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07-18 09:41:15
  • 相关推荐
《家》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家》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新教材第二册的内容,它涉及到“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教学目标是:

  1、记忆创造,感受生活乐趣,培养初步的社区意识。

  2、了解各种房屋的形状、结构,掌握基本画法。

  3、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是:掌握房屋基本特点,画自己的家。

  教学难点:相互协作,辨别方向,画出家与学校的方位图。

  看起来学习内容比较复杂,故我将学习重点分解,采用逐个击破的方法。教学活动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解决房屋的基本画法问题;第二部分解决辨别方向合理布局的问题。学习方式第一部分采用个体独立完成作业;第二部分采用集体协作完成作业。整体上采用先分工后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展示个体的魅力,又感受合作成功的乐趣。

  一上课,我就利用课题吸引孩子们,(因为讲的是他们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时候,孩子们兴致勃勃,在快乐的合作中去体验,大胆创造。尤其是本课的重点,孩子们都掌握得很好!一幢幢楼房画得都各有特色,既美观又精致。有些小朋友还画得十分细致呢,就连房屋中的摆设也透过窗户画了出来,还画得有模有样咧。课堂上,孩子们遇到了一些难题,在我的启发下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例如:有两位小朋友住在一幢楼的不同楼层,他们会合作画出楼房,在各自住的楼层上署上自己的姓名,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和花纹,以便区别。有位小朋友家离学校较远,无法辨识出来,我就要求孩子在上学路上找一处大家熟悉的标志性建筑,以它为标准,孩子很快辨识出家的方位……

  这节课中,孩子们通过体验、创造,不仅学会了画各式房屋,还学会了怎样辨识方向,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结束了这一课的学习。

《家》教学反思2

  活动背景:

  现在我们实习生一实习将半年,基本上已能带半日活动,而且在组织教学活动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我有听了一个社会活动《我们的家》。这是一个综合活动,要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大胆使用线条来表现房子,在根据孩子的想象和创造来讲述自己的绘画内容,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完成作品的成功感,个人觉得这个活动要求太多,内容太复杂,故将活动分成两个,一个为社会活动,就来讲讲我们看到的房子的样子,故本次活动就让孩子们说说房子的基本特征和形状,让孩子们在活动知道房子是各不一样,有高高的,有矮矮的,有屋顶像蘑菇状,有屋顶是三角形的等等,为第二个活动画房子做铺垫。

  活动评析:

  活动一开始,戴老师运用图片,让孩子们认识各种不同的房子,戴老师很聪明,从网上搜索几张不同房子的图片,小班的孩子是要比较直观的东西,才能吸引他们并能说说房子的特征,否则是纸上谈兵。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房子都能说出其主要特征,第一次是让孩子说说房子长的怎么样,这里教师的提问应再具体一点,问题太大,对小班孩子太宽泛了,孩子不知从那里回答好,还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房子的样子,小班孩子没有这样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然后让孩子说说心里喜欢怎样的房子,应还再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孩子是既帮助孩子归纳,有帮助孩子回顾房子的特征。

  第二部分说说自己家里的房子,如果孩子有参观自己房子的经验,我想孩子就会有话可说,看孩子们没有,故孩子的回答还是停留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或者教师可以说说自己家的房子,给幼儿一个无形的范例。 最后是将幼儿的情感迁移,将喜欢自己家的情感移到幼儿园,移到我们小二班这个大家庭来,这个部分很好,将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整个活动教师组织活动的这条线很清晰,环节也较明朗,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在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们应做好大量课前准备公,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所思所想:

  建构课程式上的活动有些看似我们可以进行的,但再仔细一看,不是很适合我们的幼儿,编课程的他们是根据部分幼儿的编的,而不是考虑全体幼儿的发展,故我们可以将不适合我们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或索性去掉。我们在安排活动进度表就考虑将不适合的活动进行了调整,上述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活动。

《家》教学反思3

  播放了《匈牙利舞曲》让学生欣赏,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我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用线条来表示图谱,而且不同情绪的音乐采用不同的线条。在听之前提问学生了乐曲各部分的情绪是怎样的。接着还让学生分段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让学生跟着老师听着音乐画旋律线,感受乐曲情绪,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用动作表示,并对两部分进行对比,找出这两部分不同的情绪如何对比,第三部分让学生聆听话旋律线,说说这部分与那一部分相同,最后在介绍舞曲的名称、作者和舞曲的结构。最后才引出本节课学唱的新歌《我是小音乐家》。这部分的教学老师能调动起学生欣赏舞曲的积极性和专注性,使学生能很认真投入的跟着做律动。

