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1-01-04 19:57:08
  •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5篇)

  【篇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齐,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十分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用心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能够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必须好处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最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务必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就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职责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诚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悲哀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此刻的父母大多忙于挣钱,为自己的孩子带给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会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简单的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仅是一些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首先务必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这是一种用心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项任务,即使这项任务带有挑战性,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就应有的基本态度。最后,要教育孩子正确应对失败与挫折。世界上,没有一条缀满鲜花的路铺在孩子面前,只待他去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果子,去体会种种成功的欢乐,谁也躲不开那生活中必然会有的失败和挫折。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职责。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教学的管理来完成的,还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需。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职责。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园文化情感的内化及熏陶。家长就应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潜力。同时,家庭教育就应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篇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孩子性格的构成、个性的发展,都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们往往都陷入了误区或是处于误区当中。如今,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好成绩,而不停地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为了能让孩子将来有好的出路,而让孩子去学这样那样的才艺。不可否认,会做这些,家长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与关心。但我们是否曾思考过孩子们的意愿呢孩子们,可愿意用放假时间去学习另外的课业孩子们,是否渴望休息和玩耍呢我想,这些,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了…

  “人之初,性本善”,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他(她)们幼小的心灵中,万事万物都是完美的,对人生充满了希冀,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灵性,在孩子们幼稚聪慧的脑子里,把所有能感知到的事物,都想象得那么富有生机,那么活灵活现。但是为何之后,很多孩子的脸上失去了原有的光华,取而代之的却是无法摆脱的愁绪呢

  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大多数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煞费苦心地去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孩子们则每一天忙忙碌碌的,除了作业,就是繁多的课外练习,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似乎,分数,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大人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孩子所有的选取,而孩子们,则只能在父母固有的思想理念中画地为牢。尽管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内心的快乐却离他(她)们那么遥远,又怎能滋生出无限的潜力呢为分数而挣扎的日子,似乎缺少了童年生活本该有的许许多多的快乐元素: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的日子,纯净心灵中所追求的完美,似乎都渐行渐远了。

  “好累,好苦,”类似这样的呐喊,父母们可曾用心去聆听过吗为了不辜负爸爸和妈妈的期望,孩子们只能拼命埋头苦读,只为了兑现父母口口声声的“考出好成绩,才能出人头地”的预言。“恨铁不成钢”时,就会受到家长不是打就是骂的残忍对待。渴望理解的心,渐渐被冻结,只能感知到一阵阵刺骨的冷,随着血液不停地翻滚。经常听到有些爸爸妈妈责备孩子:“你啊,真笨,真是没用呀,哪方面不如某某某!”来自父母太多太多的负面信息,使他(她)内心遭受千疮百孔的打击,虽然,看不见裸露在外的伤口,却深深地伤害到了异常宝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来自物质上的所有满足,都无法平息内心的那份疼痛。一次又一次的悲哀,使孩子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父母时常的责备,就像枷锁一样,锁住了孩子自由飞翔的翅膀,再也无法激起学习的乐趣。

  在父母的心中,“学习永远是第一”,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别想有任何的权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当我们这样做时,是否换位思考过可曾走进他(她)们的内心,去了解他(她)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追求,有感知的活生生的个体;不是学习的工具,也会有累的时候,也有需要理解和尊重;不是情绪收购站,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激励,鼓舞和正确的引导。

  成长中的孩子,难免会犯错,犯错了,就要看大人们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的,是宽容的加以对待,还是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可塑性,是想塑造成十足的奴性还是想塑造成有健全人格的有创新意识的生活中的强者,跟父母们的思想意识和为人处世直接有关。

