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5 08:16:48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数豆子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数”的第二节课。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教材通过智慧老人“抓一把豆子,估计一下有多少”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入估计活动,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采用的是用一个透明的杯子装进22粒豆子,让学生去猜有多少,因为最初学生是无意识、无根据地去想,所以我用了一个词“猜一猜”;然后又取了10粒放入另外一个杯子,通过学生对这10粒豆子数量的感知,对第一个杯子中物体的多少有了大致的认识,然后通过推理去进行判断,因而这个过程我将“猜一猜”改成“估一估”,让学生学会思考,用推理的方法去估计,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有益的。为了进一步结合实际正确地去估计,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数豆子不好操作,因而用学生熟悉的小棒来代替,采取一个“抓小棒”的游戏,使学生对数形成感性的体验,在具体活动中发展数感。

  此外,整节课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数一数、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让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本课中我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小组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做自己能做、会做、要做的事,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思考、表达、交流及尝试。 《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小小养殖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第一关:出示准备好的三杯不同颜色的水,一杯纯净水(最多),一杯红墨水,一杯黑墨水(最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比较三杯水那被水最多,那被水最少。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 我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用谈话:“小朋友,你们去过养殖场吗?谁来跟老师说说,养殖场是做什么的?”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并且兴致很高。在让学生翻开书看图,说说图中养殖厂里都是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发现了鸡最多,鹅最少的问题。然后,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先说什么多,什么少,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问题。最后,再让小组反馈,比比看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在“质疑”这一环节中,反馈信息是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不太理解的情况下,我及时采取措施,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猜老师的年龄”这一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放松,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9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20以内进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9加几》作为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1.探索新知。其中有一个环节,我在黑板上贴出了左边9个,右边6个的彩色小圆点,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本意是想利用直观的物体,通过移一移或圈一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凑十的.过程,但是课堂上我竟然把这环节漏了。

  2.巩固新知,寻找规律。我出示了“9+□=1□”,让学生说一说□里可以填哪些数。这里应该可以让学生说的更多一些,说出每种可能性,同时是对9加几的练习,然后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整理成有序的算式,从而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而课堂上,我却只让学生随便说了几种可能性,就直接将答案用课件显示了出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其中一道练习题我设计了套圈游戏,在介绍游戏规则时,我假定了每种动物只能套一次,这其实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本身套圈游戏就该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能不能想到同种东西可以套两次,而我却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定住了。

  记得指导老师说过,一节课的教案至少需要修改三次,第一次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备课,第二次和参考资料对比后修改,第三次修改则是在课上完之后,发现课堂中的不足后再次修改教案。如果每节课能做到这样,那新教师一定能进步的非常快。我想我会不断努力,勤思考、勤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教学熟悉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肯定生活体会,于是设计提问你们熟悉人民币吗,同学都很骄傲地答复熟悉!,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熟悉,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认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熟悉哪些?仍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识别的.使同学在合作沟通中自觉的进一步熟悉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沟通后反应,请同学上来向大家介绍你熟悉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同学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熟悉人民币的方法,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防止僵硬的说教,当同学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答复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同学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马上予以确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同学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肯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嬉戏这是熟悉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同学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支配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形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肯定的根底;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肯定的成就感;

  四、模拟购物活动既然熟悉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终的环节我设计明白决实际问题:

  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或许是和实际的生活体会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同学依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形?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化挖掘这类问题,同学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同学〔缺乏买东西体会或是一些后进生〕略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同学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嬉戏,最终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当然教学中仍有很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1、同学在熟悉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明白,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学问重点的高度;有购物体会但在支付方式上欠敏捷;

  2、同学有较强的观看爱好,但是观看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同学开展水平差距较大;

  3、有肯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沟通,相互整合看法同学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1、《认识图形》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习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2、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但是本节课在想想做做第2题和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上不够恰当,浪费不少时间,练习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别摆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由于教师对首尾相连的概念渗透不到位,因此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主要表现为这样两方面:第一,相邻的两根小棒之间没有靠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有学生在四边形的里面摆一根小棒,认为是五边形。思考今后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犯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图形上进行修正,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让学生对首尾相连这一概念有一个主观的认识;第二,可以在练习之前教师先示范、强调,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习。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个人认为第一中处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应不断提示引导。