  但作为副课内容,这里占用的时间太长,差不多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去讲述分析《匈牙利舞曲》,导致主次部分。

  在学唱《我是小音乐家》时,通过过关游戏,将本课的难点解决,但是在忘记提醒学生弱起小节如何衔接,导致学生在演唱这个乐句时衔接不够自然。教授歌曲时没有用教唱的方式,而采用了听唱法,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会歌曲,在每次听赏歌曲的时候,我都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的去听歌曲,不让学生盲目的去听,这样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难点解决上我用过关游戏来吸引学生,将难点解决,并及时进行表扬。

  但在上课是由于前欣赏部分用时太多,导致后面主要内容时间不够,在随琴演唱的时候,钢琴伴奏的速度比较快,学生很难唱好歌曲,应该开始时把速度稍微放慢些,等学生对歌曲唱熟悉后再回到原来稍快的速度演唱。

《家》教学反思4

  《小鸡的一家》人音版第三册第四课《咯咯哒》中的第二首学唱歌曲,歌曲旋律活泼生动,三段歌词有趣地表现了鸡爸爸、鸡妈妈、鸡宝宝各尽其职快乐生活的有趣场景。

  《小鸡的一家》是新教材中的一首演唱歌曲,在选课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选哪一课比较好,是选择比较熟悉的《母鸡母鸡叫咯咯》还是选择新教材《小鸡的一家》呢?最后我选择了第二首歌,我想通过这次机会来挑战锻炼一下自己,不过上的好与坏,过程是最重要的。

  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就在想怎么才能把这首歌加入一些'花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我进行教学,使学生们能够更有兴趣的进行学习?通过反复推敲、课堂实践、研读教材、设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是我一贯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学设计上依然少不了这个环节,并且每次感受都能给学生设给学生不同的有意义的学习疑问,让学生带着有效问题去听、去赏,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忌话多忌话碎,做到课的衔接过度自然、简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准备课时,我就在想,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我本节课的设计并不是多么合适,尤其在分段教学听赏歌曲中的大公鸡、老母鸡和花小鸡的时候。因此,我果断摒弃,坚持使用教学光盘,事实证明这也是正确的决定。

  本节课我所涉及的重难点就是:感受、听辨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和音乐特点,能够快乐的演唱歌曲。能够唱对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并且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作准确、生动的伴奏。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在认读歌词及分析角色特点的过程中轻松得以解决。

  教学中,恰当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并给与学生探索运用为歌曲伴奏的机会。歌表演时,为了让学生编创动作能更加的形象,我引导学生想像大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老母鸡朴实勤劳的样子;花小鸡调皮可爱跑东跳西找虫子的乖巧,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表现。

  回想自己的这节课,我知道也存在不足。比如,歌曲中一二段的最后一个乐句处的八分休止符号,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过多实际练习过程,另外教学光盘的范唱也不标准,存在误导。

《家》教学反思5

  《草原就是我的家》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反复聆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就能演唱这首歌曲了,接着我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节课最值得一说的是歌表演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孩子表现的都非常好,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还有的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教学效果也不错!

  今后的课堂上,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编,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家》教学反思6

  1、“游戏”带领学生趣味学习音乐。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尔基曾经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教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时,把音乐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本堂课我设计了“读名字”、“转圆圈”、等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

  2、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音乐新课标所体现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自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体验、理解音乐,如今教师就是一个设计者的角色,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通过各个活动的参与,学生会觉得许多知识和答案是他们自己探寻、体验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得到的,这样他们更有种满足感。

  3、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其实在我设计的音乐活动中,很多地方都提供了学生的创造空间:比如,探索音的长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地敲击方法,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探索碰铃发出短音,让双响筒发出长音。又如,创编歌词:当学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小音乐家,改编原来的歌词,自信、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乐器。“创造中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本节课高潮迭起,成功所在我认为就是成功的选择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家》教学反思7

  快两个月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好奇心强,喜欢动脑筋,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为了贯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广阔天地。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双边活动,营造了课堂教学活跃的氛围。通过读、演、议,步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锻炼了思维又开发了智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和谐的小组合作

