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1-23 18:32:29
  • 相关推荐
《方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程》教学反思1

  本课以学生比较感爱好的《家有儿女》为话题引人,然后围绕刘星他们一家的实际问题分别设计成打折、积分、最佳方案问题。将问题呈现给学生,每一类型的第一道题目带领学生分析,这一类型的其他题目有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提供给学生探索归纳的空间。

  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独自完成。再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参与,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用式子表示的等量关系,在整个新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对打折、积分、最佳方案问题进行复习。教师在过程中扮演了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启迪者的角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但是通过这一节课和别的学校老师相比较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应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接近学生,不要离学生太远。

  2. 在教学应始终保持笑脸。

  3. 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应多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4. 整节课的教学中,语言的过渡和衔接。

  5. 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未能将习题处理完。

  应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另外,本节教学复习的是七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由于是复习课,加上我上课的班级学生成绩比较优秀,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基本知识比较扎实了,于是本人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审题习惯的培养

  上课开始设计了一个小“陷阱”,仔细阅读练习纸,在规定时间按要求完成。由于学生没有把练习纸上的内容读完,都没有在意识到老师的“陷阱”。于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审题的'重要性。并且在复习完内容后,让学生说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后,提问哪一步骤最重要?(审题)然后出示华应龙老师编写的审题诗,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2、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是复习课,知识点学生基本已经掌握好了。于是在讲解每一题时,都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解决,然后再指名学生讲解解题方法与自己的想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3、注重知识点的比较

  复习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后,我又设计一道,一倍数已知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灵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4、注重知识的拓展

  由于是复习课,在复习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又要有一点拓展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设计了一道“自我挑战”题,但与有时间关系,课堂上没有来得及当堂解决,而是留到了课后。

《方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3。让学生在已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经验基础上,在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中,探索解题思路。现对于本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想。

  一、利用实物帮助解题。

  教师在依托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会对数学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这节课在教学例3时,我改变了直接看应用题列方程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带来了家里的水费帐单,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分散了解应用题的难点,让学生根据帐单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从而逐步渗透到等量关系;二是为后面的变式应用题打下基础,让学生潜移默化通过例3感受到在解答较复杂应用题时,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正确找出等量关系相等,从内心上接受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此类应用题的优势所在。

  二、合理组织安排教材。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通过例题、模仿变式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练一练、试一试)所呈现的。其呈现的内容不是在同一个背景下,而是以独立的形式逐一呈现,这样的分割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提炼解此类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因此,设想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经验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要解决的问题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此类应用题的一般特征,根据特征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关系的比较中寻找解答此类应用题的共同方法,便于学生进一步提炼解此类应用题一般解题思路。

  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解题策略。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和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看水费帐单说等量关系、小组讨论、尝试解方程、相互评价,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评价中学习的热情很高,充分体验自主探索获取成功的喜悦。

  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学生灵活地综合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数学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方程》教学反思3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方程》教学反思4

  一.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建立在我校目标教学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导学,然后再由教师考查和点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决定给学生一个半开半闭的区间。这节课的关键在前面的这步过渡,究竟是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还是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完成,我先后作了多次试验和论证,认为“完全开放”符合设计思路,但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故我们最终决定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

  二.教学知识点:

  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范围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关键,所以由两个习题过渡后,我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基础上一起探索探索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我先作一示范,学生练习格式,接着出现有增根的练习题,依然让学生解决,由于学生不会检验根的情况,所以,些时再详究增根产生的原因,怎样检验增根等问题。

  2.在利用类比法解分式方程这一过程中,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渗透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我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就用了两个分式方程的解答过程进行对比,体现验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三.课堂效果:

  在这节公开课上,学生状态不错,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练习和最后的课堂小测里,学生的作答规范正确,而且对于增根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知识点的难题的突破学生掌握的不错。

  整节课下来,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作为年轻教师,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仍然需要改进。个别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而且利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对旧知识的复习仍然不够,语速有点快,个别问题的引导可以更深层次,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突破难点,也是比较遗憾的地方,希望听课的老师给我多提意见,我会珍惜的。

《方程》教学反思5

  去括号的根据是去括号法则与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在学生的练习与测试中,发现错误最多的`是一个负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没有处理好符号问题。

  一、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对括号前的符号的属性定位不当,普遍把它看作是减号,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计算去括号时,缺乏整体思想,从而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而出错。

  二、解决策略:

  (1)把括号前的“-”号进行定性:是减号还是负数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先把所得的乘积漏添上括号后再去括号来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改变了处理方法,要求学生把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数的符号,括号前是负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整个负数乘进去,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学生容易记住。

