

  既有厮混闺中的男身女相,也有脂粉英雄的名凤实凰;(贾宝玉、王熙凤)

  既有寄人篱下的锦衣玉食,也有孤苦无依的受尽欺凌;(林黛玉、香菱)

  既有才思敏捷的“花谢花飞”,也有大字不识的“蚊子哼哼”;(林黛玉、薛蟠)

  既有屡试不第的雄才大略,也有龙禁“捐”尉的一事无成;(贾雨村、贾蓉)

  既有顾全大局的善解人意,也有口无遮拦的娇蛮憨厚;(薛宝钗、史湘云)

  既有一顿暴打的不畏权贵,也有唯唯诺诺的告帮打秋风;(柳湘莲、刘姥姥)

  既有协理两府的特事特办,也有初次掌家的欺小欺生;(王熙凤、贾探春)

  既有堪情不绝情的跛足道,也有还俗未免俗的葫芦僧;(“魇魔法叔嫂逢五鬼”“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既有图效下猛剂的胡庸医,也有说笑卖假药的王道士;(“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既有马高镫短时的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银子,(贾芸&倪二)也有亟待救命时的独参汤里的几钱渣末泡须;(贾瑞&王熙凤)

  既有庆元宵打灯谜的热闹,也有开夜宴发悲音的凄冷;(“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既有稻香村内的守夫课子,也有荣府后街的悔婚另嫁;(李纨、尤二姐)

  既有羞愤难当的拔剑自刎,也有纠缠不休的照镜身亡;(尤三姐、贾瑞)

  既有前世缘分后的真情错还泪,(黛玉)也有金玉联姻下的无爱终成婚;(宝钗)

  既有未及见面的出嫁分离,(贾宝玉&贾迎春)也有执手泪眼的生离死别。(贾宝玉&晴雯)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虽然没能读到真正的结尾,可如今的《红楼梦》也足以让人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了。

  念书中人,感慨离合悲欢终成凡尘八苦;

  品书中事,无奈炎凉世态便是人间五味。

  回头一看,自己又何尝不是书中之人,也正经历着书中之事呢?

  人皆哭临此世,难得笑着离开。惜取眼前人,善做手边事:以旁人目观己,以自己心度人;不招祸事,不做错事,不怕难事,不厌闲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百年身回首,无憾于事、无悔于人、无怨于情、无愧于心,便是圆满;于己有名、于业有成、于家有利、于国有效,便可称功德无量。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无论在此之前你有没有读过红楼,不妨让今天这篇文章作为一级台阶,助你登堂入室,翻开它的扉页——推开这座文学宝库的大门,去饱览这绮丽风光,去爱上这满目琳琅!

  《红楼梦》读后感 篇16

  胡适先生认为,《红楼梦》是自传小说,其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后来胡适先生受到批判,这个说法也不了了之。现在我认为,胡适先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贾宝玉代表的就是作者自已。但《红楼梦》主要并不是写曹雪芹,也不是写曹家。从大纲目看,《红楼梦》主要写得是美优伶秦红玉,是如同作者宣称的给“闺阁昭传”,因此,《红楼梦》应该不能算自传,而是他传。

  《红楼梦》的大纲目

  《红楼梦》产生已经260年了,研究《红楼梦》的人也不少,这部书虽然以白话文写成,很容易看,但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看懂这部书,什么是其“大纲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红楼梦》主要是写宝、黛爱情悲剧;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封建小说,通过描写贾家从盛到衰,反映出清王朝注定灭亡;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曹家的“隐秘家史”;胡适先生认为《红楼梦》是自传小说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红楼梦》的确是部非常博大的作品,不同的人能有不同的发现。鲁迅先生说得好,《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想,曹雪芹生活在康、雍、乾三朝,那个年代正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指望曹雪芹能看出清王朝注定要灭亡,那是有点强人所难。

  在《红楼梦》第7回宝玉第一次见到了秦钟,脂砚斋的批注是:“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也。”“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是《玉台新咏》里的一句古诗,这怎么就是《红楼梦》的“大纲目”呢?

  一说姓秦,有人马上联想到秦可卿。但秦可卿死得早,她虽然是个重要人物,可在《红楼梦》里,怎么也算不上主要人物,又怎么能说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也。”显然是脂砚斋批错了。果真如此吗?

