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1-12 14:06:51
  • 相关推荐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片断虽只是读数,但在读数的过程中,我也试图体现探究因素和思维含量。课本中既然没有用概括性的文字注明小数到底该如何读,说明本册关于小数读法的教学要以感悟为主,因此,读法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正确的读法为模本,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反复练习。但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第一遍读对小数,可是在后面的课上却又屡次出错。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老师被学生正确的假象所蒙蔽,以为学生一开始会读了,就一定掌握了读法,既而把读法教学一带而过,没有深入下去,使得学生对小数的读法掌握不牢固。这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模仿型”的读数,但是一味地、生硬地模仿,成功率是不会高,只有在比较、分析、争辩,并获得理性的认识后,在去“模仿”这样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因此,当第一个学生在试读小数出错时,我没有轻易地放过他,而是让他通过学习别人的读法,分析探究出自己错的原因,并且把原因说了出来,不仅对自己,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告诫。在读整数部分是两位数的小数时,第一遍读看似顺利,但绝对不是每个同学都真正会读,我在巡查时就发现好几个同学读错了的。我举出反例,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部分学生心中那个模糊不定的答案干脆地暴露在阳光下,让学生自由地去辨析和争论,自悟出小数点前面数的读法。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大概心中有数了,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问题:小数到底应该怎么读?这个问题虽不是书上的问题,但对学生定性读法、培养思维绝对是有益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对于入学才几个月的学生来说,认识时间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对于认识不是太准确。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几时和两种记录方法”。难点是“认识几时,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正确位置”。

  我先通过一个谜语引出主题,然后给出一个空白的钟面,叫学生把钟面补充完整,学生补充了1-12这些数字,在此同时,我强调了3,6,9,12这几个特殊的时刻,了解他们在钟面上的位置。除了数字之外,还有时针和分钟(这节课的教学把秒针略去),指出分针长,时针短的概念。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看书,几时做操,几时吃饭,几时睡觉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再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钟表,学生回答火车站,汽车站,超市,食堂,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当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充分利用了学具,让学生拨一拨,看谁拨的对,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在教学设计时,因为自己是一个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遇到了不少困难。PPT上也出现了一个错误,可是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如果发现错误可以让学生改错,而不是把题目跳过去。而且可能也是因为没有经验的原因,我上课的总体节奏偏快,对时针分针的描述过于简单,可以通过多几种方法,以此达到更形象的效果。在板书设计方面,大有把板书当做练习的感觉,这样是不对的,板书不能擦,要把上课内容有序的记录下来,在快下课进行总结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说到“大约几时”这个概念时,快到几时和过了几时表达的不够明确,什么时候可以用大约,什么时候不可以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可以留到数作课上再详细教授。“再过一小时是几时“也过于简化,为什么5时再过一小时就是6时,可以强化时针走了一格,分针走了一圈的概念,让学生结合钟面进行解答。还有一点,动手操作机会太少,因为条件限制,学生没有学具,所以在动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总的来说,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互动不够积极。

  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应该在“尝试-思考-验证”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的把结论说出来,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材,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的运用,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对于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会走向成功。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星期一匆匆从湖州赶回来,一堆棘手的事情等待去完成,包括星期四的公开课,这也是本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此次湖州执行学习了几何画板,因此此次开课选择了《角的初步认识》,一节几何课,也让自己尝尝鲜。首次尝试用几何画板上几何课,也是很值得回忆的。

  一、由熟悉的图形引入

  备课前翻阅各版本教材,多是由操场情境引出角,这样安排确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形象。但我的这帮孩子们,这个学期才见到素未谋面的操场,且生活经验缺乏,能按老师的要求乖乖地、准确地找出角吗?既然数学教学要摸清学生已有基础,于是,我基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有角的图形的基础,选择以“露出角,猜出背后的图形”为切入口引题,并从图形中抽象出角。

