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04 11:05:20
  •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第三册第三课,属于“设计 应用”的学业。钟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各异的钟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这节课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应为孩子们所喜爱。

  教材中选择了中外不同形式的钟表,有的华丽精美,有的简洁大方,有的可爱动人,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钟表给人的不同美感,教材中还展示了一些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制作的钟表作品。

  通过这节课,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二年级的数学课有认识钟表的内容,本节课可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出来;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表现自己的想法,而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活动,了解钟表的文化以及造型特点。

  2、通过对不同种钟表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钟表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与制作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钟表,认识表盘上的时间。

  5、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6、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种种钟表的特点及其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

  学习材料:

  家庭中使用的各种钟表、废弃的食品盒子、废挂历纸、图钉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教师出示钟表实物,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二、探究:

  1、思考:在没有出现钟表以前,人们是怎样计时间的?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②看课件(古代计时工具)了解钟表历史。

  2、观察老师的钟表是什么形的,你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

  ①交流。

  ②看课件,欣赏钟表的种类(学生点击课件)。

  3、钟表的外形可设计成各种各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①第6页中的钟表哪一个最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②第7页中的钟表是用什么做的?

  4、老师给大家现场制作一个小钟表,大家看一下钟表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①师电脑制作,生总结钟表的组成。(外观、表盘、表针、数字)

  ②学生电脑制作,体验。

  ③师总结演示,(实物操作)钟表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5、思考交流:

  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钟表?

  6、想一想:

  怎样利用手中的旧材料?

  三、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制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上延伸:

  1、展示交流,拨针,说出自己起床等时间,并说出将制作的小钟表放在哪里?

  2、钟表游戏,认识时间。(学生操作电脑)

  五、课后拓展:

  1、珍惜时间教育。

  2、课外可用多种形式设计小钟表。

  《漂亮的小钟表》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的人美版的美术课,在本节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准备,使教学效果良好。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资源中的课件,在课上运用课件时做到了互动,让学生操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电脑操作水平的提高。让课件有了交互性。

  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身边的可利用废旧物品,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到了学前预习,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环保教育。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有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感受不同种钟表造型的美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设计制作出与从不同的小钟表。能够巧用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注意加强了学科间整合,让学生指认钟表上的时间,并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

  课上学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许多不同的方法,并能加强合作,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的合作还要加强,如能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制作,而不是独立来制作,那会节约时间,可在当堂完成制作,而不用

  第二节课来完成,这样可更加实现当堂达标的目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2

  《花钟》,终于上完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终于可以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情烦躁,因此前阵子根本没有什么心思认真备课。刚听到要上花钟,我的心头一蹬,因为我不大喜欢上说明文,可也没有办法,校要求上同课异构,其实我早就该克服自己的心理,上什么课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课文。看了教材觉得课文的第二、三很难把握,所以决定上第一课时,因此选择了第一段,选择这一段进行教学,第一段作者介绍了9种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形象、生动,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这个教学点如果老师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写好不同的花开放的样子的语句。

  准备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1)无论是上第几课时,教师要有发现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点的基本点,挖掘教材该讲的内容,舍弃不该讲的内容,(包含很多学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的环节不要过多,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但是却什么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学生什么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设计的内容少了,省下的时间把文本挖深了、学深了,学生那才是真正的读懂课文。最好的课堂设计是环节简单,但内容充满,课要符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只有在课堂上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由于新接班,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对学生的上课的情况根本没底,今天的课堂当学生无法回答正确的答案时,我反复地引导孩子从而导致了自己的语言的繁琐、啰嗦,而这点我却没注意,看来修炼课堂语言是当务之急。

  3)往后的课堂要继续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让自己有一课一得,一课一思的思考。

教学设计与反思3

  每堂课后我都会进行反思,每个阶段也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会问自己:这节课的知识点我表达正确了没有?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否突出?这节课学生的反应如何以及学生的能力锻炼的如何?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这节课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是什么?这节课我如果再上一遍,该如何去优化?