  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说说"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孩子们的分工相当明确,而且采取了轮流制,孩子一人说一句,一个学生作记录。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个孩子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各种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也就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过了几分钟,我请小诗人朗诵自己所创作的诗,孩子们摆出小诗人的架子,摇头晃脑地诵诗:大海是浪花的家;云儿是雨点的家;春天是小草的家;秋天是果子的家;冬天是冰雪的家……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2、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个环节,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扩词比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扩词比赛,孩子们说了很多优美的词语,如:生说泥(泥土)师说(水泥),生说家(大家)师说(国家)……有个孩子还说了一句话,我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这需要大家的努力,我为这孩子鼓掌。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其它小朋友也不甘示弱都开动自己的脑筋,也说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如:泥土上有绿绿的小草;我喜欢我们的国家;大家要团结友爱。……一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一起渡过了愉快的时光,可以听到我和孩子们爽朗的笑声。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和我都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从而也促进了孩子们对教学目标的掌握,大部分孩子都记住了这些生字。

  3、知能迁移、引文入境。

  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娃哈哈》,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了一个大花园般的祖国。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祖国迷人的风景画,学生异口同声的发出"哇、哇……"的声音,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我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尽情地唱啊、跳啊,自己情不自禁也跟随孩子们跳起来。音乐结束后,我问孩子们你想对祖国说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说:"我祝愿我们祖国越来越强大","我祝愿我们祖国更美丽""长大了我要为祖国做贡献"……多有理想的孩子啊。这个环节让我深深地感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够听到孩子们的心声,就能走进孩子的心中之"家"。

  探讨和改进的问题

  教师的评价语是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回顾本节课的教学,也不乏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起到了点拨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如:"你能按拼音读准课文,真了不起!""你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用在语文课上,看出你很会学习""你读得真认真"。我还真为这些颇有新意的评价语而沾沾自喜,但我细读《课程标准》中"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这一句时,我意识到这节课我的评价方式比较单调,生自评、互评的力度不够,更没有生对师的评价,使评价只停留于表面,并没有使课堂活起来,还多次出现"你真棒"这样单调的评价语,这样看来,本课在评价上还真是一大遗憾!

《家》教学反思8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买东西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商品价格的高低贵贱也有所了解。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创设学生熟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又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中,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上课时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而没有包办代替,把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比如比较51元和49元的大小时,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下面谈两点设计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应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高层次思维培养。本节的“货比三家”情境问题仅是“小数大小比较”的一个载体、一个案例,应在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串,比较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总结出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而不要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经验水平上。让学生经历这种中高层次的探究思维过程更为重要。

  2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如本教学设计最后的“小结”中,让学生谈“结合本课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几乎成了数学教学中必有的一个环节,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谈体会和收获,已无新意,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则更有价值。

《家》教学反思9

  今天四年级的美术活动课是《我的家,你的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家居环境的设计,并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房间模型。以此来使学生的空间感,色彩搭配以及综合运用材料制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活动前就请学生把自己的房间画出来,带到学校,学生又准备了许多材料,如铁丝、卡纸、盒子、固体胶、水彩、橡皮泥等,学生们准备的材料很充足,表现学生积极地学习态度和热情。

  在活动时学生把自己的房间介绍给同学,并且欣赏同学的房间图片,做到了资源共享,使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房间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制作时又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象,每个学生房间的风格各具特色,色彩搭配很鲜明,充分体现学生的童心灿烂。在制作同时学生还相互“家访”“串门”吸取别人的长处,如果是两个人一组还相互讨论:写作业的地方在这;镜子摆在这;电视在这觉得不错;看我的床头多好看……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

  本课的活动较成功,达到活动预期的目标,不足之处是还可以尽可能对房间的细微处进行细化装饰。

《家》教学反思10

  《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是我来到曹幼的第一节亮相课,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教学反思。虽然之前已经反复修改教案,并且已经醒过两次是叫,但是,等到实枪实弹的时候,我的心理素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由于我的紧张,我的课堂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告诉自己,在锻炼中接受失败是一种心态,在失败中学会坚持是一种恒心,在坚持中收获进步是一种幸福,在进步中品味成功是一种境界!所以,这是我走向未来的第一步,我依然很珍惜这样一次不成熟的经历,也很感谢师傅的用心知道,感谢小朋友们的积极配合。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与些许亮点。