  (2)加强练习,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得到强化。

《方程》教学反思6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标准量分析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标准量,根据标准量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标准量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在分析标准量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标准量、用语言分析标准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妈妈的年龄是桐桐的4倍,妈妈比桐桐大24岁。妈妈和桐桐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说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以及怎样设。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标准量、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也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

  在学生学会找准标准量、分析标准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如通过基础训练:苹果是香蕉的1.5倍,如果香蕉是x千克,那么苹果和香蕉一共有xx千克,苹果比香蕉多xx千克,香蕉比苹果少xx千克……,类似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弄清每一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就能熟能生巧。不仅如此,还通过适当的变式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

  最后跟孩子们一起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并总结出了六步曲:找数量关系式——解设——列方程——解方程——写答语——检验。教学中我反复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方程》教学反思7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原因如下:

  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

  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须两教a-x=b及a÷x=b两类方程,我觉得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而用等式的性质教学好比较复杂。

《方程》教学反思8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 ,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方程》教学反思9

  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老师要求我们先顺着题意找到数学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有一道题目我列出了这样的方程:65-X=25。老师告诉我是对的,但用我们现有的知识解答有些困难,所以一般不要这样列。回家后我反复琢磨老师的话,心想:到底困难在哪里呢,能不能应用课堂上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来解答呢?于是我决定进行一翻研究和探索。

  解答方程要把等式一边只留下X,我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65,

  解:65-X+65=25+65

  X=90

  可是检验却发现65-90根本不好减。怎么不对?这使我想起了课上老师讲等式的性质时用到的天秤,这道题如果用天秤来表示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天秤在我的脑中映了出来——左边是一个65克的砝码,65-X表示从65克里去掉X克;右边是25克的.砝码。如果给左边再加上65克,就变成了两个65克,再去掉X克,这样是不可能去掉65而留下X的。如果两边同时加上X克呢,左边就是正好是65克,而右边就成了25+X,天秤两边交换一下,就可以写成之前学过的简单的方程:25+X=65,哈哈,问题就迎刃而解啦!我快速地解答起来:

  65-X=25

  解:65-X+X=25+X

  65=25+X

  25+X=65

  25+X-X=65-25

  X=40

  答案算出来以后我还不放心,进行了检验:65-40=25,完全正确!

  啊,我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当X是减数时,是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答的,只是不能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被减数,而是要将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减数X,变成一个新的简单的方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解答。

  这时我又想到一个新的问题,减法方程可以这样解答,是不是除法方程也是同样的道理呢?如果这个猜想得到验证的话,今后无论列出怎样的方程都能顺利解答了。经历了这样一次数学探索之旅,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探索也是没有止尽的,只要做个有心人,大胆地尝试,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方程》教学反思10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分式方程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之一。

  教学设计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分式》一章在教学上应多用类比的方法,与分数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式与分数、分式与整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一定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和产生增根的原因。

  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重点、难点

  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也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基础,只是需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要适当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至于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只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具体的方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统称最简公分母。

《方程》教学反思11

  小学阶段用方程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初学习简单的方程的时候,课本上就涉及到一些用方程解决的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学的时候,尤其在讲例题的时候,是重点强调方程的方法,但是因为题目比较简单,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也比较简单,学生很轻松地就会用算术解法,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用方程去做,因为用方程解决的话,还要写解设,学生就想省事,不喜欢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但是,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时候,也是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入的稍复杂的方程,进一步讲解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解法,解稍复杂的方程一般用到的把其中一项看做一个整体的方法比较多。当然,相对来说,课后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类型一般也是用稍复杂的方程来解决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教学的时候还强迫孩子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我总感觉孩子的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一些。

  比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的应用题,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是相当好的,比如小学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鸡兔同笼问题用算术解法是相当抽象的,但是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比较好理解。所以,前几天,有同学拿着考济宁外国语的数学题来问我,就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也就是先设一个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解决出来了,其实所谓的难题也不过如此。

  可见,用方程解决复杂的应用题的必要性。

《方程》教学反思12

  《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人教课标版五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会解稍复杂方程,并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步骤的基础下,学习今天的新课。本课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根据关系式构建方程模式,能正确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能感受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这以下三个特点:

  一、分析好关键句,等于成功了一半。

  做好应用题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分析好关键句,本节课的引入以及巩固练习的环节都加强根据关键句列好等量关系式的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多少”这样的应用题,找准题目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根据这两个量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通常都会把一份的这个量作为标准量,用字母表示。另一个和它相关联的量用字母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本节其中一题“长比宽的2倍少6.4米”,这句关键句,我们习惯把一倍量宽用字母a表示,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用2a—6.4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