  家庭教育是一份职责,更是一项艺术,能否掌握好教育的尺度,将跟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息息相关。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适度,否则将过尤不及。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如果本末倒置,只能是背道而驰的结果。惩罚,千万不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在于引导,而不是落井下石。家庭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大人的言传身教,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们起了很好的学习素材的作用。要想孩子成为一位讲礼貌懂礼貌的人,父母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务必先做到;如若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乐观,有上进心的人,父母亲在生活细节中首先要体现这一点;如果期望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人的人,自己要用身教去传递这一理念;要想孩子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而自己却在说一套,做一套中自欺欺人,那么孩子今后也会变成一个虚伪的人。

  谁都无法代替爸爸和妈妈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尽管父母们爱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完全不同的人生。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很重要。为了能给孩子们带给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平台,但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们都能去学习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吧。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我最近在看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其中的道理是我在这上面总结出来的也能够说是感悟吧,虽然我的孩子此刻还小,但的确是给我上了一堂很生动的课,很是受益。

  【篇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

  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资料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此刻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这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此刻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和社会务必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务必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就应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

  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期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到达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向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能够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陶言)

  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

  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就应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资料。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以前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

  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务必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务必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向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潜力以及自我职责感的培养等的不利。

  我们这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应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职责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映芳)

  【篇4: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现代社会,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史无前例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是一层,子女们是一层,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独生子女家庭,就只有父母一层,一个孩子形不成一层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关系。

  老祖宗没有给我们这代人留下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概念。例如:过去的社会,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司空见惯。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此刻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喂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与孩子“抢”东西的伙伴,孩子缺少竞争对象。

  独生子女摔倒后,就会哭,做家长的恨不得8个人一齐去扶他。但这不是因为孩子摔疼而哭的,是孩子看到家长惊慌的样貌吓哭的。你不扶他,他就不起来。这样的孩子就会养成“娇气”。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一个孩子摔倒了,当父母的不必须会顾得过来去扶他,他就不会依靠别人,自己就会站起来。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什么事都要依靠自己的好习惯。

  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都是让着孩子的。做家长的不跟孩子一般见识,有的孩子打大人时,大人却不敢打孩子;玩游戏时,孩子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送到身边。不喜欢的东西,家长就不让它出此刻孩子面前等等。这些使孩子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什么都要是第一、不能吃亏的思想。独生子女长大后到学校或走上社会就很有可能“吃不开”。因为离开了家庭后,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让着他们。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时,就会感到这个世界变了,受不了,甚至厌学或厌恶社会。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在适当时候“跟孩子一般见识”,扮演兄弟姐妹的主角,故意跟孩子抢东西。孩子打父母,父母也要打孩子。让孩子从小认识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否则孩子成长不起来。

  很多独生子女缺乏职责感。这是由于家长从来没有让孩子对一件事负过职责,职责都让家长承担了。没有对事物负过职责的孩子,他的职责感又如何产生呢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走进学校,老师要求他们承担很重的学习任务时,他十分不习惯,千方百计地逃避,上课不安心听讲,作业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职责感的培养和锻炼。

  如今的家庭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错,很难有改正的机会。过去有些人老大没教育好,理解了教训,老二就能够教育好,此刻没有这种机会了。孩子幼儿阶段没教育好,到小学阶段再来补救的话,效果就差远了。因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它的规律和特点。

  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把别人的孩子引进来,让独生子女多跟小伙伴们接触。

  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把孩子的要求分成两类:一是合理的要求,二是不合理的要求。好孩子不能养成任性,任性的孩子都是父母娇惯的。

  家长的刀子嘴、豆腐心是最坏的教育方法,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破坏了孩子的自立潜力,造成了孩子的任性、依靠和无能。还说明了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显然是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忙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二、总体来说中国社会从没有像此刻这样富裕过。此刻我们的生活是从困难到温饱再到富裕阶段。

