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4:08:15
  • 相关推荐
《不吼不叫》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吼不叫》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吼不叫》读后感1

  吼叫对于很多家庭并不陌生,孩子不听话、调皮、做错事,都会发生一场吼叫大战。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尚好的母亲,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步入小学生活后,吼叫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家庭便饭,写作业的时候、起床的时候、玩游戏的时候,吼叫无处不在,慢慢地孩子对这种吼叫产生了免疫力,变得没有反应了,这反而更是在挑战我的耐心,非要逼我大发雷霆不可。就这样我们产生了很大的隔阂,而每次的吼叫之后,我又会很心痛,也很懊悔,后悔为什么自己总是做不到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呢!

  在读了罗娜·雷纳写的《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不久,从中我找到了许多共鸣。本书分为:理解吼叫、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和特殊情况三个部分。书中写道:吼叫达到的效果是让孩子们知道你对他们或者他们的'行为非常生气。吼叫往往达不到正面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过威胁或者恐吓阻止某种行为,只是表达了你的负面情绪。

  是的,我发现我的孩子也是对我的这种教育方式非常地反感和抵触,甚至会有些小反抗,并且会在心理和言语上表现出攻击性。这使我清楚的明白:吼叫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相反,它们会引起新的问题,浪费更多时间,并将亲子关系带入危险而不安的境地,从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与弥补,然而原来的问题却依旧存在。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诀:

  1、在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退出争吵场景,想象自己是旁观者,就能够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2、排除各种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温和从容地面对孩子,用更加单纯的心情去解决与孩子间的问题。

  3、用对待朋友的宽容去帮助自己减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我们不完美,也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领域都出色。

  4、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面对问题不能逃避。

  慢慢的,我试着改变自己,停止吼叫,克制自己不发火并以温和的方式来与她沟通,让自己变得更有耐心。一个星期过去了,她感受到了我的改变,逐渐开始主动和我亲近,心平气和的交流,还和我说:妈妈,我发现这一个星期你对我很温柔,我觉得你又爱我了。突然间,我才真正了解到:别看孩子以前什么都不说,其实她内心也是在关注我。只是在以前,我没有足够的了解孩子,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的情绪,也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对她爱。孩子大了,她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想法,要做到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平静与安宁,我们都需要好好学会不吼不叫。

《不吼不叫》读后感2

  最近读了来自美国教育专家罗纳雷纳撰写的家教书籍《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读的时候我一边回想、一边思考、一边反省我跟我女儿这10年来的相处,尤其是上小学这三年多,我冲她吼叫的次数越来越多。

  对于孩子,我始终抱持着一颗深爱的心,我自认我懂得宽容、理解、容忍她,可是,现实终究是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的意外,总会有新鲜的状况将我打得措手不及。有时候,都不是孩子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上受了委屈,就把这些负面情绪全部发泄到孩子身上。

  可当吼叫过后,我又很自责,很后悔。可是为什么下一次状况发生时,我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在书中,作者带我走向一条发掘自我的新生道路,她并不是一开始就把问题矛头指向孩子,而是直指我们自己。她告诉我们要理解促发吼叫的因素,如因为父母缺乏睡眠、从小受到的教育、成长环境、现在的生活工作环境、身体状况等等。她带我们剖析自己、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善待自己,只有清楚了触发吼叫的因素,我们才能直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接着才是将爱更好的、更合适的投射到孩子身上。她还介绍了若干减少吼叫的策略,有调整与改善的原则也有学会有效管教的法则,每一项都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第三章里提到的“吼叫代代相传,也就是遗传性吼叫”,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感觉害怕,害怕自己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她,还会间接影响下一代。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即使父母大发脾气,处罚严厉,孩子依然会以父母为榜样。他们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了解世界,甚至学习父母的这个行为。上星期孩子幼儿园小朋友来家里玩,小朋友还带来了才3岁的弟弟。小孩子充满好奇心,并且喜欢跟大哥哥大姐姐玩。可是她和朋友都不想带小弟弟玩,甚至还锁上了门,小弟弟在门外大哭,不依不饶的。于是敲开了门并大声斥责她“你这么大了怎么还不知道让让弟弟呢?你们必须带他玩。”女儿妥协了,让小弟弟进了她的房间,就当我以为相安无事的时候,房间传来她大声吼叫的.声音,她在大声的喝斥小弟弟,就因为他把她的芭比扔到了地上,其实对芭比没有造成任何损伤。

  看完书后我才意识到这一行为可能是跟我平时心烦时,她的一点小错误都能引发我对她大声斥责有关。我让她带弟弟玩这是她不愿意做的事成了她大声吼叫的触发点,进而在弟弟在做了她认为错的事情后她终于把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小弟弟身上。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必须以身作则。

  最后用书中用到的佩玛·丘卓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欢喜或者悲伤的,不是我们的遭遇,而是我们的心态。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对所发生事情的看法。”

《不吼不叫》读后感3

  养育孩子路上的艰辛和幸福,只有当了爸妈才能真心体会得到,要做到不吼不叫是相当不容易啊!《不吼不叫》书中有许多案例很贴切日常我们与孩子沟通相处的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与孩子平静合作。不得不说《不吼不叫》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崭新的教养模式。

  在书中的第二章,我为什么吼叫?理解促发吼叫的日常因素,找到属于自己的吼叫原因。随着自我认知的加深,当自己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时,就会更有容忍度。在选择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时,就会更有想法,更能够在基于对孩子的爱和了解的基础上尝试并且做出更理智的决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导致我们情绪爆发的典型原因可能有:内部触发器,例如个人感到疲劳、烦躁、没耐心、焦虑等;外部触发器,例如孩子不听话、磨磨蹭蹭、考试成绩不好等;与孩子无关的外部触发器,例如工作不顺心、夫妻之间的小矛盾等。

  每一种原因都会使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形成负面的挑战。这些导火索让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孩子的爸爸。在我们的`家庭里,往往是我充当一个宽容、容易让步的角色,爸爸则是那个像军队教官一样严厉的角色。记得有一次孩子居然敢当着爸爸的面顶嘴,在爸爸的心里从未想到我的孩子会顶嘴,并且认为孩子必须听他的。这是孩子第一次触碰了爸爸的底线,爸爸在面对孩子时第一次有了挫败感,充满怒气的他失去了理智。

  可想而知,孩子被狠狠地收拾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维护孩子,因为我必须维护爸爸的尊严。当他们俩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爸爸让孩子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是一个愉快的晚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一旁帮助孩子回顾事情发生的经过,在回顾的过程中孩子知道了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并为他的行为向爸爸道歉,最后爸爸陪着孩子入睡。第二天爸爸特意早起陪他吃早餐、聊天,出门前给他一个爱的拥抱,让孩子忘记昨晚的不愉快开启美好的一天。孩子上学后,爸爸为他昨晚情绪爆发的行为向我道歉,也算是让我憋了一晚上的气顺了。

  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即兴发挥的艺术,没有一定之规,总在变化当中。当感觉被孩子激怒时,在情绪爆发前先平静自我调整一下情绪,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相信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处理效果。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停止吼叫,给孩子树立一个行为优雅的榜样,做一个有耐心、有同理心的家长,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教育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吼不叫》读后感】相关文章:

不攀比不羡慕的句子10-25

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的读后感范文10-09

《我不》读后感09-02

《我不》读后感12-09

不吸烟 No Smoking06-25

不辜负作文02-25

不联系的句子02-18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6-10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09-18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