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09-22 12:19:30
  • 相关推荐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1

  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认识角教学反思。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把这些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找平面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想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三角形,拿走其中的一根小棒,剩下的图形就是——角,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三角形中有角,而且对角的样子有了初步的感知。

  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也创设了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指角、折角,充分的利用了情境,使整体的教学更加连贯,使情境的创设更具实效性,更好的为教学的展开服务。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一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从最开始的摆角、指角、折角、画角、标角再到后来的玩活动角等活动,我努力让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生成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个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予以及时的指导、评价、总结。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

  4、新课改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具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益处,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也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教具,方便让学生指角的平面图形,边长不一的活动角,三角板、两张大小相近的透明的角等等,通过这些教具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活动角的使用,我设计了边长不同的活动角,让学生摆出同样大小的角,再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很好了帮助学生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而且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听教师的要求统一应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习惯,为学生渗透了社会规则的意识。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做如下反思:

  1、 新课程改革倡导:借助图形概念形成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摆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从而提出课题认识角,然后就让学生快速的将小棒收起来了。这时学生脑海中还没有对角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应该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个角的样子,然后还原小棒,再分别拿走另外两小棒观察那两个角的样子,这时学生对角这个图形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请学生说一说,就给了学生一个“ 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这样也为学生后面能正确指出用圆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头脑中角的概念逐渐清晰。

  2、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倡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形成比较和分类、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准确、简练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在课上我对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很欠缺,学生很多时候意思正确,我就急于给予评价。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完整的、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品质和态度之外,还对学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3、在课堂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在本节课中有一些让学生质疑,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我没有及时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讲解。如:在同桌同学用活动角造同样大小的角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脑海中差生疑问“我们的角并不一样”如果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争论,最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重难点应该能被学生更好的介绍,而且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或教学中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并且善于抓住教学中能令学生差生矛盾冲突的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这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强,教学也更高效。

  4、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安排了很多活动,但是活动过多每次活动,都要组织一次教学,这样就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所以,有的活动是否必要,就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活动多,应该突出主线,进行简化。所以在二次备课中,我将摸角的环节去掉,在巩固练习中,将正例与反例结合,也能达到角的概念的强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时在标角中将平面图形和圆弧形放在一起,也能达到分层巩固的目的。这次的经验,也让我对以后再操作活动比较多的课时有了思考,活动是否必要?活动与活动还能否结合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图考虑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

  5、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师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必须把握好课堂中的语言。小学教学语言,要注重多样化的提问艺术,要善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批评语言的方式的幽默化和评价语言的多元化。而反思我的课堂,虽然学生比较有序,但是似乎缺乏一种激情,少了一种活力。学生本应该学的、玩的很带劲儿,但是似乎这种氛围没有被我带动起来。所以以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多用热情的表情和话语感染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角的初步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角,判断角的大小。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学生也能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处: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本人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3

  从中学到小学,就必须转换教学思考方式,必须努力化解数学的理性与学生感性之间的矛盾,其中,研究学生是非常关键的,“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简单,其实简单的东西往往不简单,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怎样在孩子的感性基础上让孩子学习到感受到数学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本章内容的教学,需要设置生活化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情景性和直观性应该是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适当的选取现实素材,让生活实例、生活经验成为学习的支撑。所以,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发现其中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开始,通过用不规则的纸片遮住三角形、四边形的部分。只漏出三个角、四个角。让同学们来猜,被遮住的两个图形是什么图形,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

  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二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在对角的认识过程中,先通过认识角---判断角——画角---制作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形成对角的认识。

  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时,我通过举同学们都熟悉的三个例子,三角板,钟表,剪刀。从这三个物体表面的一个角来认识角的共同特征,例子贴近生活,学生较为熟悉。通过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形成对角的直观认识,如:顶点是尖尖的,有两条直角边,之后抽象出角的几何模型。同学们都能很快总结出角的特征。熟悉角的特征后,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相结合,找一找班级都有那些角,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前面的知识维基础,再让学生判断角就较为容易。通过判断角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另外,数学学习中,有时候还需要画角,先提醒画前的注意事项,演示标准画角一般步骤,强调画角内容后,在让学生画角。对学生画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展示并纠正。评讲后,再总结前面讲过的内容。

  接下来,通过利用吸管做不同角度的滑梯,来展示角有大有小,在动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无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题材来源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至于感受到数学课的乏味。在了解角有大小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怎么判断一个角的大小呢?拿出已经剪好的两个不同颜色的手工角,让同学们独自尝试比一比。在探索中发现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利用这一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这样,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给突破了。

  三、总结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系统总结与回顾。

  四、拓展延伸

  回顾整个备课到上课的过程,个人感到不足的地方是:说话不够简练,数学语言不够精准。另外画角活动中,对角的展示时间没有合理的掌控,导致最后角的比较大小的活动中时间不足,较为仓促。我以后将更加认真的学习课改精神,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像优秀的老师进行请教,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探索,不断学习及时反馈,打造有效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4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创造角,看谁创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学用纸折角、有的同学用铅笔摆角,有的同学用展开了尺子的活动角,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做动作创造角……我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觉得还得益于声情并茂的课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学生从实物中看到角并简单地说出来,之后就要抽象出角的图形,肯定会让学生对角产生片面的认识。而利用教学媒体形象直观地把每个物体面上的角显示出来,本身留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再通过平移使学生脱离实物来观察一些开口方向、开口大小、边的长短各不相同的角,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形成对角的全面认识。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手段。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教学重点并没有被突出。

