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11-14 08:46:36
  • 相关推荐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这类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为这类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要学生入情入境,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看似平实却扣人心弦的感人文章,但当我真正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并不是一篇容易上好的课文。

  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中的“抱”字,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对这句话的阅读理解是教学的关键,由此我抓住这句话中的“轻”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感受到母亲轻的句子。于是找出了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学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然后抓住“竟然”理解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能找到相映的句子“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抓住“重担”、“翻山越岭”等词引导学生感悟母亲肩头所承受的生活的担子,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尤其是“重担”一词,要想学生的理解达到这种深度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我未能处理好的地方,我想纵向深层的理解可用个关联词“不仅…..而且…..”来引导学生,但当时没能及时应对。学生没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学生的朗读可以看出,学生并未能将感情融入到朗读中间,感受不深,以致在想象说话时无话可说或者是说得不着边际。

  此外我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全面。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母爱的伟大,同时从第一次抱母亲还能深深地感受到“我”对母亲的爱,再加上教学时未能准确把握好课堂时间,以致头重脚轻,对后者的引导感悟只是浮于表面,未能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其中。从而使得课文最感人的两自然段的学习成了走过场,在感情的高潮部分,学生却进不了角色,配乐朗读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的地方,尤其是要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语言的简洁凝练上下苦功。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2

  1、通过音乐、课件创造情景,营造浓郁的亲情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情感迁移、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逐渐养成会读书,会抓关键词句读书思考的习惯,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学习语文方式。本课我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很难过”这句为切入口,指导学生认真读书,画找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品位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这么轻,我为什么很难过,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文中“我”的感受和想法。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母亲的形象、母爱的感觉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感受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文中母亲流下了怎样的泪水?学生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师没有过多干预,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4、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伦理的教育,通过闭上眼睛回想母亲为我们做过的感人故事,想想我们又为母亲做过什么?当看到“无数次抱我、第一次抱母亲”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妈妈我想对你说”以及联系几天后的“三八”妇女节你准备为母亲做什么等环节,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震动,亲情的洗礼。

  5、注重了读写结合,抓住文章的动情点,给学生创造更多动笔的机会。

  不足之处:

  1、

  教案还不是很熟,准备不是很充分,加上课件切换的故障,教师没有完全投入,激情不够。

  2、

  怕时间不够,课上的有点急,有几处朗读指导忘了,前半节让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读书形式不够多样,读得不够充分。

  3、对学生发言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方式不够多样。

  4、对于文中护士一角的学习理解我放在了第一课时不知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思考:

  1、如何实现情感型课文中文字与情感的双线并行?

  2、如何触及学生心灵,是否流泪就是情感型好课的标志呢?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3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由于当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地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因此,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他 们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还真是一个挑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教学中我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几个没想到?”这一问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1)“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2)“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些句子后引导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

  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制作flash动画引导学生边读边看边想,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和学生的体型体重进行现场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接着,再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妈妈平时为自己所做的点滴事情,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母爱从不要求回报,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多么温馨的一幕,母亲落下了“泪水”,这泪水包涵着什么?孩子会说出很多,比如包涵着“感动、激动、幸福??”从而让孩子知道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所以当我们有一点点回报的时候,母亲就很容易感动

  了??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最后在这动情的时刻,写一写此时此刻最想对自己母亲说的心里话。

  教学完毕,我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学生虽然各个环节都配合得不错,但感觉并没有我预想的效果。可能在我印象中,语文就该是伴随着感悟与泪花的吧?我认为这节课最后写给妈妈一句话应该是孩子们的感情升华,这儿应该是动情的肺腑心声,可是,孩子们虽然写了很多,句子也很美,却没有红了眼睛,流下泪花。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吗?我想可能还是我之前的引导没有做到位吧?加之孩子们的 阅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情,如果在过程上再加点功夫,相信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会更出彩的。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4

  《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经历,表达了母亲的伟大和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读(即初读、再读、精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难过—愧疚—崇敬、爱戴之情)在读中感悟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孝敬之情。

  这个片段,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文字,领会文意,真正理解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朗读,读出话中意,弦外音,再结合自己的体会,让作者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释放。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三八”书信、《游子吟》)进行拓展,挖掘课文的内涵,能调动学生已经产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能使他们很快地入情入境,从而让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为一体,变为具体的行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5

  内容提要: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给了我们如春水般的爱,涓涓细流,无法停息。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也应该献出自己的一片孝心和爱心。《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能唤醒无知孩子孝心,彰显母爱伟大的文章。这篇文章读来令人感动不已,泪流满面……

  关键字:母爱 母亲 感动 抱

  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让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热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我在医院看护她,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

