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11-16 08:45:24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 “我”仍旧是母亲的牵挂,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其实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xx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假期中,我阅读了一部由一封封信件组成的巨著——《傅雷家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伏案写信的身影,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对自己子女的浓浓爱意。

  从一封封家书中可以看出,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更是一位细心、仁爱、严厉的家长。我认为,傅雷先生首先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其次才是知名的学者。在那一封封书信里,不仅有他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更有对其亲切的鼓励和严格的要求。他会时刻关注傅聪的钢琴学习情况,既有取得成绩的夸奖,也有存在问题的批评。正是父亲以书信的谆谆教诲,激励和鞭策傅聪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是啊,望子成龙是全天下父母的心声,总是表现在那声声叮咛。

  圣人的父亲也是这样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看到王阳明被嘉靖帝封为新建伯、光禄大夫、上柱国,兼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对王阳明说:“责任重大,务必谦虚谨慎。”后来,王阳明听从父亲的劝告,终究没有跳进朝臣的圈套,逃过劫难。

  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父亲曾经在一次谈话中对我说过:“你这个年龄是一往无前的,但切记不要太过浮躁。偶尔回过头来看看过去,其实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这个时候我正遇难关,为其无可奈何,只想硬着头皮用蛮力开道,但遍体鳞伤也不能成功。爸爸是在用这句话提醒我,要多看看过去克服过的困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一鼓作气通过难关。最终,在我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努力之后,成功冲破了瓶颈。

  傅雷先生正是把对儿子的关心和教导,用手中的笔凝固到每一行文字中,父爱在这字里行间中显得格外的细腻,也格外动人。

  一句句叮咛,都是父亲的爱意。“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是诗圣杜子美对儿子的'叮咛,教育儿子要提升文学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诗人陆游告诉儿子实践的重要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期盼,希望他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话全是父亲对儿子教导,也是父辈对晚辈的期许,包含了深沉而真挚的父爱。

  父爱不如母爱般温柔,但同母爱一样伟大、无私、浓烈。如果说,母爱是一泓清澈的泉水,父爱则是深沉的磐石。于无言中坚定,执着的守望着,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傅雷家书》给我的触动远不止这些,我会永远记得这本书,记住那些父亲对儿子的教导,记住那样一个父亲。或许我做不到像傅聪那般成功,但一定会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做到最好。让父亲因为有一个努力、懂事、优秀的儿子而骄傲。

  谢谢《傅雷家书》!是您让我看到那个伟大的父亲,更让我真正的理解了那如山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读傅雷家书其实,是让我有时能看到一点艺术的音信的。可是我手里全全无艺术的素材,只能听听音乐,写写诗歌。或许诗歌就是一种最初的艺术吧,我很简单的就掌握了它。

  如果说羡慕的成分那是必然有得,可是我却不能去对自己的父母要求过高。我很爱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一个健全的人格的成长,我相信自己如今的成长。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每天忧虑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时会让我也去给他们搭把手,可是我却越来越不想在哪儿,像是一种被束缚的。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上了想要追求一种生命体验的道路,就像艺术一样的燃放。可是我的父母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已经无法去给他们说出更多的话了。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有时很羡慕,傅聪有一个可以和他聊在艺术兴趣上追求的人,只有被理解的才是相互的朋友。当我愁闷时,给父母说我的想法与心情时,他们只能说我的眼前隔了一层纱,像是看不到我一样。我是他们的孩子,我不可能再去说太多这样的话,因为这么多的话,不过是划在他们心上的一把刀子而已。其实我写的诗是和父母说过的,她只说了一句,她以前很喜欢这些句子。还说了我以前喜欢音乐,还有我喜欢画画。似乎很多人都喜欢过吧!可是我知道,我的生活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些感受。多少年来,我似乎若有若无的寻找到过,也在若有若无中失去了,直到大学因为自己的状态失去了和别人的交流的时候,它们就仿佛成了渺渺不可见兮的声音,缠绕了我的前世今生。我不是一个天才,我是一个在失去后才明白的寻找。我不可能从小就能得到这些体验。