  我国有句老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这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们明白只有奋发图强,才能摆脱困境。而有些家长,给小孩子很多的钱,孩子拿着钱怎样能好好学习呢这些家长们还说我给孩子这么多钱了,他都不好好学习。这是拿钱买孩子学习,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好孩子。大家就应明白,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能吸引孩子们学习的东西。做父母的就应认识到,“钱”离学习远,离吃喝玩乐近。给孩子很多的钱等于把孩子引向了吃喝玩乐的企图。等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挣钱,只会花钱。因为钱都父母给的,没有了能够向父母再要。这种培养孩子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是错误的,更是十分危险的。

  有些家长给孩子买很多贵重的玩具,可孩子们却不喜欢玩。他们对沙子、泥、水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们没有价值观,贵重玩具不适合孩子们玩,而水、泥和沙子等更能让孩子们随着他们的意愿移动、变化,使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孩子们都喜欢玩。

  由于独生子女和家长素质等原因,我们的许多家庭都变成了“家庭特区”、“家庭温室”。家庭与社会温差太大,在家里对孩子实行的是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孩子根本没有多少自主自立的机会,当然他也就没办法长大。家长实际上是“不允许孩子长大”。家长在生活上过分迁就孩子,骑名牌自行车,穿名牌衣服,不停地给零花钱,搞“超水平消费”等,这些都引导孩子向吃喝玩乐方面迅速发展。结果使孩子适应社会的潜力严重滞后,消费欲望则极大地膨胀起来,挣钱的本事没学来,花钱的能耐却比家长还大。

  做家长的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摆阔,要适当装穷。早先那句“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是错误的,就应是“再富不能富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钱包越鼓,家长们的知识也就应越多。家长不就应越位,有职责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但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贪婪和虚荣心。为孩子的成长敢于“奉献”是好的,但不能当“奴隶”。为孩子敢于“奉献”与给孩子当“奴隶”不是一回事,两个概念混淆了,就会毁掉孩子和家长。

  已经做了父母而准备不足的人务必赶快补课,刻不容缓,因为你不能对孩子说:“孩子啊,你慢些长,等等我,我正在学习怎样样做父母。”

  三、当今是信息封闭转向信息开放的年代,广播、电视、互联网,包括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孩子们有很多的知识来源,。孩子们的小脑袋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知识,导致孩子们不爱学习。老师的课讲的再好,也比但是说评书的,资料再精彩也比但是“小燕子”。这不能怪孩子们厌学,因为有更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在与学校和老师争夺孩子们的注意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逼孩子学,就是打孩子,造成一些孩子离家出走。此刻的年代,要求家长学会比广播、电视、互联网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一门很高的艺术。表面上看,电视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其实这只是小事,关键是电视卡通片之类的都是图像思维,孩子们经常看这种带画片的东西,就养成了没有画片的书不爱看。因为上学以后尤其是初中高中,书本上不是字体就是公式,都是抽象的东西,孩子们就不爱学,感到学习可怕,枯燥乏味,没有画片那样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对这种畸形发展,电视起了很大的作用。长时间的看电视,使孩子的动手潜力大大降低。因为看电视既不需动手,也不需要动口,只要用眼睛耳朵就行。电视培育了孩子一种虚拟的生活态度,就是喜欢看别人怎样活,让别人替自己活着,而不是自己亲身去创造生活,这必然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弱化了他们的潜力。另一方面,电视又极大地刺激了孩子们的娱乐心理和性意识。电视为了俘获观众,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好看”,里面充满了娱乐,并打破了成人与孩子的界限。有些话成人能够背着孩子说,电视不管那一套,什么都说,超多泄露了成人的秘密。孩子很早就听到许多他们不该听到的话,看到了许多他们不该看到的镜头。可见,单从负面作用来看,电视同时做了两件坏事:既让孩子长不大,又促使孩子畸形发育。

