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

时间:2023-10-14 07:02:10
(精品)《中庸》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庸》读后感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中庸》读后感2

  《礼记。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中庸》读后感3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读后感4

  在读完《中庸》之后,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它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方向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到的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描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人之道归结为——“诚”。

  在《中庸》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不仅能提升个人科学常识,而且还可以改变命运。例如,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平的态度处理事情。学习它本身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以上是读完《中庸》的理解和收获。

《中庸》读后感5

  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买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今天读完《中庸》,感触颇深。

  《中庸》里面涵盖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识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对于这种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们必须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然而,也还有很多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迷信书本。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现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值得我们深研。

《中庸》读后感6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庸》是我国儒家的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

  “中庸”的“庸”说的是“适中”的'道理虽然平凡无奇,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的确,“中立而不倚”,“过犹不及”这样的生活态度曾是千百年前的大学鸿儒所追求和坚守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求索中庸之道之中蕴藏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崇尚的均衡美与对称美。

  大到国家元首,小到寻常百姓,都对“中庸之道”有不同程度的青睐。邓小平同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收回香港主权,三次跻身美国时代杂志亚洲英雄榜。究其根源,是因为他把前年之前的“中庸思想”与现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中庸》读后感7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中庸之道对我们而言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可以是我们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约束准则,也可以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如果我们有能力领悟这其中的规律,哪怕十分之一,看待人生的.境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便是人生理想!

《中庸》读后感8

  金秋十月,在阳光明媚,秋风飒爽的日子,我轻轻翻开《中庸》古卷,领略圣人中庸之道,回味人生。在《中庸》第四卷鲜能章提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很少有人能做的到。我不禁感叹:在这现代化的美好时代,无数的人们南辕北辙,很难有人静下心来品味古之圣人做人的道理,与他们有相同的品行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君子践行中庸之道,小人不懂慎独。正如行明章说到:“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舜能登上天子位,是因为他懂得百善孝为先,知人善用,好察迩言,隐恶杨善,在中庸之道上悟出一条条道理,并行于终生。尽管中庸之道不太容易做到,但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更应当迸发出青春的活力,循着古人走过的.印迹,在涨学问的同时,领悟到为人的深刻道理。

《中庸》读后感9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这句话,明白了不应总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里肮脏,那里黑暗,其实道永远应该装在心中,而肉身则要受些苦难和历练,跳出来看世界,就会心怀慈悲,哪个人不是可怜种呀。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时间都是最好的时间,君子在何时都应该安然自得。因为他知道这就是这个世界,这就是本来面目。

  所以,身在何处都可以修道。小隐隐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廷。

  人生不过是了悟道理的过程而已。

《中庸》读后感10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庸》读后感11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中庸》让我更有感触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读后感12

  《中庸》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还是它那富有人生哲学的思想内涵。《中庸》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以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启发人们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能够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全书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中庸》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中庸》读后感13

  本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育。

《中庸》读后感14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中庸》读后感15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总之,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中庸》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庸》读后感02-13

《中庸》读后感03-09

中庸读后感02-06

大学中庸读后感02-06

《中庸》读书心得02-11

中庸读书心得01-30

中庸读后感8篇02-20

中庸读后感(8篇)02-27

中庸读后感(9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