  反看《红楼梦》,其实就是美优伶秦红玉的传记。《红楼梦》里隐藏的“真事”就是曹雪芹所衷爱的美优伶秦红玉的故事。秦红玉自幼在戏班子里当“小旦”,在曹府演戏得到了曹雪芹祖母的赏识,于是曹雪芹的母亲把她留下来,后来她给曹雪芹当了“伴读书童”。由于这个女孩儿聪明伶俐,人长得也漂亮,曹雪芹就非常喜欢她。但曹雪芹母亲把她收为干闺女。正值雍正给弘历选秀女,贾家就把秦红玉献给了弘历,秦红玉后来当了皇妃。这件事儿让曹雪芹十分难受,可曹家因此复兴了“三春”。

  美优伶秦红玉当了妃子以后,并不幸福,她也没有生个一男半女,她后来被乾隆皇帝厌弃,投井而死。这就是故事的梗概,在《红楼梦》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曹雪芹都写了。

  戒妄动“风月之情”

  除了为“闺阁昭传”外,《红楼梦》第一句话就写了此书的另一个写作目的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风月之情”一般的解释是指男女之情,让人很多联想。但《红楼梦》里的“风月之情”却有着特殊的含意。风月繁体字里面是“虫二”,过去,人们一直不知道“虫二”是啥意思,有时对“虫二”有些误解。杭州西湖湖心亭有块乾隆御题“虫二”石碑,据说太湖和北京卢沟桥可能也曾经有同样的石碑。有很多人认为这里的“虫二”是指“风月无边”,导游小姐也会给你这么解释。其实,在曹雪芹的字典里,“虫二”是两只虫子,即蚂蚱和蝈蝈。

  在第40回,饭后贾母和众人到探春屋里。探春屋里设着卧榻,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跑过来看了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得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其实,蚂蚱和蝈蝈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蝗虫就是“皇虫”,蝈乃“国之虫”,全都是皇上的代名词。“虫二”是不许说的,板儿说了,就挨了一巴掌。戒妄动“风月之情”就是不要老想着和皇上有瓜葛,他不是什么好人。

  风月的含义相当隐晦,没有证据显示曹雪芹告诉任何人。“脂砚斋”、畸笏叟更是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曹雪芹这种想法是怎么来的。在大兴“文字狱”的时代,这种想法是足以掉脑袋的。

  曹雪芹是以自己家族际遇为例,现身说法。曹家过去曾经是大清王朝的功臣,在南京富贵一时,富甲一方,是“百年望族”。曹家跟皇上的关系本来非常好,但最后却被查抄,下场非常悲惨。年迈的舅爷李煦被流放偏远地区,孤身一人受尽冻饿折磨而死。皇上表面看着虽然好,正看是个美女,让人欲罢不能,但反着看却是个骷髅,有人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红楼梦》多次提到了“风月”二字。第5回的“可怜风月债难酬”,其中“风月”二字换成“虫二”,意即是欠皇家的债没完没了。老皇帝“南巡”时,银子花得跟淌海水似的,造成了巨大的亏空,后来小皇帝来要账,曹家无论如何也无法填补偿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也是说皇家是曹家败落的根本原因,皇家才是“家事消亡”的罪魁祸首。新制红楼十二曲中有“都只为风月情浓……”其中的“风月情浓”就是提示读者《红楼梦》写了皇上,不要对皇上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正是因为皇上,才有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第23回末“妆晨绣夜心无矣,对月临风恨有之”,意即从早到晚什么心事都没有了,心里只有对皇上的恨。

  《红楼梦》里惟一照过风月宝鉴的人是贾瑞。曹雪芹说这是个“点题”的.地方。曹雪芹通过跛腿老道描述了风月宝鉴:“这物出自太虚玄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背面,要紧,要紧。”

  曹雪芹把“邪思”和“妄动”并列,意为妄动风月之情就是“邪思”,戒妄动风月之情就是戒掉“邪思”。有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可能还不知道皇上是个“骷髅”,得照风月宝鉴,才能戒妄动“风月之情”。《红楼梦》就是起的这个作用。

  但是风月宝鉴得反照,也就是说《红楼梦》得反着看才行,这非常要紧。然而,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反照的重要性,还是非要看小说,还是偏要正看,结果就会和贾瑞一样悲惨。有人问,正看会死吗?我看是不会死的。但正看没有“后半部”,整个故事和许多重要人物都没有结局,跟死了也差不多。曹雪芹的意思是:看正面死路一条。

