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1-28 09:51:56
  •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

  这学期,我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后,我才了解了著名的残疾作家——史铁生,虽然他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但是他最终战胜自我,重拾生活的信心。他是那么坚强,在他的笔下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悲伤与忧愁。刚开始我并不知道他的坚强来源于何处,抑或是自己,可能是朋友,还可能是其他亲人。读了这篇《我与地坛》的文章,我才有了答案。

  21岁那年,正值青春焕发,阳光四射的年龄,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不能站立,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跑跳,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行动自如,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样的变故让他暴躁不安,经常想自寻死路,整日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是母亲在这片似乎贫瘠的荒凉的土地上播下了生命的种子,然后,是一对老人,一个唱歌的青年,一个低能的妹妹和他的哥哥,一个饮者,一个长跑者……是他们让这个这颗种子发芽长大,是写作让他的这片荒凉的土地变得百花盛开,百草丰茂,生机勃勃,又是他自己细心呵护这片花园,使自己重燃对生命的渴望……

  人生难免有挫折,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生活中有无数遇到挫折困苦的人,因为意志的薄弱结束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留给亲人无数的痛楚。但我要说,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会盛开,太阳落下去了,明早还是光芒四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当自己站在自己理想的山峰上时,我们是多么骄傲、自豪和快乐。海伦·凯勒虽然失明依然写出了世界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虽然晚年失聪,可是依然谱出了最美妙的音乐,还有张海迪、霍金等等。他们虽然身患残疾,但是依然对生命充满了向往,用他们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生命是宝贵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对生的希望。

  正如高尔基所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作者能够有生活的信心也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史铁生的母亲是慈爱的,是坚强的,是伟大的`。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牺牲自己,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付出一切,。或许不仅是史铁生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也是这样,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爱,这种爱无私伟大,这种爱柔情似水。生病时,守在你身旁,为你操劳,遇到挫折时,她给你安慰,犯了错误时,她严厉批评,乖巧听话时,她又给你温暖的微笑,在我们眼里她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可却并不知道,为了我们她付出了多么大代价与痛苦……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爱着我们:亲人、老师、朋友、同学……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生活的力量吗?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受益匪浅,它教会了我坚强,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知道了生命的宝贵。让我们珍惜时光,为了明天拼搏努力!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2

  我在这个暑假拜读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该作品被誉为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记得有人说过:要想了解一部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本身。所以在读完这一部经典作之后,我也了解了一下史先生的人生经历,从而对这作品有了更深一部的体会。

  史先生在21岁的时候,双腿便瘫痪了,接着又患了严重的肾病。这对于正值年壮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史先生就是在这种苦难的折磨下逐步成长为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苦难铸就天才。但这种天才毕竟是少数……

  该作品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对母亲、地坛和对人生的思考。而我也将分别谈谈对这三部分的感受。

  一、对母亲的后悔

  俗话说的好: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当史先生双腿瘫痪后,我相信,她的母亲一定十分悲怆,一定会痛骂老天爷为什么要拿去孩子的双腿而不拿自己。但,双腿失去已成事实,面对处于崩溃边缘的孩子,身为母亲的她还能怨天尤人吗?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把悲伤埋葬起来,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从史先生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史妈妈是一个十分理智的人。她知道孩子心理苦闷,但不会过度地关心,她会给孩子留下尊严和空出一片思考的空间。她的这一番举措,也是帮助他孩子成为作家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都是等到东西失去后才会后悔。”当史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便一直躲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当史妈妈离世后,就埋怨老天爷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也许正如史先生所说的: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但我认为:她看是时候放开保护孩子的双手了,便要求上帝召自己回去。母亲,是一个艰辛而伟大的工作。从母亲知道孩子存在的那一刻开始,肩上便有了一辈子不可推卸的重担。是一辈子不可推卸的重担啊!在我们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来说,当然无法理解。

  总而言之,趁我们的父母仍然健在,我们要竭力地去孝顺他们。这话从小学开始,讲了不下于一万遍,但还是有说的价值。希望史先生对母亲的懊悔不会重现在我们的身上。

  二、 精神家园

  题目为《我与地坛》,可见地坛在史先生心目中的位置。

  在这座废弃的古园里,史先生的苦闷得到了释放,精神得到了振作,这是他“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逃避”,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我看来,那是抛弃世俗目光从而达到一个更高境界的做法!