  关于阶段性的反思我会问自己:我的课程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每个知识版块安排的课时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存在哪些短板?哪些环节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也常常邀请组内前辈来听我的课,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另外,我也常常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体会他们的教学设计和上课思路,揣摩学习,并思考这节课如果是我上,应该怎么上。

  只有不断的反思和虚心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快速的成长。我们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常常反思和总结,积累知识方法和经验,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打磨,不断的历练自己,争取早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好教师。

  我满怀着激情和憧憬来到这个岗位,到现在我仍然保有那份激情和憧憬,因为我遇到了好的领导和同事,还有可爱的学生们。他们能够包容我、相信我、鼓励我。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学习的榜样和职业发展上的明灯。我将葆有我的初心,奋力前行。

教学设计与反思4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教学设计与反思5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游览葡萄沟。知道葡萄沟是生产葡萄的地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运用采访、角色朗读、节目表演、导游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秋季葡萄的景象和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葡萄怎么制成葡萄干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字课文、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你们知道是哪里吗?(葡萄沟)你们想不想去玩一玩?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葡萄沟的美景。(读动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葡萄沟美不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想想葡萄沟在哪里,出产什么水果,人们最喜爱的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谁来说说葡萄沟在哪里,出产什么水果,人们最喜爱的是什么?

  (葡萄沟在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沙果、蜜桃,到了九十月份还有葡萄。人们最喜爱葡萄。)

  看多媒体课件。板书:水果品种多。

  刚才大家回答的问题,第几自然段内容?(第一自然段)

  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我们一去看看吧。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葡萄的?(第二、三自然段)

  2、教师领读第二自然段。

  谁来说说葡萄种在哪儿?(山坡的梯田上。出示多媒体)

  3、这里的葡萄生长的怎么样?(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1)理解“茂密”“凉棚”

  (2)“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

  (3)“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说明了凉棚数量怎么样?课文中是指凉棚多吗?

  (3)炎热的夏天,如果我们钻进葡萄架下,会有怎样的感觉呀?(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爽”、“舒服”等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秋天到了,成熟了的葡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引导读书上的句子,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句后概括回答。)

  (1)颜色多。

  (2)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词语中的“光”中发现)

  (3)实物演示“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多媒体展示

  小结:这葡萄串大,数量多,而且五光十色,真是美丽极了!(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5、下面我们要演一个节目,老师扮演新疆老乡,谁愿意到前面表演?

  看,新疆老乡来了!(教师戴上新疆帽,微笑着走来)

  (1)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到葡萄沟来玩儿,你们猜猜我是哪个民族的?刚才你们游览了葡萄沟,觉得我们葡萄沟怎么样呀?(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时,有意指黑板的画面,适当鼓励引导学生用上刚才学习的好词佳句)

  (2)“我这是我们葡萄沟最甜的葡萄,今天一定要让你们吃个够”演示摘下葡萄给同学们吃。

  吃之前,谁来回答我“吃个够”是什么意思?

  刚才我们表演的是哪些内容呀。

  (4)老乡好不好?请你们夸夸老乡好不好?(板书热情好客)

  你从课文中哪些词语能够感觉到老乡的热情好客?(准会最甜的吃个够)

  多么美丽的葡萄,多么热情的老乡,让为我们带着赞美的感受读课文,再次品读第二自然。)

  6、刚才,我们游览了葡萄沟,下面我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把“看”到的互相讲讲。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游览了葡萄沟,那里出产的水果品种非常多。那里的葡萄五光十色,非常美丽,那里的老乡热情好客,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葡萄沟介绍给父母听听。

  教学反思

  新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对教材中的许多地方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葡萄沟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样的?”,“阴房是什么样子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诸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即使是,那也必将是枯燥和无趣的。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首先以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喜欢吃葡萄吗?葡萄吃时味道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出示中国地图,找出葡萄沟在地图上的位置,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我从以下几步实施了课堂教学:

  1.看图片: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

  2.品读美句: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描写的语句中了解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学习葡萄沟好在哪些方面。我引导学生试着抓住重点的词句,来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如“葡萄沟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一句,出示葡萄沟水果图片,充分体会“盛产”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沟水果真是又多又好。

  3.读中悟情:前面的每一个步骤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的美,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热爱之情。我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读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整个课堂是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多朗读,并做到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语,再从读中悟情。

