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25 19:35:46
  • 相关推荐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旧教材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注重于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性、顺序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不够,教学完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师以教材为根本。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围着老师转,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手段单一,以考试来定“乾坤”。初中以升重点高中中考为指挥棒,高中以升大学高考为指挥棒,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现在教学新改革已经开始,她就像一缕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瓷都大地。新教材不仅重知识内容安排,更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六年级第一单元《融入新生活》,不仅让学生与思想品德交朋友,而且让学生用思想品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理寓情,以情导行,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诱导学生发现:思想品德课就在我们的身边,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不仅学得会还学得轻松,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听科学家的故事,看历史人物,说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了学习兴趣,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新课改新教材新课堂新教法“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清楚看到:一切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的教师难当了。我们不能肓目乐观,肓目追求老师与学生的表面平等,我们的教改任务还很艰巨,任重而道远。新的教学改革让我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变。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音。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说话,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对学生的“人格行为”不要过分要求。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2

  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成为一条江”。“打铁先要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过去有一种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或一缸水”,可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仅有“一桶水或一缸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了,教师应该成为一条源源不断的江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要提高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不断学习。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给自己“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为了充电,我经常上网,浏览时政要闻,了解思想品德教学的相关知识。

  2、敢于反思。老师不仅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需勇于反思,敢于面对和改进自己的偏差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互相尊重。其实,不了解对方,不宽容对方,是很难以做到平衡的“尊重对方”的。你的敌意,只会迎来敌意,而不会正面帮助。课堂之上,同时是知识与语言,情绪与情感的.交流,没有如此明确的任务和结果,互动就是一句假话,教学就毫无效果。故而在上课的时候既要授课,讲完学生应该记下的知识点,还要与学生进心灵的沟通。下课的时候也要多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接受老师,认可老师,进而尊重老师。

  4、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通常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应该的,但往往要老师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就难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3

  我从事了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同时更害怕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是全体学生。

  我相信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加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学生爱戴。这一定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反思,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 次重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来达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能。在从教的这些年中,本人就一直在进行教学反思,以求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人说:“ 课堂教学是—— 一门遗憾的艺术”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 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 ” 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在教案书写中,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我都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 病历” ,并且对这些“ 病理” 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这些教学“ 病理” 的对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平时我还非常珍惜并利用外出交流学习等渠道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另辟蹊径” 、“ 独出心裁”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我认为,反思就是创新的开始,就是对教育认识的进步与升华。

  坚持不懈的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坐下来写反思的老师,才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4

  通过讲解走进青春课,有经验也有不足,我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了教学环节。有很多可以弥补之处,现反思如下几点:

  一、反思教材内容:

  对于教材的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生理现象---心理变化---调控方法---对学生的意义,合乎逻辑,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很透彻的。

  二、反思教学理论:

  本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角色转换,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教学方法:

  关注体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作为主线,把观察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作为能力的培养,把阅读、思考、点拨作为知识的领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反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我采取的是《童年》这首歌来开课的。我问同学有烦恼吗?他们说没有,我没理他们,继续进行。要是这时,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就好了。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还没有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变化。

  2、教学过程中思路还是清晰的',围绕生理变化、心理烦恼、解除烦恼的方法进行教学,过渡自然,富有逻辑性,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还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当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面不是很广,大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很多。

  五、反思教学效果: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今后努力方向:

  1、如果让我在上这节课,我会再讲心理矛盾时,举一些贴近学生的小故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原来就是在解决他们自己的事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2、多走进学生,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深层互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因此,我要与学生交朋友,转换教师的角色,进一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5

  自从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现在几乎所有的初一思品课,基本上都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和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一、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分组简单机械

  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在目前初一思品课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是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讨论流于形式。

  讨论流于形式是目前小组合作教学较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在:

  1、讨论变成“闲聊”。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5—6个学生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往往满教室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讨论内容很多与问题无关。笔者多次在多堂公开课中注意到,很多小组讨论时间变成了纯粹的“闲聊”时间。

  2、讨论过于频繁。现在有些公开课讨论次数频繁,失去起小组讨论应有的功能。如某老师在上初一思品课《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教学内容时,整堂课从中国女排在第26届奥运会的心情变化问题讨论开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到控制情绪的方法的问题讨论总结新课,总共运用了6次小组讨论法,学生参与的兴趣在不断降低,效果大打折扣。

