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古诗词

时间:2023-10-08 10:38:22
  • 相关推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古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别董大二首》。

  【全诗】

  《别董大二首》

  作者:高適【唐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诗词赏析一】

  这是高适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云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好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真诚关爱。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人物简介

  高适高适(701—765),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盼,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所以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赏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二首》中的第一首。《别董大二首》是高适写给当时的琴师董庭兰的赠别诗,虽然文字朴实无华,可格调豁达豪迈,因而脍炙人口,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高适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年轻时,高适曾经穷困潦倒,长期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流浪。天宝四年(745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在洛阳遇上多次科考落榜的诗圣杜甫,两人相约同游梁宋。在梁宋,又遇上了同是天涯沦落的高适。三人一见如故,畅游甚欢。分手后,高适大约觉得当诗人比当乞丐更有前途,决定改行当诗人。此时高适已年过半百,可学起诗来毫不含糊,没几年便名声大噪。天宝八年(749年),高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科考,不料一考即中,就这样步入了仕途。其后,高适又投身军旅,得到名将哥舒翰的赏识。驰骋疆场的经历,使他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地感受,因而他的诗气势壮阔,境界高远,极具感染力。高适又是唐代为数不多的高官诗人之一。《旧唐书·高适传》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意思是说,唐代诗人当中,政治才干最出色、官做得最大的就数高适了。高适晚年,官至左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董庭兰则是盛唐时期闻名遐迩的琴师,陇西(今甘肃)人。他早年师从凤州(今陕西凤县)乐师陈怀古,学会了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等流派的琴技。他还将塞北少数民族管乐器胡笳的声调,翻成了琴谱。后来,董庭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声望超过了沈祝两家。现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古琴名曲,相传就是他的作品。

  60岁以前,董庭兰一直隐居在家乡陇西。唐玄宗天宝年间,他离开家乡,开始周游四方。天宝六年(747年)冬天,他来到了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与寓居睢阳、尚未发达的友人高适相聚。短暂聚会之后,董庭兰继续游走天涯。临别时,高适写下了《别董大二首》。诗中称董庭兰为“董大”,缘于他在自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唐代人喜欢用家中兄弟的排序作为称谓,如李白被称为“李十二”,韩愈被称为“韩十八”。

  《别董大二首》的第一首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描写昏暗寒冷的送别场景,衬托别离心绪:天色黯淡昏黄,雪花在北风中纷飞。后两句则一扫离别诗缠绵忧怨的老调,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宽慰和鼓舞友人:不要担心前路茫茫知音难觅,普天之下有谁不知道你董庭兰的琴艺呢?字里行间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俗话说,诗如其人。这首诗实际上也反映出高适的开阔胸襟。

  告别高适后不久,董庭兰果然又遇到了一位知音——隐居颍阳(今河南登封)的诗人李颀。李颀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故里。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其诗以边塞题材为主,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李颀十分敬佩董庭兰的音乐才华,便介绍他去投靠在朝廷担任给事中一职的琴艺爱好者房琯。李颀还写了一首《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的七言古体长诗,作为董庭兰的推荐信。

  该诗以描写历史名曲《胡笳弄》开头:“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先拂商缠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槭槭。”下笔便营造出一片悲凉气氛:《胡笳弄》是被匈奴所掳的东汉才女蔡文姬的作品,全曲总共有十八节。胡人听了泪如雨下,汉使面对归客肝肠欲断。边城一片苍茫,烽火无烟。荒漠天空阴沉,白雪飘落。弹奏的乐声前面轻快,后面低沉。四周的秋叶,似乎受惊瑟瑟凋零。

  接着描绘董庭兰弹奏《胡笳弄》的高超技巧:“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乌珠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诗人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董先生的琴艺出神入化,深山中的妖精都出来偷听。慢揉快拨都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像山中百鸟聚合,像万里浮云变幻,像失群的雏雁嘶鸣,像胡儿别母的哭声。江河听其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其声也停止了啼鸣。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哀怨吐蕃。

  然后从正面描摹琴声:“幽阴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进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连串的比喻句依然绘声绘色:幽幽的琴声,忽然转为轻松潇洒,如大风吹林,如雨打屋瓦,如泉声迸涌,如呦呦鹿鸣。

  最后构想房琯欢迎董庭兰到来的情景:“长安城连东掖垣,凤皇池对青琐门。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这种推荐方式有点先入为主的味道: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房琯不仅才高八斗,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

  李颀的这首诗情景交融,笔姿飘逸,浑然天成,堪称唐诗中音乐题材的经典之作。不出意料,董庭兰拿着这封推荐信,立马获得了房琯的青睐,然后成为了房琯的门客。然而,好事多磨。董庭兰投靠房琯后不久,房琯因受他人牵连,被贬出了朝廷,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才被召回朝中。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第二年,叛军攻陷京城长安,唐玄宗抛下百官仓皇逃往四川。房琯得知后,连夜快马追赶唐玄宗,后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被群臣拥立为皇帝,是为唐肃宗。当年十月,退位为太上皇的唐玄宗派房琯等人前往灵武,正式册封唐肃宗为皇帝。唐肃宗见房琯素有盛名,便对他倾心相待,并委以重任。但是,书生出身的房琯,并非将帅之才,在率军平叛过程中连吃败仗,损失惨重。此外,房琯因结怨于权臣崔圆、贺兰进明等人,被他们挑拨离间,遭唐肃宗所忌。至德二载(757年),房琯被罢去宰相之职,贬为散官。

  关于房琯贬职的原因,除了平叛兵败、受人猜忌之外,据说还与门客董庭兰有关。《旧唐书·房琯传》中说,房琯经常听董庭兰弹琴,招集琴客大摆筵宴。朝中官员想见房琯,居然要先经董庭兰同意。董庭兰借机弄权谋利,大肆索取贿赂。后来,有关方面弹劾董庭兰,房琯竟在朝堂之上替他申辩,被唐肃宗斥退。房琯从此一蹶不振。《新唐书·房琯传》中对此事的记载也基本相同。不过,在北宋朱长文所著《琴史》中,却对董庭兰索取贿赂一事持怀疑态度,认为有可能是房琯政敌的恶意诽谤。

  值得一提的是,房琯罢相时,在朝中担任左拾遗职务的诗人杜甫,因为与房琯是布衣之交,曾站出来替房琯打抱不平。杜甫在奏折中说,琴师董庭兰投靠在房琯门下已有些时日,年老体衰,贫病交迫,无依无靠,房琯爱其才重情义,乃至于名誉受污损。唐肃宗看了奏折大怒,要治杜甫朋党之罪。后经宰相张镐出面说情,唐肃宗才放了杜甫一马,但此后疏远了杜甫。

  董庭兰最终的结局,史无记载。不过,无论结局如何,董庭兰作为盛唐最杰出的琴师,其艺术成就是不可否定的。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仍能从高适、李颀等诗人的笔墨中,聆听他那远去的琴音,宛转悠扬,悦耳动听。(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