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26 18:03:59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养的机会啊!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本课故事反映了学生们自己的心理情境,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本文的教学,我感悟出在向学生们传授谋种理念时,首先应尽量去贴近学生们的思想,用他们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理念的本质,再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话语讲述给他们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结合学校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适时教育,例如本课中,小男孩玩的游戏的扔石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教育他们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在生活中玩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可以破坏公共设施。

  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细节,比如笔顺的写法,要认真查阅资料,多向老教师请教。

  在课堂上多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激情四射,学生也要配合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千人糕》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通过爸爸给我讲述“千人糕”,让“我”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借助插图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在执教《千人糕》这篇课文时,我先着手于学情及教材的解读,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用以增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掌控能力;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写字指导时规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注重孩子们的词语的积累及运用的能力,尤其是多音字的认识及运用。

  新课标指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要培养其阅读的兴趣,让其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米糕的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只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爸爸和我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听视频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1)爸爸说的“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做成的吗?它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2)为什么孩子在最后说“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

  (3)文章通过米糕的制作过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在整堂课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想象。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需要这么多人完成的?(例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

  请举个例子说一说。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进行观察想象,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衣服首先需要农民播种棉籽、浇水、施肥、去虫、摘棉花,然后纺纱,最后才能裁缝制成衣服。化肥、织布机、缝纫机也需要很多人来完成制造。所以一件衣服也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暗示孩子从“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明白了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的共同劳动、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一、用谜语导入,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同学们对猜谜语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用谜语导入。果然,我的谜语一出,同学们就兴奋起来,他们纷纷猜测谜底,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于是,我趁这个机会,引入了这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生字教学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生字教学中,我注重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字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读。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对生字有个初步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同学们自读、齐读、指名读,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同学能很流利地把生字词读出来。不仅如此,我还用不同的方法帮同学们记忆生字。这样用总结的方式记生字效果非常好。

  三、小组合作,共同讨论。

  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还能尽可能的让每个孩子都参加到学习中。所以这节课我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先把问题呈现给大家,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再由小组长汇报。效果出乎意料每个小组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有更新的收获。比如,有的小组还想象了一下蜘蛛看到蜈蚣时的动作、心理等,充实了课文内容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在于,同学们对蜘蛛性格把握得不够准确,思考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字词教学中,对蜘蛛的形象把握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全方位把握内容不能顾此失彼。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悟的童话故事。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玫瑰花长得很好,渐渐地花骨朵儿已经长出来了。这时,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见到他喜爱的玫瑰花,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这篇故事语言美,情节曲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课的重点、难点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中要突破这个重难点,应该从小鹿的弟弟说的两句话:“这玫瑰你白载了,一朵花都没有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一开始是“白栽”到后来又说“没有白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一个问题就引出了整篇课文的重点,从而也突破了难点。所以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课文上,先是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的学生就说:“我觉得奇怪,鹿弟弟为什么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可后面又说玫瑰没有白栽?”我引导学生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再抓住小鹿动作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小鹿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小组分角色朗读后面课文,重点是读好黄莺、微风的对话。我先和学生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再分角色表演读,通过扮演角色的朗读、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没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意,进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学习目的。抓住学生思维正活跃之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欣赏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学生一下子叽叽喳喳说开了,小燕子、花蝴蝶、勤劳的蜜蜂、小兔……通过说话练习,体会小鹿的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的教学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那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让学生多读吧,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理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画一画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与感的培养!,但是我的方法就把这个简单化了。我直接出现的是相关的词语,这样好多方面就没有训练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

  原本是要讲生字的,因为没有时间了所以就没有讲。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所以我应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写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但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就没有完成写字教学。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教完本课后,我静心反思,感觉本节课是成功与失败并存,困惑与忧思同在。

