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11-21 09:41:23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一、好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法宝。

  学生学习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课桌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不用尺子测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核心,这也是本节课的三个大环节,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认识了直尺和厘米,建立了厘米的意义,实现了在生活中拓展应用。

  二、学生已有经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长度单位了解了多少?这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的内容。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城里部分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认识尺子,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意义和表象,学会应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时光倒流到没有尺子的时代,来体验尺子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另一种是先借助各种身边的物体表示课桌的长,体会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数据不同,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直尺,学习厘米的意义,建立厘米表象,学会正确测量方法。第一种方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种方案注重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学时,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已有认知起点。经过不同地区学生试验比较发现,同一种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中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认识较多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一种方案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长度单位认识较少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案比较容易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的设计教学活动。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镜面对称》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

  虽然学生有了“对称”的知识铺垫,但对于人和像也是对称的这一现象是较难感知体会的。尤其是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物体的像左右对称是本课的难点。

  如何化解这一教学难点呢?在教授这一节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在家练习照镜子,在镜子前做不同的动作,观察镜子里自己的成像是什么样的。这一预习作业的布置对我在新课的难点教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业。

  在新授课时,我通过教材上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即倒影和成像来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直观的让学生认识镜子中的“像”,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使学生发现人和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

  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在家进行了照镜子的练习,接下来,我和学生玩起了照镜子的游戏——把人和像活生生的搬至课堂(老师照镜,请学生模仿像),让学生在“实物”面前,丰富感官,深刻感知体验。我设计了早上起床后一系列的照镜子的动作,并贯穿着故事情节,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这一设计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经历、参与、自主、探究。

  后来,在测试中,我发现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都不错。可是,却还是有人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在教学这一难点时不是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人和像都在同一边。也许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在另一个班新授这一课时,我不再强调“同一边”,练习发现学生的正确率还是挺高的。

  通过两次不同教学《镜面对称》的难点,我发现,老师不应该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易变难,或者只是把死板的用公式交给学生套用来解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大胆的实践,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名同学需租几条船?”教材上唯一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这样计算:50÷8=6(条)…2(人),故得知需租7条船。但我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允许学生突破规定的程式,引导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表示,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下便是学生的几种解法。

  (1)8×6=48(人),6条船坐48人,还剩2人,需7条船。

  (2)8个8个地加,共加6次余2人,需租7条船。

  (3)从50人里依次去掉8人,去6次后还有2人,需租7条船。

  (4)还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船,用圆片代替人摆一摆,得知结果。

  反思:

  1、这道题经过这样处理,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

  2、不同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用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去学习数学。

  3、如果我们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给学生进行“算理式分析”,尽管学生把“算理”搞清了,但却压抑了学生丰富而又自然地思考。

  4、从例子看出,教学思想的转变比题型的演变更重要。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已结束,感叹时间的飞逝。岁月如流水,容不得一刻停歇!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有付出,有收获。由于初接本班,二年级上学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挑战意味着更大的付出,虽然忙碌,但也充满欢乐、充满喜悦。新课程呼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不仅在课前、课中要反思总结,尤其是课后更要反思。现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反思: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学会,我觉得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观察物体》时,让孩子们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然后给其他小朋友示范讲解,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发展孩子的空间概念。在学习《镜面对称》时,请小朋友上讲台表演,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使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日常生活中直观现象的直观体验。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有现实性和思考性,其次还要有针对性和挑战性,最后,更要有趣味性。例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问:“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把小朋友带入到游乐园的情境中,(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小朋友们在干什么?”,“那你能算一算玩摩天轮、玩过山车和开小火车的人数吗”引入到计算摩天轮、过山车和开小火车的人数,在此基础上列式计算认识乘法,建立概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探究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摘桃子”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教《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时,针对孩子们喜欢比赛,喜欢得五星的心理,创设了夺星比赛情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5的乘法口诀,并进行了齐背、抽背和口算题抢答。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针对较难的几句口诀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较大,积极性也较高。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通过由浅入深的四轮比赛(口算、看图解决问题、比大小、应用题),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参与,积极比赛,从而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交流合作,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使学生吸纳与同化他人的优点,优化自己的做法,更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同时还使大家分享了共同进步的快乐。例如:教《统计》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当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最后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五、激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本学期中我采取了激励政策,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某个学生上课表现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或者作业做得好,就奖励给他一个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可能,只要他在进步,就会获得奖励。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20xx年4月18日,县教育局组织人员对我县城区小学二年级数学进行统一命题测试,并集中评改。现根据试卷内容和学生答卷情况,作如下分析。

