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08-12 14:15:11
  • 相关推荐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比身高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同时,通过将学具的对应排列,让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只是在脑海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整节课我按照情境引入图片感知数字抽象生活实际四个层次让学生体会知识,发展思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我就以比身高的游戏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入到学习的角色中;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抽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条的长短和多少来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意义,体会符号感。由于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并会区分>、<,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中我想了一种形象的比喻,如>象张着大嘴巴的大鱼,所以叫大于,而<是闭着嘴巴的小鱼,因为害怕大鱼吃它们所以紧紧的闭着嘴巴,所以叫小于。孩子们通过我的比喻能够分清楚了>和<。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动手摆这三种符号,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下来对这三种符号认识得非常好。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比较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 >,什么时候使用<,我还给学生总结出了开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的顺口溜,强化孩子记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2

  反思三: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

  一、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学内容是对于数学符号“=”“>”“<”的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但这些知识是不够严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深化,构建严密数学网络,所以引入新课时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已有基础和认知不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我设计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科学规范的书写方法和有趣的儿歌,让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知道谁比谁大,谁比谁少,知道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的表示方法,并且能用把几个数字正确地表达出来。教学中教师用田字格给出了书写的位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在读符号时会出现错误,如不清楚都应该从左往右读、只会写不会读等等。所以,我用一首儿歌“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让学生加深了对 “>”“<”记忆。

  三、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拔河比赛为什么还没开始,比较水果和小动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新知。

  四、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有些问题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练习比较少,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3

  学生容易把大于号和小于号混淆,为了让学生能区分清楚“<”与“>”,我给孩子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左手小于号,右手大于号,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两个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再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都能分辨出大于号和小于号。

  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要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核心知识:

  一、认识“>、<”

  ①怎么还没开始?(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②怎样才能知道那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圆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的人多?(此处引入“一一对应”的观念)

  ③看着摆好的圆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认识“=”

  ①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

  ②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的写法,教学时要利用田字格进行规范的书写。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4

  本次邀请课,我组织幼儿学习了《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这一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并理解“>”“<”,学习用“>”“<”表示两个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语言表述操作结果。

  这次教学活动我分为两个环节来完成,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孩子们认识大于、小于符号;第二个环节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用游戏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通过课件设置了一个情景,鸟儿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舞,让小朋友们观察谁多谁少?引导出大于符号。再通过鹅和青蛙的比较,引导出小于符号。认识了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后再让幼儿观察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的区别,并用儿歌归纳其区别,帮助幼儿加深对大于和小于符号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第二个环节里,我运用了游戏的方法来进行的,先出示两个数字宝宝站好,再让符号宝宝商量该由谁站在他们中间才对。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总体效果不错。

  通过这次活动,我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常规数学教学活动,学生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孩子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老师常常鼓励也无济于事,这让人很困惑,如何激发这些孩子们对数学课的兴趣?还待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慢慢摸索寻找答案。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5

  节课我教材中情境图 森林运动会为引入,先通过小猴队和小兔队的比较引出同样多的概念,从而进行=的教学。接着通过比较小松鼠队和小熊队引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概念,从而进行的教学。最后组织练习。

  反思本节课,有着以下诸多感受

  1、本节课我是依据书上进行教学的

  总觉得每支队伍之间多少关系的出现十分不流畅,因为孩子们都会通过数数告诉你每支队伍之间的多少关系。其实可以时对教材做这样的调整,把杂乱的四队动物以要参加拔河比赛而排好整齐队伍入场为由把所有动物的头一一对应起来,让孩子们在比较时能在视觉上一目了然。然后要孩子们自己说说想要哪个队和哪个队先进行比赛,接着问:谁和谁比赛最公平?从而自然地由学生说出同样多的数学概念,在为什么同样多的问题中确定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比较,并抽象出了4=4这么一个等式。

  学习完等号之后,再回到情境图中来,接着问:你觉得小熊家和小松鼠家比赛公平吗?得出不公平之后让孩子们尝试运用一一对应自主发现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的只数多,并让孩子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抽象出5和3的中间用大于号来连接。最后问题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的只数多,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来过渡到小于号的学习。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多。

  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式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说的模式很多,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学生提出小兔和小猴同样多的的时候,老师问完你是怎么知道的?之后便急着自己说出:他们的头是一个对着一个的。而且还非常清晰地指着一个猴子头对着一个兔子头。甚至在后面比较小熊和松鼠的多少时仍旧不放心放开手让学生去说,这不利于以后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自主思考。在比较完多少后,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再去比较其他的两种动物之间的数量大小,这样既开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3、简化儿歌,简单记忆,牢固掌握。