  儿歌《幼儿园也是我的家》节奏明快,语言朗朗上口,又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它讲述了小朋友丁丁,从家到幼儿园所作的各种高兴的事,特别适合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作为亮相课的教材 ,但是,我只是想到他适合小班幼儿,并没有考虑教材是否能吸引他们。这也悄悄地影响了课堂效果。

  在导入部分,我之前在黑板的反面贴上了丁丁的家和爸爸妈妈,然后呢我出示丁丁的胸饰,以丁丁的口吻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再引出他还有一个更漂亮的家就是幼儿园,幼教文案《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教学反思》。由于我的状态没有调整好,很多小朋友的情绪都还没有稳定我就开始上课了,而且将黑板转过来的过程也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幼儿的注意力被分散,而教具我的爸爸和妈妈画得很粗糙,孩子们无法分清,所以我在念儿歌的时候很多幼儿并没有用心听,我抛出去的第一个问题很多孩子都答不出来,经过我反复引导,请了四个孩子以后才有孩子说出“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如果我在之前能等他们都安静了再开始上课,以更生动的方式导入,应该会更好。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和幼儿的互动还是比较多的,我让个别幼儿说说这句话,再让全体幼儿说这句话,孩子们都比较积极,这是值得表扬的地方。我想,我以后一定要等到所有孩子都进入状态后才开始上课,这样不仅使他们容易投入,自己的紧张情绪也能得到缓解。虽然这样的导入方式直扣主题,但是缺乏生气,如果能适当地加入一定的互动游戏,如:“丁丁”拍拍小朋友的肩膀,和小朋友握握手,亲一亲小朋友。这样更容易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更能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亲一亲的游戏过程中,也可以为后面儿歌“亲亲爸爸,亲亲妈妈”的内容作一定的经验准备。

  在学念儿歌部分,我采用分段学念和整体学念相结合,分段学念时,我先朗诵儿歌并出示相应图谱,提问“丁丁是怎么离开家的?他离开家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丁丁说幼儿园也是我的家,那他在这个家里会做些什么呢?并且让孩子跟着加上动作,为接下去的儿歌表演环节做铺垫。但是我的图谱摆放位置不合理,这给孩子的理解带来了影响,很多孩子都答非所问,能够理解儿歌的幼儿很少。在整体学念儿歌之前,我说”丁丁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做游戏,听老师讲故事,他可开心啦,他说他可喜欢这个家啦,你们喜欢吗?下面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题目叫做“幼儿园也是我的家”我们一起听老师念一遍吧。然后我指着图谱念儿歌。接着我让幼儿跟着图谱念两遍儿歌,再加上快乐的动作和表情念两遍儿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声音和响亮,大部分都能把二哥念出来,但是再加上动作念儿歌的环节,由于我没有在之前做示范,所以能够跟着做动作的幼儿并不多。接下来十二个表演环节,我先眼定定,请两位小朋友扮演爸爸和妈妈,由于之前没有做充分引导,所以孩子们的表演不够好,而我又没有才有正确的表扬方式,在无形中误导了孩子。

  在活动延伸环节,我问孩子“幼儿园也是我们的家,比你知道在这个家里还可以做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回答都是局限于“玩玩具,滑滑梯,做游戏……”我没有做出及时引导,更没有给他们带来提升。如果我能够告诉他们“你想一想,我们每天会去操场会干什么?会在教师干什么?我们的教室里有些什么呢?……”孩子们的思维会被激发。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孩子们的纪律出现了问题,我没有在课堂中渗透常规教育,应该及时用语言和动作去提醒他们,如果课堂纪律不好了,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我想这是我这次亮相课最大的败笔之一。我很紧张,整堂课一直是站着的,拉远了和孩子们的距离,这是我以后要切记的。一定要学会放开自己,这样才能感染孩子,他们也会更加愿意与我互动!

《家》教学反思11

  《可爱的家》这节课直指心灵,音乐以情动人,歌曲以理服人。听音乐含泪微笑,唱歌曲情深意长,看图片震撼心灵。有效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教学整体设计做到:前有蕴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伏延千里。优点有三:

  1音乐容量大。本课以音乐为本位,以情为核心,以听唱为重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从对家庭的深情——对弱者的同情——对父母的恩情;用听——唱——思——听,营造“含泪微笑”的课堂氛围,回味无穷。