  一、成绩统计

  本次抽查的学校有:实验小学、狮城一小、狮城中心小学、英才实验学校等四所学校,14个班级,691名学生,平均成绩83.51分,其中优秀人数(90分以上)307人,优秀率44.4%,及格人数(60分以上)649人,及格率93.9%。总体情况良好。

  二、试卷分析

  本试卷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围绕四册上半期所学的知识重点: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分米和毫米,加法,认识方向,以及上学期的少部分内容。试卷通过“直接写得数,填空,量一量、画一画,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等题型,采用图文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查。试卷整体结构合理,贴近教材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楚。试卷重视考查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概念,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等情况,既检查了数学学习结果,又检查了数学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理念。

  三、答题情况

  1、直接写得数。(共16分)本题是考查学生表内乘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整十整百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口算,正确率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计算,主要原因:(1)乘法口诀不会背,如出现4×9﹦32,5×6﹦18等错误;(2)没有掌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算理,因而出现错误27÷3﹦7……6,15÷2﹦5……5,15÷2﹦6……3,48÷8﹦5……8.

  2、填空题。(共24分)本部分着重测查学生的千以内数的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实践能力和学生对本册前五个单元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及互换,正确率较高。但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造成答题错误。如:第6题学生没有考虑有余数应多租一条船;第7题“从1、3、5、7中选出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它们合起来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误解为是求“1、3、5、7”四个数字中的`最大数、最小数,导致错误率较高;第8题看图写除法算式,由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描述题意的能力较差,对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与“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现象的联系理解不够,因此造成较高失分。

  3、量一量,画一画,填一填。(共12分)本部分着重测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画出指定长的线段、测量三角形三边的长度,能联系实际填写合适的单位,得分率较高。但有少数学生把“小明的脉搏跳75次需要1()”错填成“分米”、“米”、“分针”。究其原因,一是“分”是三册教材的内容,学生遗忘造成错误;二是卷子的标题“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误写成“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误导了学生。

  4、考查学生用方位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和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的能力(共8分)。失分率较高,原因是学生无法在平面图上准确辨认方向,乱填方位名词。

  5、用竖式计算。(共16分)本部分试题主要考查用列竖式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养成认真审题等良好习惯。从卷面上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较好地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准确率较高。

  但有少数学生列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少数学生(3)(5)小题连加计算结果错误,原因是低位要向高位进“2”错为进“1”;抄错数字等。

  6、解决问题。(共24分)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与运算的重要目标。本题主要测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第1题:大部分学生能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解题,准确率很高。第2题:大部分学生能把准几个条件的关系,准确解决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分析题意不够认真,有的把“黑鸡比黄鸡少36只”,看成“黑鸡与白鸡比”,列式时把白鸡的只数减去36;有的把“黑鸡比黄鸡少36只”,看成“黑鸡比黄鸡多36只”,列式时把黄鸡的只数加上36。第3题:第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把条件中的三个数连加起来,但部分学生计算结果错误;第二个问题,部分学生无法判断“现在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卖出的个数”与“现在比原来少的个数”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列式错误。

  四、建议

  针对本次抽查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以口算支持笔算,促进笔算技能的提高。

  2、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

  3、对给出的材料、信息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一句(关键句)多说、一题多说、一题多解等训练,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

  4、“认识方向”是“空间与位置”领域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把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还要重视基本方法的指导。

  5、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及时与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加强对“后进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6、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加强练习设计研究,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发展性、综合性的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写数读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先复习数的组成,紧接着又复习了口算和20以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看课件用铅笔摆数,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直接看图写数。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在讲解读数写数和练习题的设计上都特别突出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地方,从而加深如何读数、写数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环节之间需要进一步联系密切,过度要自然,并且每一个知识点要充分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数位的顺序。另外,由于一年级年龄较小,注意力好分散,在课堂上的纪律不好,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以后要注意改善。还有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效果不理想,学生参与程度不好,这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研究改善的地方。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本课时是学习笔算的起始探索学习,经历探索、交流算理的过程形成算法,实现算理与算法的结合。围绕这样的目的,我准备了这节课。虽然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有些许的遗憾,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索,但通过参加这次说课、讲课也让我在思索后获益多多。