  4、想想做做第5题在这一节课应属于一个难点,从学生完成状况来看也不是很好。这一题要求学生分别把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并要是最少的三角形个数,这一题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都是和最少,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学生错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的教授给学生分的方法。这一题的安排由浅入深,先让学生分四边形,再分五边形,最后分六边形,图形的边数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这一练习: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发现最少的三角形各数是三个,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分五边形,分五边形就可以有一点难度,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分的方法,及从一点向另外不相连的几个点连线,等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单独分六边形。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本单元的教学从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为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投篮比赛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体育比赛中的统计得分用到的就是统计知识,学生对于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小动物投篮比赛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统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下一个环节的调查统计指明了方向。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统计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起用小方格来表示红花的盆数,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这种表示方法,为下一个环节正式的统计图的出现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时我要学生用写“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对学生来讲是个比较生疏的方法,要指导练习。我给学生推荐了用写“正”字的方法,就让他们来统计,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这里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今后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才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准备更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也许每节课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教师应该争取。

  对考试的反思

  1、本次考试可以明显看出基础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的差距,这次考试部分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是对学生基础知识,计算及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全面的检查,基本上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从考试情况来看,两个班落后面都比较大,尤其是90分以下的学生还有不少。

  2、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反思。“态度决定一切”。其实学生的试卷很能反映出孩子的真实水平、真实态度。这一次考试可以看出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做作业不专注。

  3、从填空题的失分原因来看,学生认字量少,读题不认真,数的概念不清。

  下阶段的教学措施:

  1、继续做好常规教学工作,深入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批改作业,积极听课学习他人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进一步强化。计算教学中要坚持口算堂堂练,注意量与质的统一。要面向全体,兼顾速度要求,同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

  3、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书写的指导,在学习态度和书写规范上提高标准并持之以恒地教育和训练。

  4、加强关注学困生,做好辅差工作。多给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给予鼓励,使学困生重拾学习的信心,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得到每位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教育下学好数学,为今后中、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班学生有36人,但后进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将近20%。

  因年龄小,小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课有趣,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才愿意专心听,而且兴致会很高。如果老师没有把知识点转化为在活动中进行,比如动手操作、小游戏或者比赛活动,当老师把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好多人都会各玩各的,比如玩橡皮、铅笔或者发呆,如果老师凶他们,他们也会显得很无辜,并不会专心去听课。

  课堂上的作业,大多数孩子会专心做,注意去听,去思考,去独立完成,有一部分孩子思维活跃,在做作业过程中会边思考,善于发现,因而做题快又对。但也有几个孩子因没掌握所学的知识,不会做,爱转头去看别人的作业,抄写别人的作业。

  在书写方面,因为在上学期我都让孩子们在田字格上写数字,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孩子们的书写大多数都是很工整、漂亮。对于那些后进生,则需要老师多利用课余时间去辅导,多让他们练习,他们才能跟得上。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上下位置,我把本节课切入口放在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我们吃饭时饭桌上放的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常见生活经验,所以与上下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然后我让学生指着五官说位置关系,学生们说眉毛在上面,眼睛在下面,但是还不能很好的说出眉毛在眼睛的上面,眼睛在眉毛的下面。为了顺利引出学生会自己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我故意引出错误的.语句,“眉毛在上面,你们听,眉毛在头发的上面”学生一听,就乐了,马上反应过来,“不对不对,眉毛在眼睛的上面”就这样,学生会自己说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设计能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在讲授主题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由这个问题导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有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和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认识100以内的数,数数、读数、写数都是在为《谁的红果多》这一课打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发展数感。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抓住以上目标,希望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以及能正确的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通过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比较、思维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一年级上册我们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仍较为困难。因此,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再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学生很会总结,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通过小猴和小熊拿的两串红果直观的比较得出谁大谁小;还有通过比十位上的'数得出数的大小;通过数数的顺序比较出数的大小。又通过100和99比较得出数位多的数的就大,数位少的数就小。