  3、问题设计过滥。有的问题含有深入探索的内容少;有的问题设置还缺乏主客观条件;有的问题讨论不是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最佳时机进行,并充塞整堂课教学,课堂讨论热热闹闹摆摆样子走过场,使思品课教学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小组合作教学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加以讨论,不能把合作讨论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三)汇报停留表面。

  汇报是展现一个小组合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实际汇报中存在两个问题。

  1、师生淡化合作成果。讨论了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议论声嘎然而止。教师要求学生汇报发言时,也只是有几个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汇报了事。教师往往问的是“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而不是“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学生一张口也是“我认为怎么样”、“我觉得如何如何”,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种发言折射出来的是个人智慧,而不是集体智慧,有悖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2、教师缺乏理性点拨。教师在听了小组汇报后,常以“很好”或“请另外小组汇报”等无意义性语言。汇报成果,应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从而把问题往宽度深度方向发展。如某老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讨论“情绪对生活影响”的实例,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小组合作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

  (四)学生参与不均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传统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调查问卷中有84%的教师认为存在这样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凡是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五)教师缺少引导

  学生参与是小组合作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关键和主体。笔者发现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个体都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全面预见许多不可预测的人为因素,加上教师的上课应变能力、个人素质也各有差异,使某些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时缺少认知引导和激励,出现了失控的情况。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小组提出离家出走,让父母、老师担心害怕的发泄方法,教师只简单作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评价,而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进行正向引导,合理调控,使“一石激起千层浪”。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具有“实践性”特点:“注重与学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不像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那样通过做练习、考试检验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而是看他通过学习本课程的有关内容之后,在实践中面对真实的境遇和冲突做出的自主选择和自觉行为来体现价值。

  实践证明:优质的思想品德课,“得利于课前实践活动,得法与课内实践活动,得益于课后实践活动”。

  一、课前实践活动

  寓事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但是课堂上的东西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不易接受,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理,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无意识中受到了与教材相对应的主体教育,为课堂上理论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例如:在学习《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中没有贫穷的影子,很难理解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于是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调查身边的邻居从衣、实、住、行四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调查,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了“生活变化之大”的主题教育。由于学生课前参与了实践活动,有了感性体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课内实践活动

  课内实践活动即课堂上的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形式,在表演、游戏、辩论、演讲、体验等活动中内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体验:带领学生来到校园,观察学生的“杰作”:校园里随手丢弃的垃圾;校园里被折断的花木、践踏的草地;校园里被乱刻乱画的墙壁。学生看到这些,低下了惭愧的头。紧接着进行关爱自然从我做起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既完善了知识结构,由促进了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课后实践活动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内实践活动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程结构、教材体系的调整,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调查活动、采访活动、上网查找资料,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一:在学习《养成亲社会行为》一课时,我让学生走进村庄,寻找需要帮助的人,考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然后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人提供适当的帮助。

  例二:在学习《人和大自然地不和谐之音》时,我让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写出自己的建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巩固和升华了课堂上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发挥整体教育功能,促进了知行的和谐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德”与“行”统一、“知”与“行”统一,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转化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实践。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才会有心灵的触动。带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比老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的说教、父母在家中强调要实在、动人的多,也有效的多。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7

  随着课堂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近段的教学行为,有如下反思:

  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另外,小品剧的出现,的确让学生动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学生过多地批评表演者的演技和剧本的小漏洞,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8

  (一)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他自然就会去学,去研究。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绝对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把握好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走出小学生的那份活泼、积极、主动的情绪,上课时很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他们有个性,也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对于身边的人或事似懂非懂,因此,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欲望;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步入青春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要多下功夫:

  (1)注意启发性设问。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的条件: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①你们在学习或生活中有过挫折吗?

  ②当你受到挫折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③你认为挫折对你而言,是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为什么?

  ④你认为挫折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好事,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坏事?这说明了什么?

