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12-19 17:50:17
《三国演义》读后感实用[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本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认真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并进行批注。妈妈将《三国演义》买回来后,我在家专心致志地看,并按要求做读书卡。其中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诸葛亮三气周瑜”、“勇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三气周瑜”主要内容是:周瑜被毒箭射伤手臂,好不容易伤口才恢复。他又英勇上战场战斗,可被诸葛亮的几句话,一气,伤口崩裂,晕了过去;第二次……第三次周瑜终于被气得受不了,大叫一声便去世了。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不用刀枪,就用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就把周瑜给气死了,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勇关羽刮骨疗毒”讲的是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关羽到樊城北门,叫曹仁投降。曹仁不仅不降反而指挥五百个弓箭手放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落马。关羽的义子关平把他救了回去。回到营寨,关羽找人帮忙解毒。华佗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来到了关羽的营寨给他疗伤。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时,他心里虽然也很紧张,因为没用麻药担心关羽坚持不住,但又不慌不忙的`做手术,体现了其医术非常高明。而关羽在治疗过程中却和马良在下棋,竟然没有喊过一声痛,真是太勇敢、太坚强了。

  我自己新编了一个故事《虎牢三英结吕布》:话说吕布叫阵:“谁敢与我吕布决一死战?”刘备三人应声答到:“我们来也!”“吕布,你乃一英雄壮士,何不加入我们,咱们四人义结金兰,一起打天下呢?”吕布心想:是啊,曹操整天指使我,又不讲义气,我为什么要听他的呢?刘备既胸怀大志又讲义气,跟他肯定没坏处。想到这,吕布答到:“那好吧!”“来,我们四人桃园再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于是四人一起走南闯北打天下去了。

  就这样,我和《三国演义》的奇妙之旅就结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一本百看不厌的好书,在不同时期,看的感受也是大有不同。

  在我幼儿园看连环画版的《三国演义》我觉得里面的人物十分好看,他们的穿着和神态都让人喜爱。对于它的内容当时我并不是很清楚。

  但是在我小学的时候,看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我知道了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不仅让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古文化知识,还让我记住了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赤膊上阵的许诸等等。还有更让我铭记于心一个个传奇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让我为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而折服。

  现在的我再读到原著版的《三国演义》,在我心中它已是一饱含了各种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让我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崇拜,尤其是诸葛亮他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尽显出他的聪明才智,并让我从中领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诸葛亮的才干除了自身的条件之外,更要得还是他勤于学习方能懂得颇多并学以致用。

  但他也并非凡事都料事如神,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两个军事重镇自己被降职,可见诸葛亮也非神人,也有失策的时候,何况我们一些人呢?所以我们都有可能犯错,不应该因他人犯错而过于指责,也不应该因胜而骄,因败而馁。

  随着我的成长,每一次研读《三国演义》对我来说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三国的气概与智谋便也一展无余。久久在胸中激荡。

  《三国演义》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却也不乏情谊深长的爱情。然而统一天下便也是所谓英雄的壮士豪情,也因此费尽心机。

  时间倒转回三国时代,曹操以伐董卓、扶汉室为名,纠合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曹操也具有了克敌制胜的各种条件:联军人多势众,兵精将勇;袁绍等人高举忠义旗号,以顺讨逆;众诸侯都做了充分的战备工作。然而结果,事与愿违。各诸侯不能取胜,因为他们虽然结盟,却各自心怀鬼胎,相互争功。先是鲍信不遵令,最后袁术断孙坚的草粮。而且他们彼此只看重声名权利,却不看其才能,互相戒备,以致失败。

  而现在的社会,人际关系冷淡,只是因为利益才互相了解交往。往往一团和气的背后却是明争暗斗,过分的自私。二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当年曹操集结诸侯因私心不可速取华雄,那么团队结盟究竟有何意义?团队是让人们团结一致,共为一个目标而奋斗的,人心齐,泰山移。既然成为一个团队,那么信任、真诚才最重要。虽然现在竞争激烈,但我也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点的'相信,少一点冷漠。结局一样残酷,但彼此炽热而真诚的心却在一起碰撞过……这也许正是现在的人们所需要的,也是所追求的美好……