  教学媒体所具有的动画演示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变色显示,学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称牢牢记住;根据动画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潜意识里保存了画角的步骤,为以后正式学习画角铺路搭桥。

  对于边不等、角度相同的两个角,学生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传统教学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费时又费力。利用动画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边不变的情况下,开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平移一个角,使学生又体会到边长不等的情况下,仍旧通过开口大小判断角的大小。这样,利用视觉特效,学生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且还学会了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因此被突破。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活动角,并带到课堂上玩一玩,然后组内交流,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不一会儿,个个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

  生1:我们发现角可以自由地变大变小(用角演示)

  生2: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交流时,他们发现了用重合法验证:两个角大小一样,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关系,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生3:我组发现下面的图有3个角。

  反思:

  ⒈动手实践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动手实践才能实现。假如我不让学生动手实践(玩活动角),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精彩的片断。这正是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才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远远超出了教师所预想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展示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潜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

  ⒉动手实践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课堂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学生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巨大的激发。从这节课中,我让学生玩一玩活动角(动手实践),并生成疑问(两个角谁大谁小),促使学生交流,实现了生生互动,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转变了学习方式,收获了“”有3个角的新知识,而这一切又恰恰是学生在充分动手实践(玩活动角)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⒊动手实践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要求我们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落实。从这一节中证明:学生动手实践,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角的认识与动手能力),同时也经历了探求角的大小比较与什么有关的过程(过程),并在过程中学会了“重合法”(方法),当然,学生在玩活动角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情感),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

  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

  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

  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8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通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判断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通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通过学生直观对比,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可以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9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用一朵云朵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引发思考:你认为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充满期待。

  在教学时,我故意画出两条不是从顶点出发的直线,问学生这是角吗?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学生知道却无法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描述,此时我引导学生问:这两条直线从哪里开始画?学生顿时反应应该从这个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

  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环节时,我创设了折角和比角两个环节。在学生尝试折角后,让学生谈谈你是怎么折的,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当我出示边比角长的角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都认为边长的角大,经过一番引导,让学生说说哪里是角,从中让学生明白,不管边有多长,角的弧度线没有发生变化。其实在教学到这步时,可先导入问学生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引导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完之后再来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知识。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在教学完本课时后,我觉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们吃透了教材,我们教学设计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10

  1、本节课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2、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体验角的特征,学生用圆形纸折角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角,如:因教学时间关系,这里我没有多用些时间。反思起来,如果当时我能抓住时机,及时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做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折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3、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动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为直观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设计的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透彻,加深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11

  一、游戏引入新知,激起兴趣

  开课前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现在带你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好吗?请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动手操作活动开启学生认识新知的旅途,让学生对“角”产生浓厚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验证思维假设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都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动手操作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创造角这一环节中,老师说我们对角有了这么多了解,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创作一个角吧!

  (1)折角:在小组内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谈一谈对角的具体感知。

  (2)摆角:(可以用小棒摆、可以用水彩笔摆等)

  (3)用钉子板和毛线拉出一个角

  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动手创造角,鼓励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加深了对角的认识,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课堂中学生参与到观察、比较、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好被教案绑架,不能灵活处理生成资源。如:有位同学讲了一个关于角的童话故事,在这里可以直接引入角的顶点和边的知识,老师没处理好生成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1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学生生活情景和校园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角的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角的画法。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取决定因素的是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1、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动手折出不同的角,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于动手。让学生通过思考,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在活动过程中,我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再多让学生动手。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1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说角——比划角——创作角——画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来。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所认识的只是角的顶点,却不知角还有两条边。要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学生指给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时,我顺势利导把那点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那一点才意识到,其实他们刚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

  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物体上的角的样子,然后让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样子画出来,通过让学生想角,在脑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学生备得不够,在让学生摸角的两条边时,我问她感觉怎样,她回答感觉很舒服,痒痒的。他的回答让我当时无所适从,但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而是接着问她,为什么会感觉很舒服?他回答因为它很平、很直。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指导得还不够细致和到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达到了最后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学生对于什么是角、直教、锐角、和钝角都能正确的进行判断,可是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难点却不理解,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判断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课上通过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辨角”、“画角”、“玩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丰富的角的表象,为什么学生还不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呢?现在回想教学过程,我认为根源在于教学角的组成时,没有深入挖掘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只是从表面上让学生理解了角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角。()教材中没有出现角的符号,我也没有给学生补充这一知识,因此学生没有弄清角的大小到底是指哪里。

  在今后教学“角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我认为除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状,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外,还要让学生认识角的符号。让学生知道两条边张开的地方,用弧线表示出来,就是指这个角的大小。画一条小弧线这样就使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由抽象化为具体,由表及里内化了知识,自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明确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我们在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集体研讨、商量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揠苗助长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2.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

  “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不足之处:

  1)从不同的侧面我了解到,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币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墙角、屋角、书角……

  4、角是尖尖的,最顶端的地方……

  足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这是角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学习的起点。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运用这些资源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联系和区别呢?

  我在这节课中也关注了这一点,但临近课末却发现还有几个学生把“角”与“三角形”混为一谈。显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根据初步感知环节中“多数学生指角都是点一下角的顶点”这一信息进行如下点播:老师在黑板上点上一点设问:“角是这个样子吗?”“想想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互相指指。让学生充分体验,形成清晰的认识,可能错误的生活经验能更好地得以纠正。

  2)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一些时间,对角的大小认识没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只感知、体验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来不及进行两个边的长度不同,大小相同角的比较,导致了知识块的割裂。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9-18

《认识角》教学反思09-14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19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认识比教学反思09-17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09-21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09-19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09-14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09-21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