  傅雷在信里提到的做人,这是一个坚持的'事。只有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当然他的艺术也一样,艺术是艺术家的生活心情感觉的表达。如果我们只是狂妄的追求艺术的感觉,其实那就只能不被别人理解吧。艺术家在艺术里活的自由,可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从开始就有一种对自我之外的一种关怀,这是一种没有差异的对待,就是傅聪谈到的艺术的平的感觉。梵音是唱给众生聆听的,基督担待了世间的罪恶。艺术家在自己生命中的升华,去送给了每一个人的自由的敞翔。人类文明在发展中只有慢慢的舍弃掉竞争的限制,只有在这样不断地升华之中,我们才能一点点揭示生命永恒的艺术。理想的王国不断地在思想与精神中构建,我相信我们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终究会成为我们现实生活最美好的对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一封封平淡无奇的信,背后却隐藏着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导,是父亲对孩子苛刻却又宽容的爱。这是一本充满父子之间相隔甚远却好似近在眼前的爱,一本父亲含辛茹苦的教子过程,来来回回,都包含在这家书之中。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自己的孩子傅聪在波兰求学时互相寄出的书信,并集成了一本书。记录了傅聪从一个小小的钢琴学童成长到一个世界瞩目的伟大钢琴家的过程,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父亲母亲对其无微不至的关爱,即使是在天各一方,无数个叮咛和嘱咐汇集在书信中,便促就成了傅聪。让人不得不感叹傅雷的教育方式之妙。

  傅雷曾向傅聪说过;‘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这一句话让我深思,为什么第一做人,其实很简单生而为人,我们就是人,做人才是根本,人在这世上,很容易迷失自我,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傅雷有远见卓识,固然能守住做人的根本,也以此教育子女。这是我读完书后感悟最大的之一。

  在傅雷的眼中,换句话说,他教育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孩子,更是精神上交流的伙伴,他会关心傅聪的身心健康,会关心傅聪的生活,关心他的练琴进展,甚至还会和他聊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就像是一个老朋友,知音,给傅聪一个能发出内心声音的空间,尤其是在书信当中,不管是傅聪的日常生活还是来自工作上抱怨,而是耐心与他教导,倾听他的意见和心声,拉近与他的距离,像是书信当中的;‘你觉得怎么样或是听听你的意见’将自己人生道路所经历的一切经验,道理用内心教给孩子,这,就足够了。

  傅雷夫妇对于整个中国的教育其实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教育之独特点在于并没有陪在孩子身边,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依然是书信中,傅雷细致入微到上台应该保持怎样的面部表情,抛去其他的不说,这种表现难道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了吗,能为了孩子考虑这种地步,真乃用心良苦啊!傅雷的眼光看的也可谓是真远,他知道物质化的时代总会过去的,像这种超时代的教育方式,怎可能不出效果呢?这就是他们被例为典范父母的原因。

  其实傅聪的成功光靠苦心孤诣是绝对不行的,父母在这方面就像是一个老师,不可能永远的.陪在孩子的身边,两者一定是相互的。傅聪对音乐,我觉得更多的是热爱,对音乐的贪婪,热爱的动力使得他努力的追求音乐,努力将最好的感觉传达给听众。

  傅雷家书,四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但永远不变的是傅聪每封信的‘再谈了,祝你们健康’和傅雷夫妇对孩子深刻的教导,看看现代,大部分的家庭甚至还在物质的时代,用物质满足孩子,其实都是虚伪的。但在看看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那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我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仅有经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能够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我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提议,便是期望经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我,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我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活力)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终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微风拂晓的时候,阳光正好,坐在窗边,读了那《傅雷家书》,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所忽略的。

  “这封长信写了五六个钟”,“跌跤后,腿力尚未恢复……替你翻译,都是忍着腰酸背痛来做的。”

  父亲身体上出了问题,依旧要顾及儿子的钢琴学业,技巧训练,心态变化,情感问题等等,甚至连细微的事情也一一上心。为儿子忙前顾后,工作繁忙之余还要挤出时间为儿子抄写翻译,到底来,父亲到底只是是希望儿子的学习生涯是能够顺顺利利学成归来。母亲在做完家务之余,分担着父亲的工作也常常对待儿子总是嘘寒问暖。父亲自己常在深更半夜,夜深人静之际,强忍着腰酸,顶着背痛,撑着疲劳,默默地在空白的信纸上写下一字一句,成段成篇,小心翼翼地叠好,整齐,带着殷切的希望装进薄薄的信封,等待着儿子的回信,只为儿子一切安好……信寄出去后,连回信日期也预估好了,收不到回信,父亲会心急如焚,寝食难安,提早收到了信,高兴得像个得到糖果的小孩子。

  试问自己,如果生活在以前,我会花五六个钟,顶着疲惫去给父亲写上一封信吗?我想我肯定是难以做到。我或许可能只会抽出十来二十分钟去问一声是否安好,但是我相信我的父亲也一定,必定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当我需要时一声不吭,帮我打理好一切。一次,我让爸爸帮我打印一份照片资料,转头就跑出去玩了,回来玩累了也就忘了。谁想为了让我看得更加清晰,把照片的文字逐字逐字打印出来,他本来就不太熟电脑,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惊喜地问,弄了多久,他摆摆手说没多久。后来,妈妈告诉我说你爸爸打字就打老半天,打印机太久没用忘记了,就在那敲敲打打,弄到凌晨才搞好……