  2.教学内容有弹性。教学中,难的地方“潜出”,简单的地方“深入”,德育渗透点到即止。难的地方,如对弱起的讲解,就是化繁为简的典例;简单的地方,如欣赏《布娃娃》的情景创设,撞击心灵,点燃爱心之火。音乐教学有张力,学生学习才有动力。

  3.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处。音乐课的多媒体运用不能“抢戏”:音乐是听觉艺术,看辅助听,艺术修养才会提高。本课中音乐火车的出现,从复习节拍到学习弱起仅仅用了5分钟,多媒体引领学生直观思维,突破难点。这就是多媒体合理运用的好处——高效。另外,欣赏《布娃娃》时,不足一分钟的情景创设,多媒体引领学生从欢快的天真嬉笑走到无声的冷静沉思。这就是多媒体恰当呈现的力量——无声胜有声。

  4.方法运用大胆。鼓励学生走在学习的前面,激发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音乐。多学科相互渗透,关注教学细节,教学语言明确,具有启发性。充分体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家》教学反思12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思考:

  一、设温馨情景、引学生入文

  在这节课上,由多媒体展示出:蓝天白云、泥土种子、森林小鸟、小河鱼儿等多幅画面,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亲密关系。我打开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让学生听着录音机里传出的拟扬顿挫、轻柔和谐的解说,再让学生经过思考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随之,我轻轻朗诵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再让学生跟读一遍,声音好美、好美,仿佛是领学生走进了诗文中的“家”里。

  二、用提问寻思、用细读品味

  在学生轻声朗读之后,我随机又展示了蓝天白云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把蓝天比作白云的家呢?”学生这时展开想象,有的回答:“白云只有在蓝天里才会有温馨的感觉”。有的说:“白云只有在蓝天才自由、快乐。”……说得多好。“谁能读出感觉来?”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同样的方法,我又让学生想像森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的亲密感觉。这些想象和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时感情充溢。在理解内容、品位文字

  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

  三、让角色转换,再体验温馨

  当学生还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之中时,我逐次在身上贴上蓝天、森林、小河、泥土的图片,向一个个学生招手。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条条鱼儿、一粒粒种子,与之相对应的亲切温馨、和谐的关系展现出来。在我的身边飘浮、玩耍、游动、静伏。文本不再只是一种文字,而是有形、有声的体验,学生也变成了有感情的文本角色。此时,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已浑然不觉地经历了两个层次的体验:接触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的体验;超越文本,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中去体验。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到此,课文已经基本讲完,但是我并没有打住,又展示出了另一幅画面。我说:“自然界里有它们的家,那我们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呢?”学生齐声诵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此时我打开课件中的一首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儿真鲜艳……”。 在这节课上,我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引领学生与文本解除对话,在诵读、表演、对话中去体验、感悟语言带给我们的温馨。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一堂精心准备的语文课到此结束了。 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但是快乐、感动,而且是审美的情趣。让我感到教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滋有味的。这首小诗写得生动活泼,富有

  儿童情趣,读起来保持语调欢快、流畅和幸福、愉快的感觉。

  教学时让学生体验、感悟诗中的意味,发自内心对祖国的抚育的喜爱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挖掘文本,向老教师学习使自己有更大进步。

  

《家》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将演放在读说之间,既促进读的深化,又为孩子的说提供平台;以说为拓展,启发学生思维,在创新中表达。下面谈谈自己在这堂课中的点滴收获:

  1、在读中感悟,训练语感。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先从读文入手,让学生在读文中认读生字,按“读文—识词—认字—再读词—再读文”的教学流程来实现在随文识字。为了避免一年级学生那种唱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现象的发生,让他们读得有味,设计了“熟读课文,想象画面”“美读课文,体会情感”二个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自读、互读、个别读、赛读、引读、评读、美读,体现朗读指导的层次性。要求孩子朗读时能用自己的表情、声音告诉老师你读得很认真。通过我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增强了朗读的效果。不到20分钟,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将全文背诵下来,为下一环节的表演打下了基础。

  2、在演中激趣,加深理解。

  表演是一种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好方式。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让学生自己表演,是孩子感兴趣的乐事。而且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如幻想,喜欢把物品拟人化,只要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就能快速进入角色。为此,我制作了“白云”、“小鸟”、“种子”、“小鱼”四种头饰,让学生模拟文中的句式,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表演:

  生1:我是一朵白云,在蓝蓝的天空飘呀飘,蓝天就是我的家。

  生2:我是小鱼,我在清澈地小河里游玩,这里还有好多我的好伙伴,小河就是我的家。

  生3:我是快乐地小鸟,我在树林中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捕捉害虫。树林就是我们的家。

  ------

  他们那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配以天真幼稚的动作,简直就是一个个小小艺术家。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各自对生活的不同感受,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发展了语言。

  3、在“说“中拓展,训练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要求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我们能用好、用活教材。由此我进行了认直的钻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了系列练习:

  “树林除了是小鸟的家,它还可以是谁的家呢?”一个半开放式的问题,一下激活了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张张涨红的小脸期待着表现机会的到来,我乘势又抛出“那泥土、蓝天、小河它们还可是谁的家呢?”