  ⑤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该怎么做呢?这5个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和教材本身,学生很赶兴趣,想想也都能答,也愿意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2)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课堂小辩论。在讲《享受学习》这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正方——学习是快乐的;反方——学习是苦的。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而且讲得有理有据,气氛非常热烈。如:分组竞赛。在讲民族自尊和自信时,设计了祖国在我心中的知识竞赛,学生们争先恐后,组与组之间竞争的非常激烈,在这样一种比赛中学生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从而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心。如:小品表演。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又能从小品中很容易悟出其中的道理。

  第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我每天注意看新闻和报纸,只要是能为教学所用的我都会进行收集。上半年中国最为关注的是“山西黑砖窑事件”,学生自然也感兴趣,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事件与所学的内容加以联系。在讲“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保护”时,我问:“山西黑砖窑事件”中有许多是未成年人,为什么?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容易受到外来侵害。”;“你认为这些窑主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学生:“是犯罪。”“为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了“犯罪的三个特征”;“自己遇到非法侵犯时该怎么做?”从黑砖窑成功出逃的“小黑”给同学们上了一课,也就是要斗智斗勇。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

  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学会聆听,倡导平等参与课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的讲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如:在讲学习的乐趣时,一个学生的比喻用得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只要你在学语文时把它当成吃巧克力;在学数学时把它当成吃草莓;在学英语时把它当成吃哈密瓜,你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又如:在讲自信者能走向成功所具备的心理品质时,教材上给出了“原一平成功的事例”,学生一般联系教材的内容来分析他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但其中有一位同学他从材料中找到原一平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这匹“千里马”得到了“伯乐”即大老板的赏识。那么,对于他这个回答我首先加以肯定,说明他看材料非常仔细。然后,又接着问:这个大老板为什么会赏识他呢?是由于他的专注、他的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是内在因素;老板的赏识是外在因素。他得到了我的尊重,脸上的笑容证明了他是快乐的。

  总之,我认为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课堂上要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更好的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意识,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将不断充实自已,在课堂教学中多下功夫,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从而感受到生命再生的喜悦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9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对教学持开放和批评的态度,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拓出一片新天地。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诚请不吝指导。

  一、源头要不断更新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4、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老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期中考试后,让学生结合学习实际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在晚自习时我有意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环节。在后半期学生的进步很大。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是与学生活学习有关的,作业是让学生反省自己的得与失,例如,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很多不适应,自从上“学习新天地后”,我时时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三、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0

  执教了一节品德课,我以为课堂容量丰厚,形式多样,看起来很充实,学生也能侃侃而谈,貌似掌握得不错。然后,放学后,我却意外地看见学生仍然做着不守交规的事,无论是自发的还是家长带领的,这课上与不上没多大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分析教材:打开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红绿灯》,我们会发现教材内容共7页,由情景剧、知识窗1、警示栏、反光镜、急救站、知识窗2、辨析角7块内容组成。

  教材在编排上内容涉及广并有所穿插,感觉较凌乱。我就把这些内容归类,分为三块:一是认识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法规;二是学习简单处理交通事故的方法;三是收集交通标志,编写安全用语。根据这样的划分,我给第一课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

  1、认识部分交通标志,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认识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和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2、感受违反交规的严重后果,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3、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环节为

  (一)学生谈谈生活红常见的违反交规的现象,并出示一些数据,感受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二)分析交通事故,感受违反交规的严重后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1、师播放交通事故片断,学生谈感受。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交通事故及感受。

  3、探究事故原因。

  4、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违反交规的原因

  5、出示数据。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从身边入手,从自己做起,做到人人遵守交规。

  1、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自觉遵守:交流生活中已经自觉遵守的方面。

  采访交警:小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骑车安全)

  (2)宣传:向谁宣传?宣传什么?