  思索一: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的年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动手操作学数学,有利于学生“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获得的自主构建,26+12就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利用小棒拼摆,计数器摆数,进而形成竖式模型。在操作的过程中,切实感悟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尽管课前预设到一年级孩子组织纪律会很乱,老师的课堂要求必须准确、到位、直接。但当孩子们手里拿到小棒,小棒的新奇往往大于老师的问题,以致耽误了时间,甚至个别孩子始终沉浸在小棒的乐趣中。因此,熟知一年级的学生兴奋点停留时间的长短,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点。另外,我们在课堂上,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年龄特点,要及时操控课堂的进程,学生的兴趣一但调动起来,不能盲目的放手,抓住讨论的讨论点抛给学生。在放与收的过程中,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质的转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思索二: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体现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设计时借助小朋友在大海边沙滩上捉螃蟹、捉小虾等富有情趣的赶海活动激起学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主题图,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整理信息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首要环节。当第二个学生直接问题,我没有及时调整思路,认为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大,试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轻松的交流氛围,引导学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充分感知。正是在这个部分处理的过于拖沓,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致使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设计既要体现层次感,又要在参与的过程中体现问题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明确这个环节本课时中所占的地位,要在时效性的基础上体现环节的针对性。

  思索三:利用评价,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中,要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在个体评价的同时,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的整体,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就可以为自己的小组的一颗星,这样提高了本组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评价不但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调控课堂节奏的功效。

  纵观本课时的教学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好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探索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这次活动的,也让我对青岛版的新教材,对这群闪耀着灵动、充满着变异的一年级孩子有了更多的认识,可谓收获多多。

  收获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现计算教学的价值

  通过备课,研读教材,我明确了在第一学段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处理主题图和情景,要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要注意算法多样化,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首先通过具体情境——直观操作——自主建构,帮助学生建构竖式模型;其次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注重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尝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最后注重让学生经历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在提高计算准确率的基础上,提倡适度训练,加强基本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计算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练习,一样可以精彩纷呈。

  收获二:好的说、听、评、比习惯的养成,是课堂教学的坚实基础。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良好的说、听、评、比等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为课堂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试讲,到正式讲所用的都是别人的学生,两次次上课经历了两次不同的闪耀着灵动孩子、演绎了充满着变异课堂。从两位老师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技巧,使我对叶老的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从低年级培养了好的说、听、评、比习惯的养成,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开出艳丽的奇芭,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我们的计算教学也会变得魅力无穷。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为下面秒的认识和看钟面所表示的时刻这一难点作基础。教学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并发现时、分的关系,1时=60分,并通过时间对时间的感受,使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

  时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相关经验,比如对钟面的认识,在一年级时也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初步了解了某个时刻在做什么事情,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二年级的教材放在一年级上,对学生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准备的过程中做了如下思考,改变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思考一:钟面有必要画吗?

  在第一次设计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给小朋友一个钟面,把钟面补充完整。”这一前置性作业。希望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学生对钟面的观察,在钟面上标出有1到12这12个数字,有12大格,有时针、分针等,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

  1.小朋友们很少有画到小格的,为什么呢?对学生课后的访谈中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卡通钟表上都不标小格的,因此学生观察不到,也就画不出小格;

  2.在课堂上让小组中交流“你画了什么?”。一年级是小组交流的建设阶段,学生对小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学生小组交流、上台展示后还是需要老师的总结和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了:在课堂上出示一个钟面,上小朋友来说说这个钟面上还缺什么?学生说到哪里,课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它们有什么区;有1~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数一数,12个数字把整个钟面平均分成了几大格?通过学生说,课件展示也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

  思考二:是否一定要先认识了钟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认识“分”?

  1.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60分,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何不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呢?

  2.认识小格的过程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学生只能5格5格数,还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因此在这一环节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认识“分”以后,让学生来看分针转一圈是60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利用数来认识的,很少有学生意识到是60小格,60分。

  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对设计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层:认识“分”

  直接出示小猪和小猴比赛的钟面,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小猪钟面分针走1大格,让学生说说小猪和小猴穿衣服分别用了多久?

