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09-30 09:14:48
  • 相关推荐
美术课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课教学反思1

  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它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为一体,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课堂上充满了儿童情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就像为美术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升了美术教学的品位。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绘画兴趣。

  布鲁达说:“学习的剌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有视频、音频、文字、图像、动画等,被集成到软件中在电脑多媒体任教师随意使用,学生则可按教师引导收集信息,可任意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素材。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有一定的感性材料支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予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的支持,使学生容易对知识理解和产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教学二年级美术课《我和昆虫》就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有了观察各种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等的直观效果,以此作为很好的媒介,既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也为诱导学生爱护大自然提供很好的契机。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在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中,构思设计——铅笔绘出草图——定正稿一一上色一一整理画面一一完成。学生从设计构思到绘制完成一幅作品所花时间较长,再加上对手工绘制的技术要求较高,花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多。对学生来说,好的构思设计不但代表好的设计作品,它还包括有高超的技术表现能力,对此也是在应用设计课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现代电脑美术的出现,正好能解决这问题,因为电脑有强大的编辑、造型、上色和文字处理功能,可以直接按自己的设计指令,绘制出自己满意的图形、文字也为和色彩,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绘制质量。在以往如果在完成后的设计作品不满意,需改动一下,那就等于重新绘制一张新的作品,而此时有了电脑,你就只要在原来的作品上用各种应用工具,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省时省力,而且可用更多的时间追求创意和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方面是指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能保持新鲜感和参与热情,一方面要有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及治学的民主气氛。新鲜感是吸引注意力和引起兴趣的前提条件;表达空间是他们能力得到肯定、思想得到锻炼的场所,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则是使他们畅所欲言、打破思想束缚、自由发挥想象力的肥沃土壤。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正是新的电教手段表现出旺盛活力的方面所在。由于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从知识点和新颖性、趣味性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精心的策划,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这样,在多媒体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创作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我们应在明确鲜明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应用好现代化电教手段,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教学应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美术课教学反思2

  美术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丰富多彩的设计课、有色彩很漂亮的水彩课、也有枯燥无味的欣赏课。美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但是美术鉴赏单一的欣赏内容,我们身为老师虽然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情绪就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鉴赏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美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窒闷得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美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美术课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这样不但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而且也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断层”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当前,美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前几年,地理、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景况和美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师一下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了。美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也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所以,只是新课改还不能有效的改变一些现在的课程现状,我们广大美术教师依然“任重而道远”。

美术课教学反思3

  美术是一门个性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潜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教学中课堂的情景创设、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准备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资料。如在,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务必先要明白剪纸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剪纸都分为那些类型等等。这些不光是靠临时抱佛脚得来的,还要靠老师长期的一些积累,才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

  二、课堂的教学

  课堂的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那里我想谈我一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师都明白,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保证,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一个原则。可往往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却不需要孩子们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也需要几个学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几个同学凑在一齐共同创作难免会各抒己见。而且他们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就会造成纪律的不好。就比如,不仅仅要剪的像样,还要分清楚阳刻与阴刻的区别,这样势必就给此课增加了难度,授课教师就会思考小组分工合作,相应的课堂纪律也会混乱。还有一些课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无章”,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却并非无效。我曾看过一片文章说,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时不需要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甚至还能够画在桌子上,还能够“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以前说过:“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能够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的是课堂务必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安静,往往会抹杀孩子的自由发展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可怎样才能使两样兼顾呢?那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纵,不压制。例如:,能够尝试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资料。教师能够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能够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一些剪纸作品展;有同学说他(她)的奶奶(姥姥)很会剪纸,还能够把这些老人请来当成他们的课外辅导员。而作为教师的我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更多关于剪纸的一些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学到知识。而且我认为,有时候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一些环境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反而获取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大家能够想想,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感觉是那样的贴近自己,其实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更何况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的潜力。我觉得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那一课之后的一些感想,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其实不论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我们上美术课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透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潜力。但在美术课堂教学这条道路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会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认真上好每堂美术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必须的绘画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技能技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必须观察潜力、思维潜力、构图潜力和辨别、调色潜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简单愉快,搞笑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美术课教学反思4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这,与我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正好吻合。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