  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整篇文章以作者的心理跌宕起伏,层层推进来推动情感的涌动。“吃惊、难过 愧疚”是作者对母亲一生为家庭默默奉献的情感线索。作者从不了解母亲的辛苦,心疼母亲独自一人承担重担,到自己成年后没能为母亲分担重担而愧疚不已。

  文章中我先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第一次抱母亲感受怎么样?”这一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再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我继续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认为母亲很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

  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进行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

  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的去体会母爱的伟大,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并进行解说:刚刚脱离危险的生完孩子的母亲,手拿着襁褓中孩子的照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雨漫过了街道,可到处是背着孩子、抱着孩子、驮着孩子、扛着孩子,母亲们的身影;漫天风雪,阻不断母亲送孩子们的上学路,那一大一小的背影,让人唏嘘不已;宽厚长满厚茧的温暖的大手,握着的是一双稚嫩的小手,不论是阳光灿烂,还是暴风骤雨,大手牵着小手,不离不弃··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展开想象:“我”左手托住母亲的头,右手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看着母亲眼角的泪水。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母子间的亲情就在这“抱”中交流着、升华着,也感动着我们。

  虽然这节课我讲解的地方很少,但我觉得我上得比较满意,孩子们也用情在学。我想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

  而成的生命润泽。我欣慰我曾经与学生一起分享过这份心灵的洗涤和湿润,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语文课堂中,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晶莹的心灵泪花,我们营造着爱的氛围,一种和谐的人性氛围。我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这位作者,是他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爱,是他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在接受母爱的同时,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更多的爱吧!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6

  在教学之前,我反复地读《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读到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 80 多斤,担子 100 多斤,还有妹妹等。”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

  教学中,我把此语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母亲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并抓住具体的词语,“日复一日”“总是”“翻山越岭”等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通过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从而收获感动。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竟然把“我”的母亲理解的那么透彻,勤劳、爱孩子、朴实、谦虚……,这是我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受这些词语的启发,我做了的引导和点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母亲生活的艰辛。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把文中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联系起来,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伟大,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要像作者抱自己的母亲一样,感恩报答父母呢,这又把文章的主题升华到另一个高度,由此生发开去,学生开始联想到母亲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在此种情感的浸润下,当学生读到“儿子抱母亲”的一段时,我发现孩子眼里闪动的泪光,看来他们从平实的文字中真正感受到了这无声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深情报答。

  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深刻体会。让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同时我还布置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一张“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卡片,用画笔记录下与妈妈温馨的一幕,让母爱长留孩子们的心间!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7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腊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看,静静地听。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特级教师李梦衿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8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本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一、本文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情,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字里流淌的亲情,情动辞发,读出感情,写出心里话。创设情境是很重要的。课堂上我利用一体机播放优美的音乐,带动学生的情感,为品读语言做好情感铺垫;用动情的语言营造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想象,加深情感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真情,教学效果良好。

  二、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读,加深理解,说出感悟,读出感情。如让学生体会:“竟然”“翻山越岭”的意思,并试着造句,做到积累并运用语言。

  三、读写结合,找准训练点,做到以读促写,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朴实、真实的语言描写是精彩之处,要提示学生在作文中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如要给学生提示文中人物说话的提示语,”我赶紧说:“??”护士责怪说??”母亲笑了笑说:“?“我突发奇想地说??

  让学生有感而发,当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的伟大,进而想到自己

  的母亲时,出示问题:“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妈妈,试着填一填。当我生病时,妈妈_________;当我伤心时,妈妈__________; 当我____时,妈妈________

  最后听了歌曲《母亲》,学生心中充盈着感恩母亲的真情,安排小练笔:”同学们,爱需要表达,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什么呢?可以是问候,祝福,也可以是感谢??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吧!

  四、用一体机演示生字笔画,扎实指导了学生写字,让学生在屏幕上找出翘舌音的字,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读写习惯。

  不足之处:

  一、在课堂上对课文的写法指导不够,没有对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进行引导发现,没有让学生学习在对话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在课堂上应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探究,做到自读自悟,读出感情,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讲得多一些。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9

  本学期,有幸与师傅微微一同上了一节同题异构课。虽然是一节组内的公开课,但在与师傅切磋、与文本对话、与骨干老师的交流中,我收获很多。

  在接到通知要上一节同题课的时候,我就和师傅微微迅速的研读四下所有的课文,选择了一篇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有关母爱的课文。为了准备好这节课,我反复的阅读文本,画出我认为值得讲和值得教的内容,形成了一篇自己的教案。但是,这篇教案很快被推翻了。

