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作文

时间:2023-11-05 07:53:40
  • 相关推荐
(集合)参观博物馆作文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博物馆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博物馆作文1

  11月13日下午1:30我校小记者一同坐着中巴去参观了晋江城市展馆与晋江博物馆。

  首先,我们来到了青阳城市展馆。一下车,我们就看见那一栋既高大又明亮的城市展馆,走进去一看,“哇……”一声声赞叹,这足以证明城市展馆的美丽有多么吸引人啊!我们首先走进二楼,了解了晋江情概况,据了解,晋江处福建东南沿海,面积694平方公里,一共有6条街,13个镇,人口达到107万人,海内外就将近500万人哪!这是多么多的人啊!接下来我们又了解了晋江名人,有施琅、吴鲁、陈清机、张瑞图、欧阳詹、曾公亮、梁克家、林外、蔡清等多名晋江名人。后来我们看到了好几个模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万达广场的模型,据了解,万达广场20xx年8月10日开业,当天有将近28万人来到了万达广场呢!我们还知道晋江机场排名第47名,是三级现的机场,争取20xx年能达到二级现的;晋江的酒店有很多,其中7星级的酒店有5家,5星级的酒店有6家,4星级的酒店有4家,3星级的酒店有8家,你瞧,我们晋江是多么发达啊……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晋江博物馆参观了剪纸艺术和根书展,印象最深的是根书展,有一位是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陈德南,他的根书展是多么的吸引人啊!

  这次的青阳之旅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又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真是次难忘的旅行啊!

参观博物馆作文2

  今天下午,天气晴朗。学校组织了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我们随着人流走进博物馆。哇!好大的博物馆呀!这里有许多展厅,其中那座最大的展厅最引人注目,那正是恐龙展厅。

  我迫不及待地跟着队伍走进展厅,心中立刻涌起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恐龙展厅里主要讲解的是一些恐龙的知识,我带着疑问,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读起了简介,哇!一种恐龙身长6米多,把我吓坏了,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接着,我们去了鱼类展厅,一进去,眼前第一个看见的是一条大鲸鱼的骨骼,我又读起它的简介:鲸是在海里的浦乳动物,形状像鱼,胎生,用肺呼吸,最大的可以长达30米左右,小的只有1米左右。俗叫“鲸鱼。”啊!

  我们眼前的这个骨骼正是30米左右鲸鱼,这可使我曾长了知识。我们队走到一个有乌龟的地方,我看着那一只只可爱的小龟,又兴奋地读起了简介:龟是一种爬行动物,种类很多。腹背都有硬甲,头尾和脚能缩入甲中,能耐饥渴,寿命很长。龟甲也叫龟板,可以入药。古人用龟甲占卜。

  读完简介我立刻就开始想象10000岁的老龟是什么样子呀,是跟人类一样有长长的胡子,走不动道儿,拄着拐棍。呵呵!有些怪奇啊。我们还去参观了好多展厅,我就不一一说了,总之很有趣!今天真是大开眼界了。看到了那么多好玩儿、希奇的东西,还在这里学到了好多的知识,呵呵!奇妙。

参观博物馆作文3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岂不是一个游览的好时机?

  今天下午,我随同老师与同学去参观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只见一只恐龙正在生几只小蛋,然后向我们扑来,但被我们一枪“打”死了,可怜的恐龙蛋们,也只能拥有一团泥展现在我们面前,谁知道它们的母亲是什么时候被我们“打”死的?又有谁知道它们的母亲是什么时候生它们的?恐怕只有它们身上那一道道破壳的裂痕才能告诉我们答案吧!想着,想着,它们的“爸爸”来了,把我们驱赶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走入这儿,脑子里就浮现出这样一幅图:一个年少的小伙子在水车上嬉戏,好几位年迈的农民欢喜的用镰刀割下一捆捆的稻子,几位年轻人围着稻盆吆喝着,脸上流露出一片丰收的喜悦。还没看厌,但心之所向,总喜欢往新处走,我们走啊走,走到了右边的生活区。

  此地漂流着米饭的清香,可吃没?可以吃了,吃空气。纺纱机“吱吱”的纺着一件待穿的衣裳,可穿没?可以穿了,穿空气。大匾里盛满了温和的水,可洗没?可以洗了,洗空气。我用空气打理了一身之后,来到了一片“竹林”,自然一片竹子的`清香迎面而来,一只只竹子做成的精致竹篮,篮盖上雕着凤凰,雕着喜鹊,还雕着几个农民……好美啊!瞧,那儿有一只竹编的水牛,这儿有那竹编的瓶子,还有那竹编的八仙,……美不胜收。

  美丽和知识融成了我这趟来这儿最好的见证。

  这是一所浦江的博物馆,里面藏有多少岁月荣华?你来了,便知。——后记

参观博物馆作文4

  今天我又一次去了伞博物馆。

  那儿十分漂亮,看到了手绘“西湖全景”西湖绸伞——上面有碧绿荷叶,八角形油纸伞——上面有4种花,又是八角形的,福建南平昌洋口大花伞——十分清爽,典雅,云南荥阳油纸伞——上面有墨兰的模样,玳瑁雕花扇——是以玳瑁为原材料……

  伞的来源是由荷叶的启发而创造的,在博物馆里有许多油纸伞,油纸伞是汉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油纸伞也十分美观,油布伞也十分漂亮,是上世纪50,60年代盛行的伞种,通过皮革纸涂上蜡油制成的伞,比较牢固,也比现在的太阳伞之类的伞大。你见过西湖绸伞吗?西湖绸伞,全称“西湖竹骨绸伞”,浙江省杭州地区特有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西湖特产之一。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造型灵巧、色彩鲜艳,既可遮蔽阳光,又可作为装饰品,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

