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

时间:2023-11-06 13:25:14
  • 相关推荐
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1

  导入,记录一天的食物,再对自己记录的食物进行分类,再到对教师提供的食物进行分类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当各组完成分类,我请其中一组上来展示,这一组按照荤、素的分类标准把食物卡片摆放好。

  然后我就质疑:对他们的分类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我原本的意图是让学生说说其他不同的分类的方法和对他们组荤、素的分类有否错误。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火腿肠不是属于荤类,因为它里面含有面粉,面粉是素类!”

  我马上追问一句:“那你说火腿肠属于荤的还是素的?”

  他不假思索就说:素类。

  这下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反对,纷纷举手表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荤类,因为有火腿;有的说是素类,因为有面粉,争执不下。

  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头脑风暴”的机会,干脆让他们放开说,这时的教学已经脱离了我原来的设计。

  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火腿肠既不属于荤类,也不属于素类食物,而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并提醒大家找证据。

  马上有学生说:“火腿肠的包装上就写了好几种配料,有火腿、盐、面粉等,的确是既有荤,又有素,属于荤素混合类食物。”正当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表示满意时,又有学生对面条产生了怀疑:老师,我还有问题,我认为面条也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是吗?”到此时,我自己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你有什么根据呢?”

  “我从面条上闻到一股鸡蛋的香味!可能这种面条中含有鸡蛋!所以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其他同学能闻到吗?”

  有的说闻得到,有的.说闻不到,还有的说闻到了咸鱼的气味(咸鱼和面条放在一起)

  “怎么办?”

  “能不能也把面条的包装袋找来看看,上面有配料表的!”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把面条的包装纸扔掉了,一急,也顾不上这是一节比赛课,就让后面的同学到仪器室的垃圾桶里找找看,听课的老师必定是一脸的茫然。幸亏仪器室就在实验室后面,包装袋一找就着,那位同学匆匆忙忙地拿着包装袋跑上来,我松了一口气,马上在投影上出示了这种面条的包装袋:“一起看看有什么?”

  生齐读:“有面粉、鸡蛋、香料。真的是荤素混合类实物。”

  教师总结:其实在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大部分是荤素混合在一起的,比如……

  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区分荤类和素类的食物,然后出示一种荤素混合类的食物,如青菜肉片之类的,借此认识荤素混合类的食物,再回过头来评价原来的分类是否还可以再科学些,分为荤类、素类和荤素混合类。可是我的确是低估了学生,他们不仅提前发现了荤素混合类食物,而且已经会从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分析食物的成分。那么我原来的设计只得作废,“面对学生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步伐,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不要被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环节束缚,实时调整,学生在不断生成,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方案。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记得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我们都清楚,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2

  在四月底的时候,学校布置任务,选择了包含我在内的六名老师,作为学校首届名优骨干教师代表,向全区展示自身的课堂教学风采。

  任务一下达,就立马选择课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下载了宁波一位科学老师上的公开课录像,课文是四下《吃什么还吃什么》。这篇课文比较特殊,没有规定的实验,也没有具体的实物,因此课堂上学生没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可是,这位老师凭借他超众的课堂驾驭、组织能力,将这篇本来较为空洞乏味的课文上得妙趣横生,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生非常投入,思维活跃、善于明确提出自身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光靠这一点我就非常羡慕。就决定挑选与此雷同的《一天的食物》作为公开课课文。

  以前我上公开课,总是在试教时邀请这位那位同行帮忙听课,并帮助我改善教案和设计,但这次在一开始我就想试试自身的真正水平,从选题分析、教学设计到试教改善,都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同时我也在尝试处于公开课相对紧张的气氛下如何用语言、动作和表情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感。

  XX月23日下午第二节课,我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下上完了《一天的食物》,自认为有很多环节及待改善。

  1.过于平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少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参与讨论、探索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能转化成服务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那教师在课堂上怎样驾驭这有限的宝贵时刻呢?这一时刻往往是课堂教学高潮。我一直认为课堂教学高潮就如同骆驼的“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知道我自身上课时好像太规矩,一板一眼,少了点生气,少了些高潮。我也努力想在课堂表现的“活”一点,风趣一点,但后来我看自身的课堂录像,发现自身的语言和动作过于拘谨,缺乏激情。

  2.过于单调。学生讨论了食物分类的标准后,让学生对刚刚记录的昨天的食物进行分类过于单调,小学生的兴趣可能就会困乏,注意力也可能会因此而分散,产生厌倦心理,应该重新出示一些新的食物给学生分类,这一点何老师点评时明确提出的用CAI出示的`新食物给学生分类很为有效。

  3.过于老实。科学课的课文内容都有这种感觉,一堂5-10分钟就能讲完了,其它时间做什么怎么做就是要靠教师自身创作发挥了。这堂课我知道自身过于遵循课文本意设计,照步就般,没有突破教材,没有大胆地进行教材重组,就使课堂上“出彩”较少,体现出科学教师的“创造力”也不多,这也让我在课后想到自身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点惭愧。

  好在课后从上课班级的班主任老师那儿得知,说那堂课,我是笑着上课的。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至少我让学生感到了亲切感。

  不足的地方肯定还有不少,总的感觉是,要上一点好的科学课真的很难。

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3

  导入,记录一天的食物,再对自身记录的食物进行分类,再到对教师提供的食物进行分类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当各组完成分类,我请其中一组上来展示,这一组按照荤、素的分类标准把食物卡片摆放好。

  然后我就质疑:对他们的分类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我原本的意图是让学生说说其他不同的分类的方法和对他们组荤、素的分类有否错误。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火腿肠不是属于荤类,因为它里面含有面粉,面粉是素类!”