  虽然我在备课时动脑筋想了这些教学环节,使我的课堂更加实在。可是对于课堂及时生成的教学点,我却不能够及时捕捉。看来,要让课堂上得扎实,光有预设还不够,还要随着学生,随时生成。这样的功夫,还需要我不断磨练。

教学设计与反思6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本课插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雷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你们平时注意过雷雨吗?雷雨天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找出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8)它是按前、时、后的顺序描写的,谁能来分一分。(1—3、4—6、7—8)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①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景象,说说雷雨前大自然怎么样?(天气昏暗,天气闷热,刮起大风,闪电,打雷)

  ②课文中是怎么样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雷雨前有什么特点?(天气昏暗,天气闷热)

  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雷雨前还有什么特点(风大)你是从哪里体会到风大?(从忽然、吹起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④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雷雨前还有什么特点?(闪电亮、雷声响)指导朗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说明闪电亮的程度和雷声响随着时间而加大。

  ⑤女生齐读(1—3)自然段,试着说雷雨前的景象。(雷雨前,天气昏暗,天气闷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2、“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雷雨中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6)

  ①看图1,说一说雨中的样子。

  ②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指名读)

  (雨中,开始雨特别急,特别大,后来越来越大,窗外的一切都看不清了,最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③指导朗读。

  (“哗哗哗”读得要重,停顿短一点,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渐渐地”说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3、雷雨后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学习第三部分(7—8)

  (1)指导朗读,句号停顿,清晰读出雨过天晴景象的赞美之情。

  (2)齐读课文,读出雷雨后的美。

  (四)、总结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自然景象,大自然中有许多美景,需要我们留心观察,希望同学们做个学习中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随时将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学会写观察日记,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板书设计

  雷雨前

  18、雷雨 雷雨中美

  雷雨后

  18. 《雷雨》课后反思

  王玉兰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大自然”中的一篇课文。《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语言生动优美,内容条理清晰,插图形象生动,学生在看插图读文字的过程中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

  3.了解雷雨的特征。

  四、说教法、学法

  1、我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雷雨的不同景象,在学习过程中,启发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运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教学本文时,紧扣重点和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享受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字、词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了生字。在本课中利用问题来贯穿全文的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利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变化过程。

  总结

  在组织教学上还欠缺,对于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以改进。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望各位老师给于宝贵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教学设计与反思7

  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重点:

  1、认记生字,书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体贴长辈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1、认识“照、被、躺、摆”字。

  2、书写“妈、奶、放”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峰的孝顺,并学习小峰付之行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冬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想有什么呀?。(阳光)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的课文《阳光》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2.谈话:小朋友们因为有了阳光,更温暖了。今天呀,我们又要学习一篇关于阳光的文章,来我们一起读读课题。(7、棉鞋里的阳光)

  3.读了课题,你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难读的字词。(课件出示课文做示范)

  2.同桌互读互听。

  3.各小组挑选一名同学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建议。

  (三)互相交流,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课件)

  2.各小组讨论生字的识记方法。

  3.小组汇报识记的方法。

  4.请小老师范读、领读,多种形式读。

  5.学生自读自纠,互读互纠。

  6.师生共做开火车识字游戏。

  (四)读顺课文,发现感知

  1.生字回到课文中能不能读好?

  2.读了课文,你们发现了课文里有几个人?

  3.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课文人物的语言。

  4.分角色练读,朗读妈妈、奶奶、小峰的话。

  5.边读边想,说说:读了他们的话,你想说什么?