  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思考一:美术课前的准备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迷彩服》这一课里,教具收集大量图片,制作几件动物的迷彩服。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播放了一段Flash音乐欣赏,在学生自主表现的时我准备了典雅和温柔的歌,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而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思考三:美术作业的评价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美术课教学反思5

  “命题画”创作是美术教学的一种方法,主要是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和想象构筑一副崭新的画面。“放风筝”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体育活力,这是一节学科的综合课,以美术学科为主,结合体育科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驾驶必须强调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热情,注重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悟,《风筝》一课是整个飞行单元教学基础课,又风筝的原理引申出飞机的产生。因此这节课虽然是记忆绘画课,但是必须让学生在自身感受放飞的体验,了解风筝的结构特征以及风筝的技巧,才能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是不同的,对同一个题材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后要组织讨论互评互仪,取他取他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

美术课教学反思6

  总体上看,这堂课的实际效果基本上体现出了预先设计的意图: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不错,回答问题积极,思想活跃,精力集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并进行了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我对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1、教材的整体化处理效果比较理想。

  2、倡导了自主参与、思考创造的学习方式。

  3、课堂气氛活跃,和学生配合默契。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小孩子们身上更是蕴含了许多成人想象不到的能力,只是平时我们成人包办、代替的太多,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学生,很多时候不是他们真的"不行",而是我们"不认为"他们行。让孩子们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舒展自己的枝叶,展开想象、创造的翅膀,这样他们才能快乐地成长。

美术课教学反思7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美术的多种技法单纯*临摹,出示教师范作,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掌握得非常牢固,能积累许多素材。但是,长期以往的教学,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儿童画的公式化。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而美育就是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要造就一批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下“独创”的种子。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我认为首先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许多奇特而有趣的想法。如六年级《丰盛的大餐》一课,先安排同学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利用5分钟进行知识抢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展示名菜,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表现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其次,运用各种学科的优点,融会贯通,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要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利用,那会使你的课完美得多。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恐惧和自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胸,尽情地用夸张变形的涂抹表现心中的思想,这是纯粹心灵的流露,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前提。

美术课教学反思8

  一、引言与背景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就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备学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齡、现有知识储备及兴趣点、理解能力等等很多方面;备教法则需要结合前两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个人认为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备学生是最难的。不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及接受能力,以一个成人化的眼光来完成一堂课,其教学效果和“填鸭式”差别不大。有时花再多的时间去备教案不如利用一个课间的时间来了解学生。这个观点是在前几天学校教学评比中经历惨痛失败得来的。

  二、教学设计

  那是一次学校的教学评比活动,我们美术教研组推选我上课。由于我自己是上五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限制让我感到很难上得生动活泼。于是我就借了一个二年级的班级来上《神奇的色彩》。事先这个班的学生我并没有接触过,只是讲了课前准备工作。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一、让学生了解三原色、三间色的知识,并能用其中的两种原色调出三间色。二、让学生对色彩感兴趣,乐于运用丰富的色彩和不同的材质作画。三、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美丽色彩,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创美的愿望。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是准备了一个小魔术,希望学生能从魔术中发现三原色相融、变化的效果,产生对色彩的好奇,激发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来了解三间色是怎样调出来的,继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牙刷、海绵、小梳子、水粉笔等等材料来做调色练习,掌握调色知识。然后添添画画,一起合作将刚才“试笔”的纸添画几笔变成一幅较完整的作品,让学生从意外中体会创作的快乐。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将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欣赏美丽的动物、装饰物的图片及风景图片。

  在我的设计中自认为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验色彩、感受色彩的美。可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我这个不了解学生的美术教师着实地意外了几回。

  三、教学过程

  意外一:

  在第一个环节变魔术时,我事先准备了三个鸡蛋,将里面的蛋黄抽掉换成了三原色。表演时煞有介事,还让两个学生一齐参与,将三个蛋打到同一张铅画纸上,让学生们来观察三原色交融的变化。这个戏法倒是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极大兴趣,此时的我暗自得意。