  二、运用口诀,简化难题

  朗朗上口的口诀,有时可以将复杂的步骤简单化,学生也喜欢。在本课中,我想了两个口诀:①当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角有一个尖尖点,它的名字叫顶点;角有两条直直线,它的名字叫做边”,突出角的尖尖点和直直边;②在画角时,也出示了一个口诀,简化步骤。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常用口诀,比如在算进位加、退位减时,编出了一个顺口溜,学生学得很开心。

  三、巧用画板,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前在执教《角的分类》时,一直纠结于在PPT中如何让边旋转起来,而今运用几何画板,一切都显得轻松了。①两条不相交的线,想要变成角,直接拖动来得更简单,就不需要PPT的动作路径;②利用不同角度旋转,让角不断改变朝向,但始终是角,通过直观对比感知,深化角的本质特征;③设置旋转,让角随意变大变小。通过两角比赛,让大小比较富有生命力,在几何画板的依托下,能让学生大脑中建立角的大小观念。

  当然,遗憾总存在于课堂中,由于准备匆忙,课堂必备的语言没有用心思考,思路也有些混乱。

  ①内容安排过密,学生学起来并不轻松。

  ②忽视学生独立参与活动的细节。

  ③练习有些难,可能想让练习设计的出彩,却忽略了学生的能力。

  反思也点到即止,匆匆而过,此次开课有欢喜亦有汗水。

  首尝画板之喜悦,意犹未尽;

  首见学生之配合,难能可贵;

  首当其冲之课堂,犹为珍贵!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一、从生活入手,学生学得顺其自然

  超市是学生常去的地方,对于商品所标明的价格,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的数学入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入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初次学习小数并不感觉陌生,将教学重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化解。

  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教学新课时,我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白纸的长和宽展开的,引导学生感知白纸的长和宽都不满1米,那如果都用米来做单位是十分之几米呢,学生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解决这个问题比较轻松,接着继续追问“还有没有其它的表示方法了呢”,有部分学生知道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第二部分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是由引导学生思考1元2角和3元5角分别是几点几元来展开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与这相关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说出正确结果,但是要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又都说不出来了。我认为这是由于学生们还没有体会到小数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在设计时先要学生把2角化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再化1元2角,这样就有部分学生能想到把1元2角先拆后并,在这部分学生的带动下,全班大部分学生也都能理解这种的思考方式了,从而也就达到了我确立的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的教学目标。从总体上来说,这两部分的教学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做基础,所以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最后,我要学生自学整数、自然数、小数及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数的理解,并且进一步地认识了小数。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作用。

  2、有些地方还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讲得太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还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由于时间仓促,教学经验不足,确实是还没有吃透教材,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改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1、本节课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2、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体验角的特征,学生用圆形纸折角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角,如:因教学时间关系,这里我没有多用些时间。反思起来,如果当时我能抓住时机,及时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做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折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3、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动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为直观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设计的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透彻,加深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一、教学前后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这节课是在已经认识了线段,初步认识角和体会角的大小的基础上再认识角,并掌握角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认识射线、直线,这是因为射线是认识角的基础。初步认识角也是角的分类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具体的教学安排是从生活情境引入,体会射线的特点。接着在已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通过延长线段的一端得到射线,同时延长线段的两端得到一条直线。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建立:“无限长”的观念,并比较射线、线段、直线的不同和相同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游戏的形式画一画通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并猜一猜过两点又可以画多少条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常常在生活中应用,这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想一想”这里让学生体会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接着动动手,过一点起画两条射线看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角的概念学生能基本感受,并引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再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角的符号、角的记法、角的读法。懂得角的简单分类。