  (五)指导写字

  1、出示“妈”和“奶”字。

  2、请学生读读,并组词。

  3、观察这两个字的异同。

  4、师范,生观察。

  5、生书空,描红,组词。

  6、同桌互相检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

  2、以开火车的形式抽卡片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二、理解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1-4自然段,其他同学看插图。

  (2)大屏幕出示妈妈和小峰的对话:

  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棉被晒过了,奶奶盖上会更暖和。”妈妈说。

  “为什么呢?”小峰又问。

  妈妈说:“棉被里有棉花,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

  (3)告诉学生人说的话是在两个引号之间的部分,教师简介引号的作用。

  (4)同学们在家里问爸爸妈妈问题时是用什么语气呀?(好奇、疑问)爸爸妈妈又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你们呢?(耐心、亲切)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妈妈和小峰的对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5)指名学生和老师一起读妈妈与小峰的对话,大家评议。

  (6)同桌分角色朗读妈妈和小峰的对话。

  (7)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读妈妈的话时,把“更”字读得很重,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棉被本来就暖和,妈妈一晒就更加暖和了。)

  (8)你们从“更”字体会出妈妈是个怎样的人?(细心、体贴)[在具体的品词品句中让学生感悟到人物的品质。]

  2.学习第5自然段。

  (1)妈妈把棉被晒过了,奶奶午觉时有什么感觉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

  (2)请同学们用“==”标出奶奶说的话(“这被子真暖和。”)

  (3)奶奶躺进被窝时有什么感觉呢?你们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回答吗?(舒服)

  (4)“舒服地合上眼睛”是怎样的呀?大家在座位上表演一下。

  [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感觉一下奶奶舒服的感受,学生体会会更加真切。]

  (5)让学生带着“舒服”地感觉读奶奶的话。

  3.学习6-8自然段。

  (1)奶奶睡着了,小峰想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指名读6自然段。

  (2)小黑板出示第6自然段,学生回答。(小峰想: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

  (3)小峰想的话后面的六点是什么?(省略号)

  (4)老师解释这儿的省略号(这儿的省略号是把小峰还想到的给省略了。)

  (5)你们猜猜看,小峰还想到了些什么,使他会帮奶奶晒棉被呢?(小峰想到早上妈妈给奶奶晒棉被,让阳光钻进棉花里,奶奶盖上更暖和了,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如果让阳光钻进棉鞋里,那穿上后也会更加暖和。)[让学生进一

  步体会是妈妈的行为影响了小峰,所以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

  (6)小峰是怎样给奶奶晒棉鞋的?(轻轻地)

  (7)为什么要“轻轻地”呢?(生怕把奶奶吵醒了)

  (8)你觉得小峰是个怎样的孩子?(关心、体贴长辈,非常细心)

  (9)你们有没有像小峰这样,关心体贴长辈?[联系生活触发他们爱老敬老的美好心灵。]

  (10)奶奶醒了后,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奶奶的话。(“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

  (11)你们猜猜看,奶奶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惊喜,是谁帮我晒了棉鞋呢?)

  (12)假如你是小峰,你听了奶奶的话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愉快)

  (13)请你们带着开心、愉快的心情读第八自然段。

  4.总结全文

  (1)假如小峰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通过假设的情景,使学生对小峰的赞赏之情得到充分体现,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这篇课文较长,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课时里解决了识字,把课文读正确,并写了大部分生字的任务,所以在第二课时里,没有出现过多的识字环节,只是在开课时复习了一下生字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和朗读感悟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抓住妈妈和小峰的对话,在勾画、感情朗读、评议中体会到妈妈的细心和体贴,为小峰做了一个好榜样,特别是通过“更”字的体会,深化大家对妈妈的认识。又如抓住小峰给奶奶晒棉鞋时“轻轻地”动作来体会小峰关心体贴长辈。

  另外我还注意从课文留白处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让学生想象小峰想的话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又如让大家想象,听了奶奶的话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把通过读文的领悟和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教学得心应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学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与反思8

  教学目标:

  1、用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这首童话般的歌曲。

  2、通过演唱、游戏、表演,让学生从中体会人与自然、动物的亲密和谐关 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

  3、用动作表现图形谱,准确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恰如其分地表现小动物们在雪花的飘落下 渐渐进入甜美梦乡的意境。

  2、变化音及歌曲情绪的对比。

  教学过程:

  课前与学生交流:你们喜欢怎样的季节?(学生回答) 春的希望,夏的热烈,秋的收获,冬的纯净……

  一、欣赏《乘雪橇》

  1、你们坐过雪橇吗?怎样的感觉?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2、聆听乐曲,听一听里面有什么好玩的声音? 师与学生一起聆听,并用动作表达感受。