  “看来大家对这个魔术很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问:“老师,我发现鸡蛋里会跑出颜色。” 又一个学生:“老师,鸡蛋里是怎么跑出颜色的?”这是我意料中的问题。我说:“你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同学,这是魔术的秘密,一会下课我偷偷的告诉你,好不好?” “鸡蛋不会破吗?老师,你是怎么让鸡蛋不破的?”接连几个学生都绕着问题问啊问,始终回不到色彩变化的问题上。显然我的确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可是却不是那个我想要的“点”。如果一直这样问下去,是永远也无法导入正题了。

  解决:

  情急之下,我只要把下一个实验的环节提上来。“刚才很多同学都发现了这个魔术的神奇之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到颜色到纸上的变化呢?没看清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好——”

  我取出调好三原色的透明纸杯,把其中两种原色加入一只空杯中,让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颜色在杯中慢慢变化,形成间色时,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地惊奇之声。“终于感受到色彩的神奇了。”我长吁一口气。虽然让之前的导入变得冗长,但总算是引回了课题。

  反思:

  究其原因,我想是过于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求教学设计的新与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注意力的问题。究竟是鸡蛋创造的神奇吸引人还是色彩本身的变化吸引人呢?作为成人,一定是前者。对于孩子,其实也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如果达到的效应不能紧紧扣住教学内容,那么此设计是无效的,甚至是损伤学科教学的。所谓的求新求异也是无用的。这个意外给我一个不小的启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多考虑:学生可能会想……这个意外就可以避免,可以为学生的创作环节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课总算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

  意外二:

  讲完了三原色调和三间色的方法,该小组合作利用多种工具材料练习调出三间色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预想的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几个问题:1、你们能用海绵将红和黄变成橙色吗?2、你们能用水粉笔将红和蓝变成紫色吗?3、你们能用牙刷将黄和蓝变成绿色吗?

  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都经过了小声讨论,然后动手去试验。可是出我意料的:当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孩子拿着海绵不知如何是好,讨论的结果竟然是用笔将颜色涂在海绵上变成橙色。那张为每一组准备的四开大的纸只好静静地躺在一边了。

  于是,我只好一组组地指导。当然,那张纸是涂不满了,我的设计又失败了。

  接下来添添画画的环节也只能以草草以“我的添画”而告终。

  反思:

  追其根本问题,我想应该是高估了二年级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八、九岁的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形式,这些零散的事物:颜料、海绵、梳子、牙刷……在思维中还是互相孤立的,还没有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一个系统内综合起来的能力。如果完全是通过自己或小组讨论将这些零散的材料“变”成绘画的工具似乎太困难了。

  如果事前能考虑到这些,也许可以采取先进行示范、大家一起练习、再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材料将三原色和三间色涂在纸上的办法,既可以达到认识材质的目的,又可以增强师生互动与合作的效果。

  而最让我意外的事还在后面。

  意外三:

  在“找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美丽的色彩”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色彩是神奇而美丽的,你在生活中或是大自然中找到美丽的色彩了吗?”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这个问题多么简单啊!随便就能在身边找到:漂亮的衣服上的花纹、色彩丰富的书包、孩子们的书本中……从窗子望去,一切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无限春色之中,美不胜收。不管怎么每个人也能说出几个来吧,可是——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再问:“你们平时会觉得哪些地方很美?”

  ……

  等了很久。终于,一个男生慢慢举起手。我用鼓励地眼光示意他大胆回答。他站了起来,顿了顿,说:“垃圾筒。”

  那一瞬间我真的呆住了。

  解决:

  过了一会,我只好艰难地说:“是垃圾美吗?你是不是认为垃圾筒里的包装纸花花绿绿的很美吧,那就是说我们的食品的包装袋上的颜色很漂亮。”

  “其实像这种美丽的色彩在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色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话题再谈下去也无益,只能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来感受色彩的美了。

  课结束之前,我额外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小朋友们回去找找身边有哪些美丽的色彩,来告诉我。

  反思:

  提到这个意外,只能是一声叹息。

  一年级的孩子看到日落、花开、新叶、霓虹……都会发出啧啧之声,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却说不出来,不能不感到遗憾。也许班级间也有差异,同一个问题在其它班级中提出也许就不会这样。不过这个现象却是现在孩子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其实留意生活中的美并不是仅仅在美术教学中的任务,寻找与发现美、用语言表达美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教育的责任均有。我们现在常强调学科综合,在美术学科中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每周仅仅一两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更多是延伸到课外、家庭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才能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起来。

  这节课的意外太多了,有些是我事先的准备不够,有的是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但我认为根本是出在备学生上。对学生太不了解了。

  从心理学角度讲,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分析概括能力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接触才能比较出来。如果一个教师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把握好教学的难度,更不能设计出与之相应的教学环节,何谈教法了。

  其实不要说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就算是相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上课的效果也会不同。我的确不了解这一班的学生。在上课之前我还自认为自己周六在上一二年级的兴趣课,对于学生应该比较了解,而且用魔术、多种材料也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如期达到教学效果。可是就这堂课来看,有的在意料之外,有的甚至在情理之外。这不得不让我好好反思了。

  一个教育者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上好课,所需的时间是课堂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对于我来说,比起备好教学内容,更需要关注的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这是一个时时变化着的对象。这一点是我从这一节课中最深刻的体会。

美术课教学反思9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呢?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一次次试图在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学校安排我担任一到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然而,又正逢一年级是新教材,我如觅知音,便倾注了较多的精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思路也充分地得到实践。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战实施,我大致地整理了以下点:

  一、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关键

  每个人都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的状态。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只能发挥出20%-30%,也容易精力疲劳。兴趣还可以开发智力,是成才的起点。后来,我尝试把课本以外的内容渗透到教材中。借鉴课标的理念,我几乎把大部分的教材题目改成学生所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主题,让他们进行自由大胆地创作。有时还甚至先创作再引题,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作品自由取名。这样的方式普遍受到各班学生的欢迎,效果也不错,也可让学生从中树立自信,发展个性!

  二、关注时间、地域以及个性差异

  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性格各异,同样的教学手段所显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这时,在课堂纪律的组织还有提问方式等方面应该因人而异,防止一样画葫芦!否则,学生鲜明的个性又会被再一次地抹平,乃至同化。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赏识教育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我在孩子作业本的背面都会写几句激励性的评语,比如:“你真棒!”“进步了!”“小画家”等。学生画的更认真了,还会经常和别人比“谁的星星多”。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教师的赞美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更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以爱为基础,拉近师生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精彩的话: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幼小的心灵。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需要老师用心地呵护。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任教师,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爱为基础。或许在这方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表现地更加小心细致。结果一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孩子们便会兴奋地欢呼“耶”!在孩子们那活泼又充满稚气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们的反应让我了解他们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快乐。然而,面对高年级我却似乎常常犯着一个错误,喜欢从个人感受和专业的角度去设想每个学生都会像我那样关心和热衷于美术学科的学习,我也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但事实上,学校美术课向来被大家认为是“副课”,不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很多学生认为“美术又不要统考,不必认真学美术”的观念使得学生也不愿学。老师没劲教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学习负担,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一味地追随权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主导课堂,推翻传统教学中的硬性制度和单一的评价方式,充分地去迎接课改,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自愿、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美术课教学反思10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同学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布置、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和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考虑、推敲。

  《美术课程规范》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同学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同学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同学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同学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同学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只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这,与我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正好吻合。

  我一直在考虑: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考虑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考虑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只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方在《送给爸爸***礼物》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手工礼物,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儿童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爸爸、坏爸爸》,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考虑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研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小朋友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方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小朋友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小朋友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同学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身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需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小朋友的个性,限制小朋友的发明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考虑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大人看小朋友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小朋友喜欢色彩,有的小朋友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小朋友只喜欢画笼统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规范,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课程规范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考虑,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美术课教学反思11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呢?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一次次试图在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

  学校安排我担任一、四、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然而,又正逢一年级是新教材,我如觅知音,便倾注了较多的精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思路也充分地得到实践。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战实施,我大致地整理了以下几点:

  一、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每个人都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的状态。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只能发挥出20%-30%,也容易精力疲劳。兴趣还可以开发智力,是成才的起点。后来,我尝试把课本以外的内容渗透到教材中。借鉴课标的理念,我几乎把大部分的教材题目改成学生所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主题,让他们进行自由大胆地创作。有时还甚至先创作再引题,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作品自由取名。这样的方式普遍受到各班学生的欢迎,效果也不错,也可让学生从中树立自信,发展个性!