  在这古园里,有把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有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雨燕,有活泼乱跳的小孩子在冬天留下的脚印,有镇静站立着的古柏,有经历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残留下的草木土气味,有落叶飘下播散出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有每天坚持逆时针绕园子的老夫妇,有热爱唱歌却怕羞而不敢跟史先生结识的小伙子,有腰间常挂一个酒瓶的老头,有单等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的捕鸟的汉子,有盼望以长跑成绩来获得真正解放却始终没成功的.史先生的朋友……地坛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

  我也有一个类似于这样的精神家园,但还不完善。这精神家园,便是我的家!你们或许会取笑我,但我的家,我的家人,家里的一切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真实。“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总有一个家在等你。”

  三、人生的问题

  莎士比亚说过:“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而在《我与地坛》中,史先生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其中的一个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活下去,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

  史先生的残缺,令我想起了刘伟——20xx年中国达人秀冠军。他10岁便失去了双臂,年纪比史先生还小。他有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啊……而史先生却是长篇大论……但也不能轻易否决史先生,毕竟刘伟是21世纪80年代的青少,或许刘伟是在史先生作品的鼓励下才走出了困境呢!

  史先生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干嘛要写作?”他的第一个回答是:“让别人羡慕我母亲。”第二个回答是:“写作是为了活着。”我现在是一位学生,如果我去问另外一个学生:“你为什么要读书?”我想百分之七十多会说“家人要我读.”这个回答跟史先生的第一个回答差不多吧!虽尽管史先生的回答更有深度,但都是为了别人。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多则可能说:“为我自己!”

  总之,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在于用心灵品味人生之美。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

  几年前,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读到过《我与地坛》的节选,还记得那是班主任上得一节公开课,特地选了这一篇。一开场,并不急于讲文,而是展示了一系列史铁生的照片,大多都在轮椅上拍摄的。他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些照片都有个共通点,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思考了良久,惊讶地发现-原来照片里的每一个他都笑得特别灿烂,温暖,谦和。

  我还未曾去细细研究过像《合欢树》《好运设计》《墙下短记》这类的篇章是在他什么年纪写下,但我能猜到这绝不是在他狂暴而绝望的时期。每一个短句,每一次断句我都能感受到渗透出来的'向上的力量,像郁郁葱葱的枝蔓,爬满心房。尽管,他说过”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但他也说过“上帝为锤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我救赎,没人能代替他承受苦难,没人能为他减轻一点折磨,但这一切却都又不是他的错。所以他想要“设计好运”,设计成一个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却又不是名门望族,这样就可以拥有淳朴而童真的小时候,可以去打架,可以跟小伙伴嬉戏,甚至可以闯点小祸。母亲也是需要懂点知识的,但不要像父亲那样关心书胜过关心你。“有知识不能知识对物的只是,而是的有对人的了悟”。他要刘易斯的健美身体,不要总是躺在7号病房看那一小束天光,他要一双健全的双腿,能跑能跳,这样就能实现他的第一梦想-足球。

  疾病,无法治愈的疾病,是对于灵魂的补偿还是来世的救赎?

  佛家有言:今生来世的福报都是一体的。也许,来世他会有比刘易斯更强健的躯体,也许,来世他还会承担些苦难,庆幸的不用摇着轮椅。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文字,寄托在地坛的独自冥想,上天有那么一点怜悯之心也好,他写了千百遍“上帝保佑”。他不再对科学有这么指望,在命运的混沌支点,他更宁愿耗费整天整夜的心力去祈祷,企图一份虔诚的祈盼。我们应该感谢,感谢大劫大难之后,他依然有锐气,依然有热度,为我们带来坚韧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1990年写的一篇散文,他说,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他20岁时因插队得重病导致了双腿瘫痪,回京后就经常摇着轮椅到地坛——这个离他家最近的地方,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他说,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接着,他写道,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他写道,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看到这里,我不禁赞叹,伟大的母亲,心情焦虑的母亲,如此周到的母亲!