  二、用等式原理构建方程模式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多少?(一倍量不知道)”,这样的应用题,打破以前习惯用找好三个量,然后用大数—小数=相差数,或大数—相差数=小数,或小数+相差数=大数,这样的关系式,从而列方出方程进行教学。本节课着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一倍量,另一个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如本课的例题“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求黑色皮有多少块?可以设一倍量黑色皮有X块,根据它们的关系可以用2X—4表示白色皮的数量,列出方程2X—4=20,等号左边是白色数量的式子,右边20是表示白色皮的数量,都可以表示白色皮,根据等式原理,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从而列出方程。

  三、灵活运用方程和算术解决问题

  在学习了用方程解应用题后,学习都习惯看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多少?”都用方程解,没有分析好两个量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本节课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针对这样的问题,在能力拓展练习里面出了一个这样的一个习题。“桌子比椅子的2倍少3张。椅子有20张,桌子有多少张?”学生分析先列出等量关系式,椅子×2—3=桌子,一倍量知道直接用算术更简便。然后回顾今天学习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题目,都是一倍量不知道才用方程解答简便。让学生灵活与方程或算术解决实际问题。

《方程》教学反思13

  1、问题——创设质疑,引发兴趣

  本节课为了引入抛物线的定义,创造学生主动探究抛物线定义的情境,课堂是从学生所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开始的,还有投篮的FLASH展示,并欣赏了生活中的抛物线模型图片及著名的萨尔南拱门。特别是通过赵州桥的拱底不是抛物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让学生回到自然与社会中来,亲自体验到真理的发现与实现过程,深深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这个引入的过程中互动方式有师生互动,人机互动。

  2、发散——提供线索,引起讨论

  在发现问题后,利用几何画板的演示,使学生发现形成轨迹动点的几何特征,进而得出定义。为了使课堂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把学生分成活动小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探究情境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既要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引导,又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为了使实际操作和对问题的数学讨论卓有成效,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和开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很多引导性的问题,如“抛物线是满足什么几何条件的点的集合”,“怎么建立坐标系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大家讨论出的三种建系方案所对应的方程那种更加简单”,“四种标准方程内在联系是什么”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各抒己见,合作学习,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客观的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方式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

  3、收敛——规范要求,引控方向

  收敛与发散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为了能完成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知识的形成阶段规范要求,引控方向。所以,探究的每一阶段均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调节控制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的教学组织促进学生的探究深化;同时,学生的探究进程要求教师指导、提示、组织、引导。在引导学生归纳抛物线的定义和坐标法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对四种标准方程进行规律分析的过程中,我一方面提示学生去思考、讨论和表达,一方面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剖析、评价和指正。比如在比较四种标准方程的规律分析中,首先提供线索指导学生进行发散式讨论,如从图形、系数、坐标轴、正负值、对称性等入手思考,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其次在学生讨论不完善的情况下,表明自己的看法与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见解。互动方式是师生互动,生生活动。

  4、综合——启发深入,引导探究

  综合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对探究结论进行综合概括,形成知识之间的关系网络,使知识与知识之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将探究结论进行综合组织,并纳入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比如,在推导得到开口向右的抛物线标准方程后,由学生分组探究完成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写出另外三种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二是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并总结记忆。这是数学探究课的中间层次,教师给出简要的过程提示和大致要求,对学生的结论可以不加限制,既做到理顺问题,尝试结论,又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互动方式是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

  5、创造——诱导点拨,引入验证

  这是一个概念的深化过程,先通过一道例题应用所学知识点,再根据本节内容设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知识点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节课设置了4道课堂练习,针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考察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运用与数学思想的把握,对探究结论有一个质的飞跃。至此,圆满完成本节课先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最终达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这一指导实际生活的教学任务。互动方式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

《方程》教学反思14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了:复习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总结拓展这5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的积极主动,而且学的非常轻松,在课堂中,大部分同学都非常积极踊跃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重要的是他们在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非常的主动、迫切,并非象以前那样显得被动而不情愿。看到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劲头,我真感到非常的高兴,那种高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当然,通过仔细的反思,发现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还是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

  1、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

  这也许是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做为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无论是从问题内容上,还是在提问题的语气上都应具有挑战性。有时问题内容本身无法把它变得具有挑战性,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问题的语气来加以渲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后,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让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平台。

  学生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探讨解决了问题,我却没有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这肯定会让他们感到遗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方程》教学反思15

  本两周继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我现从方程的应用来反思如下: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本章节的应用基本上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并且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不足之处。需改进的方面有: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P46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生列错了方程,老师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有些问题讲的过于快,理解较慢的同学跟不上。

【《方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列方程教学反思12-29

分式和方程教学反思12-08

分式和方程教学反思9篇12-08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5篇12-16

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15篇11-27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

比例教学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