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作文

时间:2023-06-07 10:24:42
端午的作文汇总6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的作文 篇1

  我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喜欢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但是我最喜欢的是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端午节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呢?很久以前,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投江死后,人们都在纪念他。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咬他,就准备了饭、鸡蛋等食物扔进江里,有位渔夫说有粘米能粘住鱼的嘴巴,人们试了以后都说这个方法好。正好那天是农历的五月五日,所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包粽子,吃粽子。让我告诉你怎么包粽子吧!首先把粽叶托在左手上,右手轻轻地舀起糯米,并加上绿豆、红豆、蜜枣、葡萄干、花生米等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便往里添加配料)然后包起来,最后把美味的粽子放在锅里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在煮的时候香味早以传遍整栋楼,嘴馋的孩子会早早的在门外等着,只等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吃上一口尝一尝,保证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难以忘怀。一顿丰盛的午餐就这样过去了。

  到了下午,人们用早以准备好的鱼腥草、艾叶烧水。全家人用烧好的水洗澡,古人说用这个水洗了澡不生痱子。到了晚上,我们小孩子会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香甜的粽子,一边不厌其烦的听那些我们早已烂熟于心的端午节的传说。

  一天的节日,就在大人们绘声绘色的故事中结束了,但是值得我们回味的绝不是那香甜的粽子,而是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

端午的作文 篇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次念起长诗《离骚》中的这名句,我就会想起那位因劝说楚怀王失败而抱石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爱国诗人——屈原。

  战国时期,张仪提出连横亲秦,要拆散齐楚联盟,就找到了楚怀王,许诺六百里地要楚怀王和齐国绝交。屈原等大夫极力劝阻,可楚怀王垂涎那六百里地的好处,就和齐威王绝了交。结果事后张仪反悔,楚怀王病死在秦国,继位的楚顷襄王还是主张投降秦国,屈原几次被流放,最后见故国无救,想起自己的种种遭遇,越想越悲愤,就自投汨罗江了。

  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每年的`端午节都过的热闹非凡,今年自然也不例外。端午节少不了吃粽子,赛龙舟。

  说起吃粽子,自然的有包才有吃。我妈妈可是一个包粽子能手,今年她要教我包粽子,带你去瞧瞧吧!“哎,你这里错了,不要放这么多肉。”“喂喂喂!你怎么把花生给吃了”“啊!那些是菜叶,不是包粽子的。”调皮的我正在厨房里捣乱呢!好了,回归主题,正式包粽子。“先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筒,然后放入糯米和花生、肉馅和红枣。再把上面盖起来,最后,绑好定形,一个粽子就成了。”我虽然也就是按着妈妈的步骤做的,但感觉怎么也不像一个粽子。但虽然如此,还是包得其乐融融。

  吃了粽子,浑身有劲,赛龙舟喽!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十几条龙舟一起向终点飞快地游去,比赛刚刚开始,大家都力气爆棚,迅猛地划着桨。只有一艘龙舟在缓缓的游动着,大家都认为这艘肯定输了,顿时响起一片嘘声。可令人意想不到的就是,到后来,当大家都累了,不得不减缓速度时,这艘龙舟还是保持着一定的速度,很快反超,结果成了冠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伏,也有人认为他们这样与赛龙舟比赛的热闹不符,这种方法不可取。

端午的作文 篇3

  刚一上山,我就被这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山上松柏滴翠,苍青色的群山,一座叠着一座,像大海的波涛,无边无尽伸到遥远的天边。还有黄灿灿、红艳艳的小花从草里冒出来,在山坡上一簇簇喷放。

  这时,太阳升起来了,红艳艳的太阳射在山尖上,把山顶的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了,人们拿出准备好的毛巾,开始用溪水清洗手部和面部,传说端午这一天,当太阳升起,用溪水洗手洗脸可以除灾袪百病。

  踏青结束,人们手里都拿着新鲜的艾蒿,在传说中,把艾蒿挂在门上可以避邪,防止鬼邪进入家门。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回家可以吃到热腾腾的粽子,自然很高兴,但我又想到了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为了纪念他,发明了粽子这种食品。