  这段他写得最美,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零的烟斗。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在史铁生20岁就再也不能迈开双腿时,在他20岁就永远坐轮椅出行时,在他身体和心灵都最艰难的时刻,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朋友,他经常到这里静静地思考,决定坚强地活下去!是母亲的爱,朋友们的爱,他对生活的爱,对地坛四季轮回的爱,对大自然的爱,支持着他活下去,并且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这些正常人日益幽暗的内心。

  在他的所有文章中(不仅是《我与地坛》这一篇),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在社会上消费主义泛滥的时刻,史铁生却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是啊,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如意,但史铁生的生活应当比我们更难啊,我们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生活中的挫折,生活中的不美满,好好地生活,努力地生活!

  史铁生已于20xx年12月31日因病离开人世,但他永远活在热爱他的作品的读者心里!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5

  生命与爱,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两大主题。生,抑或是死,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沧桑的,世界仍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书中史铁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思考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他为什么要出生。

  读到这儿,我不由得放下了书,望向身旁正专注读书的同学们,耳旁是杂乱的,仿佛世上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有面前的这本语文书,这篇《我与地坛》,以及作者史铁生。

  空间、时间仿佛凝结了般,我的心也是空空的,脑海不断重复着作者史铁生的问题。很难想象他内心的煎熬与无奈。我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的真实的起伏,生而复死,死而复生。

  他,其实也是积极向上的——“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是啊,被残酷的命运压迫下,却不断努力地跳动着的,是他的心。在他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下一世的“白日梦”,但正如他所说的“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都是可靠的,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却无须消耗”。

  一次次的绝望,一次次的痛哭,地坛,真的给史铁生带来了太多太多。但他又一次次地推着轮椅,欣赏着地坛的景,望着路过地坛的人们,享受着给他带来的片刻欢愉,是草木中的小昆虫,是满园中播散着微苦的味道……他在好好活着。他也正在以同样的方式,享受生活,憧憬未来。他能爱,也能恨。因为他知道,这就是人生。

  也正如他所说的:“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的爬上山散布烈烈朝朝之时。”(应雪媚)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6

  最近,读完了《我与地坛》,我对母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一句话让我的感触很深。小时候写母爱的作文,无非就是大风大雨时,母亲送我去医院,就是吵架之后的一杯温牛奶,或是淋湿之后,母亲为我熬的一碗姜汤。可是现在,我对母爱的理解不同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我永远无法发觉的。饿常常与母亲吵架,吵完架又坐在一旁一言不发,我当时并不知道,那时母亲的心会是怎样想,至少我不曾理解母亲看着我难过她也难过的这一种状态。冬天的晚上我喜欢踢被子,母亲每每母亲快睡熟了,可却又担心我,不厌其烦地起床帮我盖被子;洗衣机坏了,她怕我没有衣服换,在大冬天的晚上用手帮我洗衣服,她的手经常冻的通红,却没有抱怨一句。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失去了双腿”的儿子,她总是期待自己的儿子幸福,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种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只有天下母亲才能明白的,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母亲却不在了。

  相比于史铁生,却觉得自己比他要幸福得多,至少当自己取得成功时,台下有人为自己鼓掌,至少当自己失败时,会有人为自己不断打气,至少当自己生气时,会有人与自己吵架,至少当天冷的时候,会有一个人晚上帮自己盖被子,可是当这一切都不在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叫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只是不易发现罢了。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7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就像文中所说的,“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是啊,一个人出生就等于上帝赐予了你一条生命,至于你该怎么活,怎样好好的利用这条生命给你带来的福利,那就要靠你来决定。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难免会有很多挫折,你应该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让它成为你逃避生活的理由。有哪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会一帆风顺呢?