  品味三国历史,用历史的眼光看今朝。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图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啊!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快,我们应该多读书。今天我要介绍的书名叫《三国演义》。

  本文精彩绝伦的故事很多,围绕魏蜀吴三国写的,蜀国有三位大将,名叫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名将势不可挡,收了赵云做将军,连续打败了曹操的军队。可是这远远不够,刘备大老远的去请诸葛亮。第一次他出门了,第二次他还是去了别的地方,张飞本不想再去,可刘备执意请他,第三次顾诸葛亮的那座草房,碰上诸葛亮在睡了觉,他俩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为止,诸葛亮被他俩的诚意所感动,做了他的军师,使刘备的军队,很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

  书中不仅有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故事,还有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智慧故事。

  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让诸葛亮出一次丑,就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谁都知道,不可能的事,可是诸葛亮悠哉悠哉地说三天就够了,诸葛亮旁边的士兵吃了一惊,周瑜也暗自笑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谁知诸葛亮还天天逍遥自在的喝酒,一字不提造箭的事,只是向鲁肃,借了20条轻快的船,还插了很多稻草。第三天晚上向曹军驶去,即将到时还命人拼命打鼓,鲁迅吓得浑身发抖,而诸葛亮却劝他喝酒。酒喝完了,他就命人撤退,鲁肃一看草人上插满了箭,原来曹军不知有多少人,不敢轻易出兵,只是命人拼命射箭,然后诸葛亮又命人,把所有箭全部摘下来,放在一起,在次日早晨给周瑜。读到这里我太佩服诸葛亮了!

  这些故事精彩吧!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想阅读?想知道更多的故事,那就和我有一起走进三国,里面的精彩故事数不胜数,一个故事比一个故事精彩,你也会像我一样,被他们的智慧与勇气折服!

  一起来读书吧,好书让我们进步,知识让我们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魏国有郭嘉、荀?、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间的能力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三国演义》的描写,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地域广阔,政治上好的人才制度,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一本《三国演义》使我爱不释手,因为里面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求贤若渴的刘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主要是由于袁绍不听别人的好心相劝,才打败,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兵力多,占优势,失败是因为袁绍不善于用人的结果。就连曹操也说过:“如果袁绍善于用人,我对冀州连正眼都不看。”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曹操和刘备兵力都是占优势的,可是最后还败了。曹操被周瑜火攻破,而刘备也被陆逊火烧连营攻破。相比之下,刘备不如曹操乐观,曹操在危难中还大笑三次,还说:“北方还是我的。”而刘备兵败后竟自己觉得无颜回成都,病死在白帝城。

  《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人是曹操。虽然他很奸诈狡猾,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但是他善于用人,曾经颁发过好几道《招贤令》引得无数豪杰来投靠他,曹操那里才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似海”的.局面。他的五良将之首张辽,曾经差点活捉孙权。就连吴国的小孩只要听见“张辽”这两个字,都吓得不敢哭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以为自己很厉害,永远不能骄傲,否则就会让“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历史再次重演。

《三国演义》读后感8

  火烧赤壁,温酒斩华雄……听完这些,你应该知道这是什么书了吧!没错,这就是充满智慧的书——《三国演义》。

  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有人说他是奸臣,甚至是奸贼,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更多的人,说他是奸雄。的确,曹操的形象是很多面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

  其实,个人而言,从书中认识到的曹操,我是很欣赏的。我认为,他是个奸雄。认识曹操,是从他的'一首诗《观沧海》开始的。其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一统天下的霸气与决心。这是怎样的胸襟与气魄啊!他有一种气吞山河的英雄之气,让我敬佩不已。“青梅煮酒”,是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刘备与曹操谈论天下英雄,刘备用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来搪塞,却被曹操一针见血地一一驳回,“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语石破天惊,刘备也变了颜色,匙箸落于地,能如此识刘备内心的,天下无二人。曹操的这番话不仅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袁术淮北称帝后,被曹操所破,带玺欲归其兄袁绍,被刘备截杀,落魄惊恐而忘。袁绍空自兵强马壮,先自毁长城,拘田丰于狱中,关沮授于军营,躯许攸于阵前,终被曹操破于官渡。刘表枉称六俊,忧虑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而孙策空称江南小霸王,死在许贡三门生下。看这些所谓“英雄”的结局,曹操的眼光是何等超前?