  社会上,有许多的人,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忽略了这份朴素而深沉的爱。甚至会误解扭曲这份爱,嫌弃他们啰嗦多事,跟不上时代潮流,不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总是指手画脚的。

  我看过《时文选萃》里一篇洛阳晚报的文章。女儿上高中了,开始离家寄宿了,少了女儿平日里的吵嚷,少了女儿的嫌弃,父母应该高兴,可却是装了满怀了落寂。周末没到,父亲叫妻子买多点好菜,妻子说早就备好了,就等女儿回来了。

  也许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不管子女如何,始终将心底十分的爱,无声的付出去了。父母之爱,难以报答,但我们更应该尽己所能,多体谅,多陪伴。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也许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却是一种另一番教诲,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父与子的距离。

  大家都知道,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 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一条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傅雷对傅聪的爱也是如是,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而又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尘事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舔犊情深的.人间第一情。“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齐!”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真爱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代之的却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相互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那类人,在他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当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却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少了几分唏嘘不已,更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写下的却是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人生何其大,真理又何其空!而这又是多么可能会使这些家书变成概念的准则!然而没有,做父亲的以他自我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傅雷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在艺术之外所遇到的问题,譬如交友、感情、花销等等。家书中有一句话是“赤子便是不明白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坚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在生活上,他教给儿子外国的礼节,指导儿子的为人处世;在事业上,他为儿子搜集资料,一齐研究音乐艺术,他们是一对父子,却更胜似一对朋友。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活力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远远胜过自我。

  在那段父子离别的日子里,父亲用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延续了一段远隔重洋的父子情,让远在他乡的儿子不再孤独。是那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读懂了父亲那份热烈却又深沉的爱。傅雷对儿子的爱,不是那么强烈,也不是那么震撼人心,更不是那么耀眼,但它很温暖,慢慢地流入心里,滋润着整个灵魂。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在信息交流并不发达的年代,书信便成为与远在他乡的亲人交流的重要方式。由于运输技术的原因,很多时候,一封信难免需要翻山越岭,消耗许多时间才能送到对方手中。读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家书,感受字里行间满满的爱。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傅雷夫妇在与孩子对话,与我们对话。傅雷与孩子对话,对远在他乡的孩子深表挂念,像每一位普通的中国父母一样,担心孩子的近况,担心孩子有没有受欺负,钱够不够花。但却又远远不止这些,更多的是傅雷凭借自身在音乐方面的高超造诣,对儿子傅聪进行学术上的指导;有时会安慰、鼓励,让傅聪在失落,疲倦时能够给足马力,继续前进。都说老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儿子傅聪后来在人格和学术上那些闪耀的亮光,离不开作为榜样的父亲背地里的悉心教导。

  正因如此,《傅雷家书》也时常成为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指明灯。书中饱含满腔爱意的语言和一个个沉稳有力的人生道理,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温馨,或许这也正是这一封封活灵活现的家书能够流传至今,每一丝傅雷让我们感受到的精神都能够昂扬不灭的原因吧。

  “一个人的修养是无尽的,不但在技术学问方面是无尽的,尤其在做人方面。说话与态度方面,也都是学不完的。”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要是把这句话放在以前,大多我只会把它当作一句前辈对于晚辈的教导便罢。时间是良药,总会治愈身体和心灵的不足,也便是成长。人的成长,也便像那句话所说的,进无止境。

  我们总归得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虽然我们的父母不如傅雷那样知识渊博,大多数也无法给予我们像皇帝般的生活。但无可否定的是我们的父母会用尽他们的全部心血和全部精力,目的永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给我们更好的生活。又或许所有的父母都会想,该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未来过得比我们更好。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周而复始,对我们的期待也日渐增加。有时,我们在成长路上得到的小成功,父母会比我们还要高兴;要是跌倒,父母便会安慰、鼓励,但谁也不知道,在夜深人静时他们会有多心疼我们。

  世间美好的情感莫过于亲情、友情、爱情,但血浓于水,只有父母是无时不刻都在为我们着想,虽然有时忠言逆耳。我得感谢这本《傅雷家书》,它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我相信,父母永远都会站在我的身后。

