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

时间:2023-10-19 07:05:48
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读后感1

  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资治通鉴读后感2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叙述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与历史知识,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做人的真理。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编年体通史,不仅让我了解了不少的历史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的书不仅是内容丰富,更可贵的是它会教我们如何做人,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我以后也要好好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资治通鉴读后感3

  哈!本人的书多不胜数!其中最经典的是《资治通鉴》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鸣料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史事,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

  我最喜爱的一段历史叫“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是萧何认为韩信是做大将军的人才,将来对国家很有帮助,于是韩信逃跑时,萧来不及向汉王刘邦报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后来萧何回来了,刘邦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他去追韩信。刘邦又问,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逃跑的将军有十几个人,为什么你偏偏去追韩信?萧何说:”那些将军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项羽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一起计谋大事的,现在只看大王怎么决定了!”汉王想要向东方发展,所以,当即立韩信为大将。

  嗯,从这件事看出,良将需要有伯乐,萧何有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及时发现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同时,刘邦及时地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所以刘邦才能成就帝业,成为皇帝,否则历史就要重写啦!

资治通鉴读后感4

  自从第一次读这本书,就好像让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这本书叫《资治通鉴》。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著作的,是一个史学巨著。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是宋神宗赐名的。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光是知道这本书的'简介,就让我等不及了。

  仔细看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尤其是里面的商鞅。这个人呢可不简单,正因才华横溢,就被秦孝公看中,为国家献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使秦国富强,让百姓安康。里面的荆轲也是一模一样。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顾危险,为了兑现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十分有信用。但是最后却没有抓住机会,落到了秦王的手里。华佗也是同样,他医术高超,为百姓造福,深受爱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边,再也不能为百姓服务了,之后雪上加霜,又被关进了监狱,可依然没有忘记百姓,但被曹操残忍杀害…………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q名大全

  这些个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证明了华夏一步一步的足迹,公元前403年一向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气愤的事迹在那里发生,正是这些人们,为华夏填上了一点光彩。

  慢慢合上书,书中的情节还在我脑中涌动……

资治通鉴读后感5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孟母觉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不要去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资治通鉴读后感6

  这一周表现不好,没有按计划读书,没有如期写读后感。主要原因还是工学矛盾,但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感觉不对,我家洗碗的那块海绵,晒干了真的是挤不出水来;我倒是认同网上的段子:时间就像什么什么沟沟,挤一挤,还真的有。)这不,到办公室静静地坐着,修复一下说了一天话的喉咙,在书香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亦是休息也是享受。

  小时候跟着大人看晋剧,或者在中学时代听小说连播《三国演义》,或者上班后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一直是那种白脸奸臣的印象。后来看《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才发现了曹操的正面形象——所谓“可爱的奸雄”。现在看《资治通鉴》,一件件、一桩桩关于曹操的历史事件,勾勒出他的形象。有他对汉王朝的忠诚,也有因手拥重权而对皇帝的不肖一顾;有年轻时代的'正义,也有为了维护权力的邪恶;有礼贤下士的用人胸襟,也有不用君子而用小人的心机;有建安风骨的道德文章,也有自我标榜的俏色辞令……他曹操就是一个人,也没有坏透,也没有好到成为模范。但我还是喜欢他身上那份让人感动、叫好的君子气度。

资治通鉴读后感7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里的的商鞅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那个故事讲的是商鞅不是秦国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孙鞅。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他受不了魏国对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当上了左庶长,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了让百姓相信他遵守诺言,他在京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谁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能获得10两黄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赏金到50两。于是,有一个壮汉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奖赏了50两黄金给他。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对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遵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也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资治通鉴读后感8

  历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及此卷,秦已是强秦,山东诸国,莫不惧之。然,此卷之主角,却非强秦。乃赵、燕、齐尔。

  一、主父之死

  赵武灵王,传国于幼子,自称主父。长子安阳君不服其弟。主父怜之,欲一分赵国为二,计未决而辍。后,主父与王游猎,安阳君矫诏作乱,欲弑君自立,败,逃之主父,主父纳之。二人俱死。呜呼,废长立幼,破灭之道也,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二、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已是妇孺皆知,故不赘述。

  三、燕齐大战

  昔,燕王乱国,齐乘其危,破其国。燕昭王发奋图强,礼贤下士,得大将乐毅。时,齐王北破燕国,西侵三晋,南击宋楚,剑指二周,几于称帝,洋洋得志。乐毅遂西联强秦,南合三晋,帅五国之兵,击齐。所谓骄兵必败者,是也。齐大败,乐毅破城七十余,内收民心,外安诸强。齐仅余二城,几于亡国。然,当此之时,天不助燕,燕昭王薨,燕惠王立。惠王与乐毅不和,而田单又离间之,惠王遂罢乐毅。田单乃将齐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克复失地。