  2、向小学生,宣传内容:交通规则

  交通标志(为什么要宣传;学生带领大家学习交通标志)

  3、向父母(开车的):结合课前调查说理由:酒后驾车(出示相关图片)、闯黄灯

  采访交警:为什么不能闯黄灯

  4、向司机、行人

  (四)制作平安符

  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我们就会发现引导学生感知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违规的可怕性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真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第三环节没有细化。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违反交规次数最多最常见的应该就是闯红灯了,所以我们应该直接从课题入手,从红绿灯展开学习。再分析,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亲朋好友不遵守交规真正的原因不是他们不了解交规,也不是不知道违反教规的后果,而是总有一些闯红灯的心理存在,这是教材里没有涉及的。而课中我们并没有对这一块学生未知的内容进行深究,学生无法了解,就起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那么,这块内容要不要放进去?要不要深究?看看学生的反映,我们认为去掉交通标识的内容,补充闯红灯心理,而且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所以,对于教学目标为了改动:

  1、体会车祸猛于虎,感受违反交通法规的严重后果,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交通安全人人有责。

  2、剖析闯红灯的心理,了解作为行人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交通法规、交通知识。

  3、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安全出行,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环节:

  (一)从《红绿灯》歌,引出课前十字路口的调查闯红灯现象频繁。

  (二)剖析闯红灯心理及其危害:侥幸(盲区、惯性)、赶时间、从众。

  (三)学习书本上的交规。

  (四)结合文明城市的评比,呼吁大家文明行走,遵守交规,热爱生命。

  如此一调整,整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层深入。再来看看第二次试教学生的情况。

  情况一:侥幸心理

  ※盲区

  教师:刚才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提到车子离自己还远着呢,干吗不过去,甚至觉得汽车肯定会让行人的,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自认为很安全就闯了过去。这样做真的安全了吗?为了说明问题,老师坐在驾驶室里,拍下了一组行人从我车前经过的画面。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前几张照片中有行人从车前走过,有一张中的行人消失了。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学生:行人被汽车的一侧柱子挡住了,司机看不见。

  教师:是呀,这就是司机驾驶时的视觉盲区。其实,这样的盲区还远远不止这一个。

  (出示卡车盲区示意图)

  课上到这里,学生很震惊,纷纷喊道“太危险了!”这时,教师的导语“因为盲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我们同学个子小,更容易被司机忽视。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盲区啊。”又像催化剂一样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作为行人或者乘坐者从来没想过也没注意过驾驶员的因素。这个环节是他们从未了解过的知识点,过往的经验开始动摇。

  ※惯性

  出示图片(大卡车图)

  师:你看,这辆大卡车刚刚紧急刹车停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地上黑黑的车轮印。

  师:这是刹车后轮胎在地面留下的痕迹。当汽车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紧急刹车,由于惯性还会向前滑行,你猜猜汽车会滑出多远?

  生:2米,最多5米

  教师: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紧急刹车还会向前滑行15——20米),我们这个报告厅从这头到那头就有20米。滑出那么长长的一段距离,车子才能完全停下,多危险啊!

  在数字面前,学生再一下发出惊叹。教师再补充天气因素影响开车的内容。学生的惊讶程度不用言表,一连串的事实依据让他们觉得再也不能害着侥幸心理过马路,否则真是视生命为儿戏了。“盲区、惯性、天气影响”这些教学内容并不是教材中有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的,对于纠正学生的违规有直接作用。像这样的补充是需要且必要的'。教材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根据各种不同的心理,老师一一剖析其中的安全隐患,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心灵震撼。下课了,学生还在唏嘘不已,我不禁高兴:这节课没有白上!

  反思两次教案的设计,两节课后学生的不同反应,我认为教材提供的内容要用,可以有机调整顺序。教材的编写是有较强的逻辑关系的,内容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教材的顺序渐进很有必要。但是千篇一律,不注重特殊性循规蹈矩有时也不符合实际。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边的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每一课都有一些诸如知识窗、老照片、时空隧道、小讨论、小测试、金点子、评议箱、知音信箱、广角镜、交流厅、展示台、收藏夹等等丰富有趣的板块,然而他们在排列上并不一定是有序的,并不是教材怎么排,教师就怎么上。这样很容易上成看图说话课,没有挖掘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打开一篇课文,首先要统观整课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后,根据目标把本科的教材资料分分课时,梳理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才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我把与交通法规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即把知识窗1、警示栏、反光镜、辨析角有机整合在第一课时中,主要是了解基本交通法规及其重要性。而交通标志就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即把情景剧、急救站、知识窗2定为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认识交通标志,懂得急救。这样一来,每课时的目标明确,内容有序,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着用。当然,我们对教材内容的增补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编者意图之后,为了突破重难点、为了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才增加的。教材的内容也是要合理用上的。