  在备课时,我从网上看到了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儿歌,大多都是长长的四句,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学情告诉我,这些儿歌都太长了,于是我只取了其中的依据改编成:开口朝大数。

  整节课下来,学生应用符号问题就不是很大。可是我却发现学生对于符号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区分有点困难。为了突破这点,我将其与式子的读法连在一起,几大于几时,这号就叫大于号;几小于几时这号就是小于号。渐渐学生也能接受了。

  4、细节注意不够

  (1)在教学写的时候,只是要求学生再横中线的地方转方向,这个时候还要继续提醒学生要往下写,而且要提醒学生这是要求一笔完成的,最后最好还要在转笔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记出来,让学生着重注意。一个小地方没注意,学生写出的不规范,有的下半部平着写,有的中间断掉了。

  (2)在教材的三个练习中编者意图是层层递进,由具体事物的多少比较慢慢转变成抽象的数字比较。但是在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将编者的意图体现出来。我们在出示练习的时候可一部分一部分地出示,而不是全盘托出。比如第一题,可先出示图形,要学生说一说,然后再出示文字()比()多,这个时候先教学生认识多字,再填空,填完之后最后才出示日字格和圆圈,抽象出数字去比较大小。

  5、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本节课我较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在判断符号时,我以因为几比几多,所以几大于几因为几比几少,所以几小于几几和几同样多,所以几等于几来进行语言训练,同时也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由于他们还只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在训练时,我总是先说个样子,学生照着说。毕竟低年级的学习模仿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说的程度各不相同,今后还需加强语言的训练,由语言的训练去强化思维的训练。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刚入学不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始,把学生们带入快乐的动物乐园,一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由 “ 要我学 ” 变为 “ 我要学 ” 。

  二、发挥主动性,鼓励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多少时,我不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而是问:你喜欢拿哪两种动物比较?这样给学生留出的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三、注重体验,关注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有关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 + ”、“ - ”,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 = ”。

  四、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森林运动会”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观察有哪些队参加运动会,数一数各队的小动物有多少。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熟悉素材,以便于下一步的比较。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明确他们的只数相同,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抽象出“4=4”,认识并理解“=”的含义。但是我在这里没给学生强调“同样多”的概念,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后,再来强调“同样多”没有给学生加深印象。接着引导学生比较另外两只队的时候,语言上没有创设好的情景吸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给学生建立“多”

  “少”的概念,学生能理解“多”“少”,说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表达能力上有欠缺,并在此为基础,抽象出“5>3”和“3<5”,认识并理解大于、小于的含义,学会用大于小于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给他们说大于和小于的时候,我应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根据符号的形象让他们记住“开口朝大数,尖尖对小数”,这个关键的地方没有做到。本节课的课堂纪律比较差,主要是我发给他们的学习用具,变成了他们的玩具,这点上我需要好好反思。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主要教学符号“=”“>”和“<”的认识,并应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但是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不能上升到将数的大小关系符号化程度。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实物,用文字描述摆放比较的结果,即“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抽象出用数字表示物体个数,并用数学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有关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和“<”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将符号>”和“<”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认识符号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及时地书写巩固,在后面比较数的大小的时候造成了混淆,虽然教了他们如何区分,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没有弄清楚。还有对“一一对应”的思想没有强调,作业中画图形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没有一个一个对齐地画。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8

  反思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觉得以下几方面是值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借鉴的。

  首先,教学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比高矮)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其次,我们利用了摆放在计算条上的小棒的平衡情况引出三个数学符号,把抽象的数学符号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演化,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

  再次,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的学习形式。学习中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小棒的平衡情况。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也多用数学语言表达意思。练习中也鼓励学生自己来理解题意,而不是老师叙述题意。

  当然,这节课中也有一些我们在教学重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在课前要帮助学生认识计算条,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顺利开展。计算条比较长短的过程中利用几个单位对后面的教学更为有利,但学生往往会受小朋友比高矮的影响而采用一端对齐的方式。在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习过程中有学生会受前面知识的影响,看一幅图画写出两个不等式。这里要和学生讲清一般我们在看图比较时,总是从左往右比。

  在这里怎样解决好负迁移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小于、等于、大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爱她就等于爱自己02-12

比尾巴教学反思08-11

教学反思模板08-11

《江南》教学反思08-11

变阻器教学反思08-10

观潮教学反思08-09

化学教学反思08-08

《大海》教学反思08-08

《莫高窟》教学反思08-08

我的教学反思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