  我们新教师参加了一次培训,区教研员陈飞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就选择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散文,与新教师们一起研读。他从课题入手,将“第一次抱母亲”的“抱”字解读为“回报”的“报”字。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思路,将“抱”字深入的去理解和阐释,不正是回报的意思嘛。我突然明白,从一个“报”字入手,将文章中所有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通篇考虑,就可以很自然的对作者两次抱母亲的不同表现、抱母亲的不同含义进行清晰的解读——这才是真的解读文本。陈飞老师扣住作者到底在做什么,他动作背后的真正含义,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语言背后的东西。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因此我趁热打铁,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完成了我的教案。

  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班的班情不一样,因此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如果完全按照我的教案来,那么这节课就变成了走流程,学生反而学不到什么。怎么在大体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学情,上出有班级的特色的一节课。我根据我们的班的具体情况——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比较差,在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细读文本,通过提出几个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适时的将孩子思路引领到文章的关键处(这也是师傅微微采用的王荣生教授“三段式”备课方式给我的启发)。整节课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积极思考,通过细读文本,与文字交朋友,收获文字背后的意义。

  课后,与师傅微微和年级组的骨干老师研讨的时候,他们又给了我新的启发。母爱虽然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课文中选录的《第一次抱母亲》,故事发生在60、70年代,那时候的母亲与新时代的母亲是截然不同的,现在的母亲不会肩上挑着重担,不会翻山越岭做农活。因此,学生无法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来理解课文中的这位母亲,也就无法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心中的那种对母亲的感激。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现在才10岁左右,让他们理解已过而立之年的作者,感同身受,似乎也有点难为孩子了。

  学情到底是怎样的程度?

  通过这次同题异构课,我更加深刻的感悟到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语文水平以外,还应该考虑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认知水平等。只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解读学情,才能真正上好一节适合四年级孩子的课。

  其实这节课给我的收获绝不止于此,师傅对于课堂游刃有余的把控,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对学生回答的精巧点评。都深深的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师傅通过她的一言一行教给我的,我会好好收藏,用到我的课堂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0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歌德

  当我偶然间读到这句话时,被深深地触动:用两只眼睛读书?多么奇妙。在我自己平时读书时,我用两只眼睛看书了吗?在我平时教学中我告诉过我的学生应该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了吗?如果我要教给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我要怎么来教呢?我思考着: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有幸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后令我茅塞顿开。原来用两只眼睛看书并不神秘,在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中都在使用,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理解。只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更加的形象。

  《第一次抱母亲》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于永正老师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着教给孩子“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

  一、读课题质疑。在读题之后于老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当学生看到课题的同时,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朗读指导,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道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于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句子的停顿,注意在学生的朗读的过程中进行字音的纠正,因为要读懂文章必须建立在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在指导对话时,于老师告诉学生:“读书要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是呀,这篇课文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吗?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启发学生从我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了母亲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如果说前面的读是用一只眼睛看到了纸上的话,那在学生充分读会用自己的话来谈体会则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的背,去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

  三、抓关键词,回归全文,升华主题。在教学的量后环节,于老师抓住课文的关键词“第一次和无数次”让学生看到这两个词说先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想说一句什么话,从而引伸出了课外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辉。”“老吾老……”这次读书,不仅让学生透过重点词,看到了课内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外的话。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扩大阅读的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用两只眼睛读书,更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做用两只眼睛去读书。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住院,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读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

  第一次抱母亲,才发觉母亲轻,这么轻,竟然这么轻,出乎“我”的意料,引领学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这样一些理解: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却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负担而难过。反思:在这个环节,学生能用原文来回答,但并未真正领会。

  二、品读“我”的叙述,感受母亲的形象。阅读教学永远的教学手段,阅读的质量通过朗读可以充分的展现,在对文章对母亲饭山越岭的这一小节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读,读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阅读的基础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岭”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辛。由此学生体会到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反思:在此环节中,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个别孩子读起来有唱的腔调,需要训练。

  三、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母亲。在日常的生活中,母亲是怎么对我们的,我们是怎样回报她的?在最后,孩子们只说了些简单的帮妈妈做家务,还有的孩子没有为母亲做一件事,所以,我布置了作业:为妈妈做一件事,观察妈妈的表情,并写下来,哪怕是一段。

  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是交给孩子分析课文的方法,我觉得更多的是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做人比写文章更重要。遇到这种文章,我会多留些时间,做思想品德教育,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2

  伴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伟大的母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别看他们只有四年级,可是对母爱的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整天都生活其中。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 80 多斤,担子 100 多斤,还有妹妹等。”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文中的两幅插图也让我倍受震撼:曾经,母亲那么年轻、美丽、青春、健康;而现在,她重病在身,瘦小、苍老,丝丝白发、历历深纹 ……让孩子理解“重担” ,经过挖掘孩子们的想象,来重点体会母亲为儿女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在理解了“重担”之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让孩子们想象母亲行走的艰难,想象烈日炎炎的夏日、寒风呼啸的冬日,母亲依然跋涉的身影,理解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更加动情。