  一、教学重点突破得比较到位,难点的突破稍欠火候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和感悟。

  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我把它定位在体验画家戴嵩的著名上。为了引导学生直接转入正题,在导入部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画家的著名。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的前4个自然段,寻找能体现画家著名的句子或词语,学生很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答案。然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画家的著名。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领他们入情入境。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我特地创设了三个情景。一是在品味商人和教书先生对画家的称赞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会怎么夸奖画家戴嵩呢?假如我就是画家戴嵩,请你夸一夸我的画,好吗?要夸得不一样,我很愿意听到不一样的赞扬声。(生夸赞,师相机点评:谢谢你的夸奖!谢谢你的鼓励!你真会夸奖人!你说的.话我爱听!你说得我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多数同学不仅能入情入境,而且还学会怎么夸奖别人。二是当牧童发出“画错了,画错了”这一刺耳的声音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场人的表情并展开想像:那些呆住了的人会怎么想?画家戴嵩会怎么想?如果老师在场会怎么想?这时,学生想像的野马在奔腾,不少人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既较深刻地理解了画家的著名,也为下文感悟画家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三是师进行情景表演,学生观看并练习说话。当戴嵩听了牧童的话后,他会怎么做?我又当了一回戴嵩,表演了如下动作:走到桌边,铺开画纸,拿起画笔,胸有成竹地做画,学生看后,我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只见戴嵩……一会儿……一会儿……这一情景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活用了课文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3、在引领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真正的戴嵩是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大家读一读余下的内容。你从戴嵩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从哪些词上体会出来的?”讲课时,我光盯着“你从戴嵩说的第一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了,忽略了对戴嵩另一句话的重视,而戴嵩的惭愧、道谢与拱手动作的描写也是能充分说明戴嵩虚心的重要证据。因此,学生说了半天,提不到我想要的点子上,学生虽然也能从“很愿意、请、和蔼”这些重点词上体会到画家的真诚、礼貌与虚心,但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我总觉得这个地方处理得不很妥当。

  二、细节上关注不够,教师的过渡语方面应注意衍接和锤炼

  1、教师的用语随意性太强,需加以锤炼,宁少勿烂。

  2、各环节过渡语的设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的过渡语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将学生非常迅速地从一个情境引到另一个情境,而且,还起到转移并专注学生注意力作用。学生能否非常投入地解决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与过渡语的恰当与否息息相关。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纷纷夸赞完戴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正当戴嵩被大家夸得心花怒放,有点欣欣然、飘飘然、晕晕乎乎、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时,一个刺耳的、与众不同的声音传了过来。“画错了,画错了!”(指导学生读出刺耳、读出炸雷一般的感觉来)这是本节课中我设计得最为满意的一个过渡语。它不仅引领学生由纷纷夸赞的热闹局面走向那个“石破天惊”的众人都呆住了的场面,还自然而然地指导他们对牧童的话进行了有滋有味的朗读。而在感悟戴嵩的品质时,我的渡语如果按王燕老师所说,“听了牧童的话,戴嵩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态度怎么样?”可能既节省一些时间,又使难点的突破变得简单。

  三、我的困惑与忧思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的两眼一直在关注着所有的学生,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我发现,课堂上,当我激情满腔地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时,有一部分同学基本上没有举手的迹像,也没有与我做眼神的交流,好像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似的,多次努力,终未成行。段老师课后提醒我,这部分同学课堂上不发言,课后也这样吗?哪是啊?这些小家伙课后跟他的小伙伴们说得欢着哩!这应该还是教师的原因。怎样才能使这些沉默者乐于张开金口呢?这是我的困惑所在!我也聆听了老师们的意见,正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较短,为了能在一课时很好的完成。在这节课里,我结合学习寓言通常使用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试题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在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到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同时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并通过人物对话模仿,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时刻想着为写作打基础。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也就教给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

  有其优点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在这堂课上,学生之所以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本内涵,是因为做到了:

  1、构建了对话式阅读教学: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主体,文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凭借,与他们进行着意义的交融,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品位、获取人文素养服务的。本课通过说事件、写事件、议事件,使文本的`意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始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⑴理解能力:通过抓住4个关键词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⑵运用能力:通过写便条挖掘文章空白点,来领会文本的内涵,将所学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迁移于自己的言语实践。

  ⑶评价能力:通过对“老奶奶这么高度评价我、表扬我”谈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事件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面飘舞的旗子;画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树;画一些斜斜的雨丝。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课件出示)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同桌读的对的鼓励他,读的不对的就纠正他,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又如,在练习朗读时,引导孩子自己探究怎样读能表现出课文中孩子的“聪明劲儿”,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揣摩,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我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不失时机进行板画,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

  三、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大自然”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分三部分来描写这场雷雨,分别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帮助学生图文并茂地感受雷雨前闷热,令人害怕的景象;雷雨中雨势凶猛;雷雨后空气清新,万物有生机的美景。

  一、“读中感悟”而非“感悟后读”。

  在备课前,我花了大量时间研读教材,确定目标后,从文中的一字一句中找出教学点。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压“,体会闷,喘不过气。在教学时,我重点抓住”压“,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压”,从而体会“乌云压下来“这不束缚的感受。教学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理解“压”,可是在转移到文中,用朗读表达时,“味”还是没到。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在课上我还是过于着急,应该让学生在慢慢体会中多读。这本身就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重在读中感悟,我将其倒置为感悟后读,而且读得太少。

  二、学生本身知道什么?