  我们要在一次次磨练中提高对生活的向往,绽放出每个人不同的,独特的美。而不是悲痛草率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一切。因为你会知道,只要活着,什么都会有希望,什么都会好起来的。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8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当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理解了,平静了,构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

  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我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可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

  谁经历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供给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可是。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出此刻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我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我的灵魂。

  于是乎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能够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

  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我的命运。我甚至此刻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9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

  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

  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0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当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这行深蓝色细若蚊足的字时,仿佛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简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真切。于是,我轻轻翻开,带着那句话给我的亲切感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史铁生他失去了他的双腿。这惨痛的事实让他“曾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于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观察,去深思,去体味人生,去寻找希望……在地坛中看一对老夫妇走在夕阳的余晖下,听那热血的青年永不间断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栾树下,听长跑运动员坎坷曲折的人生……园中的这些人和这些事,创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给予了史铁生无限的感动和鼓励,唤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坚定地向前。

  在史铁生他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永远扮演着执灯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亲,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让我感叹于默默的'、无私的母爱,它永远像涓涓细流,想隐于丛中,却着实躺在了我的心间。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母亲。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书包摔在床上,对于开门后的一声问候,只是转身后留下的背影。“妈,能不能给我接到下学期的书啊。”带着生硬的语气却是说着恳求的话。“语、数、英、物、化都要么?”她却还是温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转头“嗯”了一声。“我去问问吧。”

  第二天,当我拔开锁孔中的钥匙,就十分惊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叠书。虽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层次不齐卷起的书角,但是我却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抱在怀中,视之为珍宝。开门,静坐,台灯的微黄色的光照着老旧的书页,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亲为了这几本书而奔波了身影:她走过一级级的楼梯,问过几个陌生的人,打过几通电话,才凑齐了这么几本书。于是昨日的事又将我拉进深深的歉疚当中。细思,曾经一句“早点睡吧”,就让她感动,为她剥开糖纸就让她觉得甜蜜,为她煮一碗面,就会升腾出满满的幸福……

  我读《我与地坛》,读平静,读坦然,读对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无私,感涓涓细流般的爱。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而这种爱鼓励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让我们都好好活着。相信,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2

  这本书是在史铁生20xx年12月30日出版的,第二天的凌晨,史铁生就永远离开我们了。本来,这是我们送给他的一个新年大礼,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与地坛》其实是史铁生送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现在,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重新认识史铁生,深刻理解史铁生。(摘自网络)——题记

  暑假,又重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打开这本书,看到的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笑着的一张照片,照片下面是几行文字: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史铁生《永在》

  史铁生是坚强、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双腿残废后,他无数次地思考过生死。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在想,如果没有地坛,残废后的史铁生该去哪里?他又将会去哪里呢?如果没有地坛,他去哪里找一个云淡风轻、无人打扰、宁静广阔的天地里去思考生死、思考人生呢?可以说,是地坛造就了一个作家史铁生。不!是他对生命的坚强意志成就了一个作家史铁生!不过,也幸亏有地坛,能给他一个安静的去处,一个安静思考的空间。这是不是宿命?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我与地坛》是忧伤的、安静的、孤独的,如果史铁生出了名之后,他的母亲还活着,该有多好!“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能亲眼看到儿子撞开了一条幸福的路,对有一个残疾儿子的母亲来说,这该是一件多么放心的一件事!这该是多么幸福!多么欣慰呀!儿子有了一条幸福的路可走,他就不会思考死的事情了,它就能坚强地活下去了。这是史铁生的母亲对儿子的祝福和希冀。可是,生活往往不给我们想要的。“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儿快乐?……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她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我想让那些叛逆期的孩子读读这句话: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想对每一个长大了的人说:“爱我们的母亲吧!”

  我想对那个长跑家说:“别人不在意我们,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你真真实实地跑了这一程,这就足够了。我们经历了,我们努力了,表面上的东西往往有时是虚无的,只有内心灵魂的洁净才能打动人心。”

  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母亲,在孩子生日那天,请你郑重地把这本书交给你身边的小少年(少女),告诉他(她):生活是美好的,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可知的困难,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如何思考人生。

  早晨,醒来后,推开窗,让夜晚的清风穿过窗纱,飘进厅堂,请你打开这本书;午后,当阳光暖暖地照进门槛,请你搬一张小椅子,坐在那儿,翻开这本书,感受它的温暖和爱;夜晚,当万籁俱寂,请你倚在床头,轻轻翻过一页又一页,和她私语,让此刻你的灵魂和文字交融。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3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墨,通过描写地坛景象和想象与园神对话的过程,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透彻感悟。正如百度词条是说的:"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作者主要在文中回顾了最为关键的三个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而活?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在文中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说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其实想要诉说的是,既然无需乎着急去死,我们就应该活下去,延续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