  我把新授课变成活动课,大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但一年级的孩子自控能力还很弱,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让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整节课看似气氛活跃,却也存在着一部分学生浑水摸鱼,对学习内容仍模模糊糊。课堂的把握我还需要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多总结经验,使自己不断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1、从8数起,数上6个数是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6、请计数器帮忙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评课时, 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是,也却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就用手指一个一个地数,计算速度比其他孩子慢了许多,其他孩子做了5题,他只能算1到2题,并且,总是依靠直观计算,难过渡到抽象。 让我深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第一次改行教数学,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比大小》一课中,是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概念的难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讲故事“小猴分水果”为主题,使学生掌握比大小的方法。课上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小猴请客”的情境中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在“够吃”与“不够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理解“=”“>”“<”的真正含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教师注重挖掘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分类思想、优化思想、符号化思想等。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产生积极影响,并产生长期的效应。最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上。首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小猴一共请了几个朋友?他们都摘了哪些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由学生喜欢的“小猴请客”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动手操作,渗透分类。通过动手摆一摆,学生很明白谁大谁小,既能渗透分类思想、有序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象形统计图的特点。

  (1)左边的3只小猴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子呢?3只小猴分3个桃子,够不够分?小猴的只数与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同样多)教师适时指出:表示两种事物同样多,我们可以用“=”来表示。“=”叫做等号,读作:“等于”,在书写时两条线长短要一致。(在图下面写上“3=3”,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2)每只小猴分1根香蕉,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认识大于号。“3>2”这个式子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3)每只小猴分1个梨,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然后引入数学符号,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比较大小。“<”“>”的区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它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并概括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上问题的提问及学生的规范回答,知识的举一反三,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还需要完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才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马上就要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估算这个内容了,因为去年也担任二年级数学,这堂课时还真是遇到了一些尴尬,所以对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记忆犹新。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现在就作一些反思。

  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册的教材出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也是第一次出现估算这个内容。

  课堂基本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题解体会认识近似数。

  (二)引导学生联系在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其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买商品的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通过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个环节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引入的情景是教科书中购买物品,提出问题:老师有100元钱,准备买下列生活用品,你能估计一下够吗?(三件物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想法。

  学生所用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让我尴尬的是很多学生就是算出了精确的得数来汇报说明是不是够了,我急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可没有领会我的意图不过把计算的顺序换了一下而已。我只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你能不能用上近似数来估计一下呢?总算有学生开窍了,说出了估算的方法,谁知说了几个后却又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估算还是计算更好,这样才能真正知道100元够不够。我一楞,这也真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啊。我就引导他:那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有的说:大约是多少元可以知道。有的说:算起来比较快。

  虽然是引导出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上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好象都是老师或题目叫他们去估算。

  仔细思考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材的情况。1、估算的作用在大的数量时优势比较明显,相对于一百以内的数,学生口算都能很快得出来,所以也难体会到它的好处,相反还会认为估算有不精确的缺点。2、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中还真的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就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估算而估算。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创设必要的有效的情景很重要。前面所用的'情景,给学生提供3个数据学生是比较快得可以计算出来,所以不能突出估算的作用。所以想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姑姑想送小东100元左右的礼物,下面的东西都是小东喜欢的,请我们小组合作帮姑姑设计出购物的方案。看看你们能设计出多少种。(出示六七种标上号码的商品以及价格,有单件接近100元的,有两件接近100元的,有三件接近100元的)

  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较多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必然要用到估算,比如他看到单价是42元的商品,再选择的必然要想到60元左右的商品,或者说看到另一个78元的商品必然马上意识到不可能,这种思维的过程不管学生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都是应用了估算,这样我想应该是顺势而成了吧。

  不过还没有实践,不知会不会有改观。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成功之处:

  《认识物体》这个课是比较能促进教学氛围的课题,所以针对这个特性,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认一认,分一分,说一说,摸一摸。还设计了由四种物体组成的“机器人”的图画,四种物体的平面图形,以及生活中相似的四种物体。

  不足之处: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整体的把握还是比较有度的,整个基本环节都有出现,但是重难点还不够突出。

  在第一个环节——认一认,我首先展示了由四种物体组合而成的“机器人”图画,接着又设计让学生从实物中找出四种物体。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对于四种物体还没有比较清楚的定义,所以,在找的过程中,拖了些时间,而且从新课标的角度来看,平面性的图画也比较难以表现出空间立体感,学生在学习上没办法直接感知四种物体的特征。

  在第二个环节上——分一分,学生在上一个环节里没有感知到的,在这个环节直接反映了出来。在将四种物体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还没办法感知四种物体的不同,将他们划分开来。另外,学生注意力更专注于教具上,而忽略了活动要求,也使得主要的活动目的难以达到。这个环节原本是作为整节课的'一个主要环节,但是对于四种物体的名称还有特征的描述,用的时间反而比较少,这也直接影响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第三个环节——说一说,这个环节上,我提问的是:“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四种物体?”由于提问的比较不到位,所以学生在回答也比较出位。

  第四个环节——摸一摸,由于是师生互动的游戏,所以这个环节里,课堂的氛围相对是比较好的,而前面对于四种物体描述得不清楚的地方,也在这个环节补上了。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新课程实验教材在我市一年级全面铺开,为了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教研室小学数学科通过组织教材分析、理论讲座及教学观摩等活动,使新课程的实验老师在实施新理念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老师明显地走出当初形式化倾向的误区,更加注重了教学的有效性、目的性、价值性、激励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利用一切有可能的条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前解决问题的教学,关注的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景。老师们采用生动有趣的情景,采用生动直观的“图画式”,让学生理解情景的情节与内容,通过联想和识别,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郭绮丽老师的认识人民币一节,老师就创设了三个情景:多媒体画面引出人民币的作用;出示真人民币的各种面值,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人民币;“小商店”买东西环节,让学生懂得元与角的关系,一元能买什么。

  二、特别注意小组合作的目的性、价值性和有效性

  我们说小组活动、合作学习是否有效,一要看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二要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要看是否有思维碰撞、情感交流。

  老师们大多数都能保证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操作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活动非常充分,并且教师还能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合作,合作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纠正、相互补充,因此许多的小组活动非常有效。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强化,合作的良好品质逐渐形成。

  组织小组活动时,教师必须要对小组的合作学习引导好,否则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因此我倡导异质分组的同时,也采用同质分组的形式,让基础差的学生也有动手操作和发言的机会,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主角。在教学在,我也曾惊讶过一些平时没有注意的的学生,偶然的一次“唱”主角,让我眼前一亮,重新认识了他们。

  三、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养成听课的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等原因的影响,自我中心的意识很强,加上低年级学生有特别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听到老师的问题,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意见,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他们知道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每一个人在课堂上、在老师眼中都是平等的。“谁的耳朵最灵?”、“注意听,等她(他)说完,我要问你们有什么意见?”、“你能把听到的再说一遍吗?”、“让我们静静的听他(她)说完”。这些简单平实的语言在教研课中不时出现,表明我们的老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倾听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有些老师还特别奖励认真倾听和倾听习惯有进步的学生。

  四、能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很多课中,当学生没有答出来时,老师并没有急于请其他同学帮忙,而是说:“不要急,再想想,相信你能说出来。”而当这个学生答对时,其他学生由衷地送了他鼓励的掌声。在这里,教师给这个学生绝不仅仅是多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是给了他进一步学习的自信。这充分反映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而不是考虑自己的教学如何顺利的进行,这养的例子举不胜举。