  3、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听到的声音,想象看到的情景。

  4、再听乐曲,听一听乐曲的主题旋律重复了几次,每一次的情绪 有什么不同,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二、导入课题

  师:冬天里,我们的梦想是堆雪人,打雪仗,是在雪中漫步,是趴在窗台上 看雪花飞舞,那么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在冬天里在做什么呢? 我们一起聆听《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三、聆听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说一说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2、复听,说一说歌曲中出现了几种小动物,要用怎样的声音去告诉 它们。(4个“告诉”)

  生答:要用轻巧的,亲切柔和的声音告诉小动物。 问:为什么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答:要像对待小宝宝一样,轻轻地哄它们,不要大声把它们吵了。 学生回答,并用轻巧、关怀的声音说一说,唱一唱。

  3.板书升记号,让学生找出来,听一听老师的弹奏,听辨不同,

  并唱一唱。

  4.再听歌曲范唱,学生可以轻声演唱,体会歌唱时的声音有没有

  不同?

  5、生答,分句说一说。

  第一乐句:轻巧,喜悦,表现了看见雪花飘落时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句:四个“告诉”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声音要有弹性; 第三乐句:连贯轻柔的,像哄小宝宝的摇篮曲; 第四乐句:盼望春姑娘的到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四、学唱歌曲

  1、跟琴演唱,纠正错误

  2、再唱,注意演唱时的声音

  3、有感情地演唱,表现出你所体会到的冬天的亮晶晶的世界、温馨、甜蜜的梦乡、纯真、美好的心灵

  五、小结

  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一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在你们的心中,冬天充满了童趣,充满了欢笑,在你们的歌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心和纯真,同是表现雪景,我们聆听了美国爵士乐风格的热烈欢快的《乘雪橇》,还学习了宁静、优美的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不 同的风格表现了同样的题材。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不仅是小动物的,也是你们的,但愿我们每个人的美梦都能成真。

  教学反思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是人音版第九册第八课《冬雪》里的一节歌唱课。本堂课的设计以“雪花”为主线,让学生用歌声体现雪花,用歌声感受冬天的意境,用歌声来体验冬天的梦。同时,也是通过对雪花的描绘和想象引导学生在歌唱中的声音和状态。可以说,在这样的意境创设下,学生的歌声表现还是不错的。可见,在歌唱教学中学生的歌唱声音是极为重要的,它不光是一种理论知识的要求,情境的创设更能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效果甚佳。 在课堂拓展中,我设置了情景剧表演,音乐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兴致很高,音乐带有故事性的,能引起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合作学习的问题,小组合作得到了体现,探索与实践教学模块比较容易体现合作学习,而实践过程过于放松效果则不乐观,今后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机动的运用教学方法。今后要特别注意激励与学科整合问题。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这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教学设计与反思9

  初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科学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科学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打开初中科学的大门,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拔高。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科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科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科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科学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科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科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科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教学设计与反思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Go straight on.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Go straight on 是外研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二模块第一单元。在实际教学中,本模块共有两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即本模块Unit one Go straight on.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本教材的第一模块,这为过渡到本模块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所以学好本课时,为学好第二课时及以后模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方式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单词及词组live, road, 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 excuse me.

  2 能力目标:学会在情境中运用Where is...? 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

  三、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下列单词及词组live, road, 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 excuse me.

  重点依据:这些单词和词组,是日常生活表达所需,增加学生词汇量。

  2 教学难点:能在情景中正确用英语指路、问路。

  难点依据:学生在对与人交流方面缺乏自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教法及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情

  1 知识经验: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基础较弱,缺乏语感。

  2 心理认知特征:四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3 学习方式:四年级学生倾向于轻松有趣的学习方式,玩中学,寓学于乐。

  五、说教法

  基于本课时的特点及学情,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词卡等手段进行直观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2 趣味会话练习法及趣味活动教学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六、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喜爱交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小组活动,培养其学习的自主性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新课导入(2-3分钟)。通过谈话,播放歌曲将学生导入新课情境。