  博物馆里也介绍了伞的文化:伞在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人们也将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象征含义赋予伞。伞在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广泛、深刻而复杂。它的制度、它的形态,它的颜色,甚至它的汉字字形,都激起了人们无限的联想。它既是将人群区分开来的仪仗制度的一部分,又是将具有共同心愿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它既为人们带来喜庆与吉祥,但又成为民俗心态中的一种难言的禁忌。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情绪中,形成了各地丰富多样的伞文化。那儿还让我们尝试做了伞,雨伞是十分难做的。

  这次去伞博物馆,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

参观博物馆作文5

  今天,我跟爸爸、妈妈去了恐龙博物馆。博物馆门前有个大广场,广场里有个美丽的喷水池,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喷泉,这些喷泉有各种各样的,有的像小鸟在天空中高飞,有的喷出一层层美丽的雾。你在太阳光下,就会看见七色的彩虹,可漂亮了。还有的两边同时把水喷到中间,这好象是一座水上桥,有两个小人在水面上蹦蹦跳跳的,还好象在说:“大家好,大家好!”

  我们走到门口,看见门口有两只大恐龙,我看着好象梁龙,又象雷龙,还象冠龙,我着急的跑过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是冠龙。你看它张牙舞爪的,真吓人,可把我吓坏了,我还以为是真龙呢!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用气充起来的'呀!门上面写着五个大字:恐龙博物馆。

  爸爸买了票,我们走进去一看,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恐龙模型。用大栅栏围着,旁边还有鲜花呢!在大恐龙旁边还有卖玩具的,大都是些恐龙拼图。我跟爸爸走到展览橱,我知道恐龙分两大类,一类是鸟龙类,一类是蜥龙类。还有几个名字特别奇怪的龙,比如:毛鬼龙、色拉翼龙、克柔龙、森林龙、副龙等等……

  上了二楼,是一些伟人照片和一些电厂的创业史和影片。三楼还有陶瓷呢!在这些陶瓷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模仿着大钟造的小钟,这个小钟是我们的市长去日本时,日本一个城市的市长送给他的纪念品,而我们的市长却把它放在博物馆里,让市民们去看!

  参观恐龙博物馆,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参观博物馆作文6

  在我踏出首都博物馆的最后一步时,不禁连想感慨:这是一个蕴含着多么璀璨文明的瑰宝呀!我很庆幸今天能与相识已久的同学们一起观光,一起分享,一起收获。好奇的来,惊喜的走。满载着无限的乐趣与满足。从一层逛到五层,映入眼帘的一切都一直在充实着一颗空虚的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刻,向我展开了。

  岁月流转,几十,几百,甚至是几千年的东西,今天依旧那么清晰。看似简单的,其实这些全都是让人洒尽汗水的。远处金碧辉煌,活灵活现的佛像,往近处细细斟酌,才知道这一道道的刻画有多么不容易。

  看着那些古代玉器,看着那一道道形态不一的花纹,不同的形状,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条理不一的瓷器,各具风韵的京城旧事,开拓眼界的书房珍玩,辉煌的古都北京历史……一幅幅赞不绝口的.画面在眼前出现,这是一个令人多么难以忘却的时刻呀,在博物馆里,玻璃架上的,立在地面上的,挂在墙上的,无不反应出了以前北京人的聪慧。

  在这个非凡的境界里呆了三小时,感受,品味,斟酌了许多非凡的东西 。心里不禁生出了一丝羡慕,欣赏。为何上一代的人如此伟大?为何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此璀璨?真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被称赞的是我们。品味着这一本收获,触动着笔尖,记录着这一段记忆。在千里之外,好像又听到了赞叹。

参观博物馆作文7

  今天我去了广东省博物馆参观了荆楚地区和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展览。

  在展出的鄂尔多斯地区(今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有小型的兵器和一些动物形状的小饰物。展出的荆楚地区(今湖北省)的出土青铜器有兵器、器皿等等。相比鄂尔多斯地区的青铜器只是简单模仿动物外形来说,荆楚地区的青铜器除了外形比较大、比较多之外,刻在兵器和器皿上的图案款式多而复杂,这些图案有人、动植物甚至几何图形。无论在鄂尔多斯地区或者是荆楚地区的出土青铜器都是工艺精细,形态逼真。如果不看介绍,恐怕你不会相信这些青铜器是我们的老祖先在二千多年前制造出来的。

  展品中有一口青铜簋,外形象现在的饭锅,簋的两边各有一只耳环,一条不算长的铜链系着两只耳环,每个环上竟然看不到任何一点的接驳的痕迹,真是鬼斧神工!

  我注意到展出的青铜器都是三只脚的,成语“三足鼎立”大概就是指这种鼎。为什么那时的器皿做成三只脚而不是模仿动物做四只脚呢?是为了节省材料或者从审美角度做出如此的设计呢?难道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有如此环保意识了吗?另外,设计三足鼎比四足鼎难得多,如果三足之间距离分布不当的话,鼎很容易就会倾倒。古人是用数学公式计算出三足之间的'准确的距离还是用什么土方法来确定的呢?

  我带着一声声的感叹,一个个的疑问离开了博物馆。我惊叹我们的祖先是如此聪明绝顶,要解答所有的疑问将成为我今后努力学习又一个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