  在《三国演义》中,我所认识的曹操,还有很多的特点。献刀董卓的从容应对、官渡之战的任人唯贤、望梅止渴的聪明急智、挥兵南下的雄心壮志……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故事。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灸人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失街亭等。还有许多故事,如空城计、收姜维等被改编成了戏剧。更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编成了歇后语,可见这本书对人们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我要介绍的是曹操和刘备。曹操是东汉诗人,政治家。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乃奸雄也。曹操看似心胸狭窄,而且侠天子以今诸侯,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但是我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并非那样的恶人。

  再看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廷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有很多人看过,而我又看了一遍三国演义,发现了很多启示呢!

  这个故事里有三个国家分别是:吴国、魏国、蜀国。

  这个故事主要是围绕三个国家,魏国的曹操是十分奸诈、无情无义的人。就因为这样,经常会有人想刺杀曹操。他最经典的话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而蜀国的刘备,是和曹操截然不同,他很有礼仪,仁爱人民。很遭人们的爱戴。

  可是他们很注重人才,比如刘备就请了很多人才,最著名就是诸所周知的.诸葛亮,还有武功高强的赵云、还有徐庶。

  曹操也是有很多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这个事实说明,一个人是成就不了大业,必须团结,才能成功,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可十根、一百根、一千根、甚至一万根,你不管怎么折也折不断。”如果你想一个人完成一些大事,但不管你怎么干,你永远只能失败,不能成功。要不然现在的公司怎么在召集人才呢?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还善于听从他人意见。

  这个故事里的人还有许多告诉了我很多道理。曹操告诉我:“人不能太奸诈、否则要受到报复。”刘备告诉我:“人要讲信用,才会受到尊敬。”诸葛亮告诉我:“要学会思考,才能成就大业。”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四大名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最近重读三国演义,温故而知新,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之前我只知道关羽是一介武夫,只会带兵打仗,重读三国我才发现关羽是粗中有细,他是一个十分热爱学习的人,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读《春秋》,这时我才发现关羽不仅武功盖世,勇猛无敌,还十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这让我感触很深,强如关羽,也要学习,更何况是我呢?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看来我得加强学习了。

  重温“白帝城托孤”这一部分内容,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只觉得诸葛亮很忠诚,面对刘禅这样无用的后主他也尽心尽力地辅佐,但这一次重读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包含的情感,诸葛亮明明知道后主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但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宁愿奉献出自己的一辈子,宁愿一次又一次地循循善诱,不管后主是多么软弱无能,他始终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他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重读三国我感悟很多,也发现了很多新的有趣的东西,现在我只觉得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我以后能够学习到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这是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题记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风风雨雨,又有多少生命因为统治者们的战争悄然逝去!

  多少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啊!勇士们视死如归,可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暴虐、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人民的苦难始终让人揪心。为什么当君王们坐在皇宫里喝茶时,劳苦百姓们却必须为国家的安危付出生命,读完这本书,我梦见了许多东汉末年的事,这些时犹如一个个噩梦在我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操的足智多谋与奸诈狡猾、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刘备的宽厚仁爱、关公的智勇双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给这本书披上了华丽的外套,可是在这些背后,我却分明感受到人民呼唤明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波澜起伏、跌宕跳跃的情节的背后隐藏着曹操等君王们的残忍,好一个“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没错,他就是个奸雄,可是,那么多有些有肉的战士与平名的生命,是一句话就可以结束的吗?

  现在站在街头,你看看,人们随手扔垃圾,扔塑料袋,有些动物因为吃了塑料袋死了,想想当年抗美援朝的时候,再想想抗日战争的时候,又有多少生命因此消逝,可悲又可怜,各位同学,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呢!