  二、关注时间、地域以及个性差异。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性格各异,同样的教学手段所显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

  的。这时,在课堂纪律的组织还有提问方式等方面应该因人而异,防止一样画葫芦!否则,学生鲜明的个性又会被再

  三、赏识教育: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我在孩子作业本的背面都会写几句激励性的评语,比如:“你真棒!”“进步了!”“ 小画家”等。学生画的更认真了,还会经常和别人比“谁的星星多”。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教师的赞美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更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以爱为基础,拉近师生距离:苏霍姆林斯基有句精彩的话: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幼小的心灵。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需要老师用心地呵护。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任教师,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爱为基础。或许在这方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表现地更加小心细致。结果一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孩子们便会兴奋地欢呼“耶”!在孩子们那活泼又充满稚气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们的反应让我了解他们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快乐。然而,面对高年级我却似乎常常犯着一个错误,喜欢从个人感受和专业的角度去设想每个学生都会像我那样关心和热衷于美术学科的学习,我也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但事实上,学校美术课向来被大家认为是“副课”,不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很多学生认为 “美术又不要统考,不必认真学美术”的观念使得学生也不愿学。老师没劲教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学习负担,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一味地追随权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主导课堂,推翻传统教学中的硬性制度和单一的评价方式,充分地去迎接课改,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自愿、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美术课教学反思12

  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美术课堂教学反思。美术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情趣和艺术的熏陶。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才能更主动更积极的上好美术课。课业重,课余时间有限,所以我尽量让美术课内容当场完成。课上45分钟要充分利用好,要从课堂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美术各方面的兴趣就须让精彩纷呈的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除常规类型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如: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体验做“小老师”,能为学生创造开放思维、自主表现和创新表演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反思《美术课堂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学习,自主的探索和实践,在艺术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教师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与学生一起活动并体验其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这样学生在教和学得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美术课的学习就更认真了。

  二、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美术课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

  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重点难点 :

  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材料准备 :

  1、欣赏孵化过程的录像、图片资料。

  2、绘画用笔和纸。

  3、胶棒、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接故事):胖胖的芦花鸡妈妈每天都下一只蛋。可是有一天蛋全都不见了,鸡妈妈好伤心啊!过了几天,芦花鸡在草丛里捉虫子的时候,发现了有各种各样的蛋,不知是哪个粗心的妈妈丢掉的。芦花鸡用自己胖胖的身体盖住了蛋宝宝,辛辛苦苦地孵化了一个多月。这期间,先先后后地,蛋卵里的小生命一点点发生变化了……

  (1) 谁会第一个从蛋壳里钻出来呢?

  (2) 会不会只是小鸡呢?

  (3) 鸡妈妈会不会带着一群宝宝回家了?有小野鸭、小天鹅、小孔雀、小驼鸟,甚至是小鳄鱼……

  (4) 除了你知道的动物,还会不会有一些神秘的物种呢?

  2、观察蛋壳中的神秘现象

  10天――血管像树根一样输送营养。

  20天――宝宝的身体成形了,安静地睡在里边。

  29天――宝宝的身体越来越大,觉得里边的空间太挤了,它们开始动起来了,想冲出这个黑黑的房间。

  3、表演

  (1) 如果你是蛋宝宝。你怎么出来?请表演一下。

  (设计一个大纸袋、塑料袋或者是透明的雨衣,打上几个出气孔,假设鸡蛋内的空音。)

  组织学生带上尖尖的嘴巴,体会蛋宝宝出壳的艰难和勇气。

  (2) 怎样用嘴巴啄蛋壳?

  啄破一个洞,啄破一圈。

  用脚蹬开,露出一半身体,滚出来……

  (3)出来时的心情和动态是什么样了的?惊奇、兴奋、自豪、害羞?

  讨论心情的具体表现:

  兴奋地走来走去;自豪地伸长脖子;害羞地低下头;躲在妈妈的身后。

  (3) 蛋宝宝看见这么多与自己长得不一样的同伴,会怎么样呢?