  我们还要有目的地取舍、补充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变和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要注意,在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来说,凡是学生能读懂看清的一般内容,可略讲甚至不讲;新课内容与前后知识有关处,则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教师的“讲”,要重在“点”上,即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和热点上,以及学生易混淆的地方。

  从《红绿灯》看品德课,总有人说教材的更新令学生爱不释手,教材的内容丰富令教师难以把握。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活用教材,上好每一节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标准指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赋予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以学生社会生活的逐步拓展为线索,立足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情境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保障新《课标》的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健康发展奠定模式,结合学情,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呢?在设计情境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效果颇佳。

  一、依据新教材,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生活动的心理上的爱好、兴趣和追求倾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创设一种轻松自然、温馨和谐的情境,使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吸收新知识。创设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录音数据、幽默漫画、故事小品、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都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习,获取新知识。电影艺术家卡·德雷耶尔对创设情境曾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设想我们坐在一个普通的房间里,突然间我们被告知,座位后面躺着一具尸体,倾刻间房间里的一切在我们眼里都改变了,我们目击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显得阴森森的,连灯光也黯然无色,空气也凝固了……教学情境与电影具有相假的艺术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激活思维,强化记忆。以情境学习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习,加深对新教材求知欲。为了提高在教学中学习效率,我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带进课堂,把一些教学情境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正如:我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教学时,设计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采用的故事、挂图、歌曲等情境进行。

  [案例1]第二课《认识新伙伴》

  依照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探究园”中“我的好伙伴”、“认识你、记住我”……。我先讲述每个人从孩儿时代就开始寻找好朋友的情况,然后运用多媒体显示相关图像,播放歌曲《找朋友》,并指导学生同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个手,大家都是好朋友……。经过这些有趣的歌曲导入,学生轻松自如拿出自己的“名片”,互相交流,互相认识,与新同学共同分享和交流,促进知识向外延伸许多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内容,使学生很快很好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运用多种情境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改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因此,我设计新教法、新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创造自主具有兴趣、角色表演的条件。

  1、随机角色转换。整合课标,设置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转换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转换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思想品德课知识有如此趣味性。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根据教材内容自编小故事、小品,情境题目为《时代心理医生》、《班级是我成长的园地》、《我们都是一家人》等,形成主体共同探究,创造搭档,转换角色的沟通途径。

  2、情境教学过程多变教法。采用榜样法、表演法、知识竞猜法、实践模拟法、因势利导法、体态语法等,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氛围。

  [案例2]角色模拟表演

  在课堂模拟交际活动中组织学生表演。譬如“认识你、记住我”这一教学模块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观察漫画中人物的角色,揣摩漫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模拟动作,然后让学生勇敢地展示自我,彼此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带着表情说句子,使表演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还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模仿教师平时授课时的神态以及习惯性的言行,从而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感受更加深刻。

  [案例3]填写“真情档案”卡

  马克思有句名言:“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因此,我整合了新教材的内容和日常生活,因势利导,采用丰富多彩,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显示《真情档案》卡,如卡表:

  《真情档案》卡

  真情坦露

  内容

  我最喜欢的伙伴是

  热情开朗

  我最喜欢的格言是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 的植物”。

  我送给全班同学的一个最大愿望

  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

  我最喜欢为班里同学做的事情

  提供帮助,互相关爱

  我在班里最希望获得的

  做一名“三好”学生

  (注:卡表内容部分,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讨论、交流、写。)

  尔后,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入团结合作平台,共同讨论、共同交流,让学生勇敢地施展自己的真诚,寻找自己获得真挚的好伙伴,认真填写《真情档案》卡,在填写中体会,在填写中感悟,在填写中使学生性情活泼,用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拥有更多的好伙伴和朋友。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参与每一项学习活动都获得成功。

  三、关注情感共鸣,培养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氛围

  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它不仅指学习兴趣、态度、价值、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这三者有机地渗透到新课改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因此,我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注重感情因素,让“学生发展个性”的价值观念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自己的角色判断和演艺结构,起到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氛围。