  三、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由生活情境引入,学生的兴致和热情很高,轻松地就让学生接受了射线的特点表象,从事物中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射线特点的印象,在接下来的变一变后很快就很总结出射线的特点。趁热打铁画一画直线的特点也呼之即出,学生基本上已经能通过比较线段射线的特点总结出直线的特点了。让学生比较射线、线段、直线的不同和相同点时全班能一直通过了。个别的学生也能找到线段是直线和射线一部分这些联系。游戏“30秒画直线”再一次在高潮中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带着过一点画多少条射线的问题去算一算数一数刚才自己画的图形。猜两点间可以画几条直线就一句话带过没有一点疑问了。生活中的知识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想一想”这里让学生体会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距离是一条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是一条可以量出来的有端点的直的的线。并强调是直的线不是直线。动动手,过一点起画两条射线看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既让学生感受了角的组成和构造,也能让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画出不同类型的角,为下节课学习角的分类埋下了伏笔。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角的符号、角的记法、角的读法带着学生在读一读、记一记、标一标中完成了。

  不足和遗憾之处:

  学生的生活常识比较窄,举出生活中的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射线时,比较冷场,稀稀拉拉地几个学生说了说,特别在生活中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点知识时,学生几乎举不出来相关的例子。

  建议:

  1、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现在的孩子们都被家庭保护得太好了,以至于太纯净了。课前可以让孩子们做一些这方面的了解,像:谁来说说“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的应用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全班冷场了。孩子们的脑海里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2、角的概念是由射线引出的,那么线段、射线、直线,孩子们要有一定的知识建构才行。不然寸步难行!

  3、在学习这节新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温故而知新就水到渠成。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今天的课,我把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角形的高拆开,分两节课来完成。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三角行,因此对于三角行的特征,学生完全能自行概括出来。但是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探索、发现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觉自己没有处理好(从课后的作业反映出来),虽然课前我再三强调让学生带10 cm、6 cm、5 cm和4 cm的小棒各一根,但是今天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带,即使是动手摆的同学,得出了不能围三角形的情况,可是就是无法探究出是何缘由,再加上学生自制学具的局限性,认为10 cm、6 cm、和4 cm的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那些没有动手摆,只是看别人活动的同学,就更谈不上探索和发现了……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好,可能连难点也没攻破。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对于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情况还得多加注意、强化要求。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谁能闭上眼睛,在里面摸出圆来?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

  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 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 边

  顶点 顶点 顶点

  边 边 边

  提问:角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追问:如果有一条边是弯的行不行?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出示一个分针和时针夹角很小的钟,然后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逐渐变大。提问:分针和时针形成的夹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 做角活动

  (1) 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 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

  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2、拓展: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要出个脑筋急转弯:4-1=?,课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教学反思】

  其实,“角”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在学生的心里眼里,“角”的概念与我们数学中“角”的概念就不尽相同了。而怎样使学生经验与新课的教学完美结合呢?上述案例又如何体现教师的教学理想的呢?

  一、 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

  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无痕渗透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

  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课时,认识半时比认识整时难一些。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运用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体验感悟半时指针位置的特点。我把电子多媒体走进课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为线索展开,讲解“8时已过,分针再走半圈就是8时半”,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联想、推测得出9时半、10时半、12时半,由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体验到半时是由整时发展而来的。吸引了学生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有效地使用了实物投影,学生亲手拔一拔、画一画、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读时间、写时间、画指针等内容,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力量。

  本节课由于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认一认,拨一拨,认识了半时,并归纳出半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的位置特点。学生通过对主题图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半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的位置特点。本节课安排了多次让学生动手拨的机会,每次的要求都不同。第一次:师生一起拨,要求说说时针指着哪,分针指着哪,尤其是要说准时针的位置,即是指着几和几的正中间。第二次,老师说时刻,学生拨时刻,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拨的。第三次,看谁拨的快。老师说时刻,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来拨,其余学生在下面拨,拨好后,代表还要说说是怎么拨的,最后评出优胜组。三次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动口,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节课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老师运用多媒体把“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农夫早上到田里劳动,发现兔子,等待兔子的连续情景。之后,请同学们帮故事写完整。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帮故事写完整的请求”调动了小朋友积极参与的情感。每个学生都认真观察画中钟面上的时刻,都想帮农夫弄清楚每项活动开始的时刻。全班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进认识半时的活动中。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互相帮助的甜蜜友情。