  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我只好等候着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可以继续上山踏青。

  快乐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传统习俗是吃粽子。快到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包粽子活动,大人们先把两片竹叶叠在一起,然后放入糯米等各种调料,包成立体的三角形,再用细绳缠紧。

  粽子的口味有很多,如:加糖的,肉馅的,还有加蛋黄的等等

  就连粽子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如:圆形,三角形……让我看的眼花缭乱。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拿来蒸,过上半个钟头,妈妈把粽子放到桌上,我看到粽子像一个小胖娃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拨开它的竹叶,我又看到里面的糯米从肉色变到黄色,我情不自禁的尝了一口,啊!好吃的`无法形容……

  忽然,我听到外面传来了一阵阵“嘿哟”,“嘿哟”的呐喊声,我连忙从窗口望出去,只见湖里的龙舟上一个人在擂鼓,还有八个人在划浆,而且比赛队员都整齐有规律地呐喊着,划动着,个个都生龙活虎,并且精神抖擞。看那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支支发射出去的利箭一样向前冲去。在岸上的啦啦队员们也都大声的喊着;“加油”,“加油”!龙舟听到大家为它喊“加油”似乎变得更快了。

  啊!端午节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赛龙舟比赛,真是趣味无穷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节那就好了!

端午的作文 篇4

  在秭归,特别是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方圆数十里的三闾乡,历来都不乏读书人。每逢端午佳节,他们从七里峡内外结伴而来,以诗会友,谈诗论道。这学风萌芽于唐宋,风靡于明清,逐步形成一个自发的民间文艺团体——骚坛。《归州志》赞扬此乡“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的结社骚坛。每逢端午节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蔚为风气。”秭归现存明清骚坛的遗诗100多首。

  一方诗的沃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秭归人。

  1982年初夏,由乐平里的农民诗人谭光沛,杜青山倡导,以屈原诞生地的农民为主体,成立了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受到当地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多家新闻媒体以《屈原故里第一个农民诗社——骚坛》和《泥巴杆子诗社》为题进行宣传报道,骚坛成为屈原故里的一颗明星,招牌式的文化品牌。骚坛走过了27个春秋,凝聚秭归民间诗人,每年举行端午诗会,社员发展到60多人。进行了三届领导班子选举。首任社长谭光沛虽然作古,年轻的继任者毅然擎起骚坛的大旗。从骚坛走出了谭光沛、杜青山、徐正端、李盛良、刘光愚、梅大敏、宋发武、杨先瑜、郑乃千等一批擅长旧体诗词的乡土诗人,出版了《盛世新声》、《旧律新咏》、《峡江春潮》、《野叟吟草》、《御冰书屋诗词卷》、《屈原颂歌》、《骚坛社员诗词选》、《屈原故里骚坛诗》等专集和合集10多部,手抄辑存诗词数千首。国内报刊、出版物多次选发他们的作品,获各种中华诗词大赛奖项多次,成为秭归继承屈子遗风,弘扬屈原文化的一大亮点。

  秭归人的端午情结

  秭归人过端午,过得有滋有味。包粽子、挂菖蒲、悬白艾的风俗走进千家万户。划龙船、看龙船是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前呼后拥,热血沸腾。1982年,7条龙舟闹屈沱,有中外朋友1000多人,县内观众6万多人,创历史最高记录。

  秭归人的端午大餐新颖别致。鸡鸭鱼肉自不必说,桌上少不了粽子、盐鸭蛋、大蒜炒苋菜和雄黄酒,还有那号称“长命菜”的马齿苋,大人小孩都得尝一尝,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回想。

  秭归境内的'香溪流域和童庄溪流域,聚居着两个颇有人望的家族。他们怎样过端午,是个鲜为人知的轶闻。

  据20xx年秭归县人口与户籍普查资料,秭归有5000人以上的大姓22个,占全县218个姓氏的10%;有大姓人口25.0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2%。其中:熊姓人口7003人,占全县人口的1.8%,大姓人口的2.8%,居第13位;屈姓人口5143人,占全县人口的1.3%,大姓人口的2.1%,居第22位。三峡移民之后,熊、屈二姓仍有12000多人安居在故土。有以熊、屈二姓冠名的地名31个,大小村落72处。