  那封建社会,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你知道这首词是明朝才子杨慎为哪本书写的吗?没错,就是《三国演义》。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很多有趣的书,其中最精彩的要数这本《三国演义》了。这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它是三国时期,以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斗争为主要描述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三国演义》刻画了近百个人物形象,书中每个人物都刻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的曹操以及“中立人物”的孙权。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书中多次提到刘备收买人心的场面,刘备还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当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要不是刘备及时察觉,随机反应,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这才没有被曹操杀害。

  曹操一直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人吓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我却认为,如果他不这样做,怎么能存活下去,又怎么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打下一片江山呢?书中更是把曹操兵不厌诈的技能写得精彩万分。不得不佩服,曹操当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啊。

  孙权在书中是位“明君”,他当权期间,算是一段太平岁月,臣民上下一条心,老百姓拥护君主,使得外人都不敢来犯。

  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我们要学刘备的心思细腻;学曹操的果断、坚决;学孙权的人格魅力。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500字。暑假里,我看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那里面描写的一些气势磅礴的场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这些场景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温酒斩华雄”了。

  以袁绍作为盟主的十八路诸候云集说是讨伐董卓,其实暗中比拼的的是兵强将广,身世显赫,谁不是心怀鬼胎,想乱世称雄?只有刘、关、张三人三骑,竟也赶来会盟,他们凭的是一腔忠肝义胆。在一帮庸碌之徒眼里,当然是看不上这势单力薄的区区无名之辈的,只有曹操对他们另眼相看。

  英雄不问出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果然,在众诸候被董卓的`先锋华雄的气势所吓倒,一个个惊恐慌乱、手足无措之际,关羽这个籍籍无名的马弓手提刀请战,众人不禁瞠目结舌,不以为然;袁绍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叹服,倒了一杯热酒给关羽,意在为其壮胆,关羽轻轻一笑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果然,艺高胆大的关羽,稍后即提着华雄的脑袋走进中军帐来将那头掷在各路诸候的脚下,而那杯酒依然还是热的。

  “只见曹操拿起一杯酒递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放下,某去便来。说完便离开军营,才过一刻,便闻鼓声大震,只见关公提了华雄的头来到营中。其酒尚温。”我们的古典文言文文字简洁,但是一样描绘的形象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中,我们文字真是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英雄~~~”这首诗歌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里面包含珍藏着许许多多的诗情画意,流泻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三国当是三个国家,但要属曹操的领地最为广大,他的城池众多,又有一百多万大军.兵马。集中在北方,名为魏国,最终曹操病死后将它交给了长子曹丕。

  在东南方的领地,属于孙权,名叫吴国,国土面积还算较大。西南方的.蜀国为最小,属于刘备。

  就在那时,因魏国实力强大,吴蜀两国联手,两国交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最终三国归同土,名为晋国~~~

  三国有三绝:奸绝有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三人中,我最敬佩的人要属诸葛亮了。孔明因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三顾茅庐,最终请了诸葛亮下山出兵,可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开始张.关都瞧不起他,觉得他只是个书生,不懂用兵,可孔明第一次交完战,就杀的敌人大败,大获全胜,便让张.关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孔明用兵厉害,还识人心,知天懂地。草船借箭一回中,周瑜让孔明三天之内造十万只箭,他便出船来到曹寨子,借自己算到了浓雾而让曹兵看不清乱放箭,一会儿,船就扎了满满的箭,共十万多支。周瑜的朋友鲁萧又担心曹兵追来,可孔明却喝酒笑道:“曹操怕中计,不敢来。”果然,开回原处,无见一位曹兵,周瑜知道后也大吃一惊。

  孔明也很顾全大局,周瑜见他聪明过人,人称“卧龙”。自己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便三翻五次的想要害死孔明,可孔明一直不在意这些事情,相反还一直在帮助周瑜,只为了蜀国.吴国两国之间能够联手对抗魏国。

  我们也应当像书中的人物英雄一样,保护国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初二三国演义读后感02-08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02-19

《三国演义》读后感01-26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3

《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0

初三三国演义读后感01-09

《 三国演义》 读后感02-23

《三国演义》读后感01-26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0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