  2 新课呈现(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采用图片、词卡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掌握新单词;通过领读和听音跟读教学,让学生正确掌握单词的发音,以及辅音连缀的发音技巧;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在活动部分,要求学生听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进行组与组竞赛,对知识进行趣味性练习。

  3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 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我设计了富有趣味性的分层课外练习,以使学生掌握单词,开发智力。

  八、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

  减,力求合理高效。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利用图片、词卡等教具进行直观形象教学,领读与听读相结合,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通过小组活动及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意识、并在交流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九、结束语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教学设计与反思1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认识偏旁人、刂、灬、冫。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字,指导不、开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爷爷和小树的故事,打开书,自己读一遍课文,看看这些字你都会认了吗?一边读一边牢牢地记在心里。

  2、按自然段读:老师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导语:你们看这棵小树长得多好呀!那你们知道吗?树叶下面可藏着许多秘密呢!谁愿意揭开秘密?

  二、新课:

  1、师将深色叶子翻开(书上词)

  小伞、爷爷、撑开、穿上、暖和、一棵树、冷热、给我、来到

  ⑴ 两人互读:谁有不正确的及时帮他纠正。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会读哪个就带着大家读哪个。

  2、这些词里有咱们这节课要认的10个字,他们也在树叶下面藏着呢,快看看都是谁?

  伞、爷、棵、到、冷、热、给、开、穿、暖

  ⑴ 你都认识他们吗?自己快认一认。

  ⑵ 指名当小老师,带读这些字。

  ⑶ 重点字挑出来,再读,爷、到、冷、热、伞认识父、人、刂、灬、冫偏旁。

  ⑷ 通过图,用基因识字的方法讲解父:古时候,儿子犯错了,爸爸教训儿子的时候,手里要拿着一根棍子,就是父。爷的下面部分好象是腿骨弯曲的样子。

  还学了哪个字有父?(爸)扩字:爹、斧、釜

  3、游戏:试试谁的反应快!

  将本课要认的字发给学生(两人一组,一组一个字)

  学生说字,拿这个字的学生站起来,带读。

  4、两人一组用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5、朗读课文,把这些字记住。

  6、我会写。

  不:

  ⑴ 观察:有几笔写成?

  ⑵ 每一笔是什么?

  ⑶ 观察每笔的位置。

  ⑷ 师范写。

  ⑸ 生描红笔顺,再独立写一个字。

  开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写。

  三、小结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爷爷和小树》是一年级课文的第五课,本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了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冬天到了,爷爷为小树绑上稻草御寒过冬;夏天到了,茂密的小树为爷爷遮挡猛烈的阳光,让爷爷能在凉快的树荫下度过炎热的夏天的故事。本文的语言口语化,以孩子的视觉、角度、立场阐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孩子的知作出了引导,为孩子的行树立了典范。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位在孩子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例如词、句中初步认识生字,(通过自读课文,对生字引起注意,词语的认读是对生字的又一次接触,寻找反义词、伞字与实物之间的对比、暖和的 的练说,意在帮助孩子记住字形、理解字义,第二课时中通过比赛、游戏来巩固、强化)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来感受爷爷对小树的关爱,以及这种关爱对小树的作用,同时给予孩子一个语言表达、释放自己想法的一个平台,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孩子的语言。

  但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并未达到我预设的程度。在反复的思考后,却又回到原点我为什么要上课?是我要孩子学吗?不!作为一名教师更为重要的任务是要在课堂吸引孩子,让孩子要学。虽然这已经是一个每位教师都熟知的教学理念,但是面对我的课堂,面对自己的公开课教案,能否理直气壮的说一声我的教学是吸引孩子要学呢?我却不能!在课堂上,忘记教学流程,纵然有紧张的'因素,但是也正是因为课堂上,我墨守于教学设计,没能够根据学生实际的课堂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在教案的设计时,就仅仅想我要怎样把这些知识点去教给我的学生们,没有想到他们想要怎样去掌握,他们到底在怎样的一个水平上。例如:词语的认读时,仅仅停留在认读,没有考虑孩子们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从而训练他们记忆的深度;朗读课文时,每一次的朗读目标不明确,有层次、有目标的朗读更能带动全班的朗读上的进步;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很值得思考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偏差、朗读时总是纠正不过来的读音时,自己该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策略来纠正孩子呢?面对一年级这些天真、无瑕的孩子,又应该用怎么样语言和形式进行更为亲切、生动、深入的进行交流呢?这些都应该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