  学生本身知道什么,也就是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第二段中。“乱摆”,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当一当小树,感受风大时的“乱摆”,这一设计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缺乏繁杂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能用行动展示内心的想法,当言语表达还跟不上内心的感受时,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能的方式表达,效果就好很多,学生通过自演自悟,朗读比较到位。

  可是第二句,文中的'重点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抓住重点词“垂”,体会蜘蛛此时的心情,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垂”字写出了当时的风大,蜘蛛心里害怕的生动景象,设计了一个换词比较,将“垂”换成“爬”,学生在还没有理解何为“垂”时,我就已将换成“爬”的句子出示,结果学生在一片模糊,也就是在教师牵引下知道“垂”是很快,至于“垂”是东西一头往下,蜘蛛是倒着下来,都不清楚,重点词的理解目标偏离,没达成。

  目标确立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楚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旨在让学生沥青课文脉络,这样写是很有条理性的,对学生平时的写作也是一个正确的引导,要按顺序写。在设计时,我脱离了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把让他们稍做俩界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且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经过几次试教改了几次,最后的设计,我更是离谱地把它作

  为一个初读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毫无思考价值。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往这个方向"走”,问题回答不来是肯定了,而在我引导出示答案后,孩子们还是一片茫然,可见这个问题的“问题”了。

  零碎的几点思考,总之这节课后,让我明白,备课前真的重在备学生,尤其是对于低段的孩子,教师拼命地深挖教材,剖析出一些根本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思考的问题,课堂效率显然没有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下列办法取得较好效果: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动手画风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因此,我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风后再动手画风。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拓展延伸中,我补充诗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引导学生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还要多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体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机智,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的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学瞬间,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来更好的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雷雨》这一课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如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因此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并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这两个教学目标。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再通过看图扩展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

  一、以词串学,带动全文。

  设计这一课时,有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开始觉得什么都是亮点,什么都值得讲,于是课堂容量超级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一堂课下来,以师为本,而不是以生为本。后来,改进后,抓住课文中的“垂”与“坐”的体验,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而在课外词语这一块,在课前先让学生说说关于“雨”的四字词语,而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与场景,适时让学生理解“电闪雷鸣”“哗哗大雨”“雨后彩虹”,并让学生进行积累。

  二、训练语言,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让学生自己说说,雷雨前都写到了哪些景物,让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满天、黑沉沉、压、一动不动、垂”去品读,读出雨前的压抑、先动后静、电闪雷鸣的景象,带领学生去看“闪电”的动画图,听越来越响的雷鸣声,让学生身临其境,读出画面,读出真情来。而雷雨中,让学生自己读,交流读懂了什么,学生说到了雨大,引导他们都从哪些地方了解雨很大,学生从“看不清”,从“哗,哗,哗”与“沙,沙,沙”的比较,体会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而当一个学生起来说自己“渐渐地”,我顺势而导,能去掉一个“渐渐地”吗?学生讨论后,认为雨不是一时变小的,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渐变小的,由此越读越轻,读得非常到位。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将其变成诗歌的形式,再让学生扩展观看雨后的美景,让学生试着说一说“雨停了……”。学生的语言也十分生动,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三、读画结合,拓展思维

  这篇课文描写雷雨之后的景象是一幅非常美丽清爽的画面,怎么样才能让学生领略到这种美,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这种美,如果光说光讲肯定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因此我不急着让学生读,不急着让学生说,而是让他们先默读雷雨后段落,然后全班合作上黑板画一幅雨后图,每人只能画一个景物,不能重复,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画完还要说说为什么要画这个景物,并想象画中的动物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手中的彩笔和配音来表达他们对雨后的感受。画完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来朗读课文。在完成这项目标时,学生完成的非常出色,画画得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而且说的也很不错,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非常生动有效地完成了有感情朗读雨后美景段落这一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泉水》以儿童化的口吻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本课出现了比较几个难记、难写的生字,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进行难写字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突破识字教学难点。

  学生现在虽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但课文中让学生体会、模仿、自己揣摩泉水的“心态与神情”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在第一片段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泉水流过的诗一般美丽的意境,同时引导学生想象“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实践对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此外,背诵课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学生背诵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背诵方法的指导。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3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7-25

《语文园地五》下册教学反思03-03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26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03-27

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反思03-13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03-29

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反思05-04

二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反思04-13