  1、贴进生活之“情”,促进主动体验。校内校外融洽学生生活中体验感受较多的课题,我设计和根据不同角色处理好模仿,求同与创新、求异的关系,使之与新教材情景巧妙相结合,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上,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主要目标,在教师指导上,自行设计若干层次的角色模拟,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认识新知识的.喜悦:我生活快乐,感觉因为有了你。所以,促进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达成的统一,产生了情感共鸣,“主动结识新伙伴,感受友谊的力量”,同时也达到主动体验新课标的情境教学目的。

  2、巧设情景之“感”,渲染激发乐趣。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情境,我有目的地引入或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及时进行激发的启示和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言”、“演”提供机会,引起了学生一定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我们只有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选择灵活多样,联系现实生活,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才能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创设情境,要求教师要会巧设疑问。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心设问,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入门之径。设问的方法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从哪个角度,哪个范围去思考问题。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既能解疑释惑,加深对课文实质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创设情景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我们要明白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觉醒,那无疑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它对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贯彻素质教育,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对于品德课堂沉闷气氛的改变都有一定的好处。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与进取,不断地积累。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2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感慨甚多!优生从一个班以前无处寻觅到现在也能找出10个或8个,及格生从一个班10多个到现在也能找出20到30个。虽然和横向相比可能和其他学校差距很大,但客观的讲纵向比还是有很多收获的。下面就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教法上来看,本学期继续使用的是学校教导处提出的“四五六”教学法,按照“目标展示—自主探究—反馈交流—巩固提高”四五六进行。上学期由于刚接触,有些不太顺手。经过一个学期的磨练,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思想品德学科上还真不错。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自行解决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第三,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有了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纠正错误认识,整理正确看法和观点,对照教学目标看是否完成任务。第四,针对本节课所学,多媒体出示层次分明的练习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几个班的课堂教学后,效果比较明显。

  从教学态度和教学技术上来看,由于刚刚教完九年级,对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在课堂评价中还有一些用评价毕业班的方式或语言来看待小小的七年级新生,对待学生还要再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学习方式还不太适应,作为教师要看到新生的特点,一切教学有关的行为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把学生看成课堂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改精神,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学习适应的角度看,七年级学生在经历上学期一个学期的时间后,对课程的适应程度不断加强。对学科的性质及深度、广度有了一个较好的掌握。对老师的授课方式、讲课思路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课程学习适应性较上一学期来说,学生进步了不少,不再是一脸茫然的样子。

  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习惯上看。上学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其生理、心理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烦恼,导致学习注意力分散。目前,学生的学习目的由于受年龄影响,认识很模糊,课下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目的,就知道上学校来学习,至于为什么学习,则考虑甚少。而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促使我们勤奋学习的根本动力,所以基于以上的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从学习习惯上看,这届学生明显不懂得学习,表现为,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复习不及时或根本不复习;学习计划很少制定,及时制定了也不去执行;怕吃苦、逃避累……

  但是这学期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大的改变,经过思品课、班会课等多种途径的思想教育,学生逐渐明确了我为什么学习、学习些什么、怎么样去学等等。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明白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

  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看,虽然有了一些好的兆头,但现在来看还做的不是很好。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方法,都是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学习很盲目。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多学生都是抄袭作业。所以,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以后的教学计划

  1、继续加大新课改工作的力度,在思品学科教学上多想、多学,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从情感上多接近学生,对学生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不要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要充分发挥思品学科德育作用。

  3、继续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良好个性的培养。

  总之,面对现实情况,不要抱怨、不要逃避,要针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本着一切为了学生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教与学。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3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想要继续学下去的欲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课前导入环节时,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创造性、艺术性、前瞻性、趣味性,使导入新颖、别致、巧妙......

