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3-10-31 07:24:32
《文化苦旅》读后感合集(4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车轮碾过的痕迹。这些轨迹,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艰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与探索?

  而我觉得,文化只有苦行,才有它从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

  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并不甘甜,因为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只有书籍能把个高贵的生命早已遗逝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美好和智慧对比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

  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了它,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去重新认识这些古老深厚的文明,没有肤浅的`欢笑,有的只是与作者一起感慨,一起深思。

  《风雨天一阁》写了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普通的楼阁,被一代代人世代保护着,却终被强盗偷窃所骚扰,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其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承载的文明与历史太多太多。天一阁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的许多许多文化宝藏在静静地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竟未为人所敬,不为人所珍,最终落入虎口。而当其几近灭亡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寻回几粒残碎不堪文化碎片,叹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苏东坡突围》使我明白才华横溢、豪放高达的一代文豪苏东坡被一群奸诈卑鄙﹑强词夺理的小人诬陷时的无奈与痛苦,被排挤,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却并未丧失继续努力生活、前进的勇气。我小时候曾为苏轼美妙清澈的水调歌头所倾心,为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震撼,现在则为他的涅槃重生所深深感动和钦佩。他的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他的艺术和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成熟了。在历史和文化中永远地站住了脚,永不流放。

  《一个王朝的背影》,让作者在历史的文化长廊中苦苦跋涉,踌躇在山水之间,和那些狂放潦倒﹑多情多愁的文人才子倾诉衷肠。以一个经历几番兴衰的承德避暑山庄为缩影和主线,反映出清王朝的兴盛与灭亡轨迹,为我们映现出一段烟雨蒙史,让我们体味历史,深深感触。

  如此多的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荡漾开去。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那样深沉的脚步声,咚咚咚,在叩响中国文化的大门。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文化是一艘永不停靠的航船,不惧风刮雨打呜咽着喊出一个时代的悲鸣;文化是一条奔腾东去的大河,无视暗潮汹涌呼啸地冲刷掉年积日累的污浊;文化是一个倔强苦旅的青年,历尽千帆,蓬头垢面下掩藏的清澈双眼仍然笑得动人。

  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将这一切或宏伟,或悲哀,或欢欣,或渺小展示给了我们,让从来抽象的“文化”有了具体的形象。特别是众多富有中国特色的“驿站”,令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那神秘尼姑庵里美丽的尼姑和后来的年轻女老师,没有人知道她们来自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她们姓甚名谁,只知道她们总是前卫而智慧。这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宁愿狠心远离家人故乡,也不甘于被“贞节牌坊”这种故旧封建的思想束缚一生。这就是中华文化中女性的苦难。

  那正值壮年,风华正茂的大文豪苏轼,怀着忠君爱国之心和报效国家之意,却只因一篇寥寥数十字的文章,被小人借题发挥,牵扯出巨大的风波,最终含冤入狱。小人们说,苏轼——这位以爱国和政绩闻名的文豪,轻视国家,挑衅君王。这恐怕是我听到过最荒唐的笑话了。这一切事情的发生,不过是人的嫉妒心作祟,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苏轼当时的风头太盛了,于是因嫉妒而架起的`“舆论”这无数把枪,便齐刷刷地瞄准了年少轻狂的他,最后在一件小事的引爆下,炮声轰然。这又说明了古代中国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化——“文字狱”。尽管这个名词是清代才开始具象化的,但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文字而入狱判刑的事情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而这种文化又在书中的另一篇文章《宁古塔》中,表现得愈加深刻。古代的人民,从来没有言论自由权。

  好在这黑暗的一切最终没有根植于中国大地:美丽的尼姑们,最终得以还俗,追求自己的幸福;年轻女老师们勇敢地打破了成见和束缚,加入了中国女性争取权利的队伍中,自信又美丽;苏轼从小人谗言和骄傲破灭中昂起头来,挺过千辛万苦,用谦逊自强又乐观的心态从头再来,民间历练不会使他大文豪的光芒有所削弱,反而令他的形象更加亲民,文章更有感染力。

  文化之美不在于欢乐和精彩,而在于它的真实与朴素,苦难及悲伤。每一粒文化结晶的形成,都需要走一条漫长又充满苦难的路,而每一段“苦旅”之后,总会苦尽甘来。

  我不禁期待,接下来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我始终觉得余秋雨的远足是寻静与安逸,只有退去人世的喧闹,才能重拾旧笔,做出好文章,他的《文化苦旅》就很轻松的显得高大许多。

  我是很敬佩余秋雨的思想,他的文笔并没有太多的艳,而是一直在谈,很可能一直谈下去。出足远行,观赏大好河山,无疑让他明白了许多。从扰乱不定的心去开始回归本真的状态,这才是最为高明之处。