教学设计与反思12

  《金色的草地》是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作品,文章生趣盎然,充满了儿童气息,通篇极力体现人与大自然互动的和谐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课文。前一阵我参加课程研讨,再看数篇这一课的设计,也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细节处理得当,会使课堂更添生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点题明旨,确定学习目标

  首先,教师要备好课文的题目。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是本学期的要求之一,在开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基础上,上课伊始,针对课题,让学生辨析,即不但明白“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意思,还要读出体会到的情感,思考文章意图和立意。做到在领会题意、感受意境的基础上,读好课题,达到铺垫情感、渗透文意的效果。这种铺垫,是整节课的内容基础,是教学情感总的领起,起到“点睛”的效果。

  二、注意细节,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可以少或者不在突破疑难句、知识点上花费太多时间。同时,如果能让学生做到一边读好一边理解课文内容,就能完成释疑解惑,并同时传递课文中的人文情感。所以读好课文中几处关键的句段,是本课的突破方法之一。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引导和评价很重要。教师应该力求做到把握细节、语言规范,做到描述准确、到位。

  比如“他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茸毛朝我脸上吹”等长句子,充满情趣,但又比较难读。教师指导时,也要尽量使阅读练习具体到细节。比如:不能只要求学生“三到”──眼到、心到、口到,我认为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规律,这是有先后顺序的。所以要教给学生读书的细节,教学生眼睛先看到文字,然后用心思考怎么读,最后脱口而出。在实践中这个过程很短暂,但是必须反复训练,尤其是针对总不能把课文读通顺的中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方法后,经常使用这些方法,才能读好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耐心和爱心就显然是最珍贵的。

  又如:“读清楚”、“仔细读”、“读出感情”这一类的语言太概括,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执行,对读书的行为就没有有效指导,所以应该避免使用。教师应该多教给学生:先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准确,再把词和词连接起来多读几遍,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做停顿,最后要尽量表达出词的意思,读出音调的高低变化来。这其实就是把句子读准确、通顺、有感情的过程。也是教学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

  如果工具性的'步骤可以细细指导,那么本课的人文性则更多需要在授课细节中引导和渗透。如:对“我”开始观察到的和后来的新发现,进行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让学生体会“我”对蒲公英的情感变化,实现亲近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教育。以“我”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这是平常我们“说教”所达不到的。所以结尾的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并且可以锦上添花。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谈自己如何理解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在交流中感悟、提升。

  三、写练结合,力求扎实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曾经听过几堂这篇课文的公开课,看到一部分精美的课件,但有一件遗憾的事情,就是有的教师在课件中出示的文字资料,选用了其他字体,而不是正规楷体。我认为这是遗憾:在小学,尤其中低年级阶段,是学生领悟汉字的笔画和结构的奠基时期,让学生读、识、写规范的楷体字,有助于学生学习准确、美观的汉字。所以我们给学生展示的课件及辅助材料等,一定要用楷体字,就像我们的语文课本一样,让学生在扎实的学习过程中成长起来。

教学设计与反思13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己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单元整合是语文整合性教学的方法之一。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探险为话题,由《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壁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四篇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人物刻画鲜明。但如何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通过整合设计完成本单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呢?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适当取舍,凸显学法指导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会运用跳读法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这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学习课文昵?学习这四篇课文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

  (二)主题切入,两条线索贯串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 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关键词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 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教学设计与反思14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效果等)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因此,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以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雨点儿》一课为例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如何让学生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突破本课的难点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多媒体课件降低了学生理解教材的坡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低年级学生天真可爱,思维活跃,但是他们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我们在教学科学童话时常常会有这样的难题,怎样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说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容易明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学到科学常识呢?在本课的课件当中,一开始导入新课时,让大、小雨点“变”成了会动、会说话的姐妹俩和学生见面问好,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马上喜欢上这两个新朋友了。花儿绽放、草儿发芽的过程是一瞬间的,而且一般是在夜晚或清晨,平常,学生是不容易见到这样的过程的,这为理解课文的难点造成了难度,把这一过程制成动画进行播放,通过指导学生看多媒体动画,他们的感官受到了刺激,抽象的知识难点也就由难而易了。