  到底意难平

  虽然《红楼梦》不是自传也不是家史,但却有着清代康、雍、乾三朝里,曹家因最高权力更迭而一波三折,并终于由宠盛而衰湮的真情实况。在第5回中,曹雪芹透露了《红楼梦》一书的写作动机。《新制红楼梦》第二曲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曹雪芹所喜欢的美优伶秦红玉,成了乾隆皇帝的妃子,让曹雪芹非常难受,他用写小说的办法,排解心中的苦闷,可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红楼梦》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虽然每天都可以看到,可到底他还是“意难平”。于是,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美中不足”的。

  另外,曹家本是清王朝的功臣,但是没有落到好下场。心里有很多话不能讲,家中有冤无处申,也让曹雪芹十分郁闷。

  “到底意难平”就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写作动机。曹雪芹家被查抄,自己所喜欢的人被夺走,可他不敢骂皇帝、不便写后妃,不能埋怨自己的祖母和母亲。但他“到底意难平”,于是,就写了这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有人不明白为什么是“怀金悼玉”。其实《红楼梦》说的非常明白:“可怜金玉质,落陷污泥中。”后来又“一载赴黄梁”。美优伶秦红玉有“金玉质”,她死了,曹雪芹当然要“怀金悼玉”。“怀金悼玉”的“金”并非是“金玉良缘”的“金”。

  “金玉良缘”指的是皇帝乾隆和秦红玉的婚姻关系,而“木石前盟”中的“木”是指曹家,“木石前盟”是指曹雪芹和秦红玉两人曾经私订盟约。在《红楼梦》里,人们往往误认为薛宝钗是“金”,其实,贾雨村说:“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其中“时飞”是贾雨村的字。“钗”“玉”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薛宝钗也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也是代表秦红玉的一个“香芋”。第42回脂砚斋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由此可见,林黛玉和薛宝钗本来就是一个人。还有人认为史湘云是“金”,这也是一种不正确的理解。

  《红楼梦》读后感 篇17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怂级*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读后感 篇18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读完第一章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它主要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写的,它以生动的描写,写出了那时候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因为我觉得她美丽、聪明,又很好学,还知书达理。不过,她的缺点就是太多愁善感。我最不喜欢的人物就是薛宝钗,因为她明知黛玉多愁善感,没有妈妈,还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感觉好像是故意的。我不太喜欢《红楼梦》的结尾部分,因为太悲惨了。

  读了《红楼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还要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的优点,从自身找找有没有和里面人物同样的缺点,并把它改正。这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以后有时间我会再好好阅读它,相信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想。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跛足道人,他的眼睛正是大观眼睛,所以他看到了一个欲望无穷、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他所唱的《好了歌》,正是荒诞歌。甄士隐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他的解,是对泥浊世界和荒诞人生的“解构”。原来,这个金玉其外的人群舞台,演的不过是一幕幕荒诞戏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有一首荒诞主题歌,还有一个荒诞象征物,这就是“风月宝鉴”。

  宝鉴的这一面是美色,宝鉴的另一面是骷髅。贾瑞死在美女的毒计之下是惨剧,而追逐骷髅似的幻影幻象则是几乎人人都有的荒诞剧。难道只有贾瑞拥抱骷髅?人世间在仕途经济路上辛苦奔波、走火入魔的名利之徒,哪一个不是生活在幻觉之中的贾瑞?总之,揭示世道人生甚荒.唐的荒诞性,是《红楼梦》极为深刻的另一内涵。

  如果说,林黛玉之死是《红楼梦》悲剧最深刻的一幕,那么,贾雨村的故事则是《红楼梦》喜剧最典型的一幕。《红楼梦》的大情节刚刚展开,就有贾雨村“葫芦僧判葫芦案”。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雨村本来还是想当一名好官的。他出身诗书仕宦之族,当他家道衰落后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卖文为生时,也是志气不凡才会被甄氏所看中并资助他上京赴考中了进士,还当了县太爷。被革职后浪迹天下又当了林黛玉的塾师。聪明的他通过林如海的关系和推荐,便在贾政的帮助下“补授了应天府”。可是一下马上任就碰上薛蟠倚财仗势抢夺英莲、打死冯渊的讼事。