  这样的孩子一旦走进学校,个性是走向社会,就会显得呆头呆脑,笨手笨脚,与人无法交流,遇事没有办法,总是喜欢退回到自我的世界中去。

  四、现今的家长们已经从让孩子们谋生转为全民望子成龙阶段。原先只要找个能吃饱饭的“饭碗”就行了。此刻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家长们要持续心态平和。原先都是家长跟着学校跑,让孩子们听老师的话,此刻是家长们从后勤服务型向全方位辅导型转变。很多家长都帮老师给孩子们听写生字,检查作业,成了“二老师”。孩子做完作业,家长还会让孩子做另外的辅导题。孩子做的多,做的快也玩不成,就会边玩边做题,这样孩子们能学习好吗孩子们应当比大人们玩的时间更长些才对,家长逼着学,看着学,这都是不对的。

  很多家长都已经把对学校的附属性转向了自由性,家长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跟着学校跑。因为学校是群众教育,不能因材施教,只有家长才能做到这点。家长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学校,尊重老师,不拆学校老师的台,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孩子的前途是家长的事,学校和老师只是“铁路警察”,只管孩子一生中某个阶段的教育,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终生老师。

  许多家长都个性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它对孩子的未来作用很大。那么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学校教育的水平决定的吗不必须,就应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教育决定的。因为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而学习心理在学习的各种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真正有效的配合就应是各司其职,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果学校有意无意迫使家长当“学习辅导员”和“监工”,势必造成家长的主角混乱,最后“助教”没当好,家长也没当好,构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表面的“一致”而实际上的分裂。家长最主要的优势是亲情,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不能做对于家长是外行的事――学习,学习这方面是学校在起导向作用的。

  谁不重视家庭教育,谁就是在破坏自己和家庭的幸福。

  家庭教育常常不只影响一代人。那些优秀的家长,不但能把子女教育好,而且能保证隔辈人成才。因为他建立了好的家风,好的家教传统。所以,家庭教育将影响家庭的未来,不可不慎。

  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工业的发展,这已经成为常识;同样,我们也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为代价来换取高升学率,换取家长“望子成龙”的满足。不久的将来,这也必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篇5: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心灵的呼唤--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潜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一、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国教育家谢觉哉以前引用古人说过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原意虽然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借用来说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个性重要的影响。

  (一)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者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世。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以前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好处。”

  (二)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期望与梦想。此刻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期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本不思考孩子自身的兴趣、潜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父母连孩子的双休日都给霸占了,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体育……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而忙碌着,他们哪里明白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说:“考试考不好就揍你。”这些话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其实,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就应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就应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

  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职责,使他缺乏职责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月积日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开展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氛围真诚沟通

  1、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我记得有一位名作家说过:“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过高的要求和不断的批评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远自己的父母,喜欢与同龄的朋友在一齐聊天、玩耍,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渐渐少了。父母越来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也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一点也不理解自己,处处地管束着自己,觉得自己像那笼中鸟一般。其实,到了这种时候,父母与子女就就应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抛开那浓重的“火药味”,好好地交谈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话说出来,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拥有一个更温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应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就应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2、要学会宽容与约束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忙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到达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亲近大自然是孩子们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事。现代家庭中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住楼房者居多,无形中造成孩子与同龄人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庭,从群体生活进入独户生活,心理上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而且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群众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弄一身泥,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主角、家庭主角、社会主角,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回顾成人走过的孩提时代,恐怕没有什么比大自然对孩子更有吸引力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很多佳作都是写他的童年趣事。这些往事几乎都饱浸着大自然的浓墨重彩,叫人难以望怀,铭刻于心。家长们不可忘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可记忘了让孩子们渡过自己最喜爱的那段时代。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伦德伯格认为,人们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发展人自身潜力的需求,一种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种创立人们自己个性和性格的需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早理解的也是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让我们一齐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5篇)】相关文章:

教育的重要性05-04

翻译的重要性03-10

诗意的生活,诗意的工作02-24

我的草原,我的马02-21

感谢领导的帮助的短信11-24

眼中的真实,镜头下的虚幻02-15

圆润的离开的意思与感悟02-10

我的书屋我的梦作文04-23

我的青春我的风采作文04-12

《秋天的怀念》的读书笔记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