  他的幽默诙谐从文章里皆可看出,但我最为佩服的就是他能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来去自如。他一直都在寻觅着古代和现代的联系,用古代来论证现代,用现代来诠释古代,这无疑是文章中最难的部分。但余秋雨则不同,他一直在保持这种风格,并且驾驭的极好。读完《文化苦旅》,内心总是荡漾着一些东西,这苦字何意?应是对文化那种琢磨钻研,领悟的煎熬吧。我本身抱着不屑痛苦的心情去读却没想到此书还颇有些趣味。余秋雨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无论是遇到些什么,他都能“融”进去,就像迷上一件东西而狂热,疯狂一样。他用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动人的河山图。自然风光自是不用说的,最吸引我的无非是余秋雨的“华”,即才华,那种穿梭于古今两代不留痕迹的'才华,他把身边所处的环境,事物研究钻研的很透彻。《道士塔》中用一庸俗愚昧的道士形象来反映旧社会时人类的无知、无能,以及对珍贵国宝的叹息。余秋雨所写的这些场景绝不只是把自己当做旁观者,而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进入故事的内容。余秋雨的这些文章其实都是对古代时那种社会上的性质以及社会上的人一种无形的批评,和对那些文人志士的一种叹惋,对封建制度的悲伤,当然还有自己以及亲人的一些回忆,都是引人深思的,所谓文化,不过是古往今来人们所愿意、所喜欢运用的一些特殊的表达,它是很悠久的,更是一种传承。余秋雨把文化二字移到苦字上来,更是体现了他对研究文化的良苦用心。在他的笔下,让更博大的文化显得更通俗接地气,让更繁琐的历史显得更幽默有趣。

  余秋雨在文化这条无底海中慢慢下潜,渡着,小心的去摸索,他一直坚信着下潜的越深那海里的未知就越少,在文化中探索,在人心中铸基。

  这一篇篇文字成了我苦涩后的回味,就像喝完果汁咂咂嘴唇,余香依然留在里面。文化漫长苦涩的旅行的背后是甜蜜舒适的徜徉。

  那缥缈的山峰,高壮的道士塔,静谧的天一阁都化成一股暖流向我们涌来,我们褪去以往的羞涩,迎接更美好的中华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文化苦旅》,反反复复、断断续续、间间歇歇读了几遍,今日,我从书架上取下这本略带有灰尘的爱书,又重新咀嚼了一番,别有味道。

  跟着《文化苦旅》我领略了西北地区淳朴的民情,浏览了江南的柔情,心就那样随着作者手中那只不朽的笔一下一下的远行,眼睛一行一行的盯着略微泛黄的纸张,手就那样一页又一页地翻阅着……

  我崇拜余秋雨的文字,甚至是迷恋,专情于他对于每一件细小的事情由小及大的拓展、联系,循序渐进的解说,对于他书中提及那个浩瀚古老的世界的感悟就像雨露悄悄地滋润进内心,跃然纸上写出自己内心的情绪却又总是写写停停、停停写写。

  作者的文字带我观赏了中华千古文化的兴衰存亡,目睹了大千世界的秀丽壮观,诗情画意的叙述。笔下那如痴如醉的苏轼李白,美妙绝伦的西湖,千年的文化在凝聚、在融合,南方千年柔和的`阳光造就了江南的柔美,历代官人辛勤维护的天一阁。文化是美的,文化却又总是缺乏的,又是最容易流失的,令我感触至深的是道士塔中那位受尽世人诋毁的道士,我们无情的批判他的过失,他的盲目,他的鄙陋,他的无知,可是我们却总是忽略了那个坎坎坷坷的岁月时光,那里的风土人情,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饥不果腹的时代,一个新文明大量涌入的时代,一片令人绝望的戈壁荒漠,一片遥远迷茫的戈壁荒漠,一片封闭禁锢的戈壁荒漠,一片不见绿洲的戈壁荒漠。生命的延续在他的眼中也许是无上重要的,生活的继续是他的燃眉急事。我们总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一失足而知荣辱”。可是岁月总会带给人不同的误解,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模糊时光,我们做的也只有换一个角度看这一个变幻的世界。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便是极干渴的旅人。”这也许是我所最喜欢的对于《文化苦旅》的书评了,那深浅不一的脚印,踉踉跄跄的路程引领我站立在“充满诗意的原野,历史悠久的苍山”。

  文字的魅力总是无穷无尽的,它使我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总留下一片净土,去感受文化带给我的慰藉。我感受他写下的文字的重量,他对于汉语、对母语、对于家乡方言的纯真的热爱与追求,对古时生活的迷恋,远离与喧哗的城市,躲避了车水马龙,不被现实那铺天盖地的科技生活所征服,而是选择继续追求文人雅客的生活,用毛笔书写下他心中的激情,让文化万世传承。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1-06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21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4-19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2-1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1-23

《文化苦旅》读后感04-13

文化苦旅读后感01-07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0-20

《文化苦旅》读后感06-12

《文化苦旅》读后感经典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