  贾雨村开始面对事实时也正气凛然,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并发签差人立刻把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可是,站在桌边上的“门子”对他使了一个眼色,雨村心中疑怪,只好停了手,来到密室听这个听差叙述讼事的来龙去脉和保乌纱帽的“护官符”,而讼事中的被告恰恰是护官符中的薛家,又连及同在“护官符”中的.贾家,甚至王家,这可非同小可。最后,他听了“门子”的鬼主意虽口称“不妥,不妥”,还是采纳了“不妥”的处理办法,昧着良心,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放走凶手,之后便急忙作书信两封给贾政与王子腾报功,说一声“令甥之事已定,不必过虑”。为了封锁此事,又把那个给他使眼色、出计谋的门子发配远方充军,以堵其口。

  王国维在评说《红楼梦》的悲剧价值时,指出关键性的一点,是《红楼梦》不把悲剧之因归罪于几个“蛇蝎之人”,而是“共同关系”的结果,如林黛玉,她并非死于几个“封建主义者”之手,而是死于共同关系的“共犯结构”之中。而“结构中人”并非坏人,恰恰是一些爱她的人,包括最爱他的贾宝玉与贾母。他们实际上都成了制造林黛玉悲剧的共谋,都有一份责任。这种悲剧不是偶然性的悲剧,而是人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中成为“结构的人质”的悲剧。

  《红楼梦》的忏悔意识,正是意识到自己乃是共谋而负有一份责任的意识。《红楼梦》正因为有此意识而摆脱了“谁是凶手”的世俗视角,进入以共负原则为精神支点的超越视角。可惜王国维未能发现《红楼梦》美学价值中的另一半--喜剧价值同样具有它的特殊的深刻性,即同样没有陷入世俗视角之中。

  贾雨村在乱判葫芦案中扮演荒诞主体的角色,但他并不是“蛇蝎之人”的角色。当他以生命个体的本然面对讼事时,头脑非常清醒,判断非常明快,可是,一旦讼事进入社会关系结构网络之中,他便没有,并立即变成了结构的人质。他面对明目张胆的杀人行为而发怒时,既有良心也有忠心(忠于王法),可是良心与忠心的代价是必将毁掉他的刚刚起步的仕途前程。一念之差,他选择了徇私枉法,也因此变审判官为“凶手的共谋”。可见,冯渊无端被打死,既是薛蟠的罪,也是支撑薛蟠的整个社会大结构的共同犯罪。说薛蟠仗势杀人,这个“势”,就是他背后的结构。

  贾雨村在葫芦戏中扮演荒诞角色,表面上是喜剧,内在则是一个士人没有、没有灵魂主体性的深刻悲剧。总之,《红楼梦》的内在结构,是悲剧与荒诞剧兼备的双重结构。也可以说,《红楼梦》的伟大,是大悲剧与大喜剧融合为一、同时呈现出双重意蕴的伟大。一百年来的《红楼梦》研究只重其悲剧性,忽略其荒诞性,今天正需要我们做一补充。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哲学的,指的不是《红楼梦》的哲学理念,而是它的生命哲学意味和审美意味,即由《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及其他女子等美丽生命所呈现的生命形上意味。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永恒魅力和美感源泉,不在于它与社会形态变动相连接而产生的意识形态,而在于它呈现了一群生命,一群空前精彩的诗意个体生命。这些生命,也带有儿童的天真和原始的气息,在你争我夺的功利社会里都在内心保持一种最质朴、最纯正的东西。

  《红楼梦》塑造林黛玉等一群至真至美的诗意女子形象,是中国文学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奇观,也是世界文学的奇观。《红楼梦》女性诗意生命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主要形象,如林黛玉、晴雯、鸳鸯等有一共同特点:不仅外貌极美,而且有奇特的内心,这便是内在诗情。

  贾宝玉称她们属于净水世界,这不仅是概括她们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生理特点,而且概述了她们有一种天生的与男子泥浊世界拉开内心距离的极为干净的心理特点。她们的干净,是内心最深处的干净,她们的美丽,是植根于真性情的美丽。因此,曹雪芹给予她们的生命以最高的礼赞。

  他通过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礼赞晴雯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一赞辞,既是献给晴雯,也是献给其他所有的诗意女子。《芙蓉女儿诔》出现于《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至此,曹雪芹的眼泪快流尽了。

  他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是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希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的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不要落入巧取豪夺的深渊之中。

  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最高的诗意应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林黛玉、晴雯、鸳鸯、尤三姐等,返回宇宙深处的故乡时,不带俗世中浊泥与尘埃,乃是一片身心的明净与明丽。《红楼梦》充满悲剧氛围,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1

红楼梦的读后感【经典】08-10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11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6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6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6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4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23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3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