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09-01 17:28:30
《傅雷家书》读后感2篇(热门)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傅雷家书》编入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的180多封家书,它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是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两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着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没有尽头。通过亲生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作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支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一个警钟,不论在做人还是其他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以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这么丰富的养料。时时给他知道,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他不变的本色。

  翻开《傅雷家书》,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仅一次给儿子纠正了用错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的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归穗闲隙,读起《傅雷家书》,只记得高中时期草草翻过,这几日才算真正拿起来拜读一番,颇为受益,应早些时日读这本书。能从傅聪先生和傅雷先生的来往信件中感受他们之间深厚的父子情,此外,傅雷先生在信中讲到: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傅聪于一九五三年八月初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后,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波兰和东德访问演出,十月底返京,十二月初回上海,在家待了一个半月,又离家赴京学习,准备赴波留学。);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

  很歆羡这样的父子情,父亲从心底里爱护和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除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之外,对长辈又多了深度理解。我想很多父子的关系就停留在儿时的亲密,一到孩子成年,那些“肉麻”的话,也就不会轻易流露,甚至很多父亲还会扮演起严父的形象。之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也会被钱钟书先生对其女钱瑗的爱感动,钱钟书先生觉得:如果再有一个孩子,会分走我们对圆圆(钱瑗昵称)的爱!为此,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私下对话时还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读《我们仨》时也是尤为感动,从书中才感受到钱先生在杨绛先生面前的“真性情”和“童真”,也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钱老曾对杨绛先生讲到: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有这样和睦的家庭关系,即便清贫一些又何妨呢!人的精神若得到给养,肉体未受压迫的前提下,吃点苦貌似也无关紧要。如果某种果实能够掩盖掉所有苦痛,那么,所承受的一切也会让人觉得甘之如饴。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身体未曾忘记》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孩子其实是一张白纸,也没有所谓是非对错的观念,而父母的行为准则便是孩子最直接学习的`榜样,包括对孩子的人格健全的塑造,方方面面都来源于父母,甚至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大于母亲。

  傅聪先生在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西方的物质文明尽管惊人,上流社会尽管空谈文化,谈得天花乱坠,我宁可在东方的街头听嘈杂的人声,看人们的笑容,感受到一股亲切的人情味,心里就化了,因为东方自有一种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和大自然的和谐。西方人的整个人生观是对抗性的,人和自然对抗,人和人对抗,艺术家和听众也对抗。最成功的也只有用一种个性去强迫群众接受他所给的东西。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是要化的,因为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乐合一,和听众合一,音乐、音乐家、听众都合一。换句话说一切都是水平式的,音乐是水平式的,不知从何处流出来,也不知流向何处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艺术家和听众之间也是水平式的关系。

  依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对于客体的印象并不总是想着征服,而是“融入”,这种感觉尤其在感受某处风景时更明显,印象最深的是故宫和桂林时,能感受到故宫的庄严和瑰丽,觉得自我特别渺小,而在竹筏上看着桂林的山水更有这种感受,我想人一旦停留在这样的景致之中,就会愈发的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自身渺小也是一件好事,他让个体不会轻易觉得某个事物不值一提,事物的存在总有它的自在逻辑,不可一味否认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类事情思考多了更没意义。《傅雷家书》仍在读的过程中,我想必然还会启发我许多新的思考。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的好句01-04

傅雷家书好句02-13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20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1-15

傅雷家书优选好句11-10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08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2-23

傅雷家书好句15篇02-17

傅雷家书好句(15篇)12-23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