  课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的“轻轻地摇动”,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等。我让学生想象这一感人的情景。然后说说母亲眼角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学生有感而发: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

  这节课上,孩子们用一只眼读课文,另一只眼感受了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让我们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3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人人都会说,母爱是伟大的。但怎样体会这伟大的母爱呢?俗话说:“情到深处,自然真。”我提前准备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图片,引导学生来感悟无私的母爱。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 体会母亲的轻

  “轻”是作者抱起母亲最直接、最明显的感觉,“只有80多斤重,这么轻的母亲自己竟然多年不知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引出作者的回忆,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轻重对比作了铺垫。

  二、 体会担子的重

  首先,让学生明白“那么重的担子到底有多重?”从而体会母亲翻山越岭的艰难。

  其次,轻——重对比让学生看着

  80多斤重

  100多斤﹢背着妹妹﹢拉着我

  这两组数据谈感受,体会母亲超负荷的工作。

  三、 感悟“母爱情”,体会“难过情”

  文中有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很难过”为何难过呢?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

  1、 为自己的粗心而难过。通过抓“竟然”、“没想到”等词语感悟作者的自责。

  2、 为自己的不懂事而难过,小时侯年幼力小未能帮母亲,可长大后,母亲让我们放下重担自己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未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那么重的担子。

  3、 母亲几十年毫无怨言地挑重担,而今病成了这个样子,心疼母亲,自责而难过。

  学生在朗读中如能理解这些、体会到这些,那么“母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四、 体会母亲博大的胸怀

  重点抓住“提那些事干什么”这句话来体会,“那些事”指哪些事,是否值得提?从而感受母亲博大的胸怀。

  五、 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母亲

  出示一组母亲抚养孩子成长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回想往事,体会自己母亲的艰难,自己母亲身上的重担。同时,教师通过范唱《我的好妈妈》让学生明白应该知恩图抱,回抱母爱。

  “情到深处,自然真。”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深切的感受那无私、伟大的母爱,此时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情感也能真正得到调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4

  到目前为止,我读过好多篇关于写母亲的文章,看过日本《我的母亲》电影,母爱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早已经定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母亲,其实享受母爱都有着自己的体现。没有读这篇课文,我们的思考其实不由自主的在头脑中就有了,当然也会有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母爱不会有多少创新的心理。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第一想法是我错了,也许老师们和我一样。也许是我阅读这类文章太少了,不过在我头脑中存在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来看,这一篇是最美的,有着心在流血的感觉。对于亿万人来说,真的如此抱母亲恐怕了了无几。我想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震撼也在此。我读这篇课文之前,也思考过课题,我把眼球停留在“抱”字上,我想这个“抱”应该是“拥抱”吧,但阅读之后,发现这个“抱”不是“拥抱”,这种“抱”我找不到什么词来命名,最后一段这样写的:“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看这一段,想一想,我找不到答案,只有与“我”同时感动。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实录,从于老师的课堂可以看出,学生读那么几遍其实就有了感动。我想只要一遍阅读,然后放下课本,静静地想一想,留在大脑中的信息一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学中每一次阅读后,最后要求学生放下课本,合上书,看看每一次阅读留在头脑中是什么,反复这样做着,学生就会自动产生一种思考冲动。

  怎么教这课呢?一遍遍地读,用心去,用心去想,想自己的母亲,想父母亲的母亲,其实就行了。所以,这一课,我非常欣赏于老师引导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读”起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读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把课文中三个人的话语拿出来一个个读,那感觉又不一样。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请同学们一遍遍地反复读这三个人的话,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够明白一切。

  真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非常感动。我有了这份感动,一定能够让孩子们永远拥有这种感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5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认为母亲很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进行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 母爱从不要求回报,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多么温馨的一幕,“第一次”?“无数次”?两个数字的反差对比,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而母亲对我们却无私地奉献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 教学完毕,我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感受并没有我预想的深刻。也许是由于我的教学手段,也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情,如“在我记忆中,。年复一年。”一段,仅仅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实践下来学生感悟并不深,我想如果通过语言创设场景:“清晨深夜寒风中烈日下风雨中”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或许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得这段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另外,当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背景画面时,如果配以恰当的解说,使立体的画面变成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或许更能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触景生情,想到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最后的拓展环节——在心意卡上写上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语,送给妈妈。相信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感人的话语跃然于纸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0-04

美术的教学反思11-13

论语教学反思11-11

教师的教学反思11-11

《社戏》教学反思11-10

组歌教学反思11-09

空气的教学反思11-08

学飞教学反思11-06

祖父教学反思11-06

蜜蜂教学反思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