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作文

时间:2023-04-30 09:26:03
  • 相关推荐
【实用】语文优秀作文3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优秀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优秀作文 篇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唯一教学依据,它也是获取一切语文知识,形成一切语文能力的“宝库”。但是,语文是源于生活的,语文学习只有放在生活这个广袤的天地里,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会贯通,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才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因而才能从内在诱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把语文学习看作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体验更多的社会和人生,在生活实践中锻炼技能,增长才干,学到充满生命力的“活知识”。

语文优秀作文 篇2

  一、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教法探讨

  1.注重序列、整体把握目标

  语文作文的教学要遵循序列性,要明确不同阶段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更好的提高作品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对学期或学段进行作文的教学计划,例如,初一以学生的自由写作为主题,初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写作方式,提出相应的操作方法,初三以学生的自主写作为主体,教师要制定出一系列的目标,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还可以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例如,学生第一个月的作文符合题意,第二个月的作文有中心思想等。总之,语文教师要制定明确的任务,提出合适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努力真正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推动学生作文进步的最大动力,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很容易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激发。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题目设计。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作文题目往往就能激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尝试江苏省泰兴市老叶初级中学唐佳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可写、新颖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②情感激发。教师要善于在作文前渲染作文场景,给学生以一定的情感熏陶,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③以情境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两点与第二点相似,都是用具体的内容配合教师的引导,给学生创设写作空间。

  3.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的积累

  学生日常的素材积累程度决定了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当中,长期存在着重写轻读的教学弊端,从本质上来说,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这四个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以课本为主要的依托内容,在读写为主的前提下,将听说训练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在平时积累有益于作文的好词好句,必要时要求学生将积累的内容背诵下来,在平时的积累过程当中,要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通过日积月累形成作文基础。

  4.利用课本中的文章贯穿作文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多为名家的作品,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写作合理的融合到一起,这是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句,能够对其进行仿写会获得很好的效果;其次,要借鉴文章构思的方式和写法,例如巧妙的'运用过渡句等。另外,还要进行扩展延伸,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续写型的训练,对没有发生的故事进行续写,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出皇帝回宫之后的故事;其次要进行扩写型的训练。例如,有的文章只提供了一段见解的文字,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充实内容。最后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观念,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来提高写作思维,例如在学习完《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环保问题进行畅谈,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5.作文批改途径的创新

  叶圣陶曾经说过,“改”的优先权是属于作者的,因此,作文的批改不单单要由教师完成,而是要让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文章,对作文的批改途径进行创新。首先,师评生改。教师先对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然后由学生进行修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修改要求要具有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例如,可以把修改意见编为简单的儿歌,进而完成了本次评改。其次,要小组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由组长组织学生对小组成员的作文进行评改,先由作文的作者朗读,再由成员进行评价。评价时,可以采用达到习作要求就得分的评比方式,以这种方式鼓励学生。最后,要学生讲评。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读出自己认为优秀的文章,再说出文章的成功所在,进而提出自身的不足。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现,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强化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创新作文的教学方法,在讲述教材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贯穿作文理念,把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另外,还要创新作文批改的方式,尽最大的可能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语文优秀作文 篇3

  语文课的精彩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变化,调整教学行为,及时采取得当的措施,使课堂有序、有效而又充满激情。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朝着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进行预设。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思维特点、知识背景、性格特征,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设计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更大的空间。

  我们以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文字感受了苏轼词赋的豪放魅力,但对于“江”和“月”这两个在作品中既是焦点又极不和谐的意象,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特别是月,看起来是孤寂的,苏轼是否有所寄托?这与苏轼的潇洒是否和谐呢?对此,我没有急于介绍苏轼的思想变化层面,而是告诉学生可以去探究一下,或者查阅相关资料。

  于是有不少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书籍,确立了“苏轼潇洒之我见”这一研究课题。学生的结论是:现实的“月”,皎洁柔和;历史的“月”,古老苍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以被贬黄州为界,在被贬前,苏轼愉悦轻松、激情满怀。所以月亮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象征他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而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苏轼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所以,出现在景中的月虽也是静的,但却是孤寂的,甚至有着缥缈感。但作者哀而不伤,在他看来,江、月虽是永恒,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又为了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只要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苏轼把人生的意义确定为精神的超越升华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用“月”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显示了他淡泊名利,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教学中,笔者直接从让学生谈谈苏轼的潇洒人手来导人新课,从而生成了见仁见智的解读。

  二、调动音符,奏响乐章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既定的,貌似天衣无缝,实则缺少教学的灵动性,缺乏课堂的生成性。一堂精彩的课,在于教师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捕捉到不和谐之音,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做到收放自如,使课堂富有灵动性。

  当我讲完《寒风吹彻》时,有个学生突然说出一句话:“人活着真没意思,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谁也帮不了你,寒风透骨,看不到一点暖意,怪不得整篇文章让人读了之后冷飕飕的。”当时,大部分的同学均有同感,唏嘘不已。面对这样的“意外”,我并不急着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而是让他们找找文中有没有作者向往的温暖,是不是还有一点温情。这一点拨,立时让学生翻开课本进行讨论。

  有学生从文中找出“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从中可以看出对陌生人的关爱。又有学生找到“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还有学生说文中写到作者想象天热的时候,母亲带领孩子过河看望姑母的情景,也反映了作者对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还有学生说“寒风吹彻中,我们依然还有春天的梦。”

  就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无拘无束地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凭着经验、体验和同样的启示,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实现了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对某一问题便能做出有个性且有依据的解读与理解,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学生通过这一比较、探究,深深体悟到:倘若只从生与死的角度评判,人生的确是孤独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更重视生命的过程,让生命更为充实。笔者随后也谈了自己的感悟: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只要走出精神的冬天,前面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段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教师就如同调弦师,与学生同台演出,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求新,与时俱进,使得这演出有自然主义的真实,有现实主义的坚实,有浪漫主义的诗情,更有后现代的解构,单调的语文课堂因之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