  2、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索发现。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是《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进行多种活动的过程。首先,观察钟面,帮助农夫找准每项活动开始的时刻,让学生在观察中领悟半时这一时刻的特点;接着,动手拨出半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索时针、分针半时的时候指向特点;然后,学生参与不同的练习活动。如,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做“互动游戏”听一方指令拨出钟面时刻……每项活动环环紧扣,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轻松地实现了认识半时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8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认识角》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学生对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所以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三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四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介绍角,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有以下一点体会: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做角——画角——演示角——介绍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二是个别同学玩活动角时没有思考问题,老师放任自流,没能及时调控好,以后需加强。三是角的大小比较中我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同学,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就会变得十分进入角色。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喜欢课堂学习,小朋友的天性就是活泼,爱热闹。要是每个小朋友在课堂上都一本正经地坐着,动也不动,那还能叫是小朋友吗?那还能称之为课堂吗?老师的责任在于如何把同学的活动引导到正轨上,而不是扭曲在无谓的条规中。

  小学数学国标本四年级有一单元是《角的认识》,每一节课同学都要准备量角器、三角尺,于是,每次在课堂上都会听到同学玩弄塑料片后撞击的.声音,我想无非是两个原因,

  一,感到无聊,用量角器、三角尺代替玩具,增加课堂的乐趣;

  二,无意之间的摆动,拿到什么就玩什么。

  怎么办呢?假如一味地让他们坐端正,不做小动作,他们能做到吗?教学效果会理想吗?考虑再三,与其不让他们玩,到不如让他们玩个痛快。于是,在这个单元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数学活动。

  [案例1]

  拼角你知道这些三角尺的三个角各是多少度吗?

  想一想,假如充沛利用这两块三角尺,你可以拼出哪些角?

  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带给同学是无尽的考虑以和思维的撞击,他们在从最初的30度、45度、60度、90度,想到75度、120度、150度、105度、180度、135度,然后在我的一句“难道除了这些角就再也不能拼出其它的角了吗?”反问下,同学又开始了自发的操作和讨论。“15度”,一个同学惊叫了出来,显得异常地兴奋,渐渐地,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上完课后,我在考虑,假如让同学用三角尺去画角,那画的角岂不是更多。

  [案例2]

  折角

  给每位同学发一张正方形纸。

  在这张纸上有哪些角?你能用这张纸折一个直角吗?

  同学折的方法有很多,如:

  你能用这张纸折一个45度角吗?同学很快折了出来。

  你能用这张纸折一个30度角吗?

  这时的同学已经没有人闲着了,他们折呀,量呀,其实这时他们中已经有人知道要折30度的角,可以把90度的角平均分成三份,但是他们又在为平分三份为难,于是有人用三角尺的30度量,也有人大概地把它分成三份就算了。最后只能请教书本:

  虽然在这次的折角活动中,没有同学能准确的折出30度的角,但是他们的思维并没有停滞不前,对他们来说,这已是一种进步,一种收获,一种胜利,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满足。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2.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

  “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不足之处:

  1)从不同的侧面我了解到,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币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墙角、屋角、书角……

  4、角是尖尖的,最顶端的地方……

  足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这是角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起点。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运用这些资源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联系和区别呢?

  我在这节课中也关注了这一点,但临近课末却发现还有几个学生把“角”与“三角形”混为一谈。显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根据初步感知环节中“多数学生指角都是点一下角的顶点”这一信息进行如下点播:老师在黑板上点上一点设问:“角是这个样子吗?”“想想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互相指指。让学生充分体验,形成清晰的认识,可能错误的生活经验能更好地得以纠正。

  2)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一些时间,对角的大小认识没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只感知、体验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来不及进行两个边的长度不同,大小相同角的比较,导致了知识块的割裂。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认识教学反思12-28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12-29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19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反思11-11

角平分线的教学反思12-27

画角的教学反思15篇12-24

物理《认识浮力》教学反思12-24

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12

数学认识0的教学反思11-27

《8、9的认识》教学反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