  古往今来,凡有功者,皆以为出乎己力,骄而洋洋得之,及至破灭,犹不知所以然。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者,未有不败也。齐王燕王,莫不如此。今近四十年间,暴富者不胜数,得守财至今者寥寥,何也?不知财之何以来者,亦不知财将何以去。

资治通鉴读后感9

  最近,我看了一本让我受益无穷的书,书名叫《资治通鉴》。

  这本书一共有八十篇。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赤壁之战》。这个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士兵不习惯坐船,于是他们把战船首尾相连,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可以用火攻。”于是,便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枯柴,在里面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谎称打算投降。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黄盖便在十艘船上同时点上熊熊大火,当时东南风正急,刹那间,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驰,把曹军的战船全部烧毁。烧死、淹死、呛死的曹军不可计数,曹军的实力大大下降。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古人非常了不起,他们有很多绝妙的计策。比如:以逸待劳,空城计等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黄盖就非常聪明,他看到曹军首尾相连的战船,就想到了火攻的办法。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但又想到他对关羽有恩,便放了他一马,否则曹操必定粉身碎骨。那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许多故事了。我们一定要像他们一样遇事保持冷静,善于认真思考,想出办法解决。还要学习将士们那视死如归、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资治通鉴读后感10

  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司马光指出了礼是纪纲,分是君臣,等级之分,名则是他们各自的`称呼。抱朴小先生这里认为,对于天子来说,比他自身职责来说更重要的是礼,比礼更重要的是名。

  人是一个个体,抱朴小先生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考,思考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思考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是什么。而人也是社会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弄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还要遵守这个社会的“契约”,这不仅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所以,一个人做好自己,应该要多学习古人的智慧,读一些名著,开阔自己的眼界!

资治通鉴读后感11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北宋司马光所撰写的《资治通鉴》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浩如烟海的史事,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墨之战、四面楚歌、玄武门之变、甘露之变···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个个或可敬,或可憎的.人物,时时让我流连在历史之海中,不忍离去。

  《资治通鉴》在史学史、文学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称它:“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这部巨作让世人通晓前世之大事,转过头来,又能与当今作比。在现代,它已成为人们书桌上离不开的经典。

  《资治通鉴》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即墨之战了。即墨之战,田单以智取胜,用他的谋略与创意摆出了“火牛阵”,千年之后的人们依然拍案叫好。可以说,田单勇于创新,在关键时刻沉着应对的精神是大家都要学习的。

  一部伟大的史书就像一条深沉舒缓的大河,人们可以临河照影,把它当做一面镜子,从其中撰取所需。纵览《资治通鉴》,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了新的了解,新的认识。

资治通鉴读后感12

  周末,老爸买了《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送给我,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十二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道德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在这本书中主要提出了道德。比如吴起是战国初期的有名将领之一,他为了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心一横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虽然得到了重用但却因为人品太差被鲁国国君给怀疑。最后,他又去了几个国家。虽然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大,但却变成了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一辈子被人陷害,但却没有人同情,反而遭天下人唾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人品太差了。司马光说过: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要求一个人德才兼备,而德放在前面可见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读后感13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读后感14

  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但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人对这类辩论作了精辟的评论:

  赵王的老弟赵胜当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孙龙在逻辑上的造诣甚为精湛,善于辩论。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反复探讨,分析精微,令孔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邹衍经过赵国,赵胜邀其与公孙龙辩论,邹衍说:

  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提出原则,显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胜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渐。失败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这种情形下,才可以辩论。假如只靠名词定义之类词汇的堆积和美丽抽象的理论,来灼灼逼人,引用灵巧的譬喻转移方向,引导人们坠入他所预设的五花阵里,最后忘了主题。这对正规的思考力的训练,有严重的伤害。有些人一旦发言,言辞锋利,纠缠一团,一直纠缠到大家都不说话了,他才最后闭上嘴巴。这种争论,已造成困扰,我不愿参加。

  短短的一段话,指明了辩论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表现,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积累的思想认识的表现,通过辩论,让每个人的思想、知识都有相应的增长,而不仅仅是围绕一个虚拟的问题斗嘴皮子。

资治通鉴读后感15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治通鉴》。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读后感07-08

《资治通鉴》读后感04-10

《资治通鉴》读后感04-13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04-20

资治通鉴读后感09-08

资治通鉴读后感3篇01-21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篇03-16

资治通鉴读后感5篇04-16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03-20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