  ①马上成为好朋友,用动作表示友好。

  ②用眼睛看,用嘴巴碰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表示奇怪与友善。

  ③帮助未出壳的宝宝出来。

  4、构图思路

  (1) 生命自然形成的连接图。

  (2) 先出来的宝宝帮助正在出生的宝宝里外呼应。

  5、画面具体指导

  6、布置作业

  7、评价

  分小组讨论推荐典型的画面:

  (1) 选出感情最生动、友情动人的作品。

  (2) 谁画的家庭成员种类最多?

  (3) 找出画面里最有意思的地方?

  (4) 提出一个好的改进建议来。

  (5) 挣脱蛋壳情趣点。

  (6) 妈妈关注保护蛋宝宝的情节。

  (7) 你喜欢哪个家庭?为什么?

  教学反思:

  《出壳了》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我让学生在观察蛋孵化的情景中导入,通过动物出壳这一情景,以动物作为媒介来表达学生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及母子间的感情。

  本课的重点是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讨论问题,“这只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小鸡宝宝它心里会想什么呢?它们的爸妈会说什么呢?”让学生充分想象小鸡出壳后各阶段的动态及心情和来到这美丽的世界的情景,还有见到爸妈时的感受,充分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场面。利用游戏打开学生思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作业反映出这个环节的设置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的小动物出壳的情景。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使学生明确构图、遮挡关系的表现方法,利用丰富的儿童语言讲解,使学生从色彩、构图、情趣三方面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解决本课的难点。

美术课教学反思14

  生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他们想知道生命是怎么产生的,是从哪里来的.本节课通过情景的创设及拟人化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有一种身如其境的感觉,通过动物出壳这一情景,以动物作为媒介来表达学生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及母子间的感情。

  《出壳了》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目标是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的表现出一种自己喜爱生物出壳时候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美丽生命的不屈和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得很多。小动物破壳而出,来到这个世界上,它们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微不足道,这个过程却蕴含着生命的不屈和伟大。于是我设计了小鸡出壳过程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亲眼去看、去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自己就是那只鸡宝宝,破壳而出的那一刻有什么感受,会看到些什么?让学生角色扮演,设计这些环节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喜悦。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也令我满意,基本都能很好地投入学习。

  本节课的环节清晰,每个环节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足之处:一没有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表现,如剪贴、用橡皮泥等;二我没有展示课外的优秀作品,欣赏只局限在书本上;三没有在黑板上演示,虽然我准备了范画,但没有演示的直观性强;四我的语言有亲和力,但是还要进一步提炼自己的语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

美术课教学反思15

  “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是体现美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与其它学科相综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及与其它学习领域相结合,就会使美术教学更有内涵。综合运用各学科之间的链接点,与其它各元素的优点,就会增强美术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学生就会学而不厌,乐而不散,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实验教材《猜猜我是谁》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的二、三分钟中,可以让几位小朋友戴上好看的面具在音乐中表演“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然后出示各种范作引导学生发现面具的特点,以及如何装饰面具,让他们创造性地去表现心目中最喜爱的面具形象,最后师生一起表演“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使课堂推向最高潮。学生在学习美术中体验无比的快乐。像《猜猜我是谁》这节课综合运用了音乐、舞蹈、美术等众多美的元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美术课堂才会“活”起来。再如《小小食品店》,可以运用电脑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各种诱入的佳肴、饼干、糕点,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接着让他们小组合作做一盘自己爱吃的点心,然后将做好的糕饼放到微波炉上烤一烤,最后拿出来闻一闻、尝一尝、评一评。整个活动过程,学生学习兴趣一直处于兴奋的最高点。《小小食品店》的教学过程将美术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术新课程改革还刚刚迈出第一步,今后我将在教育实验中,努力学习,认真研究、积极探索。

【美术课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美术课教学反思09-02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

陀螺教学反思09-28

《跳绳》教学反思09-27

排球教学反思09-26

物理教学反思09-26

《咏柳》教学反思09-21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线段》教学反思09-19

《钟表》的教学反思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