  这段直白的语言,却点出了人的本质:欲望,人为欲望而活。"不甘心"是啊,每个人都有他的欲望,都有他想做的事,都有他的追求。那些看破红尘,无欲无念,清高自居的圣人,对这个世界不会有任何价值。死神只会立刻把他们从这世界上带走,因为他们要真正地做到毫无欲望,连活下去的欲望也不会再有了。我们不甘心碌碌终生,我们有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尽其所能,而世界就是在欲望的基础上发展和延续的。

  "不试白不试"、"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作出行动的时候,只会思考却不行动的人比不经思考,用本能作出行动的人更没有价值。而"试一试"这种心理,正是人们成长和提升的关键,在尝试中提出问题,在尝试中获得经验,你的价值才能得以提升。即使有些事情做了也不一定成功,但是所有事情不去尝试的话,就永远不会有结果。

  我们应该亲手把握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我们的追求,开拓人生的道路!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4

  初读史铁生,总是认为他只是海伦.凯勒、司马迁那种不屈不挠的人罢了。然而当我读了《我与地坛》,感受到他的心灵深处最朴实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肤浅。

  一个伟大的灵魂是非常值得人们去细细欣赏与研究的,正如史铁生。他说:“如果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二十一岁的他便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难的,正如苦心安排史铁生降临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的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的,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曾经说:“他不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想得比我们深入透彻,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他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将死亡看成节日,是何等的'超脱。刚刚进入那瘫痪的噩梦时,他也想过死,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是他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他宁静的思考生与死的含义,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丰满的思想。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灵魂。

  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还是朋友依靠的港湾和心灵的慰籍。当朋友家有什么烦心事时,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残疾过,似乎成了别人的解难神器,日日夜夜帮朋友想办法。当朋友心情沮丧,担心自己患癌症时,他安慰道:“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的确,他把命运交给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创造了死的奇迹。

  史铁生无聊时会玩吃豆子的游戏,那股快活劲,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与死神抗争的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比医生所预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扬大的学生因感情问题自杀,人们为之惋惜。他与史铁生比起来差远了。既然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前程险恶,都应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许多人的希望与寄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拼搏,最终才会像史铁生一样拥有无憾的人生。

  翻开《我与地坛》的前几页,一幅照片映入眼帘,一位绽放着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镜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这张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视频上,我看见他拼命地摇着轮椅飞快的“奔”向远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无人能懂得一个残疾人更渴望站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人,无论拥有什么,都应满足并好好珍惜,别在以后失去时后悔。

  史铁生是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感觉自己很有福,因为我听过史铁生,读过史铁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抢救他的医生,当他去世时,我一定会安详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的女儿所说:“铁生叔叔累了,应让他休息。”

  一生短暂易逝,人只有这一生,不能被苦难,嘲讽打败。无论是何种困难,都应想想史铁生,不向命运低头,笑对生活,笑看人生。做人应有一颗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众生,在人生的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轮椅上的铁生正对着我们笑呢!但他已经死了,他没有死!他永远都不会死,铁一样地活着!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

  说实话,我在看第二部分的时候哭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的文章了。

  回顾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我很是不解。为什么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宁静的去处,就是给他的母亲出一道难题呢。后来我读到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我在想他母亲也许是想告诉他,你并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还有你的家人。这位母亲知道要给他独立思考的时间但不知道这思考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我想也许只有他的`母亲逝世了他写恍然大悟吧。

  他这样的做法,不仅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还是母亲加倍的难受,这位母亲是痛苦的,无奈的是不幸的。他在天天去地坛的时候,他的母亲总是报以最坏的打算,如果他在那儿出了什么事儿,他的母亲也只好承受着苦难了。

  是的,她太苦了,也许让她早些上路,对她来说也算是一种解放了。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篇】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01-11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篇)01-26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篇12-10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集锦15篇01-27

我是猫读书笔记01-22

我的叔叔于勒读书笔记14篇01-17

2022你不明白的我读书笔记12-27

经典读书笔记12-09

女巫读书笔记01-27

霍金读书笔记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