  学生能利用生活经验说出:小猴钟面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小猪钟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钟。

  第二层:巩固“分”

  小猴的钟面上分针从12转到了3,小猴用了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通过5小格5小格数,能知道分针转了15小格,是15分钟。

  其次小猪是花了20分钟,可是分针开始的时候指向4,分针走到哪里会停下来呢?这是有思维含量的,让学生逆向思维比较难,但是学生也能通过数知道分针指向8,但是回答出来的学生并不多。

  最后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填一填:“小猴从家出发到学校,分针从3走到了7,过了多久?小猪上学路上花了25分钟,分针从8走到几?”通过对上面两题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学生会写出“分针从8走到17”这类的错误,说明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掌握地不到位。

  第三层:认识1小时=60分

  创设情境:小猴阅读分针从12了1圈,用了多少时间呢?学生说出了1小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其次提问:现在是分针在转,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时让学生数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针走1圈可以说是60分,也可以说是1小时,板书1小时=60分。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到:分针走1圈,时针走1小时,让学生再次体会到1小时=60分。

  最后通过1小时可以用分针走1圈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引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从而认识“时”。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与整理,属于统计的内容,教材选择了的生活场景看似都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这些例题我们还真是不能在自己课堂上用,因为那不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每个例题我都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当修改,用自己编创的例题教学,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自学,效果很好。具体是这样的:

  例1是做校服选颜色,我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喜欢那种颜色的有多少人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举手,于是我在班里让学生通过举手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做统计,最后结果和课本一样,喜欢蓝色的多,但是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体会到如果全校都订做蓝色校服也不合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是选举,主要学习数据收集与记录的方法,我们成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用投票的方法来解决,但是看看二年级的小孩子,你会感觉我们大人多么虚伪。教学这个例题,我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让学生从班级元旦演出的两个男主持人中选一人,当学校六一节目主持人,这两人是邢皓斌和王晨赫,学生一听就说,那太简单了,我们还是举手选就行,这时很多学生就在班里喊选邢皓斌。这些孩子心灵多么单纯呀,他们没有任何虚伪的掩饰,想选谁就大方地选谁。我说:那如果有的同学和他俩都是好朋友,如果选了邢皓斌担心王晨赫不高兴怎么办?没想到王晨赫说:老师,没关系,既然都是好朋友,选谁大家都不生气。

  这时刘睿熙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以投票,我让她给同学们讲一讲如何投票,她说得头头是道,她说我们每人拿一张小纸条,想选谁就在上面写上谁的名字,写好后把纸条教给张老师,张老师拿着这些纸条数一数,就知道他们两人每人几票了。这时又有几个学生说真麻烦,我告诉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以后就知道了,投票用处非常大,我们今天就试试吧。于是全班学生开始郑重其事的投票,投完票,我又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他们每人各几票呢?学生纷纷出主意,说可以把票分开数,可以画√,竟然有一个学生说可以画正字记录,接着唱票,记录,我全部让学生操作,最后结果是邢皓斌45票,王晨赫6票,统计完后,有的学生依然感觉投票真麻烦。

  孩子的心理单纯可爱,我们教材上学习的知识他暂时用不到,就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不管怎样,学生总算体会了把画正字记录数据的简洁性。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从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有如下五个特色。

  (1)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七巧板,接近生

  活去学习,让学生感悟数学。

  (2)学习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的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本节课所选的学习素材体现了学习材料的现实性、有效性和挑战性,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打下了基础。

  (3)落实减负的任务。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立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 全身心投入,主动探索、用心思考,运用7的乘法口诀去解题,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是学生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使 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 的全面发展。

  (5)注重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学设计体现了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的思考方法。把乘法分配力提前孕伏,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现实。口诀顺序的变化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为学习数的奇偶性和判断积的奇偶性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了许多实物作为教学教具,以此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上课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都被老师手中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吸引,积极回答问题,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让我欣喜不已,但是没过多久,我发现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注意力开始不够集中,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对此情景,最后我只能采取高压政策,才使教室恢复了平静,才使本节课顺利完成,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课后,我反复思索着课上发生的一切,学生为什么会在后半段注意力不集中呢?最后我总结出了两点原因导致本课出现如此局面:

  第一、课堂形式设计过于单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逐渐瓦解。

  第二、疲劳,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多坚持不下40分钟,导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针对以上两点,我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合理,不易过多。