  我马上追问一句:“那你说火腿肠属于荤的还是素的?”

  他不假思索就说:素类。

  这下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反对,纷纷举手表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荤类,因为有火腿;有的说是素类,因为有面粉,争执不下。

  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头脑风暴”的机会,干脆让他们放开说,这时的教学已经脱离了我原来的设计。

  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火腿肠既不属于荤类,也不属于素类食物,而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并提醒大家找证据。

  马上有学生说:“火腿肠的包装上就写了好几种配料,有火腿、盐、面粉等,的确是既有荤,又有素,属于荤素混合类食物。”正当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表示满意时,又有学生对面条产生了怀疑:老师,我还有问题,我认为面条也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是吗?”到此时,我自身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你有什么根据呢?”

  “我从面条上闻到一股鸡蛋的香味!可能这种面条中含有鸡蛋!因此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

  “其他同学能闻到吗?”

  有的说闻得到,有的说闻不到,还有的说闻到了咸鱼的气味(咸鱼和面条放到一起)

  “怎么办?”

  “能不能也把面条的包装袋找来看看,上面有配料表的!”

  这时我才发现自身把面条的包装纸扔掉了,一急,也顾不上这是一节比赛课,就让后面的同学到仪器室的垃圾桶里找找看,听课的老师必定是一脸的茫然。幸亏仪器室就在实是我的确是低估了学生,他们不但提前发现了荤素混合类食物,而且已经会从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分析食物的成分。那我原来的设计只得作废,“面对学生的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步伐,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整自身的节奏,跟着学生走。”不要被自身预先设计好的环节束缚,实时调整,学生在不断生成,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方案。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是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记得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我们都清楚,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变成自身的实际才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

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4

  《一天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级食物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非常强调记录、整理,强调记录的真实性。学会确定标准进行分类,这个目标的确定也是为了使学生的活动更理性,培养科学的实证意识,在课的展开中,我安排学生先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根据记录整理小组内同学一天的食物,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法,按照已确定的标准去分类,这三个活动内容占据了整堂课的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为学生充分记录、整理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不可能把各种食物都搬到课堂上来,除了记录、讨论、分类和汇报外没有什么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竞赛和经验介绍等,让学生专注于记录、讨论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记录、整理、分类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技能,学生会不会记录,怎么记录起来更方便,怎样整理才更清晰,按什么方法分类,这几方面可以鉴定学生科学技能的.高低。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记录主张求真务实高效。记录前,小组讨论分析,怎么记,采用什么方法来记,记录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小组讨论怎样解决?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些困难,他们自己也都进行了讨论,解决难题,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与明确的表态。如:学生提出鸡蛋汤和牛奶是荤的还是素的?牛奶是生的还是熟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清楚荤素和生熟的区分,而我也没有提醒学生,导致学生在按荤素方法分类时,不知将鸡蛋和牛奶放在哪里。有的学生在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还有遗漏现象,整理时食物出现重叠的现象,还有的小组分类标准不明确等。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记录、分类的方法,一组一组的帮助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帮助他们处理问题。

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5

  《一天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级食物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非常强调记录、整理,强调记录的真实性。学会确定标准进行分类,这个目标的确定也是为了使学生的活动更理性,培养科学的实证意识,在课的展开中,我安排学生先记录自身一天的食物,根据记录整理小组内同学一天的食物,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明确提出自身的方法,按照已确定的标准去分类,这三个活动内容占据了整堂课的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为学生充分记录、整理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不可能把各种食物都搬到课堂上来,除了记录、讨论、分类和汇报外没有什么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竞赛和经验介绍等,让学生专注于记录、讨论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记录、整理、分类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技能,学生会不会记录,怎么记录起来更方便,怎样整理才更清晰,按什么方法分类,这几方面可以鉴定学生科学技能的高低。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记录主张求真务实高效。记录前,小组讨论分析,怎么记,采用什么方法来记,记录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小组讨论怎样解决?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明确提出了一些困难,他们自身也都进行了讨论,解决难题,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与明确的表态。如:学生明确提出鸡蛋汤和牛奶是荤的还是素的?牛奶是生的还是熟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清楚荤素和生熟的区分,而我也没有提醒学生,导致学生在按荤素方法分类时,不知将鸡蛋和牛奶放到哪里。有的学生在记录自身一天的食物还有遗漏现象,整理时食物出现重叠的现象,还有的小组分类标准不明确等。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记录、分类的方法,一组一组的帮助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帮助他们处理问题。

【科学教学反思《一天的食物》】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5-07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5-13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08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6-21

科学课教学反思01-10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4-28

科学《水》教学设计与反思07-04

科学教学反思2篇05-26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