  现列举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加以说明:

  1、问题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设问。如教学《世界文化之旅》,可设问:你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了解多少?较为熟悉的有多少?如果让你进行一次世界文化之旅,会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达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目的。

  2、情景渲染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通过播放录音、影像、图片等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如教学《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可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影像、图片的展示、对比,能够很形象地突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正确性,使学生倍受感染、深受启发。

  3、设置悬念法

  教师先把教学内容中涉及矛盾、冲突性的问题或事例揭示出来,设置悬念。如教学《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当下,全国很多地方相继发生了老师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甚至把学生打成重伤的事件,同时也相继发生了学生上课起哄、侮辱老师,甚至也有找校外人员把教师打成重伤的事例。师不爱生,生不

  尊师已成为当下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反映之一,导致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败坏学习风气。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解决这种状况,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悬念和问题去学习新课,可以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还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以达到艺术的导入新课的效果。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思考、精心设计,一定会起到非凡的成效。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4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对教学持开放和批评的态度,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教学实际中,我进行以下思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每节课结束后,我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单元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予学生等等。如在讲解《诚信是金》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讲诚信?在日常生活中当诚信丢掉时,同时还会失去什么?”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

  二、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实现会学、学会、乐学。

  三、反思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作用。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放任。在教学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使思品课充满生活的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脱离了教材观点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发挥的。

  四、反思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反馈。它既可以帮助老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和管理功能,更多地表现为终结性评价,无论是评价的对象、目的、方式、内容都过于单一。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容易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应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实现“他评”与“自评”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改变学生只是对象的单向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教学相长的良好发展,最终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教学反思有利于对经验的归纳、总结。能让我们在教学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5

  建筑是造型美,舞蹈是形体美,音乐是旋律美,它们都属于艺术的美。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需要艺术的再创造,那将是一种和谐的、悠扬的、令人陶醉的自然美。

  一、创造教学情境的美

  情境具有趣味性和美感性,能使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因而能激起学生探讨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景、论辩情境、成语情境、影像情境、名片名段欣赏等,每个好的教学情境都会引起学生的愉悦甚至激动,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都会形成一个教学高潮、一个闪光点。创设好的情境,不但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提高能力,还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比如在讲《丰富多样的情绪》时,教师可以播放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奥运会上夺金的精彩瞬间。当五星红旗升起时,那是全球华人最为喜悦、激动和骄傲的时刻。这个情境的创设,必然紧紧抓住全体同学的心,调动起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受到感染、感受情境的美。

  二、创造教学过程的美

  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材的重点、难点,都将在这里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教学过程的美,在于教师创造性地把教学过程整体化,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比如对于《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教师可以适时地把其教学过程设计成一部话剧的形式:如序曲——第一幕:我是智多星(可以分组找关于情绪的词语)——第二幕:考试三部曲(小品表演考试前、中、后)——第三幕:情绪寄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尾声。这种课堂结构形式,既有整体感,又环环相扣,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美。

  三、创造教学语言的美

  美的语言像甘泉,透人心扉;美的语言像雨露,怡人心房;美的语言像阳光,暖人心田。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教学语言必须富于变化,语速要有快慢缓急,语音要有轻重强弱,语气要刚柔抑扬,语句要断连疏密,语调要有高低曲折。教学语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适时适度。有时可以运用幽默策略,使语言趣味化;有时可以运用压韵策略,使语言韵律化;有时可以运用引用策略,使语言多彩化等等。总之,创造好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产生和谐与优美,也能让教师和同学富有激情和活力。

  四、创造多媒体辅助手段的美

  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大势所趋。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确实发挥了其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

  然而,要切实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作用,就需要教师付出创设性的工作,创造出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的美。

  第一、加强多媒体辅助手段的优化。“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将极大地推动新一轮的课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各种多媒体辅助手段最优化,无论是色彩搭配、声像的变化、每一个文件的选用等,都要经过细心的斟酌。多媒体课件要适时地、适机地加以应用,达到教学过程组合的最优化,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加强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启发性。好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光”“色”“声”“像”的独特优势,它能帮助师生创设情境、引发思维、启迪思想、碰撞火花、加强理解,最终顿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用多媒体带来的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MTV或者动画《小企鹅南行记》等,声、像、光、色都应有尽有,既有美的享受,又可以促使学生去努力地思索和感受,从而给他们很大的启迪。

  第二、加强多媒体辅助手段的指导性。思想品德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成的氛围和效果往往千变万化、色彩斑斓,因此教师所制作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要经过精心的制作和筛选,围绕主题、把握方向。

  例如,讲关于改革开放的问题,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引题,讲《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时可以使用《爱我中华》、《七子之歌》等音像。这些音像资源的使用,既可以让学生感到优美、亲切,又具有现实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从而达到深化主题,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