  2、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象、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课堂上,当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大、小雨点儿自我介绍时,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有的学生在小声地说:“他们好可爱呀!”再比如,教学“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这句话时,课件中先出现一座光秃秃的土坡,随着雨点从天空中飘落,土坡上慢慢地发生了变化,雨后,一棵棵小草从土里长出来,花儿一朵朵地绽放开来,一只只蝴蝶飞来飞去,学生在观看这一过程时都睁大了眼睛,边看边发出赞叹声。可见,形象直观的事物对低年级儿童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3、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比如,课堂上让学生看着图进行句式:“──从──。”的练习,由于学生已观看了花儿绽放、草儿发芽的过程,他们的思维表象得到了丰富,所以在说话训练时,学生的发言踊跃而积极。有的说:“蜜蜂从远方飞来了。”有的说:“小猴子从山上下来了。”有的说:“蛇从洞里爬出来了。”有的说:“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了。”有的说:“小羊从草原上跑来了。”有的说:“猪八戒从天上飞来了。”还有的说:“小动物都从动物园里跑来了。”更有一个学生说:“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了。”引来哄堂大笑。但是,不管学生说了什么,只要学生能够大胆地进行想象,他们的想象能力就能得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想象能力的一条捷径。

  总之,我们应当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认识两个偏旁“反犬旁、宝盖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

  三、教学过程: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常常跟着我。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和他说说话,他就是不张口谜底是什么?(影子)

  指导读好yǐng后鼻韵母,“子”读轻声。

  2、揭示课题:

  (1)教师归纳:大家看图后提出的疑问都是有关影子的。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九课就是介绍影子的知识,你们愿意学吗?

  (2)教师板书课题:影子。学生齐读。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初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分学习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1)学习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跟老师说一说偏旁名称。

  (2)找一找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狗、它。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用齐读、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再认读生字。

  (4)要求学生读准后鼻音“朋”,前鼻音“跟”,翘舌音“常、着”。

  (5)简单区别“黑”与“里”的字形,“它”和“他、她”的用法。

  4、分四人小组齐读课文,讨论:你觉得课文中描写影子的.句子哪些最有趣?

  四、细读课文第一小节,理解句子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觉得第一小节哪些语句最有趣?

  2、学习“影子在前,影子在后”两句。

  (1)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前、后。

  强调再读生字:前、后;

  (2)引导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小朋友就是文中的“我”。想一想,影子为什么有时在小朋友的前面,有时在后面?启发学生看活动演示图,从影子、太阳、小朋友三者关系来理解。

  教师概括:影子有时在小朋友的前面,有时在后面,真奇妙。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

  (3)实践活动:出示四幅图,要求学生选出影子在小朋友前、后的两幅图贴在板书上。

  边做手势,边练习说话: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

  3、启发提问:你还觉得哪些语句有趣?

  (1)齐读: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提问:影子为什么像小黑狗?为什么是黑的?影子为什么常常跟着我?

  (2)指导朗读(齐读,个别读,小组竞赛读)。

  小结:只要有太阳照着,影子就会伴随在我们的前后,同我们形影不离。

  五、自读第二小节,理解句子

  1、齐读第二小节,学生自己再读课文

  要求:读课文,提出问题,再看活动演示图,及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解决问题。

  如:你觉得这一小节哪些句子最有趣?影子为什么有时在小朋友的左边,有时在小朋友的右边?等等……

  2、教师板书:左、右

  活动3【练习】实践活动:

  把影子在小朋友左、右的两幅图贴在板书上。

  边做手势边练习说话:我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是。

  小结:白天,在阳光下,影子会伴随在我们的前、后、左、右,还在什么时候能看到影子?

【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杯子的设计教学反思01-29

科学《水》教学设计与反思07-04

教师教学设计与反思03-03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教学思考的教学反思02-12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

比例教学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