  生:蓝天是太阳的家。

  生:树林是蝴蝶的家。

  生:泥土是蚯蚓的家。

  生:小河是小虾的家。

  ---------

  在孩子们充分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创编词语放到句子中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们读自己的创作,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极积性更加高涨!继而我鼓励孩子们用“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家”的句式也来做回诗人,在我的赏识下,孩子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发言可谓多姿多彩,创新在求异中进,例如:

  生:鞋柜是鞋子的家。

  生:插座是插头的家。

  生:门是锁的家。

  生:垃圾桶是垃圾的家。

  ---------

  我惊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更感叹:孩子们的潜力确实难以估量!

  整堂课以演为桥梁,将读与说连结起来,串连成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的高速路。通过这条路学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又欣赏了一路的美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架设好读与说之间的这座彩桥,以此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悟性和灵性。

《家》教学反思14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简单、易唱,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进行了三大步骤。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我用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走进56个民族中的蒙古族,接着很自然的进入播放蒙古美丽景色片段请学生欣赏,把学生的心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初步感受到蒙古音乐的特点。

  了解蒙古从而导入新课,体验情感,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聆听了歌曲,之后让学生尝试着按着节奏读歌词,然后教师的伴奏,学生的轻声哼唱为之后学唱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唱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节奏。

  最后是歌曲延伸,升华情感,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加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乐器的运用,使学生们学生很高兴的加入了歌曲的表演中。 整个教学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景为主线,层层推进,突出审美的愉悦性,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以文本教材为主题,表达体验的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去,教态轻松、自然、亲切,增加对学生精彩的评价,认真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授课的反馈;平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其课改后的创新观念思维方式。

《家》教学反思15

  我今天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一个学习主题,《说说我的家》要求学生熟悉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对家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并能在此基础上主动关心,体贴家人。在本节课上,我觉得做到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活动性并注重了活动的时效性。

  新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来实现的。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情感。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四项活动:说说我的家、家人的爱好、家中的故事、写写画画我的家。这些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都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注重了活动的实效性。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了走出教材,回归儿童生活。

  《说说我的家》这一课,教材只给出了五张图片,仅仅靠教材提供的范例,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围绕教材中提出的话题,挖掘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材料,增加了“说说家中发生的故事”和“写写画画我的家”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课堂内容与孩子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

  3、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自制能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但他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动画人物,因此,我选取了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小灰灰,通过小灰灰创设多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说说“家人的爱好”时,我又运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了合作学习。作为一年级学生,应该说他们还不太懂也不太会,我采用了“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一起说”和“和右边的同学说”两种方式,让他们学会合作。

  一节课上完,总是会留下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上,也有一些不足:

  1、对学生的关注还做得不太够。在“说说我的家”这一环节,有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介绍得很详细,很清楚,语言表达能力也特别的强,但我却没有对她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2、在学生的引导上还有所欠缺,教学机智还可进一步提高。

  在学生说“家人的爱好”这一环节,当第三个学生说到自己的爱好仍是上语文课时,应及时正面引导:“在家里你还有什么爱好呢?”或说“除了这个爱好以为,你还有什么爱好呢?”

  3、对本课最后一个环节的处理有所欠缺,如果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时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写的话、自己去介绍自己画的作品,也许会有更多精彩的课堂生成,课堂也会变得更精彩。

  上完本节课,总的感受是:

  1、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2、教学之路任重道远,还需不断加强学习,锤炼自我!

【《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蝴蝶的家》教学反思07-12

《金子》教学反思07-16

《夹竹桃》教学反思07-15

《泉城》教学反思07-14

识字的教学反思07-14

家教学反思07-13

《画风》教学反思07-13

《分类》教学反思07-11

zcs的教学反思07-11

刘胡兰教学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