  大姓人口都建有宗祠。如占全县人口10%的王姓,竟建有5个宗祠。熊、屈二姓在秭归建有3个宗祠。熊氏宗祠原址在香溪东岸的万古寺,江北屈氏宗祠在紧挨熊氏宗祠的黄阳畔,江南屈氏宗祠在童庄溪畔的屈家岭。

  楚人信巫风,重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祠堂祭祖是祭祀活动中的一项。他姓宗祠只设清明祭,熊、屈二祠设两祭,祭了清明祭端午。不是每年都祭,而是五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每逢大祭之年,由两姓族长指令祠堂执事一面通知各房头、宗老,一面张罗杀猪、宰羊、酿酒,在祠堂的公田收入项下列支。三月清明祭,熊氏宗祠祭鬻熊,屈氏宗祠祭屈瑕,续家谱,正族纲,维风化……五月端午祭,两祠同时祭屈原,叙族史,缅先贤,励后人……熊氏宗祠为何祭屈原?因为熊、屈二氏同根同源,都是高阳氏的苗裔,哶季连的后代。祭祀结束后开宴,在祠堂美美。

端午的作文 篇5

  又是一年端午近

  “我想吃粽子!”“等端午节吧。”“那还得等多少天呢?”“快了吧:”

  “哦——”

  端午节快到了,眼前又浮现出令人垂涎的大粽子,插在门楣两端的艾草,扣人心弦的龙舟赛。每次呀,想着想着一不小心就会笑出声来。那浓浓的乡情围绕着我,过端午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楣上插上艾草和菖蒲,据说是用来避邪的。虽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知道这是不科学的,但端午节插艾草已成为独特的风俗流传下来。

  每年端午节都不例外,我总会回到住在乡下的奶奶家。那里有热情好客的乡亲,有沾满露水的.山间小路,有绿得惹眼的小草,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大得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大源湖。

  记得去年端午节,奶奶叫我和弟弟上山采些艾草。很快,我与弟弟便采完回来了。奶奶见我们手上只有两根艾草,笑起来了,原来采的太少了,只有把家里所有的门窗都装点起来才更有节日的气氛啊。唉,只得让妈妈重跑一趟了。我喜欢它们带着一丝苦味的淡淡清香,喜欢它们给门楣带来新鲜的绿意。艾草是一种很好的药用植物,不仅很香,冬天还可以用它泡脚暖脚,还可以制成艾绒,灸穴位,暖经络,去寒气。

  装点好门窗,我们会带上奶奶煮的染得红红的熟鸡蛋——说是红红火火,吉祥如意,随着攒动的人群去观赏丝丝细雨中龙舟竞渡的壮观景象。

  大源湖平时很平静,只是在这个时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就会变得热闹起来,同湖边的人们一起,同阵阵的呐喊声一起狂欢。(范文网 )一到这一天,美丽的大源湖边便围满了人,湖面上昂首挺立的龙舟好不威风!识水性的后生戴着不同颜色的头巾来参加这个活动。乍一开始,数舟齐发,如离弦之箭飞速前行。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水花四溅,吼声震天,万头攒动,怎一个热闹了得!我们在这龙舟竞渡中感受欢乐,感受淳朴的乡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又是一年端午近,每到这时候,总会怀念过去在家乡的许多有趣的事。哦,端午,无可救药地爱上胖胖的粽子与青青的艾草,不可遏止地怀念那浓郁的乡情。

端午的作文 篇6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早上,听到奶奶嘴里念叨着这首歌儿,让我想起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枝。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楣中央或随身带着,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更得吃粽子。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里头包的东西而命名。其中,掺红枣儿的最多。掺红枣儿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习惯。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村民百姓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端午的作文】相关文章:

端午的作文01-26

端午的味道作文11-30

过端午作文11-27

端午的粽子作文03-01

端午情作文03-25

与端午有关的作文12-27

难忘的端午作文06-21

端午的习俗作文12-14

有趣的端午作文01-20

端午习俗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