  2、课堂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的学龄段。

  3、形式与内容合理搭配。

  4、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小游戏,以转移学生注意力,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一些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 算 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 ”的写法,“四舍五入”法 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 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及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淘气搬新家要买电器的图片,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很想了解商品的价格战。通过“猜价钱”这一活动,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计算的必要性。例如,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老师家新添了彩电和冰箱,请你们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样的情境引入例9。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例10时,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出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3.计算中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在解决整百、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的时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的5+8=13,500+800=1300;有的用竖式;有的3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就是1300;还有的用计数器来帮忙等。教师给以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并强调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教学重难点。

  不足:1、时间安排把握不够好,节奏不紧凑,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完成。2、语言有点平淡不够生动形象,不够激情昂扬,提问引导的启发性有待加强。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在学生学完口算除法之后初学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借用学生已有的口算除法基础,先让学生口算24÷2的商。学生会利用口算经验先算20÷2=10,4÷2=2,10+2=12。接着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学生在二年级已有表内除法笔算的基础,课前已进行巩固复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出现两种笔算情况。

  做法一:

  学生借用口算的顺序先用2个十除以2在商的十位上写1,然后用商1(个十)和除数2相乘,2个十减去2个十分完,再把个位上的4落下来,4个一除以2商的个位上写2,用商2和除数2相乘,4个一减去4个一,正好分完没有余数。

  做法二:

  学生利用口算的结果,直接在商的位置上写上12,在被除数24的下面写上24,24减24得0。

  在学生试做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以上两种做法,通过展台让学生比较、探讨。通过比较,结合学生分小棒的过程,先分整捆,再分单根。学生对做法一表示肯定,说明笔算过程体现了分小棒的过程,分的过程有层次,先用除数去除十位上的数,十位分完,再用除数去除个位上的数,商是两位数。接着学生就做法一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在被除数2的下面写上2表示什么意思?生回答:表示2个十,是商1个十×除数2的结果。被除数4下面的4表示什么,表示商2个一×2,是4个一。

  学生对做法二分析的原因是因为二年级学习表内除法商是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没有体现分的过程。

  为了巩固学生的笔算方法,让学生试算52÷2,学生借用分小棒的过程,进行笔算,体现先分被除数的十位,十位上的数没有分完,剩下的整捆要和单根合起来接着分。12个一除以2商6个一,在商的个位上写6。

  本节课借用分小棒的过程,结合口算除法让学生初学商是两位数的笔算,学生理解起来较好。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1.灵活地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广角”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教科书的编排是:例题1属于排列。先用2个卡片摆,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3个卡片摆,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例题l下面的“做一做”两题属于组合,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是组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组合;第(2)题与前面“做一做”要求相同,让学生独立完成。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了教科书的编排顺序,灵活地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创设情境——将例题后的“做一做”第(2)题的内容,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买5角钱的一个拼音本,改为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买5角钱的门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购门票。将5角钱的不同组合(不同的人民币面值)与活动联系一起,非常巧妙,也恰到好处。这样设计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触景生思,并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成数学问题,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产生更多的数学联想,主动呼唤学生头脑中正在休眠的已有知识、经验、策略、感受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接着体验新知——以例题1作为教学内容,先用1、2两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1、2、3三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并让学生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此设计是按照“从具体情景中引入(激趣)——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两位数)——在比较中提升知识(小结)”的顺序,由易到难,让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最后,反馈练习先是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比赛前搭配衣服【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再由三位乒乓球运动员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最后运动员比赛后相互握手。这是将教科书例题后的“试一试”第(1)题“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的内容调到比赛之后。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合理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即:游戏乐园(购门票)——数学乐园(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活动乐园(搭配衣服、乒乓球比赛、相互握手)。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生发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购门票(付钱,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初步感知5角钱的几种不同组合方式。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切身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体验新知。把新的知识纳入“待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通过“摆一摆”——用1、2两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比一比”——看谁摆得好;“考一考”——用l、2、3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看谁摆得妙;“说一说”——把不同的排列两位数的方法与购门票的组合方法比较、交流,提升知识。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这里有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学生个性的表现,在诸多的不同想法与做法中评出最佳的排列方法。并借助挑战性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于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并用各自理解的方法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是强力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体验、感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反馈练习。通过“搭一搭——赛一赛——握一握”等反馈练习形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活动氛围中参与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学反思10-25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0-24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0-22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10-10

二年级《认识时间》数学教学反思11-05

数学运算教学反思11-17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0-31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0-29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10-29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