  愿所有的雏鹰都展开双翅,终有一天,我们定在空中翱翔。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看完了《傅雷家书》,我沉浸在这伟大而深沉的父爱中,它质朴的封面下包含着巨匠大师对长子的勉励和无限的思念,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代表着作者像天下父母一样对孩子的牵挂,浓浓的思念背后又有着严父对孩子的引导。温暖人心的文字背后流淌着父爱的深沉。

  在这本书中,我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琼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花开背后总要经历风雨。

  在这其中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适度,正如其中的“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当长子对他人的关心不屑一顾时,“像你那样,我还会有成绩吗?”身为父亲的你,并没有盲目地批评,责骂他,而是用平静的语气去告诫他,同时也从自己的身上找毛病,与子共勉之。

  当自己的`孩子外出留学时,总是放不下他,时时都想为他着想。然而面对着孩子很少回信,傅雷却很有耐心地说:“我们知道你很忙,但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身体。”

  当自己的手因负病而不方便写字时,依旧坚持下来为自己的孩子指引方向;当孩子为爱情而烦恼时,他总是在一封封家书中,用一句句质朴的话传递着温暖,抚慰着孩子的心。

  面对社会千变万化,该如何应对?傅雷用自己走过的经验,告诉儿子少走弯路,不希望重蹈覆辙,对儿子千叮万嘱;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太过严厉,“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傅雷的爱子心切跃然纸上;在研究学问上,母亲希望多用理智,少用感情,要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对儿子的录音,傅雷作了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鼓励儿子努力拼搏的决心,激发儿子成功的信心。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看到这里,看着这墨色的字迹,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暖流,相信这文字背后的温度,不仅会给他孩子带来温暖,也会给那些身处迷惘中的人带来光明!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有人把母爱比喻成一枝盛开的百合,在每个角落中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而父爱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个角落中默默地吐着它那独有的清新芬芳。就如《傅雷家书》中的那位父亲。

  在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书信中,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与想念溢于言表。“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你看,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傅雷的爱子情深。

  傅雷作为一位长者,对儿子的教导与叮咛更是时时刻刻。“末了,以后你再不能自费航空来回;为国家着想,航空票开支也太大,而火车来回对你的学习时间又有妨碍。总而言之,希望你全面想问题,要分出你目前的任务何者主要、何者次要;不要单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都说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你说,傅雷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教育儿子先做人,后做事,怎能不让我们感动?

  而傅雷也扮演着他儿子的知心朋友。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在信中,他以相当多的篇幅与自己的儿子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当儿子遇到烦恼,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细致而深刻的言语与儿子交流沟通。

  正如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

  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看似平常的一张张书信,却又不平常。因为那背后是满载着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挚爱、期望,那是父爱!

  这时,我如梦初醒,在生活中被我忽视的就是父亲的爱啊。去年的生日,我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家来聚会。她们都都说阿姨的手艺真好,做的菜很好吃。其实为了招待客人,看似是妈妈在厨房与餐厅之间忙前忙后,而我却不知道的是,之前的绞尽脑汁想菜谱,菜市场精心挑选蔬菜,到最后一盘盘美味的佳肴摆在面前,这一切一直都是背后的父亲付出的辛苦与设计最多啊!

  向来只有赞颂母爱的伟大,可又有谁知道藏在背后的是那含蓄而又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两封简简单单的书信被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仿。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些家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书信往来,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线,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读完《傅雷家书》,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第一,“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但是众多的为人子、为人女者,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听不进父母意见。喜欢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形成逆反心理,其实,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是与自己的父母呢?

  第二,“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物质生活贫乏,书信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被视为至宝。今天书信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减弱,有了更为方便的联系媒介——电话、网络。可是有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其中不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平时很少给家长报平安、交流思想;唯一使用电话的时候,就是囊中羞涩、伸手向父母要钱之时,真让人不可思议!

  第三,“众多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能做到“胜不骄”,面对鲜花和掌声,而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人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取得过骄人业绩,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拥抱和赞美,而功败垂成,让世人感叹!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自立为王,只顾享受、不思进取而遭遇失败,即是明证。在现代化建设时期,许多为国家、为人民,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高级干部,醉心于灯红酒绿的环境中,忘乎所以,最终走向反面、悔恨终生!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传统:孟母三迁,成就儒学大家;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造就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

  今天,在一个条件如此之好的环境中,父母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当儿子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作为父亲的傅雷当然是高兴的,但并没有沉浸在那份成就里,而是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贯串在这两则信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坚强。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坚强说到底就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好句02-13

傅雷家书的好句01-04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1-15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20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03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2-23

傅雷家书好句15篇02-17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08

傅雷家书优选好句11-10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