  五、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教师不应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有的教师大胆地改革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选择了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这样的情景创设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加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和挑战性,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册《用数学》一课中,有的教师认为南方的孩子不熟识院子图里的向日葵、石榴等,就干脆不要这个例题,把练习题的池塘图(有青蛙、鱼、鸭子)提上来作为例题来探究,这是我们江南孩子喜闻乐见的,孩子们特别爱看、爱说。这说明我们老师有了合理改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识和勇气,努力开发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这是从服务于学生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六、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要学好数学,就要用数学对具体情景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综合数学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许多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完《分类》时,教师马上让学生收拾书包,看谁整理得最好;让部分学生站出来,对学生本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布置学生回家整理鞋架的鞋子、整理归柜子里的衣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面对新事物,如何逻辑地有创意地思考,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获得信息并有效地加以处理,如何与别人沟通等。在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1、注意教学语言的推敲和积累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操作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上使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合作,这是非常好的,个别的课堂还出现大幅度超时现象,我们有些老师教学语言前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比如,

  师:现在我们用自己做的卡片和带来的物品进行买卖游戏,好吗?

  生:好!

  这时学生已经急不可待的开始行动起来,课堂上有些混乱,老师大声的喊着:同学们先不要动,听老师说清活动的要求……,老师的声音已经无济于事,然后老师采用拍掌“一二三”,等同学们安静,才能讲下去,这时学生虽然坐好了,可是心还在想着快点玩,这样的活动效率值得我们思考。

  有一位老师就这样组织活动:“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做个游戏吗?,看谁能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然后告诉其他同学”。同学们竖起耳朵,生怕听漏一点。这位老师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评价语言的有效性、丰富性,教学机智的闪现,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积淀的结果,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听课中还有一些老师用简单的语言就能组织好课堂。比如课中学生在玩学具,师:不小心拿出学具来的同学,请悄悄的把学具放会抽屉里。又如:请各小组帮忙,把物品轻轻放回盒子里,交回老师手中。这就使课堂秩序井然有序。

  2、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好擂台

  记得有一位教授讲过: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处于开放状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有话敢说,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表述不同的解题

  思路,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时,到底谁是谁非,怎样让学生的认识催于正确统一,是高高在上马上给出答案?还是适时地为学生们的思维碰撞搭个擂台?

  3、确认学生已经做好本节课知识的准备

  部分老师在探究的关键环节,学生启而不发,问完一个马上坐下,又问一个,一心想着学生走进自己设计的答案,而不会利用学生的回答,找切入点。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其实出现这种现象除了老师的引导语言外,很多时候是学生没有做好知识的准备。比如在广州听的一节《估一估,猜一猜》,老师虽然引导得不错,还总结了猜估的方法:找范围——把范围一步步缩小——估出来,可是学生在实验猜估时,总想不出从几到几的数字到底有哪些,总是猜估不出来,学生对这种方法产生怀疑,兴趣不浓。其实关键就是前面一节课的100以内数的顺序学生没有学好,阻碍了学生的思维。

  4、让记录数学活动,成为数学课的一部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理念,学生的合作活动几乎每一节课都出现,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知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当学生合作得非常愉快并能达到目标时,老师很想学生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由于他们的愉快,相信他们都乐于去记录活动过程,这样可以加强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我曾经在《分类》和《认识人民币》等活动中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因为是他们亲身经历而且很有乐趣,结果他们写得比语文老师布置的日记写得还要长还要好。我在堂上当是数学课的一部分来读他们的日记,表扬和鼓励他们,他们觉得我在关注他们,个个竖起耳朵,静静得听想不到,在以后的活动中,部分学生会主动叫我布置写数学日记的作业。学生在写数学日记,其实是在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所以我建议老师们不要小看一年级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写数学日记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并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部分。

  课标提出我们的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如果每个学科都以此为目标,这个目标就不会落空。数学教育中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我想首先是数学课程应该能使学生对数学喜欢和好奇。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积累、勤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以及遗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改进、完善和提高的方法和策略,唤发新课程的魅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节课时,一开始,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口算,后面的想加算减做了铺垫。一开始,同学们通过观察主题图,能够很快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出算式15-9,当我问到15-9等于多少时,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是等于6。当我再问:你是怎么算15-9时,学生似乎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算法多样,并注重算法最优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